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主板:苗族知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8 03:46:17

苗族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广东、海南等省、区。在黔东南和湘鄂川黔的交界地带(以湘西为主)有较大的聚居区 。人口 739.8万(1990)。使用苗语,属苗瑶语族苗语支。有湘西、黔东、川黔滇3种方言。川黔滇方言中又分7个次方言。杂居地区苗族讲汉、侗、壮等族语。以前曾有过一些外国传教士创制的拼音字母,仅在部分地区使用。1956年,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汉、苗语言工作者创制了拉丁拼音文字。

  苗族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之一。早在4000多年前,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以及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居住着许多史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苗族先民即在其中。自汉代以后居住在武陵郡地区。苗族度过了漫长的原始社会。以树叶为衣,以岩洞或树巢为家,以女性为首领的情况,在古歌中有大量反映。秦汉以后,封建王朝在大多数苗族地区建立郡县,五溪地区已从事农业生产。唐宋年间苗族进入阶级社会,有些“蛮酋”、“蛮帅”成为世袭的“土官”。南宋时期许多土官被中央王朝封为土司。元明时期,苗族地区封建领主经济已相当发展;明末清初,地主经济得到顺利发展。但部分山区仍处于“无君长,不相统属”状态,被封建王朝称为“生界”。清雍正年间实行“改土归流”,对封建领主制的瓦解和地主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促进作用。历史上苗族人民多次掀起反压迫、反剥削以及反抗外国侵略者的斗争。
  苗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和艺术。诗歌一般是五言,间有七言或自由体,分别为古歌、理词、巫歌、情歌、儿歌等。人民能歌善舞,音乐舞蹈和苗戏历史悠久。“飞歌”享有盛名。工艺美术有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首饰制作等。住宅因地而异。有黔东南的吊脚楼、昭通地区的杈杈楼、海南的茅草房等。黔东南、黔南、湘西、广西大苗山及湖北、海南等地多以大米为主食,玉米、红薯、小麦为辅;滇东北、黔西北、川南等地以玉米、荞麦和土豆为主食。普遍嗜酒。各地区苗族妇女服饰差异较大,式样约有几十种之多,但大多数妇女穿大领对襟短衣和长短不同的百褶裙,有些地区的苗族穿右大襟上衣和宽脚裤。头上的发髻和裹巾、衣服的颜色、绣花图案等各地不同。黔西北、滇东北的男子穿带花纹的麻布衣,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其他各地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短衣,长裤,束大腰带,头缠青色长巾,冬天腿上裹绑腿。苗族行一夫一妻制。男子继承财产,主妇在家庭中享有较多权力。有父子连名制度,无姓氏,后来有些地区通用汉姓名。苗族青年婚姻较自由,青年人通过游方、坐寨、踩月亮、跳花、会姑娘等社交活动,自由对歌,恋爱成婚。云南楚雄等地有姑娘房制度。妇女有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特别是黔东南仍有保留。节日很多,部分地区过苗年(夏历十月)。大部分地区过春节 。四月八是贵州贵阳地区苗族较隆重的节日。另外各地还有龙船节、吃新节、赶秋节等。节日里有唱歌、踩鼓、吹芦笙、打秋千、爬杆、斗牛、赛马和各种体育活动,同时也是青年男女社交游方的好时机。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或多鬼神,祀奉祖先,崇拜自然,认为鬼灵不可抗拒。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少数人信仰天主教、基督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