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自综保价格:掌握一下“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相关内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11 01:18:47

可持续发展理论浅析
  车美萍

  摘要 本文通过对人类与环境矛盾的历史考察,探讨了要持续发展理论产生的历史必然及其演替过程、揭示出全球的共同愿望―――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演替过程

  20世纪70年代初,围绕着"增长极限论"而展开的大争论,导致一种新的经济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它要求改变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传统发展模式,由资源源型经济过渡到技术型经济,综合考虑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效益,积极控制人口增长。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合理布局,应用高新技术,实行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协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使社会经济的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致于对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危害,最终达到社会、经济、生态和环境的持续稳定发展。目前,可可持续发展理论已从学者学术讨论转向付诸于实践,成为全人类面向21世纪的共同选择。

  1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的《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中使用的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89年第15届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通过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指出了可持续发展的严格定义,全文如下:

  "可持续发展,系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而且绝不包含侵犯国家主权的含义。环境署理事会认为,要达到可持续发展,涉及国内合作及跨国界合作。可持续发展意味着走向国家和国际的均等,包括按照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发展计划的轻重缓急及发展目的,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此外,可持续发展意味着要有一种支援性国际经济环境,从而导致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持续经济增长和发展,这对于环境的良好管理也是具有很大重要性的。可持续发展还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资源基础,这种基础支撑着生态抗压力及经济的增长。再者,可持续的关注和考虑,而不代表在援助或发展资助方面的一种新形式的附加条件。"

  这是经过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长期的激烈辩论而最终得到环境署理事会通过的《声明》,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重视。1990年第二次世界气候大会《部长宣言》和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21世纪议程)等文件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均以《声明》所用的提法。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

  (1) 改变单纯的经济增长、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传统发展模式;

  (2) 由资源型经济过渡到技术型经济,综合考虑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效益;

  (3)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合理布局,开发应用高新技术,实行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减少废物排放等措施,协调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使社会经济的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致于对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危害,最终达到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的持续稳定发展。

  从上述内容的分析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是人与环境矛盾运动中形成的唯一正确的发展选择。这种选择己不只学者们书斋里的议论,而己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并转变成为长期发展战略决策。由于这种选择关系到全人类的切身利益和长远利益,因而受到全人类的普遍关注。

  2 可持续发展理论产生历史必然

  从人类一出现、生产活动就产生了。从生产办发展的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人类改造环境的历史。

  18世纪中叶,发源于英国的第一次产业革命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到19世纪40年代,各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了其工业化过程,它年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生产力突飞猛进的发展,不仅促进了社会生产力方式和经济结构的深刻变革,而且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长,使得人类社会对生态环境的需求急剧增加;②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干预自然、将自然资源变为自己需要的物质资料的能力和手段日新月异;③在为满足经济增长而从生态环境中获取大量物质能量的同时,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剩余物也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而成比例增功,这些剩余物绝大部分都没有进行回收再利用或者必要的处理,而是作为废弃物直接排入环境中并产生严重污染。过度的开发利用和大量废弃物污染,超出了生态环境自我调节机制所能承受的限度,严重损害了生态环境的结构和功能,从而使其生产力下降。

  以上三方面的影响,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了互为因果的两极:一方面,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需求不断增加:另一方面,负荷过重和遭到严重污染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着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粮食不足、能源紧张、环境污染等困境。这就是人类与环境矛盾发展到今天的集中表现。

  面对严峻的现实,国际上许多科学家、企业家和政治活动家纷纷发表文章、著书立说,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论述生态环境恶化的严重后果,寻求改善环境和发展经济的人类持续发展对策,并因此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理论和派别。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历史的客观基础的。总的来说,理论的产生来源于实践的需要。先是有了需要研究的问题,才有可能产生研究这些问题的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是为了解决人类与环境矛盾发展至今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全球环境问题的存在是可持续发展理论产生的直接动困。

  3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演替过程

  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起源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很快在许多国家引起重视。近20年来,理论研究非常活跃,涌现了一些影响较大的可持续发展理论著作。这些著作观点各异,主要有三种代表性观点,即"悲观派"、"乐观派"、"协调派"。

  3.1 悲观派

  这种观点认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对立是绝对的,只有停止地球上人口和经济的发展,才能维护全球生态环境的平衡。这种观点要求人们不要干预生态环境,放弃科学技术,放弃发展生产力,放弃对大自然的改造。

  其代表作有:1972年罗马俱乐部公开发表的第一份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英国生态学家爱德华·哥尔德·史密斯的《生存的蓝图》(1972年)。

  3.2 乐观派

  这种观点认为:持续的经济增长是人类福利增长的先决条件。为了求得经济的增长,不必顾及生态环境的恶化,即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会使生态环境自然而然地达到平衡稳定。

  其代表作有:美国未来学家赫尔曼·卡恩的《世界经济的发展―――令人兴奋的1978-2000年》和《即将到来的繁荣》;朱利安·西蒙的《没有极限的增长》(1981年);美国物理学家甘哈曼的《第四次浪潮》。

  无论悲观派,还是乐观派,都看到了当代人类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但观点都具有片面性。悲观派对科学技术进步的作用估计不足,只看到人类经济活动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一面,而看不到人在正确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可以成为改善生态环境、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有利条件。乐观派则认为凭借技术进步和市场调节就能自然地解决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而忽视了掌握和运用技术的人的作用,忽视了运用技术干预、影响生态环境的方式这一至关重要的因素。

  3.3 协调派

  经过长期的争论,以上两种观点开始趋于相互沟通和接近,又派生出上种比较现实的观点,即"协调派"。这种观点主张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追求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其代表作有:美国科学家莱斯物·R·布朗的《建设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罗马俱乐部总裁奥雷利奥·佩西晚年所著《未来的一百页》;1972年经济学家巴巴拉·沃德和生物学家雷里·杜博斯向联合国首届人类环境会议提交时一份对人类环境的最完整的报告《只有一个地球》和1982年为纪念"人类环境会议十周年,巴巴拉·沃德所写的《立足于地球》。

  至此,可持续发展理论己基本形成。80年代开始,协调派的可持续发展理论被普遍接受整个经济发展研究领域,并成为左右发展决策的强有力的理论体系。80年代末90年代初有关环境保护的一系列国际协定的达成,更使各国看到了经济发展中全人类共同的根本利益。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充分协商,通过了指导各国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纲领性文件。这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充分的理解和认可,从而使之成为全人类面向21世纪的共同选择。

  4 可持续发展己成为人类的共识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尽管存在分歧,但在最高层次上却一个切合点,这就是双方都希望环境和发展协调统一,使人类在地球上能够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下去,实现人类的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己是我国的既定发展战略。我国作为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水平的关系,以前我们主要追求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实现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受到国际上的广泛称赞。如"绿色长城"(防护林带)的建设。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之后,国务院各部门着手研究制定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也就《中国21世纪议程》。1994年7月在我国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于北京联合召开的《中国21世纪议程》高级圆桌会议上,国务院宣布:为在我国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制定的《中国21世纪议程》,作为指导性文件。这标志着可持续发展己经被郑重地确定为中国长期发展的指导原则,成为我国走向21世纪的既定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