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氏技术 石墨烯:一些关于拜伦的简单印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7 20:51:49
想写一些关于拜伦的短评,想了解一下我们对拜伦的印象,是褒或贬?又或是其他。。。
对啊,就是英国诗人拜伦。。谢谢。如果要研究一个人,那需要许多时间和精力,他的作品或者是自传等。。我想以最简单的方式了解他,thanks indeed...

拜伦全名:乔治·戈登·拜伦(1788—1824)
  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1788年1月22日出生在一个古老没落的贵族家庭。父亲曾供职于英国海军,母亲是英格兰人。父亲将母亲的财产挥霍尽净,为避债逃到法国,并于1791年死于异乡。拜伦跟随母亲在苏格兰度过了贫穷而孤寂的童年。十岁时,继承了家族的爵位与庄园。父母的离异,他自己的生理残疾,苏格兰大自然的风光以及乡间的朴实生活,在拜伦幼年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1801年拜伦就读于哈罗中学,1805年入剑桥大学。
  1809年大学毕业之后,拜伦在贵族院获得了世袭议员的席位,但却受到歧视。于是拜伦带着一种愤懑的心情离开了祖国,先后游历了葡萄牙、西班牙、马耳他、阿尔巴尼亚、希腊、土耳其等地。当时这些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正在发展,资产阶级民主运动也正在开始,这次旅行大大开拓了诗人的社会政治视野。
  1811年7月拜伦回到英国,这次旅行孕育了后来的《东方叙事诗》,并在归途中创作了《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的第一、二章,内容就是这次出国游历的所见所闻。
  1816年4月拜伦离开英国,途径比利时时到了瑞士,在这里他结识了英国另一位伟大的诗人雪莱,并在思想和创作上接受了雪莱的影响。初到瑞士时,他因个人忧患而深深痛苦。波旁王朝复辟后欧洲反动势力的加强,越发使诗人感到忧郁和孤独。但欧洲社会巨大的动荡,引起他对人类命运的思索和焦虑,这又使诗人的内心激动不已。这个时期所写的长诗《锡隆的囚徒》和诗剧《曼弗雷德》等就突出地反映了诗人在国外流亡生活初期的痛苦和悲哀,以及内心剧烈的矛盾。
  1816年10月拜伦来到意大利。当时意大利正遭受奥地利的奴役,革命运动正兴起。拜伦同为民族自由而战的爱国志士密切的交往,并在1820年参加了意大利有名的烧炭党的秘密组织,投身火热的斗争;在诗歌的创作中,他丢掉浪漫主义的幻想而走向现实,进入了他一生中最光辉灿烂的时期。为了激励意大利人民的斗争,拜伦创作了《塔索的悲哀》(1817)、《威尼斯颂》(1819)、《但丁的预言》(1812)等。
  诗人私生活浪漫放荡,恋爱事件层出不穷。在《异教徒》(1813)、《阿比多斯的新娘》(1813)、《海盗》(1814)、《莱拉》(1814)等诗中均有所反映。1815年结婚后,其妻因谣传拜伦另有所欢,在生下孩子后于1816年1月离开拜伦回父母家居住。两人获准分居后,拜伦于1816年4月出国,此后没有回过英国。

拜伦这个人,很难短评啊。
最重要的是不要把“拜伦式英雄”和拜伦本人搞混了,要了解拜伦,必须读《唐璜》,必须读他的书信、日记。
新批评盛行时期,拜伦不受重视。但如今他在学术界很受重视,被视为浪漫时期数一数二的杰出诗人。我个人非常欣赏他。
通俗文化(特别是好莱坞电影)中的拜伦都是很夸张的危险形象,有如吸血鬼,绝不可信。
Leslie Marchand的拜伦传公认是最全面客观而考证细致的。不过初版没有提及他的同性恋倾向,后来在简版中才涉及。
拜伦的作品集,以Jerome J. McGann主编的最权威。

你说的是哪个拜伦。

是不是那个西方浪漫诗人拜伦。代表作《唐璜》的那个。

什么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