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县天气预报15天:关于长城的解说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30 00:37:34
谁能给我关于长城的解说词,拜托帮帮忙,急着需要·····!!!!!!

长城是中华民族攀登的缩影,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万里长城是世界建筑奇迹之一。它东、西、南、北纵横交错绵延起伏于中国辽阔的土地上。东西相距长达5000多公里,因此被称之为万里长城,是月球上“ 唯一能看得见的人工工程”,也是中国第一名胜和中国旅游点的代表,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自燕国开始修长城起,长城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人们今天见到的是明长城,它西起甘肃嘉峪关,东至鸭绿江边。八达岭是代表性的一段,是长城的高峰,海拔1000多米,是旅游胜地之一。长城城墙高平均7.8米,顶宽7.8米,可以五马并骑,十列并行。
访问中国的旅游者,莫不想前往登临,一睹长城的雄姿。游览长城,公认最理想的地方是北京郊区的八达岭。出北京往西北方向,汽车行驶约1小时多,便到达海拔1000多米的八达岭。万里长城的居庸关雄扼八达岭的山口。
万里长城是公元前7世纪开始修建的。当时,中国北方诸侯割据,他们为了防御邻近诸侯的侵袭,在各自的领土上先后筑起了一段段防卫墙。与此同时,燕、赵、秦三个诸侯国的北方,又与少数民族中以游牧为主的匈奴族为邻,为了防御匈奴奴隶主的骚扰,三国各自都在他们的弱方修筑了长城。到了公元前3世纪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把一段段的长城连结起来,成了现在万里长城的基础。后来经过历代增建,及到明朝,就修成了现在的这个样子。它东起渤海湾的山海关,经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到甘肃的嘉峪关,穿过崇山峻岭,山涧峡谷,绵延起伏,长约12000多华里,因而名为万里长城。
在古代交通运输工具极其落后的情况下,修建如此巨大的工程,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特别是它不是一般的土墙,而是整齐的条石和结实的青砖砌筑的。有人计算,如果把明长城所用的砖、石和土方,筑成一道2米厚、4米高的围墙,可以绕地球一周。不用说烧制这些砖石,就是把它们通过崎岖的山间小路送达修建工地,已经是一项十分宠大的工程。因此,游览长城的人莫不为先民的伟大气魄和坚毅精神所感动。

关隘、城墙、城台和烽火台
长城由关隘、城墙、城台和烽火台四部分组成。关隘一般都建在形势险要之处,居庸关就是一个突出的代表。居庸关和八达岭附近的长城,城墙平均高7.8米,最高达14米,城墙的外侧一般都选建在陡峭的山崖上,以增加攻城的困难。每隔不远,有一座拱门,称“券门”。守城士兵由此上下。城墙顶宽达5.8米,可容五马并骑。城台是每隔300至500米的一组高出墙顶的方形建筑,是巡逻放唢的地方。烽火台专门传递军情。规定举一烟鸣一炮表示来敌100人左右;举二烟鸣二炮,来敌500人左右;1000人以上举三烟鸣三炮....如此传递,千里之外的敌情可以在几个小时之内使朝廷了解。
居庸关长城建筑在一条长达15公里的山谷中间,两旁山峦重叠,树木葱郁,山花烂漫,景色瑰丽,远在800年前的金代,就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称为“居庸叠翠”。居庸关是从北面进入北京的门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居庸关的中心,现在还保存着一个雕刻精美的汉白玉石台,叫“云台”。在元朝时,这台上建有三座石塔,于元末明初被毁。三塔毁后,在此台上又建一院,名“泰安寺”,此寺于清康熙年间被火焚毁,只剩下这个基座------云台。云台的券门内,石壁上雕刻有四大天王像,刻工精巧,姿态传神;还有梵文、藏文、蒙文、维吾尔文、西夏文、汉文六种文字刻成的佛经。
去八达岭长城游览一是从市内乘游览专车前往,费用高一些,但比较舒服,并可同时游览十三陵。从北京去八达岭的公路,经修整后,平坦宽阔。也可以坐火车前往,早7时40分发车,车行2小时多。八达岭游人鼎盛,平均一天游客约万余人

-- 世界遗产—九门口长城解说词

罗哲文先生,著名的长城学专家。这位80高龄的老人,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在调查研究、维修保护长城。罗老先生说,就是我从青年时起,就开始研究修长城的历史,如今弄清楚了,却已鬓发斑白。

(解说)

我国第一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万里长城,一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与骄傲。在辽宁拍摄的最后一天,摄制组跟随罗哲文先生来到一段鲜为人知的古长城关口——位于辽宁与河北交界处的九门口长城。

(同期声 学者 罗哲文)

九门口在这个地方原来叫一片石关,怎么叫一片石呢?原来这儿都是沙滩都是河冲的乱石子儿,完了呢,修这个九门口,这叫水关,泻水的。长城到这个地方啊,它有一条河它这个河它不能让它空着,这里有一个关,这个关把两面长城连起来了,因为有九个洞,所以叫九门口。这个关城相当大,九门是它这个水关,里面还有关门。您当时第一次来的时候(怎么样)?这个古城门已经塌了,已经塌了,就还剩下一点点,下面还有一点基础,有的地方都没有了,还有一些老百姓把石头拿去用了。那这些栓什么的遗址你后来怎么考证的?它有些地方还有的,边上还有,这个旁边这个中间没了,这个旁边还有,当时都土埋起来了,后来把它发掘出来之后根据这个原状,这个还有记载了文献上还有记载,根据这个现在保存的实物接回到文献上的记载,因为它还有戚继光他的时候他还专门有一本书,修长城修关口,怎么修,有些什么东西就根据原来的一个现存的实物、一个过去的历史资料这样把它恢复的,就是叫原状。等于说原来这里都是水?都是水原来水很大。您来的时候有水吗?有,有水,但不是很大了。估计当年500多年前肯定是相当大的,水很大。您来的时候水还有?还有,这现在还有,现在夏天还有,夏天水还相当大,这地方全是水。它就这个根据它这个地形,水那两个地方流低的地方,这个地方水大了这儿也有┅┅

(解说)

在罗老的呼吁下,这段奇特的水关长城得以修复,目前工程已近尾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长城的修建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代,秦汉隋明各个朝代都有修筑,前后持续了两千多年。九门口长城始建于北齐,扩建于明代,史称“京东首关”,是东北到中原的必经之路。明朝末年,“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正是在这里迎降清军并打败了李自成的进攻。据当地人讲,战后的一片石“暴骨横野,三年拾之未尽”。 清军趟过血流成河的一片石,最终走进了北京的紫禁城。

(同期声 学者罗哲文与记者在长城上)

那您爬长城有多少次了?可能没有一千次也好几百次了。全国的长城您都爬遍了?基本上爬遍了。30年前啊30年前,我曾经写了一首诗,我开始修长城的时候就觉得这个长城太伟大了,我必须要把它都爬遍了。那您怎么说的那诗?那叫“三十年来蓄意豪,几从东海过临洮。累登九镇三关险,踏遍长城万里遥。”那就是我就下了决心要把长城走遍,前30年,但是还没走遍到现在还没有走遍,这些长城太大了。

(解说)

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这是罗老对长城的一个概述。在冷兵器时代,长城的确是最有效的军事防御工程,历史上几乎所有统治者都不遗余力地修筑长城,而根据边界的变化,长城的位置和走向也就纵横交错。罗老说,如果把历史上的长城连接起来,会有十余万里。1949年以后,中国政府非常重视长城的保护与研究,作为第一代长城研究专家,从1952年开始,罗老的命运就与长城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同期声 学者 罗哲文)

印象最深的就是1952年修八达岭的时候。到那个地方很难,当时就是骑着小毛驴上去这是去考察。为什么骑小毛驴?没有交通工具啊。骑了多长时间啊?可能有半天吧。半天骑着驴?对,完了还得上去。当时坐火车能坐到南口那儿居庸关有一站,完了之后有40里,甚至20多里就骑驴了,还是走啊还得走路,到那儿之后当时这个心情的确一下子。特别是到那儿已经都天晚了,太阳照在这个山上,当时这个八达岭渺无人烟,就是这个残垣断壁的长城,的确是心里头一种像当年戍边的战士在这个地方呆着,这个地方山这么险而且的确是非常的非常的雄壮吧。从这往后一直50多年了一直跟长城打交道。我是有的地方去过100多次了,像北京的居庸关差不多100多次了,这个地方也来七八次了。

(解说)

俗话说,“涉浅水者的鱼虾,探深渊者得蛟龙”。真知灼见的得来,不仅靠穷经皓首,更靠脚踏实地。半个多世纪以来,罗老的足迹踏遍了长城内外,写下了许多关于长城的专著。按他的说法,是长城的精神给了他不懈的动力。在无数次踏勘过程中,罗老曾遭遇许多艰难曲折,那些经历令他终身难忘。

(同期声 学者 罗哲文)

我记得我在有一个地方是在慕田峪那个地方,那个地方就是还没修好的时候,没修,现在还没修好,没法修,有一块石头突然松动了,如果掉下去那就是完了,好在冲下去的时候有树挡着,差点我掉在长城里头。就考察也好调查也好,好几次差点这个牺牲了,真的。还有一次是从嘉峪关有一个烽火台上走,差一点掉下来。

(解说)

罗老说,很多人对长城的认识不全面,修建长城最直接的原因是军事,但最深层的原因是经济和文化。历史上,长城沿线的贸易“互市”从未间断过。因为长城的存在,游牧和农耕两种文明间的无序掠夺,被限定成一种有序的活动。

(同期声 学者 罗哲文)

很多地方呢,目前还在受到破坏,一个是人为地破坏,有的地方一些老百姓还不知道这个情况。特别是自然的破坏,风吹雨晒雨淋,还有其它各方面的污染,这个都在破坏。所以我想呢,一个是考察研究一个是保护工作,现在还需要赶快保护抢救。有的地方啊,甚至你如果不抢救将来就没了。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如果我们不加以保护就可能从我们这代消失,所以我想这个事情还是非常非常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