应聘小学老师的条件:运用系统理论评析“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资治通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30 01:20:33
小妹是搞自然科学的,哲学太深奥了,明天要考试,请高手出面拉小妹一把,尽快尽快拉,感激不尽:(

二 开宗明义

《资治通鉴》述事起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四0三年。书的第一句话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司马光为这十几个字写下九百四十八字的评论。他之所以选此事开头,所以为此事发这许多感慨,不是没有原因的。
胡三省有注说:“此温公书法所由始也”。又说:“三卿窃晋之权,暴蔑其君,剖分其国,此王法所必诛也。威烈王不惟不能诛之,又命之为诸侯,是崇奖奸名犯分之臣也。通鉴始于此,其所以谨名分欤?”可以认为,胡三省对司马光用心的分析是准确的。
但司马光的评论并非天衣无缝。他讲的是“礼、分、名”,“贵以临贱,贱以承贵”这样一套道理。我们后来人是不能苟同的。当然也不否认在千百年前自有其存在的条件。就事论事,司马光也有矛盾。他强调“君臣之位犹天地之不可易”;又不能不哀叹:“非有桀纣之
暴,汤武之仁,人归之,天命之,君臣之分,当守节伏死而已矣。”这就是说,“君臣之位”还是可以“易”的,只要君是暴君,取而代之的是明主,就可以“人归”而“天命”,不必“守节伏死”了。他一方面反复论证说,礼、分、名决不可以弃,因为弃了礼、分、名,所以导致了周之亡国;另一方面又不能不承认:“幽厉失德,周道日衰,纲纪散坏,下陵上替,诸侯专征,大夫擅政,礼之大体什丧七八矣。”既然“失德”、“日衰”、“散坏”,到了“礼之大体十丧七八”的地步,那周的亡国又有什么办法可以挽回呢?退一步讲,“下陵上替,诸侯专征,大夫擅政”,正是所谓的不守礼、名、分之事,周之君王早已不得不容忍与默许,此种局面又岂是自任命晋三卿才开始的?涑水先生难于自圆其说。
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他在政治上属保守派。极端重视君君臣臣之礼、分、名,是封建时代上层人士正统与主流思想的必然逻辑。然而他们因此也不得不面临严重的矛盾与挑战。既要坚定不移地维护本朝的“正统”,便不得不肯定除暴安民、由贤明者取代厉虐者的正义性,因为本朝是推翻前朝而立的后代,本来是臣,本来不得犯上,除非有贤者可以取而代之这么一条理由。但本朝既已君临天下,便又决不能容许一切臣民再行犯上作乱,本朝的礼、分、名又是万万不能弃,不能易的。司马光在这里便不得不硬说什么即使周之礼已经丧失十之七八,也必须守住这“名存实亡”的“名”“分”。设身处地想想,也够司马君实为难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