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豆卡戴珊个人资料:关于礼仪的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8 16:46:45

关于礼仪的故事:
  1.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儿。
  二程是洛阳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学家。二程学说,后来为朱熹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杨时、游酢,向二程求学,非常恭敬。杨游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正遇上这位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程颐明知有两个客人来了,他欲不言不动,不予理睬。杨、游二人怕打扰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肃然待立,一声不吭等候他睁开眼来。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颐才如萝初醒,见了杨、游,装作一惊说道:“啊!啊!贤辈早在此呼!”意思是说你们两个还在这儿没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下起雪来。门外积雪,有一尺多深。
  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后来形容尊敬老师,诚恳求教,人们就往往引用这个典故和这句成语。
  2.孔融让梨
  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3.张良拜师
  张良(?—前186年),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说:“是。”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以后13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老人说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
  10年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响应。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沛公认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计谋,后来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
  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后,他随从刘邦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见有块黄石,并把它取回,称之为“黄石公”,作为珍宝供奉起来,按时祭祀。张良死后,家属把这块黄石和他葬在一起。

  古人礼仪故事:廉蔺交欢

  蔺相如是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他很有见识和才能。在“完璧归赵”、“渑池相会”两次外交斗争中,捍卫了赵国的尊严,地位在名将廉颇之上。这使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蔺相如不过是凭一张嘴巴,说说而已,有什么了不起,反而爬到我的头上。一定要侮辱他一番。”蔺相如听说后,尽量不跟廉颇会面,每次出门,避开廉颇,有时甚至装病不去上朝。有一次蔺相如外出,远远看见廉颇的车马迎面而来,连忙叫车夫绕小路而行。
  蔺相如手下的人对他这样卑躬让步的作法感到委屈,纷纷要求告辞还乡。蔺相如执意挽留,并耐心地向他们解释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哪个厉害?”众人都说:“当然廉将军不及秦王了。”蔺相如说:“对啦,天下的诸候个个都怕秦王,可是为了赵国,我敢在秦国的朝廷上斥责他,怎么会见到廉将军倒反而害怕了呢?你们的心情我是理解的,可是,你们想过没有,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将军两人的缘故。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两败俱伤。我不计个人恩怨,处处让着廉将军,是从国家的利益着想啊。”听了这番话,大家都消了气,打消了告辞还乡的念头,反而更加尊敬蔺相如了。
  后来,有人把蔺相如的话告诉了廉颇,廉颇大受感动,惭愧万分,觉得自己心胸竟然如此狭窄,实在对不起蔺相如,决心当面请罪。一天,他脱下战袍,赤身背着荆条,来到蔺相如的府第,“扑”地跪在地上,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地对蔺相如说:“我是一鄙陋的粗人,见识浅薄,气量短小,没想到您对我竟这么宽容大量,我实在无脸见您,请您用力责打我吧!就是把我打死了,也心甘情愿。”蔺相如见到这情景,急忙扶起廉颇,两人紧抱在一起。从此两人消除了隔阂,加强了团结,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强大的秦国更加不敢轻易地侵犯赵国了。

  礼仪的故事:程门立雪

  杨时(1053—1135)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今属福建)。中了进士后,他放弃做官,继续求学。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教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他们的学说为后来的南宋朱熹所继承,世称程朱学派。
  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4年后程颢去世,又继续拜程颐为师。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1053—1123年)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当他来到老师家,见老师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怕影响老师休息,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当老师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了,身上飘满了雪。老师忙把杨时等两人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
  后来,“程门立雪”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名人礼仪故事:张良拜师

  张良(?—前186年),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说:“是。”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以后13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老人说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
  10年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响应。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沛公认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计谋,后来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
  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后,他随从刘邦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见有块黄石,并把它取回,称之为“黄石公”,作为珍宝供奉起来,按时祭祀。张良死后,家属把这块黄石和他葬在一起。
  想一想:这是一个动人的传说,张良拜师,第三次才见到老师,如果是你,你会去第三次吗?为什么?

  礼仪故事:千里送鹅毛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礼仪故事:杨香扼虎救亲

  杨香扼虎救亲是一个中华传统礼仪故事。

  杨香是一个十四岁的女孩。有一天,她跟着父亲杨丰到田间去收割庄稼。两人刚走到半路上,突然跃出一只大老虎,咬住杨香的父亲便往回跑。当时杨香手无寸铁,但她临危不惧,一心只想着被老虎拖走的父亲,而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她拼命奔上去,抓住老虎的脖子便往死里掐。起初,老虎用力反扑,可杨香硬不松手,老虎渐渐元气大泄,磨着牙齿,终于断了气。杨香的父亲终于脱离了险境,免于老虎的伤害。

  后人为赞扬杨香写文记曰:杨香,年十四岁。随父丰往田中获粟,父为虎曳去。时香手无寸铁,惟知有父,而不知有身。踊跃向前,扼持虎颈,虎磨牙而逝,父因得免于害。

  家庭礼仪故事

  懂礼貌的小华

  “叮铃铃”,清脆的铃声打破了黎明的寂静。小华一骨碌起了床,拉开窗帘一看,啊,好一个明亮的世界呀!小鸟在枝头欢快地歌唱。他迅速穿好衣服,看见妈妈在做早饭,爸爸在洗脸,小华向爸爸妈妈问了声“早上好!”洗漱完毕,吃过早饭,对爸爸妈妈说了声“再见”,就去上学了。
  小华在学校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上午。中午放学回到家,小华按按门铃,奇怪,怎么没人开门呢?他用钥匙开了门,发现爸爸、妈妈不在家,桌上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小华,奶奶得了重感冒,我们陪她去医院了,一会儿就回来。不一会儿,门铃响了,小华打开门一看,是一位陌生的叔叔,他问:“您找谁?”那人说:“我找你爸爸有事。”小华说:“我爸爸不在家,请您晚上再来吧!”过了一会儿,爸爸、妈妈带着奶奶回来了,小华赶快过去搀扶奶奶,关切地问道:“奶奶,您好点儿吗?您先在床上躺一会儿,我去给您倒杯水。”奶奶微笑着夸奖小华:“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吃中饭了,小华主动地帮着盛饭,端菜,啊!今天有糖醋排骨,这可是小华最爱吃的菜了,他把这盘菜端到了爸爸跟前,爸爸说:“这是专门为你做的”。小华说:“您是长辈,该您先吃”,爸爸高兴地笑了。妈妈不停地往小华碗中夹排骨,小华说:“妈妈,老师说,素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吃了有利于健康,而且吃饭时要细嚼慢咽。”妈妈听了,对爸爸说:“咱家的小华懂的真是越来越多了。”
  下午放学后,小华在认真地做作业,这时,电话铃响了,小华拿起话筒说:“您好,请问您找谁?”原来是中午来过的那位叔叔来电话找爸爸,小华对他说:“爸爸今晚7点钟回来,到时候,您再和爸爸联系吧!”吃过晚饭,爸爸在看新闻联播,这时小华想起今天有《神奇宝贝》看,等爸爸看完新闻联播后,小华征得爸爸的同意调换了频道,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他看见爸爸在打电脑,就把音量调小了点,这时门铃响了,小华打开门一看,原来是那位叔叔,小华热情地给叔叔开了门,给叔叔倒了一杯热茶,叔叔送给小华一辆小赛车,小华高兴极了,双手接过赛车,说:“谢谢叔叔!”爸爸和叔叔谈话时,小华轻轻地把房间门关上了。过了一会儿,叔叔要走了,小华和爸爸一起把叔叔送到门口,对他说:“叔叔再见,欢迎您下次再来。”叔叔摸摸小华的头,对爸爸说:“你的儿子真有礼貌。”
  第二天是双休日,上午,妈妈带着小华去姑姑家玩,小华和表姐表弟在一起开心地做游戏。小华对妈妈说:“妈妈,我想去同学王文文家玩。”妈妈说:“别回来晚了。” 小华高兴地答应了妈妈。晚上,小华和爸爸妈妈道了晚安,躺在床上,不一会儿就进入了甜美的梦乡。

  一、下列的做法,你认为做得对的打“√”,错的打“×”。
  1、家里的电话响了,你拿起话筒问:“喂!找谁的?”( )
  2、吃饭时先请长辈、客人就座,主动为长辈、客人装汤盛饭。( )
  3、阿姨送给你一份小礼物,你马上说:“这礼物我不喜欢,不用送了。”丢下礼物就走了。( )
  4、小明在家唱卡拉OK时,只顾自己大声地唱完一首又一首,却不肯让给别人唱一会儿,直唱到深夜。( )

  三、社会礼仪故事

  “今天过得真有意思”

  新的一天又开始了。小明吃完早饭,又像往常一样在穿衣镜前整了整衣领,系好红领巾,还检查一下拉链是否拉好。妈妈在一旁笑着说:“又不是去参加演出,何必这么认真?”小明回答:“妈妈,良好的仪表是对别人的尊重,到公共场所穿着就应该整洁、大方!”说完,他对妈妈说了声“再见”,就去上学了。
  不多久,小明就走到了公交车站点,在站台上等车的还有好些人。不知谁喊了一声:“看,车来了!”人群一拥而上,把车门都堵住了。售票员阿姨连忙请大家排队上车,小明自觉地排到队伍的最后面。车刚要开时,又上来了一位老奶奶,此时车上已经没有空的座位了。小明看到这个情景,连忙站起身说:“老奶奶,请您坐我的位置吧!”说着,上前扶老奶奶坐下。老奶奶感激地说:“谢谢你,小朋友!”小明微笑着说:“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
  不知怎么回事,司机猛一刹车,小明重心不稳,不小心踩到了旁边一位阿姨的脚。他不好意思地打招呼:“对不起,阿姨,把您踩疼了吧!”阿姨笑了:“没关系,小朋友,你也不是故意的。”
  车终于到了站点,再走几分钟就到学校了,前面忽然传来一阵哄笑,小明一看,原来是几个小朋友围着一位盲人叔叔,有的给他乱指方向,有的还朝他扔东西,小明连忙上前制止了这些不懂事的小朋友的行为,他扶着盲人叔叔,热情地把他送过了马路。
  中午放学,小明和同学兴致勃勃地走在回家的路上。迎面走来了几个外国友人,看样子是来旅游的。同学兴奋地抓着小明的肩说:“嗨,那儿有老外,我们上去打个招呼吧!”小明说:“好啊,见到外宾就应该主动问好。”他们用刚学会的英语热情地向这些外国友人问好,其中两名外宾向小明打听天目湖怎么走,小明仔细地指点他们乘车路线,还向他们介绍了天目湖的主要景点。几位外国友人不住地竖起大拇指说:“中国小朋友,真棒!”说着,还赠送了他们一人一份精致的小礼物。小明微笑着双手接过,又向他们回赠一套明信片。
  回到家后,妈妈责备小明:“怎么这么晚才回来?”小明正想解释,忽然发觉妈妈今天好像很不高兴的样子,就问她怎么回事。原来早晨妈妈洗衣服后来不及脱水,直接把衣服晾在外面,把楼下阿姨家晒的被单淋湿了,她刚刚上门来和妈妈评理,难怪妈妈憋了一肚子气。小明想了一会儿,笑着对妈妈说:“好了,妈妈,犯不着为这点小事生气,待会儿我下楼给阿姨道个歉。”“什么?”妈妈睁大了眼睛,“为什么要给他们家道歉?早晨我晒衣服时,他们家又没晒被单。”小明耐心地对妈妈说:“邻里之间应该互相帮助,我们家住在楼上,要多为楼下邻居想想。您忘了,上次我们家衣服掉下去,还是那位阿姨送上来的!”爸爸在一旁笑着说:“还是我们家小明懂事!”
  晚上放学回家,妈妈兴冲冲地说:“今天我们不用烧晚饭了,你爸爸的同学请咱们吃晚饭。”“是那个杨叔叔吗?”小明问。“对,是他。”妈妈提醒小明,“他们一家可都是回族人,去作客时可要注意啊!”小明说:“我知道了,在杨叔叔家我保证不谈与猪肉有关的内容。”妈妈笑了,叫小明赶紧去把作业完成。
  到了5:30分,爸爸下班回家了,小明一家三口兴致勃勃地来到杨叔叔家。小明在门上轻轻地敲了三下,“谁呀?”屋里传出了杨叔叔的声音。“我是小明,和爸爸妈妈一起来的!”小明高声答到。门开了,杨叔叔微笑着站在门口,“欢迎你们来作客,快请进!”小明把妈妈准备好的礼物递给杨叔叔,和爸爸妈妈换好拖鞋,这才走进客厅。
  晚餐丰盛极了,妈妈直夸女主人手艺好,杨叔叔也不住地给小明夹菜,小明总是笑着表示感谢。晚餐后,杨叔叔说:“小明,听说你很喜欢唱歌,对吗?我这里刚好有几张音乐会的入场券,待会儿你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看吧!”小明高兴地接过票,连声说:“谢谢叔叔!”
  从杨叔叔家出来,小明一家三口就打的去了体育场。这场音乐会真是精彩极了,小明听得如痴如醉,每场演出结束,他们都抱以最热烈的掌声。
  回到家里,小明兴奋地说:“今天过得真有意思!”

  1. 周总理的朴素生活

    周恩来总理居住在中南海西花厅,过着俭朴的生活。这从他居住的房屋及院落都可以看得出来。自他住进来以后,不许装修与翻新房屋及庭院。

    60年代初,周恩来身边工作人员乘总理出国访问的机会,为了保护与加固建筑物,他们抢时间只搞了点简单的内装修,更换了窗帘、洗脸池与浴缸。周恩来回国见了十分生气,将他们狠狠地批评了一顿。事后,他语重心长地对身边人员说:"我身为总理,带一个好头,影响一大片;带一个坏头,也影响一大片。所以,我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你们花那么多钱,把我的房子搞得那么好,群众怎么看?一旦大家都学着修起房子来,在群 众中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周恩来的这一番话发人深省。自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敢提及装修房屋之事了。

    邓颖超在悼念周恩来的文中说:解放初期你偶然看到这个海棠花盛开的院落,就爱上了海棠花,也就爱上了这个院落,选定这个院落,到这个盛开着海棠花的院落来居住,整整居住了26年,这里始终保持着庄严、幽静、美丽与朴素的开国总理风格。

    正如陈毅元帅所说:"廉洁奉公,以正治国者周恩来也。"

    2.风趣的陈毅

    建国初期,陈毅任上海市长。有一次对工商界人士演讲,讲台上摆放着名贵的鲜花和精美的茶具。陈毅一上台就说:"我这个人讲话容易激动,激动起来容易手舞足蹈,讲桌上的这些东西,要是被我碰坏,我这个供给制的市长,实在赔偿不起,所以我请求支持会议主持人,还是先把这些东西'精兵简政'撤下去吧。"会场上的人们立刻发出了轻松的笑声。

    在60年代的一个会议上,陈毅为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而大声疾呼:"不能够经过了几十年改造、考验,还把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项帽子戴在所有知识分子头上!"说到这里,陈毅摘下帽子,向参加会议的知识分于代表鞠了一躬,然后大声说道:"今天,我给你们行脱帽礼!"这真挚的感情和恰到好处的幽默,使与会者为之动容。

    陈毅讲话大都不用稿子。但是,他出口成章,侃侃而谈,常常以机敏而风趣的言辞使听者折服。在一次会议上,有人看见他拿着一份稿纸,还不时地低下头看看,后来竟发现那是一张白纸。"陈总,您怎么用张空白的发言稿啊?"会后有人问他。他回答说:"不用稿子,人家会讲我不严肃,信口开河。"

    3.共和国大将罗瑞卿

    罗瑞卿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家,1906年出生于四川省南充县,1926年加入中国共青团,同年进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习。1928年由共青团转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教育长、副校长,八路军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多种职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公安部部长,公安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兼国防工业办公室主任,中央军委秘书长。

    罗瑞卿由于多年来在军事上的杰出贡献,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4.军神刘伯承

    刘伯承(1892-1986),共和国元帅。原名刘明昭,四川开县人。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时,在四川万县参加学生军。从而开始了长达70年的军事生涯。

    1912年春,刘伯承考入重庆陆军将弁学堂。年底提前毕业后被编入川军第5师任见习排长,随部参加了反袁世凯的“第二次革命”。在战火中,刘伯承因功被提升为连长。

    1915年12月,刘伯承在四川涪陵成立了四川护国军第四支队,参加了第二次反袁战争,即护国战争。1916年3月,在率领部队攻打丰都的战斗中,刘伯承头部连中两弹,右眼受了重伤。由于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当德籍沃医生为他摘除右眼球时,为保护脑神经,没有用一点麻醉药。手术开始,刘伯承手扶着柱子,满头大汗,没吭一声,手术顺利地完成了。沃医生不禁为之动容地说:“你不是军人,而是军神!军神!真有三国关云长刮骨疗伤的气概!”。

    5.朱德-从教育救国到从军

    朱德元帅,1886年2月1日出生于四川仪陇县李家湾一户佃农之家。世代以租种地主土地为生,终年劳碌仅能糊口。朱德的母亲在朱德出生之前的几个小时还在干活。朱德生在这样一个家庭,使他从小就开始干力所能及的劳动。五岁时就上山砍柴、割草。

    朱德因过继给无儿无女且又十分喜欢他的大伯朱世林才得以上学,从此改变了他的命运。六岁时朱德进入私塾,二十岁时入南充县高等小学堂,一年后考入四川高等学堂附设的体育学堂。由于在这里受到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产生了教育救国的意识。毕业后于1908年邀几位同学好友一同回仪陇县城筹办高等小学堂,朱德任学校的体育教习兼庶务。学生由几人很快发展到七十多人。学校虽然办起来了,但土豪劣绅反对新思想、压制教育,社会的黑暗,民众的痛苦,统治阶级的腐朽,使朱德认识到教育无力救国。他毅然弃教从军,从此走上了曲折、伟大的革命道路。

    6.鲁迅先生与电影

    鲁迅先生一生与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在鲁迅先生的大半生中,去影院的次数比较多。他看电影不拘一格,尤其讲究电影的品位鲁迅当时很推崇进步的外国电影。他对前苏联的早期革命电影情有独钟,如《夏伯阳》、《复仇艳遇》(《杜勃罗夫斯基》)等。许广平曾回忆说:"至于苏联的片鲁迅是每部都不肯错过的,任何影院不管远近,我们都到的,着重在片子。"虽然,在当时很难看到这些影片,鲁迅先生还是想尽办法看了10部。就在他逝世前的10天,还看了由普希金小说改编的《复仇艳遇》,鲁迅把它视为"最大慰藉、最深喜爱、最足纪念的临死前的快意"影片,并向友人推荐"不可不看"。

    对美国电影,他以"拿来主义"的态度接受、欣赏。二三十年代美国电影波及到世界各个影院,充斥着驳杂斑斓的美国文化特点。而对传入中国的美国电影,鲁迅先生虽时而流露出不满和激愤,但更多的还是成了他考察美国文化和作为文化娱乐的重要途径。据统计,鲁迅在1927-1936年的10年间,共观看了142部影片,其中美国片就有121部。对好莱坞的探险片、喜剧片、侦探片、歌舞片都作了公允的评价,特别对卓别林的第一部有声电影《城市之光》给以热烈的赞赏。他看得最多的是美国纪录片学派实地拍摄的探险片,有37部之多,如《南极探险》、《人兽奇观》等等,有的不止看了一遍。

    鲁迅热情扶持中国的"左翼"电影事业,在《准风月谈·后记》、《中国文坛上的鬼魅》中,他毫不畏惧地痛斥了蓝衣社特务用法西斯手段捣毁艺华影业公司,禁演田汉、夏衍等编写的早期进步电影的罪恶行径。特别是对早期进步演员阮玲玉的自杀和"左翼剧联"盟员艾霞之死,鲁迅写下了怒不可遏的檄文《论人言可畏》。鲁迅对当时一些不好的国产电影也兴趣索然。针对无聊的电影,鲁迅曾当头棒喝:"现在的中国电影,还很受着'才子加流氓'式的影响……看了之后,令人觉得现在倘要做英雄,做好人,也必须是流氓。"

    6.中国的居里夫人吴健雄

    被誉为核物理女皇、中国居里夫人的吴健雄(1912.5.21~1997.2.16)是世界公认的最杰的女性物理学家。她的用功是有名的。上学的时候,功课做不完,题目想不出是不上床睡觉的。她在中央大学毕业时以总分86.3分,冠全校之首的优异成绩毕业。

    大学时代的吴健雄并非一心只读圣贤书。"九一八事变"发生时,中央大学的莘莘学子们愤怒了,纷纷涌向行头游行示威。物理系同学公推吴健雄作游行请愿的领头人。她极有心计,讲究策略,精心选择游行路线和时间。为要求政府抗战,率同学到总统府大院静坐,顶风冒雪,直到深夜。与吴健雄相交很深的田蕴兰教授回忆她时说:"吴健雄在各方面的表现,更甚于西方的居里夫人。她不只敬业,她在管理、领导上展现的才能,提倡两性平权的见识,令人如沐春风的处世风格,教人折服。她对当代后世的影响,也必然凌驾居里夫人。"


  礼仪 - 礼节形式

  礼仪是人们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人们可以根据各式各样的礼仪规范,正确把握与外界的人际交往尺度,合理的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如果没有这些礼仪规范,往往会使人们在交往中 感到手足无措,乃至失礼于人,闹出笑话,所以熟悉和掌握礼仪,就可以做到触类旁通,待人接物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