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诸葛亮的作文:春联传统文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3 19:13:44

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汉族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大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上春联和福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

1、起源:

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所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着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

2、区分上下联

对联分上下联,不能随意贴。每年都有许多人贴错。那么怎样贴才是正确的呢?这里要弄清二个问题,一是分清上下联,二是上下联的位置。简单介绍如下:

上联的末尾的字应该是“仄”声。既现代汉语的“三声”或“四声”。“仄”声给人的感觉是话还没有说完。

下联的末尾的字应该是“平”声。既现代汉语的“一声”或“二声”。“平”声给人的感觉是话已说完。

例如: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老平安少平安老少平安

“旺”是四声,本句做上联(首联)

“安”是一声,本句做下联(末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是一种独特的中国文学形式。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看到一家家、一户户、一副副字体不一、内容丰富的对联,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淳厚的乡风民俗和浓郁的年味,感受万家团圆、和和美美、喜气洋洋的欢欣和对美好愿景、幸福生活的殷殷期盼。
  余亚飞《迎新岁》称:“喜气临门红色妍,家家户户贴春联;旧年辞别迎新岁,时序车轮总向前。” 家门口贴上春联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传统春联是由人手以毛笔书写,现在亦有机器印制的春联。春联的种类较多,有街门对、屋门对等,每幅春联都有横批。
  有些地区“春联”也是各种春贴的统称,而有些地区又把条状、不成对的春贴称为春条、春挥。朝鲜则有立春榜、立春书、立春贴等名称,简称春榜、春贴等。
  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所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五代十国时,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据说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的住室的门框上。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第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第二句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由此开始,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这不仅表现在开始用骈体联语来替代“神荼”、“郁垒”,而且还扩展了桃符的内涵,不只是避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这就成了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已经相当普遍了。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户户挂桃符(即今春联)的盛况。同时,随着门神的出现和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来书写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负的驱邪避灾的使命逐渐转移给门神,而桃符的内容则演化成用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降临和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
  “春联”一词的出现,则是在明代初年。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喜欢排场热闹,也喜欢大户人家每到除夕贴的桃符,就想推广一下。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颁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在门框上,来迎接新春。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视,挨家挨户察看春联。每当见到写得好的春联,他就非常高兴,赞不绝口。在巡视时见到一家没有贴春联,朱元璋很是生气,就询问什么原因,侍从回答说:“这是一家从事杀猪和劁猪营生的师傅,过年特别忙,还没有来得及请人书写。”朱元璋就命人拿来笔墨纸砚,为这家书写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写完后就继续巡视。过了一段时间,朱元璋巡视完毕返回宫廷时,又路过这里,见到这个屠户家还没有贴上他写的春联,就问是怎么回事。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这副春联是皇上亲自书写的,我们高悬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就命令侍从赏给这家三十两银子。由此可见,“春联”的得名和推广,是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的办法,颁布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户户推广开来的。

  对子。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在门上贴上大红的春联,更增添了喜庆气氛。
  春联源于古代的桃符。桃符是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的桃木板。上面写上“神荼”,“郁垒”二神名,以驱鬼避邪。每逢春节,人们总要用新桃符替换旧挑符。王安石“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说的就是这件事。
  春联始于五代。公元964年,后蜀主孟昶先是叫学士辛寅逊在桃板上题词,又嫌他写得不工稳,便自己动手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从此,题桃符便演变成写春联了。后来,由于纸张大量生产,人们逐渐用纸代替桃木板。这便是贴春联的开始。
  春联普及盛行于明朝。据《簪云楼杂说》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太祖微行出观,以为笑乐。”而且,他还为王公大臣们御书春联。赐给中山王徐达的对联是:“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赐给陶安的对联是:“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由于皇帝身体力行,再加上文人墨客的喜爱,广大群众的传播,春节贴春联便作为风俗习惯流传下来。
  回答者:冷雨寒霜 - 助理 三级 11-24 13:19

  --------------------------------------------------------------------------------

  新春伊始,春节将临,按照我国的传统习俗,城乡百姓家家户户总要贴上新的春联,以示辞旧迎新,期冀度过和和睦睦的除夕之夜,迎来甜甜美美的新春佳节。可以说,春节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节日,而春联则是我国独有的一种传统文化。这是因为春节源于我国的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春联便伴随着一年一度的春节应运而生,进入寻常百姓之家,融入人们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
  我国古代春联可以知识追溯到春秋时代,那时候的春联是刻写在门庭木掾或石柱上,也有篆刻在悬挂门庭的长幅竹片上,以后又墨写在丝帛稠带上(北方人称之为幌子)以装饰门庭。及至造纸术在我国古代发明后,春联便由文人墨客书写在纸制条幅上悬挂,进而再发展到人们用红纸书写并张贴在门亭与厅堂。有人又称春联为对联,其实春联只是对联中的一种。众多的对联还包括祝贺新婚嫁娶,新屋落成,乔迁志禧,生日寿辰和其他喜庆节日,还有悼念已故亲友的挽联和孝联等。而春联则是在我国民间流传最广,应用最多又最为人民所喜闻乐见。它与鞭炮,喜筵相随,为人们的喜庆节日平添几分欢乐和吉祥。应该说,古人对春联的内容和形式颇有研究。因为春联的格式起源于我国的古典诗词,因而最初的春联要求象律诗一样讲究严格的字句相等与平仄对仗,即上下联的每个字都应要求其声调呈阴阳平仄相对,再配以具有章法技巧的书法墨写,所以古代文人视春联为一种既高深又典雅的艺术创作。
  然而对联发展到今天,随着白话文和大众文化的普及,现在人们已不太注重古人所奉行的那种严格的律诗般的字句对仗原则,但一副象样的对联至少应在选字用词上讲求对等,即字数与词类应求相对。按照现代汉语规范应求上下联中的名词,形容词,动词,数词等词组相对等排列有序,而在声调上至少应求每个上下联的最末一字平仄相对。如一般上联末字为仄声(即汉语拼音第三,四声),则下联末字应为平声(即汉语拼音第一,二声)。这应该是创作对联的最起码的要求,否则就不称其为对联了,至少是不规范的对联。新春佳节之际,当你访亲会友或漫步大街小巷,趁着雅兴留意欣赏张贴在各家各户的新春联,于字斟句酌与领略其意之中确实可以赏心悦目,陶冶情操。倘若你有心玩味并吟诵其中的妙联佳句,这无异于一种别有雅趣的艺术欣赏。因为当你看到和读到那些堪称绝妙的春联并加以品评的过程,这本身就是提高你的艺术鉴赏能力的有益尝试。我还记得很早以前南昌电视台摄制的电视连续剧《联林珍奇》,其中汇集了不少我国古代脍炙人口的妙联佳作,可谓〃佳联佳绝句,妙语妙诗章。〃
  据说新中国诞生时有人曾作联庆祝:〃北京重庆成都,西安南宁长春。〃作者巧用我国六大城市名称成联,但细细品味却觉得不甚贴切。请看此上联中的〃重庆〃是作为动词之意,且〃成都〃与〃长春〃的词义亦不对等,再则上下联末字同为平声。严格说来,此联乃美中不足矣!
  闻说又有人用江西省八个地名巧作对联:〃新建石城万年万载,永修铜鼓乐平乐安。〃则注重了字,词的义,音相对。此不失为绝妙之佳联。笔者早年曾在瓷都景德镇看到一副好春联:〃三阳开泰光照日月,青花梧桐香飘春秋。〃此联中的〃三阳开泰〃与〃青花梧桐〃同系景德镇的传统艺术名瓷,而上下联的〃光照日月〃又与〃香飘春秋〃在字,词的义,音上
  巧妙相对。说明此联作者是深谙古人作联之道的。
  我有一位朋友前年于某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并获文学硕士学位。他的文学功底不浅,尤擅长吟诗绘画。我记得有一次去他家做客,看到他的书房里挂着他的一幅新作国画,上面有他题写的一副配画对联:〃窗外青枝吐翠日作画,屋内红袖添香夜读书〃,其中诗情画意引人入胜。那年春节时他于踌躇满志中作联自赏:〃三载寒窗拂扫冬雪遍地,万里鹏程扶摇春风满天。〃此联意蕴深邃,不同凡响,又令我回味不已。
  人们熟知的流传甚广的商业店铺用联:〃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既不同于沿袭的古代对联,又近乎于流传的现代对联。又如〃龙凤呈祥歌盛世,五谷丰登庆太平〃,〃物华天宝扬海内,人杰地灵遍神州〃,〃爆竹声声辞旧岁,梅花朵朵报新春〃都是我国民间多少年来盛传不衰的好春联,直至今日仍具活力。我总忘不了自己孩提时代在故乡景德镇过年时看到的许多好春联,至今仍吟诵不忘,记忆犹新。
  春联顾名思义用于新春佳节,但其他的对联可用于一年四季。试举古人曾以宋诗吟秋〃年华冉冉催人老,风物萧萧又变秋〃。亦有今人吟秋作联曰〃彩虹映苍松劲挺,金秋展少年文丰〃。读罢便感意境大不相同。文革时期人们常用毛泽东诗词代联如〃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又如〃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历史变迁,回首当年人们仍记忆犹新。
  对联多以五字与七字盛行,此与取源自古诗〃五言〃与〃七律〃很有干系,其他对联有六字,八字,九字亦常见。除上述举例外,五字联如〃沃野千里绿,青山万木春〃,〃古城皆春色,神州尽朝晖〃;六字联如〃大鹏高翔万里,小龙腾飞千年〃(蛇年春联),〃金鸡振翅劲舞,银犬引亢高歌〃(狗年春联);八字联如〃六畜兴旺千家同乐,五谷丰登万象更新〃,〃辞旧岁捷报传千里,迎新年春风吹万家〃;九字联如〃春风化雨又绿江南岸,瑞雪映日重辉英雄城〃。此外还有更精炼绝妙的四字春联如〃除夕除旧,春节春临〃,〃春回大地,劲满神州〃,〃满园桃李,一代风流〃。此联亦可扩展为十一字春联〃一代风流奋发抖擞抒壮志,满园桃李争奇斗芳竟英雄〃。据说古人曾作长达百余字的巨幅对联,但这种太多字的对联用于春节毕竟不太适合。
  除了家庭用春联,还有用于各行各业的春联。如学校用联〃辛勤培育桃李满天下,忠诚执教春光遍校园〃;企业用联如〃生产捷报顿开千秋业,科研硕果更上一层楼〃。以上均为笔者所录,散见我国城乡的好春联,其中不乏颇具积极意义与欣赏价值之佳作。
  我国春联发展至今,为人们欢度春节创造了许多令人感奋,意义深远的好春联。君不见,〃大江南北歌烂漫,长城内外舞翩跹〃;〃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宏图〃。处于改革开放中的中国社会风貌正日新月异,使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拥有更加隆重的欢乐与吉祥。国家的长治久安,令生活在我们这个伟大国度的人们更加感到欣悦和振奋。可以想见,强烈的时代感将激发起人们投身改革和建设的劳动热情。让我们为欢度即将来临的又一个中国改革之年的春节,为扬臂拥抱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春天挥毫泼墨,激扬文字,再展笔意风云,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充满时代气息的新春联。
  回答者:joan99313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11-24 13:55

  --------------------------------------------------------------------------------

  春联,俗称门对子。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在门上贴上大红的春联,更增添了喜庆气氛。
  春联源于古代的桃符。桃符是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的桃木板。上面写上“神荼”,“郁垒”二神名,以驱鬼避邪。每逢春节,人们总要用新桃符替换旧挑符。王安石“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说的就是这件事。
  春联始于五代。公元964年,后蜀主孟昶先是叫学士辛寅逊在桃板上题词,又嫌他写得不工稳,便自己动手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从此,题桃符便演变成写春联了。后来,由于纸张大量生产,人们逐渐用纸代替桃木板。这便是贴春联的开始。
  春联普及盛行于明朝。据《簪云楼杂说》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太祖微行出观,以为笑乐。”而且,他还为王公大臣们御书春联。赐给中山王徐达的对联是:“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赐给陶安的对联是:“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由于皇帝身体力行,再加上文人墨客的喜爱,广大群众的传播,春节贴春联便作为风俗习惯流传下来

新春伊始,春节将临,按照我国的传统习俗,城乡百姓家家户户总要贴上新的春联,以示辞旧迎新,期冀度过和和睦睦的除夕之夜,迎来甜甜美美的新春佳节。可以说,春节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节日,而春联则是我国独有的一种传统文化。这是因为春节源于我国的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春联便伴随着一年一度的春节应运而生,进入寻常百姓之家,融入人们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
我国古代春联可以知识追溯到春秋时代,那时候的春联是刻写在门庭木掾或石柱上,也有篆刻在悬挂门庭的长幅竹片上,以后又墨写在丝帛稠带上(北方人称之为幌子)以装饰门庭。及至造纸术在我国古代发明后,春联便由文人墨客书写在纸制条幅上悬挂,进而再发展到人们用红纸书写并张贴在门亭与厅堂。有人又称春联为对联,其实春联只是对联中的一种。众多的对联还包括祝贺新婚嫁娶,新屋落成,乔迁志禧,生日寿辰和其他喜庆节日,还有悼念已故亲友的挽联和孝联等。而春联则是在我国民间流传最广,应用最多又最为人民所喜闻乐见。它与鞭炮,喜筵相随,为人们的喜庆节日平添几分欢乐和吉祥。应该说,古人对春联的内容和形式颇有研究。因为春联的格式起源于我国的古典诗词,因而最初的春联要求象律诗一样讲究严格的字句相等与平仄对仗,即上下联的每个字都应要求其声调呈阴阳平仄相对,再配以具有章法技巧的书法墨写,所以古代文人视春联为一种既高深又典雅的艺术创作。
然而对联发展到今天,随着白话文和大众文化的普及,现在人们已不太注重古人所奉行的那种严格的律诗般的字句对仗原则,但一副象样的对联至少应在选字用词上讲求对等,即字数与词类应求相对。按照现代汉语规范应求上下联中的名词,形容词,动词,数词等词组相对等排列有序,而在声调上至少应求每个上下联的最末一字平仄相对。如一般上联末字为仄声(即汉语拼音第三,四声),则下联末字应为平声(即汉语拼音第一,二声)。这应该是创作对联的最起码的要求,否则就不称其为对联了,至少是不规范的对联。新春佳节之际,当你访亲会友或漫步大街小巷,趁着雅兴留意欣赏张贴在各家各户的新春联,于字斟句酌与领略其意之中确实可以赏心悦目,陶冶情操。倘若你有心玩味并吟诵其中的妙联佳句,这无异于一种别有雅趣的艺术欣赏。因为当你看到和读到那些堪称绝妙的春联并加以品评的过程,这本身就是提高你的艺术鉴赏能力的有益尝试。我还记得很早以前南昌电视台摄制的电视连续剧《联林珍奇》,其中汇集了不少我国古代脍炙人口的妙联佳作,可谓〃佳联佳绝句,妙语妙诗章。〃
据说新中国诞生时有人曾作联庆祝:〃北京重庆成都,西安南宁长春。〃作者巧用我国六大城市名称成联,但细细品味却觉得不甚贴切。请看此上联中的〃重庆〃是作为动词之意,且〃成都〃与〃长春〃的词义亦不对等,再则上下联末字同为平声。严格说来,此联乃美中不足矣!
闻说又有人用江西省八个地名巧作对联:〃新建石城万年万载,永修铜鼓乐平乐安。〃则注重了字,词的义,音相对。此不失为绝妙之佳联。笔者早年曾在瓷都景德镇看到一副好春联:〃三阳开泰光照日月,青花梧桐香飘春秋。〃此联中的〃三阳开泰〃与〃青花梧桐〃同系景德镇的传统艺术名瓷,而上下联的〃光照日月〃又与〃香飘春秋〃在字,词的义,音上
巧妙相对。说明此联作者是深谙古人作联之道的。
我有一位朋友前年于某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并获文学硕士学位。他的文学功底不浅,尤擅长吟诗绘画。我记得有一次去他家做客,看到他的书房里挂着他的一幅新作国画,上面有他题写的一副配画对联:〃窗外青枝吐翠日作画,屋内红袖添香夜读书〃,其中诗情画意引人入胜。那年春节时他于踌躇满志中作联自赏:〃三载寒窗拂扫冬雪遍地,万里鹏程扶摇春风满天。〃此联意蕴深邃,不同凡响,又令我回味不已。
人们熟知的流传甚广的商业店铺用联:〃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既不同于沿袭的古代对联,又近乎于流传的现代对联。又如〃龙凤呈祥歌盛世,五谷丰登庆太平〃,〃物华天宝扬海内,人杰地灵遍神州〃,〃爆竹声声辞旧岁,梅花朵朵报新春〃都是我国民间多少年来盛传不衰的好春联,直至今日仍具活力。我总忘不了自己孩提时代在故乡景德镇过年时看到的许多好春联,至今仍吟诵不忘,记忆犹新。
春联顾名思义用于新春佳节,但其他的对联可用于一年四季。试举古人曾以宋诗吟秋〃年华冉冉催人老,风物萧萧又变秋〃。亦有今人吟秋作联曰〃彩虹映苍松劲挺,金秋展少年文丰〃。读罢便感意境大不相同。文革时期人们常用毛泽东诗词代联如〃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又如〃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历史变迁,回首当年人们仍记忆犹新。
对联多以五字与七字盛行,此与取源自古诗〃五言〃与〃七律〃很有干系,其他对联有六字,八字,九字亦常见。除上述举例外,五字联如〃沃野千里绿,青山万木春〃,〃古城皆春色,神州尽朝晖〃;六字联如〃大鹏高翔万里,小龙腾飞千年〃(蛇年春联),〃金鸡振翅劲舞,银犬引亢高歌〃(狗年春联);八字联如〃六畜兴旺千家同乐,五谷丰登万象更新〃,〃辞旧岁捷报传千里,迎新年春风吹万家〃;九字联如〃春风化雨又绿江南岸,瑞雪映日重辉英雄城〃。此外还有更精炼绝妙的四字春联如〃除夕除旧,春节春临〃,〃春回大地,劲满神州〃,〃满园桃李,一代风流〃。此联亦可扩展为十一字春联〃一代风流奋发抖擞抒壮志,满园桃李争奇斗芳竟英雄〃。据说古人曾作长达百余字的巨幅对联,但这种太多字的对联用于春节毕竟不太适合。
除了家庭用春联,还有用于各行各业的春联。如学校用联〃辛勤培育桃李满天下,忠诚执教春光遍校园〃;企业用联如〃生产捷报顿开千秋业,科研硕果更上一层楼〃。以上均为笔者所录,散见我国城乡的好春联,其中不乏颇具积极意义与欣赏价值之佳作。
我国春联发展至今,为人们欢度春节创造了许多令人感奋,意义深远的好春联。君不见,〃大江南北歌烂漫,长城内外舞翩跹〃;〃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宏图〃。处于改革开放中的中国社会风貌正日新月异,使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拥有更加隆重的欢乐与吉祥。国家的长治久安,令生活在我们这个伟大国度的人们更加感到欣悦和振奋。可以想见,强烈的时代感将激发起人们投身改革和建设的劳动热情。让我们为欢度即将来临的又一个中国改革之年的春节,为扬臂拥抱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春天挥毫泼墨,激扬文字,再展笔意风云,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充满时代气息的新春联。

春联,俗称门对子。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在门上贴上大红的春联,更增添了喜庆气氛。
春联源于古代的桃符。桃符是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的桃木板。上面写上“神荼”,“郁垒”二神名,以驱鬼避邪。每逢春节,人们总要用新桃符替换旧挑符。王安石“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说的就是这件事。
春联始于五代。公元964年,后蜀主孟昶先是叫学士辛寅逊在桃板上题词,又嫌他写得不工稳,便自己动手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从此,题桃符便演变成写春联了。后来,由于纸张大量生产,人们逐渐用纸代替桃木板。这便是贴春联的开始。
春联普及盛行于明朝。据《簪云楼杂说》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太祖微行出观,以为笑乐。”而且,他还为王公大臣们御书春联。赐给中山王徐达的对联是:“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赐给陶安的对联是:“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由于皇帝身体力行,再加上文人墨客的喜爱,广大群众的传播,春节贴春联便作为风俗习惯流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