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润燃气上班营业时间:关于太阳与地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8 13:12:33
为什么冬天地球离太阳比较近却比较热
而夏天离得比较远却比较较冷
一般情况下当我们离火比较近的时候都觉得比较优热哦

因为我们是在北半球
南半球则不一样哦

早晨和中午太阳离地球的距离其实是差不了很多的(相对于公转来说)。冬天时,地球离太阳是比较近的,但由于太阳高度角小,太阳的热量很分散(比如100束阳光,当然用‘束’只是更形象,照在10平方米地方上),而在夏天,地球是离太阳比较远的,但太阳高度角大,能量集中(100束阳光照在1平方米的地方上),所以更热。

太阳 地球 倍数
半径 70万km 6371km 109
体积 1.41×1018km3 11000亿km3 130万
质量 1.989×1027吨 5.976×1021吨 33万
密度 1.41g/cm3 5.5189g/cm3 1/4
重力加速度 27〔教材分析〕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

一、太阳和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两个天体。地球与宇宙环境之间和能量的关系,更突出地体现在与这两个天体之间的关系上。如前所述,从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出发,教材不侧重讲述太阳和月球本身的一些知识,而是把重点 放在讲述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上。这也是与原高中地理教材的不同之处。
二、太阳与地球的重要性是十分显而易见的,可以说没有太阳就没有地球的一切。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中,有大气、水、生物等要素,这些要素本身和要素之间是在不断变化的,其根本动力就是太阳辐射。从能量的角度看问题 ,自然地理环境中大多数运动和变化,本质上就是太阳能如何分配、再分配和转移。因此,太阳辐射是太阳对地球最大、也是最重要的贡献。
教材先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太阳辐射的知识:其一,什么是太阳辐射;其二,太阳辐射的能量有多大;其三,为什么太阳有如此巨大的能量。在介绍第二个问题时,教材安排了一幅“太阳辐射和太阳常数”示意图。 太阳常数反映的是地球大气上界面接受太阳辐射能量的情况,同时也体现了太阳辐射总量的太阳热量都是8.24焦每分,这个球面所得到的太阳热能总量就是球面积与太阳常数的乘积,约为2.32*1028焦。这就是整个太阳每 分钟所辐射的热能总量。关于太阳能量的来源,教材简单介绍了太阳核聚变反应。需要说明的是,太阳产生能量的方式是物质的质量转变成能量。在这个过程中,太阳质量的损耗是相当小的,而产生的能量是相当大的。有人推算,1克氢聚变 成氦,只会造成0.0069克的质量损失;而这一点点质量亏操心所对应的是6*1011焦耳热量。因此,不必担心太阳质量会消耗殆尽。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教材从两上方面加以说明。第一,太阳辐射对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影响。太阳辐射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既有直接的作用,又有间接的作用。直接的作用,如岩石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而产生风化, 是显而易见的;而间接的作用,教材从地理环境的驱动力的角度进行了阐述。地球上的大气、水、生物是地理环境要素,它们本身的发展和变化,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大部分是在太阳驱动过程中完成的。教材选择了热量输送 的例子来说明这个观点。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差异,因而各地获得的热量也有差异。但是热量盈余的地方(如赤道),温度并没有越来越高,热量亏损的地方(如两极),温度也没胡越来越低,而是保持相对稳定。这说明热量在盈余 区和亏损区之间不断传输,其传输方式主要是大气环流和洋流,这里只是一般性提一下,不做详细解释。第二,太阳辐射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人们对太阳辐射作用最直接的感受,来自于它是人们进行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教材这里谈到的 能源,一部分是人们直接获取的太阳能,一部分是由太阳能转化的能源。从广义的概念出发,可以笼统地认米这些都是太阳能的利用。教材以我国为例,说明我国太阳辐射总量的地区分布情况,并配合两幅太阳能利用的照片。至于为什么 说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固定了大量的太阳能,可以从煤和石油的成因上稍加说明。煤和石油都是地质史上由生物遗体形成的,而生物的生长需要吸收大量的太阳辐射能。从这个意义上说煤和石油中固定和大量的太阳辐射能。
三、太阳辐射体现了日地关系的一个方面。但是现代科学里所研究的日地关系,更多地侧重在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教材分两个标题介绍这个内容。第一,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太阳活动的类型较多,现在人们认识到的就有 太阳黑子、耀斑、谱斑、日珥、日冕凝聚区等等活动现象。其中黑子是太阳活动的标志,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教材主要介绍了这两个方面。在这一段中主要说明什么 是黑子和耀斑,它们具有什么特点。黑子和耀斑出 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不同位置。因此,教材首先通过一幅图来说明太阳大气层的结构。让学生明确黑子主要出现在太阳的光球层,耀斑主要出现在太阳的色球层。第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表现在许多方面,而且有些影响现在还在研究之中,没有定论。就是对有定论的 影响,要讲清楚它们的物理机制,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也不是地理课的任务。因此,教材把重点放在说明现象上。太阳活动对地球电离层和地球磁场的影响,现在不论在实际观测和理论分析上都比较成熟,教材对此作了介绍。耀斑对地球的影响是突发性的,而且 使地面产生短波通讯中断、磁暴等一连串反应。教材中例举了一些具体的事例。太阳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至今还没有整理出比较确切可靠并可以利用的统计规律,在理论工作上进展也不大。但是太阳黑子与降水的相关性,已经被得到证实。教材选取《中国大百科 全书.天文学》的一幅图来说明这种相关性。此图中有两条曲线,红色的是三个不同纬度地区实测的年降水量的分布;蓝色的是三个不同纬度地区实测的太阳黑子相对数的变化。从图中至少可以得出三个结论:一是降水量的年际变 化与太阳黑子相对数的年变化有相关性;二是两者的变化周期大体为11年;三是三个地区两者的相关性并不完全一致,如12测站两者全部为正相关,22测站两者全部为负相关,36测站若干时段内是负相关,若干时段是正相关。采用图示的方法, 一方面对教材内容的说明性强,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能够反映月、地、日三者关系的自然现象有很多,例如,月相、月食、日食、潮汐等等。教材受课时的限制,不可能全部讲述这些知识。仅就这几项内容来看,人们最经常见到的是月相,而且知识的难度不大,便于学生联系实际理解,因些,教材选取月相的知识加以介绍。
教材主要通过图示的方法,分析了月相的成因和月相变化的规律性。
月相的成因主要从两点来分析。一是由于月、地、日运动而形成的三者位置的变化。为了引导学生思考,教材在图下设计了两个问题,让学生通过分析,了解朔、上弦、望、下弦四个位置时,月、地、日三者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很显然,月球在位置A和C时,也就是在朔和望时,月、地、日三者在一 条直线上,而在B和D时,也就是在上弦和下弦时,三者呈直角。二是月球本身不发光也不透明,只反射太阳光而发亮,也是月相形成的重要条件。
月相的变化是可以实地观测到的,因此月相是实践性比较强的一段内容。教材从这个特点出发,设计了一个活动,内容就是连续观测月相。这个活动依靠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要求学生至少观察新月、上弦月、满月、 下弦月四个月相,最好能观察图中所示的八个月相。一个月后要有检查。
教材最后介绍了人们对月相的利用。教材主要说明人们利用月相的规律性,创造了计时制度。实际上人们对月相的利用不仅于此,例如,根据月相出现的空间位置,可以大致判断方向。教学时可以作适当补充
3m/s2 9.8m/s2 28

冬天太阳斜射,所以热夏天直射所以冷。加上冬天气温冷,降低了阳光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