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la破解版:周恩来的成长经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7 17:24:28

周恩来

  周恩来,字翔宇,生于1898年,卒于1976年,祖籍浙江绍兴,他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缔造者之一,第一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

  周恩来于1910年随伯父到奉天省银州(今辽宁铁岭市)银岗书院并在奉天(今沈阳市)东关模范学校读书。1913年8月考入天津南开学校。1917年9月赴日本留学。1919年回国,9月入南开大学,在五四运动中成为天津学生界的领导人,并与运动中的其他活动分子共同组织进步团体觉悟社。1920年去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22年和赵世炎(后来是党的前期重要领导人之一)等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翌年改名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后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书记、中共旅欧支部领导人。1924年秋回国后,曾任广东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第一军副党代表等职,并先后任中共广东区委员会委员长、常委兼军事部长。1927年3月在北伐的国民革命军临近上海的情况下,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赶走了驻守上海的北洋军阀部队。5月在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在五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7 月任中共中央政治局临时常务委员会委员(共5人)。国共全面分裂后,他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一起于8月1日在江西南昌领导武装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1928年在中共六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政治局常委,后任中央组织部长、中央军委书记。当时中共中央在上海处于秘密状态下工作。他为保证中共中央的安全,为联系和指导各地区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为发展在国民党统治区的革命工作起了重要作用。这一阶段的大部分时间内,他实际上是中共中央的主要主持者。1931年后,历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委员兼第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33年春和朱德一起领导和指挥红军战胜了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四次“围剿”。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5年1月在贵州省遵义县城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继续被选为中央主要军事领导人。1936年12月,当时驻在陕西西安的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由于反对蒋介石拒绝抵抗日本侵略而集中全力反共,发动了武力拘禁蒋介石的西安事变。周恩来任中共全权代表与秦邦宪、叶剑英等去西安同蒋介石谈判,和张、杨一起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促使团结抗日局面在中国出现。

  抗日战争期间,周恩来代表中共长期在重庆及国民党控制的其他地区做统一战线工作,努力团结各方面主张抗日救国的力量,并先后领导中共中央长江局、南方局的工作。他坚持国共合作,积极团结民主党派、进步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和国际友好人士,制止反共逆流,克服对日投降的危险。在1945年的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抗日战争胜利后,为制止内战他率中共代表团同国民党谈判。1946年夏全面内战爆发。此后他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代总参谋长,协助毛泽东组织和指挥解放战争,同时指导国民党统治区的革命运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一直任政府总理,曾兼任外交部长,并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主席,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他担负着处理党和国家日常工作的繁重任务。中国发展国民经济的头几个五年计划,都是他主持制定和组织实施的。他主张经济建设必须积极稳妥,综合平衡。他对社会主义时期的统一战线工作、知识分子工作和科学文化工作给予特殊的关注,指导这些工作取得了重大成绩。他参与制定和亲自执行重大的外交决策。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这次会议解决了印度支那问题,使越南(除南方外)、老挝、柬埔寨三国的独立获得国际承认。他代表中国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与国间关系的准则。1955年在亚非29国在印度尼西亚举行的万隆会议上主张和平共处,反对殖民主义,提倡求同存异、协商一致。他先后访问过欧、亚、非几十个国家,接待过大量来自世界各国的领导人和友好人士,增进了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友谊。

  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同林彪、江青集团的破坏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在非常困难的处境中为使党和国家还能进行许多必要的工作,为尽量减少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损失,为保护大批党内外干部作了坚持不懈的努力。他为实现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和 恢 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作出了卓越贡献。1972年患膀胱癌后,仍然坚持工作。在1975年的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代表中国共产党提出在中国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号召。主要著作收入《周恩来选集》。周恩来在20年代与邓颖超结婚,无子女。

一八九八年三月五日,周恩来出生在淮安的一所宅院里,他字翔宇,小名大鸾。不知道是谁为他起的“大鸾”这个名字,但当初起名的人一定没有想到,这个名字竟如此恰当:这个孩子果然为未来的中国带来了平安。

周恩来的幼年同时受到了两个母亲的影响:他的生母万氏和嗣母陈氏。万氏性格开朗、精明果断,很有办事能力;陈氏性格温和、待人诚恳,办事细心。而周恩来秉承了两个母亲的优点,从她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特别是嗣母陈氏,她年轻守寡,很少外出,把全部心血倾注在对周恩来的培养教育上,把他送上了好学的道路上,同时也培养了他好静、仁慈、礼让的性格特点。但周恩来的生活并不平坦。九、十岁间,两个母亲相继去世,父亲和叔父在外求职,他不得不作为长男撑起门面。亲戚的婚丧嫁娶等事,家中就只能由他来出面了。封建大家庭中满是繁规琐矩的迎来送往,需要相当有分寸、有条理的交往能力和对人情世故的细腻揣摩。这段经历磨练了他与年龄似乎不相称的精明果断和非凡的办事能力,从中国的命运的角度来看,这也许是莫大的幸运。在后来的岁月里,他的这些能力使无数人为之折服。

周恩来的童年时代与毛泽东相比有很大不同,毛泽东的父亲比较专制,因此,毛泽东的性格内有很明显的叛逆成分,一但离开了家庭、离开了压力就倍感到轻松和亢奋,他富于幻想且乐于用斗争解决问题。而周恩来自幼处于一个飘泊不定的环境之中,承担着很大的生活压力,更加渴望平定安宁与和谐,重视家庭的亲情。这使得在以后的革命征程中,两人恰好互为补充,成了一对绝妙的搭档。正如海伦·斯诺所说:“毛喜欢在人的世俗观念中引发火山,周像是一个一同来组装零件的工程师,对每个细节都极为精细。”毛泽东有着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而周恩来则是一个辛苦劳作的实干家。毛泽东的军事天才屡被称颂,但即使在指挥作战时,也常常是毛泽东确定了一个大战方针,而后周恩来再把它变为一个可以具体实行的工程。大跃进中,毛泽东定下了一个又一个极具幻想色彩的目标,周恩来则费尽心力使这些目标能与当时的国情相结合,以避免更大的损失。文革中,毛泽东打击了他的一个又一个老战友,周恩来一直巍然不动,还奇迹般的保护了不少同志,这不能不说与他们长期的密切合作有关。

十二岁时,周恩来离家前往东北随伯父生活,不久前往天津,报考南开中学。在南开就读当是周恩来少年时期的重要经历,当时他十五岁。南开中学是一所仿欧美体制建立的私立学校,很重视对学生进行西方现代文化教育,但同时,也很不忽视传统文化的灌输。对学生的仪表、举止均有较严的要求。在这一时期,他打好了英语的基础,在国文和数学上也做得很好,更重要的是,他参加了许多社团组织,锻炼了工作能力和组织能力,在以后的工作生涯中这一点愈来愈明显地体现出来了。同时,他阅读了大量书籍,包括《史记》、《天演论》等各种不同风格的著作,这些著作使他开阔了眼界,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新思想。

周恩来在南开时既已是一个引人注目的优等生,但他从不恃才傲物,而是严格要求自己。他很重视道德修养,从他身上,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多痕迹,诸如儒家的忧患与自律,道家对功名的超脱与达观,墨家的勤苦。其实,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也是中国传统上“士”的基本道德修养之一,这一点在他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周恩来的聪明才干赢得了大家的信任,他的谦虚也使别人很愿意与他相处。南开的《同学录》上说:“君性温和诚实,最富于感情,挚于友谊,凡朋友及公益事,无不尽力。”建国后,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任外交部长,他的人格魅力得到了举世赞誉。万隆会议上,一位别国代表评价周恩来说:“我一如既往,反对共产主义……但我相信这个人”

这一时期,中华民族的处境进一步恶化,如果说当初“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只还不过是一个孩子对祖国挚爱使然,那麽,这一时期的周恩来就真正开始为救国而踏上了求索之路。但救国之路究竟是那一条呢?从南开毕业以后,周恩来东渡日本,继而回国就读于南开大学,直至旅欧的前期,他一直在思考这一问题,在对各种“主义”进行对比,分析,以求找到最适合中国的道路。

一九一七年九月,周恩来前往日本求学,临行写下了著名的诗篇:“大江歌罢调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此时,他还没有选定一条济世之路。看一看日本是如何富强起来的也是他去日本的目的之一。不久,他意识到了中日社会现实的很大不同,首先否定了军国主义和“贤人政治”的可能。但此时他处境艰难,家中亲人去世,在异国孤寂无援,心情苦闷,开始接触了当时在日本很流行的佛教“无生”思想,但“闹了许多日子,总破不开情关,与人类断不了关系”(周恩来日记)。确实,周恩来是一个很重亲情、挚爱祖国的人,他几乎是一个天生的集体主义者,割舍尘世的佛教思想怎么能适合他呢?不久,十月革命发生了,与国内的知识分子一样,他起初并未对此多加注意,但很快,日本的“米骚动”使他亲眼看到日本严重的社会问题,也引起了他对十月革命的兴趣。当时译成中文的马列著作很少,但周恩来英语和日语都已可以直接阅读书报,因此他在日本接触了很多马列著作,这一点上,比国内的探索者条件要好得多,可以更多、更早的了解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他面前燃起了新的希望:“模糊中偶然见着一点光明,真越觉姣妍”

不久,周恩来回国报考南开大学,一九二零年一月,因参加学生请愿活动而被逮捕,在狱中度过了大约半年的时光。这半年中,他失去了自由,不得不中断了各种社会工作,却得到了很长时间可以静下心来重新思考很多问题,整理一下这一时期他的各种认识,同时还为难友举办了五次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演讲。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思想颤动于狱中”。出狱后,他逐步走上了职业革命家的道路。

一九二零年十一月,周恩来远渡重洋前往欧洲求学,这是他去实地考察一下西方的社会现实,最后确定自己要走的道路。在欧洲他亲眼目睹了世界大战留下的动荡不安,先考察了英国的工人运动,又在法国阅读了更多的英文版马克思的经典著作,比较了当时各种流行思潮,与他所目睹的社会现实进行印证,最终选定了马克思主义道路。第二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又过了一年,“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成立,继而,这个组织的成员均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在一九二四年七月,由于国内革命形式的发展,周恩来被选送回国,投身到革命洪流中去,承担起无比繁重的革命重担。

民国初年?A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多了

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