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中石油苏俊: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兵书是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9 06:44:19

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做出过许多宝贵贡献,这些贡献,不仅突出地表现在文化和科学技术方面,也表现在军事学术方面。我国古代的兵书,仅存留到今天的就有四、五百种之多,是军事学的伟大宝库。其中,《孙子兵法》是最早的一部。

春秋后期,新兴的地主阶级夺取政权的斗争,诸侯国之间的争霸和兼并战争,使当时的中国出现了“境内皆言兵”的风气,为军事理论的研究和战争经验的总结提供了有利条件。春秋末期的著名军事家、出身将门的齐国人孙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成了著名的兵书《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以下简称《兵法》)共十三篇,约六千多字,对战争观、战略战术和治军原则等问题,都有系统精辟的论述。书中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提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说明战争是关系到国家存亡、人民生死的大事,必须高度重视。《兵法》还指出,“道”(即政治)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首要因素,《兵法》反对迷信,认为“先知(指事先了解情况,预先制订计划)者,不可取于鬼神”。

《兵法》以朴素的辩证观点,揭示了一些重要的战争规律,总结和提出了一套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这是它在军事学史上贡献最大的方面。比如书中谈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dAi危险);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又提出“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的作战方法,即避免在敌人士气旺盛的时候决战,而攻击疲劳的敌人于归途之中。《兵法》还强调根据战争双方的具体形势,灵活机动地运用战略战术。比如当我方的兵力十倍于敌人时,可采用包围战;五倍于敌人时,采用进攻战;兵力少于敌人时,要善于转移;兵力远弱于敌人时,则避免作战。《兵法》提出的这些军事理论,是对战争规律的科学认识,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兵法》强调以法治军,严格军纪,赏罚分明,该赏的当天就赏,该罚的立即执行,并认为只有这样才能鼓励兵士勇敢作战,获得胜利。

《兵法》的军事思想非常丰富,但它毕竟产生于二千多年前。有其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如贬低士兵,片面夸大将帅的作用。没有区分战争的正义性和非正义性,等等。即使如此,它仍达到了那个时代所能达到的高度。我国历代的军事家都把《兵法》作为军事科学的经典著作,国外也有《兵法》的多种译本,日本的军事家则把它誉为“世界古代第一兵书”《孙子兵法》不仅在我国的军事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世界军事学史上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最早的兵书是西周时的《军志》和《军政》,已经失传。可以说,兵书产生于西周,成熟于春秋,标志是《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是我国同时也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兵书

兵家是中国古代对战略家与军事家的通称,又特指先秦对战略与战争研究的派别。兵家的代表人物有孙子、吴起、孙膑和尉缭子等。兵家的重要著作有《孙子兵法》、《吴子》、《孙膑兵法》、《司马法》、《六韬》、《三略》和《尉缭子》等。
兵家集大成者是孙子的《孙子兵法》。中国自古以来兵家一直是受到重视的,并且中国的兵家即战略及兵法,在世界上也是独占鳌头的。这是中国哲学方法的指导。因为对任何学科来说,只要把握了它的宏观,那它就会经久不衰,经的起历史的考验。《孙子兵法》在世界上被各国所推崇,并且历经2500年仍不失其指导意义,就是因为《孙子兵法》从宏观上把握了战争的内涵,故历久弥新。
兵书在我国的发展源远流长,可以上朔到殷商的甲金文时期,至西周,便有了真正的兵书。最早的兵书是西周时的《军志》和《军政》,已经失传。可以说,兵书产生于西周,成熟于春秋,标志是《孙子兵法》。
如何从宏观上把握战争,是兵法的关键。因为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所以,战争一般多与国家或民族有关,它关系到一国或一民族的生死存亡或被人奴役的大事。如果不以国家或民族的存亡去把握战争认识战争,那是非常危险的事。而兵法的宏观就是要使本国或本民族在战争面前立于不败之地:在战争到来之前,一是要有预见性;一是要设法避免或阻止。在战争发生后:
一是要有全国上下一致的反对战争的意志;一是要有对战争全局的清醒认识,组织军队进行作战。中国的兵法包罗了以上各个方面,并且均能从宏观和核心上给以详细的论述。所以,兵法也可以将它看成既是一部如何统治国家制定国家战略的教科书,又是一部如何领兵打仗制定战争战略与策略的教科书。
《孙子兵法》恰恰是这样的一部教科书。孙子运用中国哲学方法,总结前人的经验,成为兵法的集大成者,表现出了中华民族的大智慧。因为是要进行战争,故在运用中国哲学方法时,既有对战争宏观的把握,又有对战争微观即具体作战所要注意的方方面面。换句话说,既注重了形而上,又强调了形而下,是二者兼备的。并且篇篇相扣,句句相应,绝不是纸上谈兵。
《孙子兵法》共计十三篇,篇篇均有一主宰即宏观的内容,然后其下有多种具体的措施与方法,即先以宏观概括,去照应以下的各个部分,一切均在宏观的笼罩下得以发挥和运用。《孙子兵法》的第一篇是最重要的,它不仅有对本篇的宏观概括,也是对全书的宏观概括。象《道德经》一样,开篇第一句就将其宏观点出。《孙子兵法》谓:“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兵者,国之大事也”既是指军队,又是指国家之大战略;既要顾及本国,也要注意凡是有关的每一国家的动态。“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即谓这是有关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是不可忽视和怠慢的。不重视它是难以立国的,它对国家的存亡,百姓的安居乐业,社会经济发展均会带来发展或破坏。从宏观上对战争的把握,就能在战争未发而先知,就能有充分的时间制定应付战争的战略和谋略,尽一切可能想方设法将其化解掉,“上兵伐谋”(《谋攻篇》)就是此意。既然“兵者,国之大事也”,那么,国之大事是不能随便暴露的,“兵者,诡道也”即是此意,并且上下均适用。作为统治者,在把握了有关战争的宏观后,已经先知了,那么,就要用各种方法进行制止战争,防止战争的发生;或为了进行战争并取得胜利,也要制定战略与谋略,历史上许多有声有色的战争故事,均是战胜方对战争的宏观把握,运用了各种诡道来蒙骗敌方而获得胜利的;在具体作战上,也同样离不开诡道,可见“兵者,诡道也”是一既包括宏观又包括微观的双关语。诡道,涵有庄子的“藏天下于天下”之义,孙子用了具体的方法给以说明:“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意即:能,即可以做或可以敌,但示之不能或不敌,将能藏在了天下;用,即某个人物或某一地点十分有用,但示之不用或没用,将用藏在了天下;远近也均是如此。这种“藏天下于天下”的方法,实际上从把握宏观中认识到的,因为宏观就是藏天下于天下的。可见,从把握宏观,进而将如何从天下将宏观找出来的方法,反过来运用在兵法谋略上,是兵家对中国哲学方法的具体应用。制定战略和谋略,是兵家的宏观所在,但这是不能示之于敌或公开的,而必须将它们藏于天下,使敌方无法发现,这就是诡道。
孙子在《谋攻篇》中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名句,这是与“上兵伐谋”相对应的。其内涵仍然是首先要认清宏观,及交战双方的情况,利用各种各样的谋略达到不战而胜的局面, 这样不但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也避免了人员的伤亡和城市及经济的破坏,故“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战争中最好的结局。但不战而胜不是任何情况下都可运用的,它是根据具体情势的变化和条件才能得以实施的。把握了宏观,就可以利用各种因素,不显山露水地去造成敌方丧失对抗的信心而认输。
对任何事物一旦把握了宏观,就能对此事物有一透彻的理解和认识。《孙子兵法》正是如此,故在2500年后的今天,依然对战略的制定和具有竞争内涵的事物有指导意义,仍不失其作用,其在中国哲学方法指导下的内涵及宏观的稳定性,均不说自明了。把握了战争的宏观,由此因为战争而发的每一个细节均成为兵法的内容,从战略的制定,将才的使用,军心的鼓动,粮草的准备,战术的法则,外交策略的制订以及作战时地形地物的利用,兵力调配的虚实变化,进退速度等等,均能在宏观的指导下得以正确的认识。孙子对此提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兵贵胜,不贵久”;“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胜,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行,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成势,无恒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虚实篇),等等。可以说,孙子对中国哲学方法的运用是炉火纯青的。

我国最早的“兵书”是西周时期的《军志》和《军政》。这两部书没有流传至今.

<<周易>>,里面蕴涵了许多军事思想,对孙子兵法有直接影响

年代最早的是<六韬>,又称《太公六韬》或《太公兵法》,姜太公写的.时间当然是西周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