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融创石湖桃花源:有人能给我介绍一些新兴宗教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6 23:59:10
最好能给出教会网站!
邪教除外!

新宗教是指不同于传统宗教的新兴宗教。出现在世界各地的新宗教大多发端于二战后,兴盛于20世纪60年代,在70年代达到高潮,80年代后其增长势头有所减弱。这场宗教变革逐渐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具有相当声势的社会现象,社会学家们把它叫做“新宗教运动”。它体现了当代宗教信仰多元性的变化,也是当代宗教世俗化的一种具体表现,是高度商品生产社会的产物,形成了新的宗教市场,把宗教的商品化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新宗教运动的概念。新宗教运动名目繁多,其界定模糊不清。它可以指世界主要宗教或主要教堂中分离出的教义有别的诸多教派现象,也指一时的精神风尚和狂热;既包括各种各样的人类潜能运动,也包括复兴的神秘主义传统,如占星术、秘术、占卜、苏菲主义及巫术,还有一些强调禁欲主义及极端政治的团体和群居组织。
  对这些纷繁复杂的变化,人们曾用“膜拜教团”、“教派”、“异端”等词去描述。但这些词不能完全表达其意。在宗教影响力减弱而世俗机构取代许多宗教职能的今天,世界走向多元化的现代,宗教更多的表现为个人私事或主观情感。在许多国家,宗教现象的表达多种多样。宗教社会学家们更多地在使用“新宗教运动”一词上达成了共识,而抛弃了上述过去习惯采用的术语。况且,今天的新宗教运动很少数是从主流宗教中分离出来的教派。20世纪60年代后,宗教革新已日益多元化,在这场宗教变革中,个别新宗教影响不大,存在时间不长,缺乏凝聚力,其组织机构较松散,成效不大。但在每一种宗教中表现出的文化的、社会的及精神的趋向却远远超过了每一宗教各自的命运。这些宗教运动试图去改变现有的宗教,且已成为一种世界性趋势和潮流。这些独立的宗教革新给人们一种印象:宗教领域出现的新势力预示了宗教领域正在发生剧烈变化,如多种文化的繁荣摈弃了教派或教堂式宗教形式,在以个人为中心的基础上吸收青年人,它们关心的症结是真实的自我和对超自然物的强烈体验及提高生活质量的实际方法。新宗教运动体现了当今社会宗教的多元化、小型化倾向。
  20世纪以来,不仅在西方或高度工业化的社会中产生了新宗教,在传统的前工业社会中也发生了同样的宗教变化。据《世界基督教大词典》统计,现在全球各地都可见到新宗教潮流的影子。目前,信仰新宗教的人数已逾1.36亿,到2000年,预计将超过信仰东正教的人数(约1.8亿)。
  新宗教运动的宗教思想并非无根无据。很多新宗教深受东方古老传统的影响和启发;有些又在犹太教、基督教传统中找到了灵感;有的其宗教界定并不严格,其活动却与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求有关;另外的则与传统宗教大异其趣,是一种十分极端的宗教现象。
  渊源于东方传统文化的新宗教运动。在所有新宗教中,亚洲宗教的影响最大,对美国和欧洲新宗教运动的影响尤其如此。这些高度工业化国家历来深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早在100年前,美国人就开始对亚洲宗教文化发生兴趣,到了20世纪60年代,亚洲宗教文化更加深入地渗透到了世俗文化中。在20世纪之初,当尼采宣布“上帝死了”时,西方人面临着宗教信仰危机,普遍迷惘而出现了思想混乱。虽然根据黑格尔对历史发展的见解,世界历史始于东方而完臻于西方,但当现代西方文明发展程度远远超出曾给予它文明的东方时,20世纪中叶后,在西方反而泛起一股执著追求东方文明的热潮。仿佛两次世界大战对欧洲文明的摧残,使其反思到东方民族的安宁品格,似乎比西洋民族的争斗品格还要文明。于是,除了对其社会进行深刻批判以发泄理想与现实矛盾产生的忧患与抗争外,又试图在东方的精神文化中寻求慰藉。于是寻根热、原始热、东方热……古老中国的哲学、科学和神话,激起了西方的浓厚兴趣。由此,对亚洲宗教文化的学术性探讨成了二战后的热门话题。亚洲宗教文化不仅仅能满足青年人追求知识的好奇心,且吸引着他们去真正地体验和虔诚地信奉。亚洲宗教文化不再只具有美学价值,开始进入实用阶段。如素食、坐禅、讲求和平甚至独身等虔诚的皈依,使得西方对东方的认知进入一个新阶段。渊源于亚洲哲学、宗教、默想及萨满式的新宗教有“国际克里希纳意识团体”、“圣灯会”、“伊肯卡尔”、“拉古里希基金会”等。
  但源于亚洲宗教文化的西方新宗教反过来又影响着亚洲的本土宗教。如“三H组织”、“克里希纳运动”、“圣灯金”等源于印度的宗教,其创始人在印度也是倡导宗教革新的人物,这些运动在海外的成功对国内也产生了影响,即使在本土上,它们也算是新宗教运动。
  在所有这些运动中,最成功的是源于印度教的新宗教运动中的“超觉静坐”,它自称不是一种宗教,主要强调静坐法而不是教义和信仰,现已遍布欧美、日本、香港、东南亚。习练超觉静坐者已遍于全球,平均每年以4.5万人的速度增长,总数已达300万人以上。梅赫·巴巴运动也源于印度教,现在在全世界已拥有成千上万的信徒,其中有科学家、教授、心理学家、工业家、商人等,遍及印度、美国、澳大利亚和欧洲。梅赫·巴巴1894年生于印度,他声称自己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导师和上帝的化身。自1925年起到1969年去世,他都一直保持沉默,用指字母表和姿势进行交流。他说他的沉默和打破这种沉默会带来世界性的意识转换。他来到世上不是为了教,而是为了让人觉醒,他整个一生都在为贫穷的或身心残废的和需要帮助的人们奉献。他声言,他表现在外的行动是他内心觉醒的象征。巴巴强调神秘的直觉,情爱、情感和心灵在某种特殊意义上应理解为人的灵性,接受他的观点就是接受人心的无序。这样,人就会体验到这一事实,即人的一生中去维护和保留的那个自我是一种幻觉,去爱自我就是去了解非我。其信徒们感到,他们与巴巴的关系是爱与被爱,并认为巴巴内在地指导他们的精神之旅,让他们放弃自我,实现自己的圣性。巴巴在印度默赫拉巴德的墓成了全世界巴巴信徒的朝圣之地。
  1965年,克里希纳的信徒将印度教传入美国,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国际克里希纳意识团体发展成为拥有200多个传播中心的国际运动。其创始人是印度僧人普洛布休帕达,他于1965年到达纽约,向人们吟诵克里希纳圣颂,他的演讲逐渐吸引了一些反文化青年,他们主要是念上帝的名字,认为这就能获得拯救。20世纪 70年代,该运动创始人制定了更多标准的宗教修持方法,使该团体的洋信徒们犹如地道的印度教徒,如穿着和剔发之类。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该团体的印度根。普洛布休帕达1970年至1977年频繁回返印度,受到印度人民的热烈欢迎。他在印度也建立了克里希纳运动传播中心,其创始人也到过英国和欧洲大陆,其信徒在亚洲、非洲、欧洲和南美洲都建立了寺庙。
  除以上这些滋生于印度教的新宗教外,佛教和伊斯兰教的苏菲派影响也很明显。首先是佛教禅宗,虽然其人数目前还不及其它新宗教运动成员多,但其影响已越来越大。禅文化不仅影响了绘画和诗歌,也涉及到了心理治疗。摩诃衍那的“空”的哲学为西方反文化思想提供了重要原则。禅宗和其它运动比较起来,对知识层次高的人更有吸引力。其次是藏传佛教,它也被当作“新”宗教在传播,其中心在贝克莱。其三是在加利福利亚南部广泛传播的日本佛教“日莲正宗”,它在日本的组织是创价学会,该组织培养了池田大作等年轻的活动家。创价学会的教义特征是将咒术性的现世利益与打破现状、变革社会、实现理想世界的愿望结合起来。创价学会在国际事务中反对战争和核武器,主张裁军和世界和平。它的主张增加了其在海外的影响。
  苏菲派是伊斯兰教中的神秘主义派别。在该派传统中产生的苏布德的影响在不断增加。巴哈依信仰也脱胎于伊斯兰教什叶派。1884年,阿里·穆罕默德声称自己为巴布,在第十二世伊玛目隐遁期间,教徒只有通过这道知识之门(巴布)才能认识真主和新时代的先知。但巴布运动展开不久就受到了伊朗当局的打击,遭到挫折并出现分裂。新的巴布社团领袖巴哈欧拉(1817-1892)以倡导人类一家和宣称自己是新时代的圣使而开始了巴哈伊信仰。该信仰很快传到世界各地,现已拥有500多万信徒,分布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独立的世界性新宗教。1993年,巴哈伊信仰最高机构“世界正义院”向联合国递交了一份题名为《世界和平的许诺》的呈文,表达了该信仰对人类未来的关切。
  上述源于亚洲的新宗教对亚洲及西方世界的影响显而易见。几乎所有的亚洲宗教都有一个特点:自我中心。其宗教目的是消除痛苦——我的痛苦及人类的痛苦。其宇宙观、形而上学、伦理道德几乎都围绕此目的。佛教的比喻很能说明这个问题——人的处境就是现在中了毒箭,他无须浪费时间去探讨谁或为什么射了这只箭,而是想法把它拔出来。人的欲望多种多样和互相矛盾,不可能全部得到满足;即使能够,这种满足也会有相应矛盾。互相矛盾的满足会使人内心冲突,现代人具有的这种内心冲突就是一种痛苦。当代西方人想方设法追求幸福,我们可以把这种努力看作“世俗化”。但事实却是,欲望的满足并不完全是幸福。宗教意义上的欲望不仅指生理的,也指心理的,不仅指个人的,也指社会的。若人的努力不是去控制而仅仅是满足它们,宗教就会世俗化,这与东方解除痛苦的目的相反。东方宗教主要是转变这些欲望,内向地走向自我,这与西方现代趋向正好相反。这种内向转变也存在于犹太教、基督教传统中,只是受到了忽视。宗教社会学家认为产生于东方的这些新宗教运动也许会让西方人重新发现自己的传统。
  以上这些源于亚洲的新宗教,自20世纪50年代始,在西方产生了巨大影响。西方社会学家把这种新宗教运动的教派统称为卡尔特或膜拜教团,以与西方传统教会和从其中分裂出来的教派相区别。卡尔特在19世纪也曾出现过,如颤抖教徒、欧奈达至善论、大卫之家等。但今天的卡尔特主要源自远东,尤其是印度教、佛教。东方的禅定、直指人心、天人合一对美国及西欧等西方社会产生了特殊的吸引力,对当地社会的影响也非同一般。
  渊源于西方传统文化的新宗教运动。西方宗教本身也一直都在孕育着新宗教。特别是在基督教中,新宗教在不断地产生。有些新产生的宗教历时还很长,如基督教科学派、耶和华见证人、基督复临安息日会、耶稣基督末世圣徒教会等。在20世纪50年代那场反文化的宗教复苏中,西方传统宗教再次为新宗教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基础,较著名的有“耶稣子民”、 “犹太人之耶稣”、“天主教卡里斯玛复兴运动”等。其中基督教科学派、摩门教等已被认为是正式的传统宗教。它们产生于19世纪中期。
  基督教科学派由美国人艾娣(1881-1910)创立。该派认为物质是虚幻的,疾病只能靠调节精神来治疗;关于苦难和罪也均属虚幻的说法,不同意《圣经》关于创世、堕落和救赎的教义;上帝是无限的神圣原则,是思想、灵魂、精神、生命、力量、真理、善和爱。该派成员多为中上层中产阶级妇女,在世界各地有近千个分会,其中大多设在英国和德国,总部在美国波士顿。
  摩门教又称耶稣基督末世圣徒教会,美国人史密斯于1830年创立。1827年,他宣称从天使摩罗尼那里得到金页片,上面是先知摩门所书的古埃及文,他把它译成英文即《摩门经》。史密斯于1844年被反对者所杀,多数门徒就迁到犹他州,原实行的多妻制后因国家干预而放弃。摩门教认为,上帝具有肉身,三位一体的各个格位彼此独立;人若信奉摩门教,来生可进化为永生之神,神乃人进化而成;基督降世只救人复活,因信称义获救还得靠自身行动,靠服从本教仪规;忏悔和浸礼;基督再临统治千年后,人间将出现永恒天国。
  第七日圣徒会的创立可追溯到1840年。威廉·米勒宣称基督将重返人间以实现第二次觉醒,并推算出世界末日大约在1843年。由于几次时间推算的误导,米勒运动出现了分裂。1860年,一批信徒在希拉姆·爱迪生的劝说下形成了后来的第七日圣徒会。这个运动所持的千禧年主义、圣经思想、复兴主义和法律思想,及其受《旧约》的影响、作为上帝选民的自我形象、安息日教义和宇宙命运等特点,都显示了18世纪美国清教主义的影响;该运动早期总想强调自己与其他教派的区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早期激进的干禧年主义者采取了更为现实的态度,但仍然倾向于原教旨主义。目前该运动成员已达13万余人。
  早期的新宗教运动对中老年人更具有吸引力,而20世纪50年代那场反文化的宗教运动对年轻人影响更大,它更具有现代精神和形式。但二者试图表达的宗教思想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它们都呼吁回到已忘却的基本原则,而不是迎合新的启示。
  统一教会源于西方传统,发端于朝鲜。19世纪中叶,天主教传入之前,朝鲜宗教主要是儒教和佛教。1945年,朝鲜在从日本统治下独立出来前,已有一些新宗教产生;1945年后,有300多种新宗教在该地传播,其中最主要的有全福音中心教会和文鲜明创立的统一教会。这个统一教会在138个国家有传教团体,美国 300多个城市有它的教堂。
  以上这些源于天主教和新教中的新宗教运动,西方宗教社会学家把它们叫做“卡里斯玛”或“新圣灵降临运动”。人们试图通过说灵语、出神、奇迹般的治愈疾病、身体的动作等方式与圣灵进行超常交流。在西方宗教中这些本不是什么新奇东西。但这些曾被认为只对下层民众为了逃避现实而产生作用的东西,在当代对中产阶级和上层人士也产生了吸引力。1976年的盖洛普民意测验表明,美国已有300万人卷入了这场圣灵降临运动。这类卡里斯玛式的亚群体声称:“他们并不想脱离其母体,只是想通过上帝在他们生命中注入的圣灵之力来帮助复兴他们的凝聚力、他们的教派及基督本身。”在这类新宗教中,人们在面对面的、公开的、真诚的、温暖的气氛中共同活动。他们并不试图破坏或摆脱传统宗教组织,只想提供一种内在的、非强制的宗教体验和崇拜,丰富制度化宗教已有的内容。
  准宗教现象。其思想来源不能归于东方或西方传统,而是来源于现代世俗文化。其中一些派别甚至拒绝被冠以“宗教”名称。“科学性”对好几个派别倒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标志。我们用“准宗教”一词来探讨它们,是因为这些活动总以这种或那种方式使其成员接触到“终极意义”,让其追随者关心人类存在的最根本、最重要的神圣目的。
  比如“人类潜力运动”,虽没有标榜自己是宗教,却从宗教传统中,特别是亚洲宗教传统中引用了许多东西。但这些运动的主要来源却是现代社会科学,特别是心理学和社会学。但当这些运动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共同体”,而其“疗法”开始对人类存在的基本问题进行回答时,这些运动已具有某些宗教的意味了。虽然它们只想寻求一种方法来战胜失眠或达到情绪上的亢奋状态,但某种特殊训练方法却要帮助其受训人发现“为什么”。当其用苏菲主义或禅宗里的故事或谜语来回答时,我们就不能只注意到其表象了。
  这些运动的成员并不拒绝科学,而是对科学抱积极态度;也不排斥理性,且认为其反对者才是非理性和故弄玄虚。他们用生物反馈装置来改善其静坐方法,将“预感”、“人体辉光”及其他神奇现象解释为宇宙本身的自然功能,认为科学正在探索它们。
  这些运动的成员不是试图采取直接行动来改变不满意的政治结构,也不想建立一个反社会的模式,而是想靠转变他们个人来超越现实文化的压力。如“交朋友”、“格式塔觉醒训练”、“超觉静坐”、“瑜珈”、“心理治疗”、生物反馈、思想控制等,都是他们所采用的方法。其参与者一般周末训练,或某一晚上训练,他们注重思想过程和身体体验,不作判断和评价,以得到完整的意识体验及注意物的完整图画,让自己与宇宙合一或认识到真正的自我或超然存在、宇宙意识及大我或空无。
  参加人类潜能力开发运动的人的动机多种多样。有人为了治疗,有人寻求刺激(因为好些成员曾是吸毒者);有人为了更亲密的小群体关系,有的为了体验到自我;有的为了结识朋友,有的为了溶入宇宙的巨大狂喜之中。这些动机有社会性的、感官上的、治疗性的及超感个人的。而人类潜力运动能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他们,这比精神分析疗法更便宜,又比坐禅效果来得快,且不要求禁欲和过分拘谨。这些运动的权威不来自某本经典或某个指定的化身,而是个人的经验,这对喜欢独立的西方人特别具有吸引力。
  在卡尔特及历史上的诸多复兴运动中,寻求神圣的直接经验十分普遍。而人类潜能开发运动的方法和手段也很古老。准宗教式的潜力运动没有参照上帝或启示,而是凭人的直接经验。由于产生于世俗文化,没有必要争论上帝是否已死,但超越的感觉却是不同的。再没有契约的意识,而有真正的内心体验,感到宇宙并非变幻莫测。训练者与受训人关系不一样,人们不是拿出一套体系或象征让别人去膜拜,或一套永不变化的权威让人去崇奉,而只限于此时此地。此时此地的现实还是可操作的。人们不是受到社会上的或经济上的挫折才转向该运动,而更多的是关心生命存在和迫于现代文化的压力。他们在现代生活中过得很好,但仍不满意,甚至有失衡感。在高度理性化及工业化的社会里,人类潜能力开发运动只是人们想出的一条出路而已。
  此外,还有另一种类型的新准宗教,它以政治为内容,组织形式是宗教的。例如,1986年陈征远在美国首先创建的“人教”即“三民国际”属于这种宗教。该教奉孙中山为永久教主,以“三民主义”为永久圣经,设有总主教、主教和各区的总主教和主教、“核心教友”和教友。该教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托,到有中国人的地方去“传教和教化”,不参与“政治斗争”,重“伦理”和“人格”,对国人“无恩怨”。由此,该教自称是统一中国和联合全世界华人的唯一可能的宗教,具有超异的社会功能,并认为海峡两岸的各大小党派和各新旧宗教都可以同化于该教之中。实际上,这是一种新的政治宗教,也属于新宗教运动中准宗教现象的一支。
  新宗教运动的特点。20世纪,宗教的世俗化浪潮席卷全球,宗教的影响力明显减弱,其控制力更是大幅度降低。世俗机构代替了宗教对诸多事务的处理,宗教日益被认为是个人的私事或主观的情感体验。如果在一个世纪前,今天所出现的诸多新宗教运动只能被斥之为“异端”。但今天我们却用了“新宗教运动”一词,表明人们对宗教的态度与认识发生了质变。
  对现实的逆反性。新宗教运动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人们对现实不满。在高度工业化的社会中,工业革命、社会革命及科技革命给社会带来了巨大变化。传统的社会结构解体了,代之而起的是非人格化的科层制;传统的家庭模式变化了,代之而起的是核心家庭的出现;由于流水作业和高度机械化、信息化、电脑化,人们之间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到处都是冷酷无情的法律、规定和章程,照章行事、依法办事,让人们感到他们面对的是一个没有温情的社会,在人口高度流动的社会中,人们找不到归宿感;在科技领导一切的社会中,人们更多的是应用理性而不是情感和直觉来面对世界。尽管他们在物质上丰富了,在精神上却很空虚。但被世俗文化冷漠了的传统宗教不再能给人们提供精神上的慰藉。这时,新宗教应运而生,它们更适合当代人们的生活需要。
  提倡超常的直接体验。新宗教运动的一个重要特点。人类一方面运用科学在宏观天体、微观物质及社会生活中创造了辉煌成就,但唯科学技术主义统治着各领域,这是一种新型的极权主义。它压抑着人性;它让人们满足,又让人们在它面前束手就擒。于是,吸毒纵欲、在文化中寻根、在神话巫术中寻找重新肯定人的因素、在新宗教运动中找回自我,这些构成一种特有的反理性文化并成为攻击和误解现代西方文明和理性的摧毁性力量,人们感到现代西方文明处于崩溃之中。世界走向末日的念头在一部分人中滋生出来,于是人们要求重新把握自我、寻求自我和证实自我。超常体验是个人能亲身经历的,人们纷纷实践它。
  这种实践不仅有宗教目的,也夹杂着世俗的追求。如林木思想控制团和基督教科学派就相信思想的全能性。其信徒应对其思想负责,然后将之作用于各种事件,以为这样将会增强他们获得世俗财富和权力的能力。
  直接体验的追求是从物质主义向心灵主义的转变。人们相信通过积极而肯定的思想能治愈身心和控制自己的命运。在这变动的社会中,通过转向内心体验来找到自我及平衡自我。
  末世学倾向。许多新宗教都宣称世界正在发生急剧变化,世界末日临近了。不少宗教还预言了世界末日的具体时间。这在邪教中特别突出。但信仰其它新宗教的信徒也大多悲观厌世,看不到尘世的希望,再加上《大预言》等书的宣扬,使得人心惶惶;战争的伤痕和留下的阴影、核武器的巨大杀伤力、人类破坏自然而遭受的灾害等都使世界笼罩在无望的气氛中,于是,有些人转向了新宗教,希望能在世界末日前苟全自己。
  教主崇拜倾向。在新宗教运动中,宗教革新领袖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把其中一些新宗教运动称做卡里斯玛运动。“卡里斯玛”即迷信者所说的领袖人物感人的超凡魅力。这类宗教的成员堪称“教主迷”,把教主推崇为救世主或父亲。在发达工业社会,技术是一个统治系统,这一统治体制按照技术思想和结构运转着。在技术极权主义社会中,人的生命、精力和时间(包括人的生产活动、生命活动甚至闲暇活动)都处在技术控制中。而世俗化后的宗教无力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权威来摆脱技术的支配,也无力帮助儿子寻觅和验证自己同精神上的父亲的血缘关系。于是,独具魔力的教主成为一些人的寄托。
  商品化倾向。中世纪一段时间里,由于宗教占统治地位,社会以一种超经济强制的方式来组织。在资本主义社会,社会机器完全以纯经济方式在组织,其余一切都和经济有关,受经济制约。文化界也不例外。“商品化进入文化意味着艺术作品正在成为商品,甚至理论也成了商品,当然这不是说那些理论家们用自己的理论来发财,而是说商品化的逻辑已经影响到人们的思维。”新宗教运动不如传统宗教神圣。这些宗教组织结构较为松散;对教义解释的随意性和实用性大;人数不固定;人们可随意选择适合自己的宗教。即:在商品社会里,宗教商品化了。人们在“精神超级市场”上选择自己需要的精神商品。人们有某种精神需要,就会有相应的宗教产生。除了早期的新宗教如基督教科学派、摩门教、神智学派、唯灵派、斯维登堡派等已被列入正规宗教外,多数新宗教运动存在时间短。新宗教运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成为一种消费品。

共产主义就是

新宗教不是被视为邪教的话多数就依附在传统宗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