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鲁管简单的道具:求关于蒋子龙的小说<燕赵悲歌>的背景材料和评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7 19:58:12

蒋子龙 燕赵悲歌

《人民文学》1984年第7期

作者简介 (见“乔厂长上任记”条。)

内容概要 在华北东部平原上,方圆百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宁吃三年糠,有女不嫁大赵庄”。从早先的大跃进、小四清、文化大革命,到后来的学大寨、学小靳庄,一桩桩,一件件,都没能治了大赵庄一个“穷”字,倒把农民们折腾得怨气冲天。前几年在这儿蹲点的县革委会副主任孙成志,回到县上又当了县委副书记。亲自带队去小勒庄取经的农委主任王辉,又高升一级当了副省长。走的走了,升的升了,大赵庄的社员跟他们有远仇没有近恨,把一盆脏水全扣到了大队书记武耕新的头上。加上新来蹲点的县委副书记熊丙岚的“扇风点火”,在开了3天的群众大会上,社员们一古脑儿给武耕新提了300条意见。武耕新被愤怒和耻辱包围着。整整3天他不吃不睡,夜深无人时,一个人在团泊洼里四处徘徊,苦思冥想。他把大赵庄的历史前前后后曲曲折折想了个透。自从他当大队书记,领着大伙治地修路,苦累苦熬,把身体都累垮了,应该说没有对不起大赵庄的地方。可大赵庄还是“年年忆苦年年苦,天天思甜没有甜”,一想起这,他又觉得自己愧对大赵庄人,愧对那些下乡知青。可是他不想就此下台,他还有许多事要做。他想把七条赵庄大道都铺上柏油,想把几十条浇水渠修成水泥的防渗渠,想开上几百亩果树园,种上瓜果梨桃……就是没有钱!忽然,地主赵国璞的发家史点醒了他:要想富,得农牧业扎根,经商保家,工业发财。这使他对人对事有了一种新的尖锐的判断力,决心要把大赵庄彻底翻个天。用群众大会来激发武耕新的潜力,这正是熊丙岚的良苦用心。在全队大会上,武耕新宣布要再干3年大队书记,大赵庄若是不富起来,他宁愿坐牢。社员们表示赞同。因为要是连武耕新这个大能人也玩不转的事,别的人上来更不行。从此,大赵庄实行“专业承包,联产到户”,把大锅大灶改小锅小灶,解散生产队,成立了52个专业承包组。武耕新还大胆起用有争议的人物张万昆跑工厂业务。由于承包组是自由结合,每个组长都愿意要能干的正号庄稼人。于是,一下子甩出500多个劳动力,这里有干活溜尖滑蹭的,有身体不好的,有坏小子嘎杂子琉璃球,也有能能梗、心道道多不好领导的。如本地称“二乎”的赵树魁,武明英的对象“能吃不能拿”的马锐胜等。这些人等于失业。他们不能接受这样的事实,堵上门来要找武耕新的麻烦。熊丙岚出来解了围。他向大家宣布了大队党支部的决定:让能能梗马锐胜带几个人到县工业局去了解全县社办工业、队办工业的情况,再到天津摸行情,拿出大赵庄办工业的方案。其余的人一部分去团泊洼水库割苇子,另一部分去海边挖对虾养殖坑。熊丙岚还告诉大家:他将和武耕新到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去拜老师,请教经济专家,聘请技术顾问。将来的分工是:种田能手承包土地;头脑清楚、有心路的明白人搞工业、管理企业;会做买卖的搞商业;能工巧匠当工人;能耐人跑业务;瓦木工进建筑队盖新村。小材小用,大材大用,不愁没活干。他的话平息了人们心头的不安。在熊丙岚全力支持大赵庄人脱贫致富的同时,县委书记李峰正躺在医院里寂寞难当。他很不痛快,因为他所管辖的县里居然有半个月没人来看他,这对于他是无法忍受的。如果有那么一两天没人来看望他,也没有人来求他写条子办事,他就感到被冷落,心里发闷发虚。他必须让全县的人,至少也是县委机关的人时时刻刻不忘记他的存在,而且视这种存在如同权力的存在一样,实实在在,须臾不可或缺。他气冲冲给县里挂电话,叫孙成志来一趟。没想到来的是熊丙岚。熊不仅没有熨贴好李峰那颗不甘寂寞的心,反倒劝他安心养病,少批条子,少管闲事。李峰心里很不满。初冬,武耕新、李忠汉带着大赵庄割苇队在团泊洼割苇子,苦干了一个多月,为大队积累了资金,也让社员挣了钱。在武耕新等人的领导下,大赵庄办起了冷轧带钢厂、高频制管厂、电器厂、木器厂、印刷厂、副业队和农场。然而,武耕新的雄心不止局限在致富这一点上,他还要改变千百年来的农民意识,打开农民的精神世界,消灭城乡差别。他带头穿好衣和皮鞋,还率先盖起了在农村称得上豪华的住宅,发动群众去参观、效仿,要求群众以后盖房,不许低于他的标准。正当大赵庄办得红红火火的时候,熊丙岚和李峰的矛盾已达公开化的程度。熊对吃大户、压大户、抵制改革的李峰再也不能容忍,去地委告他。而李峰则让孙成志搞了一份黑材料,到省委诬告熊丙岚支持纵容大赵庄抓钱不抓粮、挖国家墙脚等等。他这一着竟然得逞,熊丙岚被调到龙和县去任职。大赵庄陷入沉闷,关于武耕新的种种传闻也多起来,竟还有说他与妇女委员何守静关系暧昧的。武耕新不为谣言所动,一面抓计划生育工作,一面积极发展大赵庄的工农业,把大队改成农工商联合公司。到年底评工资时,有人主张给武耕新年薪50万元,而以武耕新为书记的大队党支部却决定,武和另外三位大队干部都一律评9000元,低于一般群众收入。对李峰等人,武耕新以豁出去蹲监狱的气概,同他们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县里派来的清查组也不打自散。1983年,大赵庄用飞机治虫大获丰收,李峰借此为台阶,到大赵庄视察,一副亲近随和的样子,仿佛前嫌尽弃。临走还收了武耕新送的鱼和几十斤新稻米。后来,武耕新生病住院,恰与本地政治思想权威谢德同病房。谢德很看不惯这个农村支部书记竟然住高干病房、受殷勤伺候。不久,他著文《以“土皇上”自居向钱看》,作为内参发到各单位。这或许又是一场思想大爆炸的导火线。

作品鉴赏 蒋子龙的《燕赵悲歌》通过一个今日农村有胆有识、具有现代意识的改革者形象,展示了中国农村改革的新面貌,以深沉有力的笔触揭示出物质文明的发展给农村社会带来的急遽变化。作品以“悲歌”为题,从一开始就顶示着农村改革将是一场沉重万分、阻碍重重的、对大自然更是对顽固势力的斗争。有改革者,也必然有反对、阻挠改革的人。前者如武耕新、熊丙岚,后者如李峰、孙成志。蒋子龙着重刻画了武耕新这位新时代的农民形象,并对他寄予了深厚的同情。武耕新是一个典型的饱经历史沧桑的农村干部,从1958年在公社工业科当会计起,他这一生的路就没有平坦过。他那时的主管会计当了不到半年,就为给食堂提了5条意见,被人硬说成给食堂列了5条罪状,赶回小队捋锄杆子。食堂解散后,又说他是正确的了,1963年底提到大队当了9个月的支部副书记,挨了6个月的整,就因为跟四清工作队队长意见不合……自从他当大队书记,他带着大赵庄的人们治地修路,累死累活,可就是治不了一个“穷”字。曲折使他升华,灾难洗涤了他的灵魂。他终于睁开了智慧之眼,成为老东乡一带无与匹敌的新型农村领导人。在县委副书记熊丙岚的支持和引导下,他力排万难,迈出了改革的艰辛之步,变“光靠修理地球”为“农牧业扎根,经商保农、工业发财”,在几年之内使大赵庄成为农村巨富。可到年终评工资时,他拒绝接受50万元的年薪,和另外三位大队干部一样只拿9000元工资,低于一般群众的收入。并且他带领社员们改革致富的目的,不是要每家每户“拿着钱当枕头”,而是要改变千百年来的小农意识,打破旧习惯势力对人的束缚,消灭城乡差别。他不满意过去文艺作品惯常描写的土里土气、蔫头蔫脑的农民形象,宣布“所有干部开会、会客、外出,一律穿顺眼的好衣服和皮鞋。谁要说买不起我给他买,以上三种场合再有人穿带补丁的衣服就罚他!”他也没有按照大队书记应该“身居长工屋,胸怀全天下”的惯例,而是率先自盖起了在农村可以说是称得上豪华的住宅,并发动群众参观、效仿,要求群众以后盖房不得低于他的标准。引导普通农民在更高的水平上创造美的生活。而对李峰、孙成志等抵制改革又坐享其成并以势压人的无耻之徒毫不畏缩,同他们展开了尖锐而激烈的交锋。他的关于特殊化的新见解,即“搞现代化就是搞特殊化,改革也是搞特殊。”“特殊到一般,一般到特殊,特殊再到一般,一般再到特殊,这就叫不断提高,不断前进。”无疑道出了改革者们的共同心声。站在武耕新对立面的李峰,是代表了旧的习惯势力的一种典型形象。甚至连政治思想权威谢德的身上也隐含着李峰等人的影子。他们“时而给为富者设置重重障碍,时而巧立名目平分致富者的劳动所得,时而把致富者当作经济犯罪分子来打击。他们既患红眼病,又害恐富症。这是没落时期小生产者的复杂情绪和极左思想的混合物。”蒋子龙刻画出这类人物的形象,于当今的社会改革有着深刻的意义。作品以近似报告文学的写作手法来描述改革者与反改革者,显得真实,有感染力,具有较好的社会效果。(穆言)

--------------------------------------------------------------------------------

战国后期的前后三十多年时间里,地处今天北京、河北、辽宁一带的燕国,竟奇迹般地由一个差点被吞并的弱国一跃成为几乎灭了齐国的强国。尽管是昙花一现的强盛,但它毕竟是燕国在整个战国时代最辉煌的一段历史。这段历史的大致经过是这样的:大约在公元前315年,燕王哙忽发奇想,欲与历史上的贤君尧舜齐名,便废了太子平,禅位于相国子亡,结果招致内乱,对燕国觊已久的齐国乘机出兵,攻占燕都,杀死子亡,把大半燕地纳入了自己的版图。燕人眼见即将亡国,即往无终山迎奉太子平为国君,是为燕昭王。昭王拜郭隗为相国,同时诏告天下燕国已恢复正统。已归属齐国的各邑闻讯而起,皆叛齐归燕。齐国无奈,只得退兵回国。经此磨砺,燕昭王为雪国耻,终夜痛心,乃特为郭隗筑宫,执弟子之礼,北面听教,亲供饮食,极其恭敬。同时在易水边筑起高台,堆积黄金于上,名为招贤台,也叫黄金台,广招天下贤士,共谋国事。此举广传四方,果然招来了乐毅、邹衍、剧辛、苏代等贤豪之士。昭王大喜,一一拜官善待,使尽忠竭力,养兵恤民,历经二十八年,国势骤盛,士卒乐战。乃联合秦、魏、韩、赵四国,以乐毅为乐上将军,挥兵伐齐。初战告捷,四国皆各自分兵收取边城,唯乐毅自引燕军,长驱直入,六个月内连克齐城七十余座,皆编为燕国郡县。可叹泱泱齐国此时仅剩莒州和即墨两座城池尚在固守,齐闵王也如丧家之犬般四处奔逃,屡屡被他国拒之门外,最后在莒州被前来救齐的楚国大将淖齿抽筋悬梁,忍辱负痛整整三日方才气绝身亡。后来燕昭王薨,燕惠王即位,听信谗言,削去乐毅的军权,齐将田单得以乘机反扑,收复了失地,才使齐国暂免亡国之灾……
当乐毅潇洒自如地挥军横扫齐国时,他绝没想到,在后人的眼里,他已经成了与四百年前帮助齐恒公成就霸业的管仲齐名的风云人物,更没想到在遥不可及的一千年以后,一个名叫陈子昂的唐朝人会在想起他时泫然流涕,继而高歌了一首苍茫遒劲的千古绝唱……
公元696年,即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反叛朝廷,攻陷了营州。武则天委派建安王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此武攸宜出身亲贵,全然不晓军事,轻率而无将略,致使前军陷没,军心大受影响。此时,身在燕国故地的陈子昂一定想起了昔日乐毅将军驰骋疆场、冲锋陷阵的英姿,不由得豪情勃发,遂进谏武攸宜,“乞分麾下万人以为前驱”,亲自出战沙场,为国立功。但武攸宜以其“素是书生,谢而不纳”。无疑,陈子昂的满腔热血刹时降到了冰点。他怎么也没想到武攸宜会因为他是个文人、诗人而轻视他,使他尽忠报国的壮志在轻描淡写间就被否定了。可以想象,他当时的心情一定是既难堪又失望。过了几天,陈子昂不死心,再次进谏,结果把武攸宜激怒了,不但不采纳他的建议,反而把他的官职由参谋贬为军曹。
陈子昂郁郁不得志,情绪悲愤到了极点,遂于某日黄昏登上了当时幽州治所内、遗址在今北京市的蓟北楼。此楼又名幽州台,是一座古代建筑。陈子昂登临楼台、极目远眺的时候,历史和现实渐渐在他眼前和心里纵横交错起来。
脚踏燕国故土,眼望燕国古都,陈子昂情不自禁地想起了燕昭王求贤若渴、筑台置金的往事,那是何等感人的明主风度!而今,连绵的山丘长满了乔木,大好河山被外族进犯。自己空有击败契丹的良策却屡受压制。昭王啊,你在哪里!陈子昂愤从中来,乃奋笔赋诗一首:“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写罢,乐毅的雄姿渐渐在他眼前鲜活起来。乐毅当初事魏,未建奇功,来到燕国后却叱咤风云,连克齐国七十余城,建立了惊天动地的业绩,只缘他得遇明主,继而知恩图报,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才能。而他陈子昂生不逢时,满腹经却无用武之地,想想真是前路茫茫,不知何时才能如鱼得水一般建立一番功业。他又提笔写了一首《乐生》:“王道已沦昧,战国竞贪兵。乐生何感激,仗义下齐城。雄图竟中夭,遗叹寄阿衡。”此时,诗人的心已像海潮一样彭湃起来:就在这片土地上,弱小的燕国国君尚能礼遇乐毅、郭隗、邹衍等人,燕太子丹也能礼遇田光,君臣协力,共图霸业,在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也在这片土地上,后人仍会继续创造业绩,书写属于他们自己的历史。但是,此时此刻,陈子昂站在古老的幽州台上,太阳在缓慢地落下山去,把天空映得血红,仿佛这一幕永远不会逝去,仿佛历史有意把他的郁闷和悲愤凝固在这片苍茫的土地上,使他的抱负成为泡影,使他永远不能从中解脱出来……
他的错觉随着晚霞的暗淡而逐渐消失。时间还是过去了,就像天注定会黑一样,他的生命也会慢慢逝去,他终将在历史长河中被无情地吞没……他几乎停不住笔,燕太子丹、田光、郭隗等历史人物不断从他的笔端挣脱出来,为他抒发心声,排遣他的郁闷。他一口气写了七首诗,这就是著名的《蓟丘览古》七首。写完最后一个字,他早已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了。
暮色中,他把笔一扔,踉踉跄跄扑到楼台的栏杆前,面对昏暗溟朦的幽燕大地,用一支我们已无法考据出来的曲调唱起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当陈子昂放声悲歌、泪如泉涌的时候,他决没想到自己悲凉之余随口唱出的歌会成为世代流传的千古绝唱,

北魏墓志:

北魏迁都洛阳后,统治阶级极力推行汉化政策,四十年来得以洛阳为中心的北魏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得刭了空前的发展诸多汉仕政策中尤为著名的有汉化服装,易拓跋为汉姓元,自命为洛阳人,并以死葬北邙为得其所归等,洛阳出土的北魏莫志是记载当时历史的宝物史料.

从 军 行 (选一) ★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 塞 (选一) ★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少 年 行 (选一)
唐·王 维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唐·岑 参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和张仆射塞下曲 ★
唐·卢 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少 年 行 (选一)
唐·令狐楚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成阳,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夏 日 绝 句 ★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牡 丹
宋·陈与义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示 儿 ★
宋·陆 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州 桥
宋·范成大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初入淮河 (选一)
宋·杨万里
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何必桑干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
题 临 安 邸
宋·林 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南 安 军 ★
宋·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出岭谁同出?归乡如此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至正改元辛巳寒食日示弟搜话子侄
元·虞 集
江山信美非吾土,飘泊栖迟近百年。山舍墓田同水曲,不堪梦觉听啼鹃。
题郑所南兰
元·倪 瓒
秋风兰蕙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
望 阙 台
明·戚继光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马 上 作 ★
明·戚继光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榆 河 晓 发
明·谢 榛
朝晖开众山,遥见居庸关。云出三边外,风生万马间。征尘何日静,古戍几人闲。忽忆弃繻者,空惭旅鬓斑。
渡 易 水
明·陈子龙
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
海 上 (选一)
清·顾炎武
日入空山海气侵,秋光千里自登临。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痛哭深。水涌神山来白鸟,云浮仙阙见黄金。此中何处无人世,只恐难酬壮士心。
出师讨满夷自瓜州至金陵
清·郑成功
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一万气吞吴。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
秣 陵
清·屈大均
牛首开天阙,龙岗抱帝宫。六朝春草里,万井落花中。访旧乌衣少,听歌玉树空。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
漫 感
清·龚自珍
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
己 亥 杂 诗 (选一) ★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提起作家蒋子龙,如今四五十岁的读者头脑里可能会立刻想到《乔厂长上任记》、《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赤橙黄绿青蓝紫》《锅碗瓢盆交响曲》、《燕赵悲歌》等脍炙人口的改革题材的文学作品。

到过蒋子龙家的人印象最深的肯定是他的书房,三面墙都是巍峨的大书柜,全用硬木板打造,厚重而实用,从地板直顶到天花板,就像一座书城。作为一个读书人,写书人,书在他心目中的重要位置不言而喻。

一踏入蒋先生家宽敞的客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宽大舒适的沙发和一排依墙而立的高大的博古架,里面摆放着蒋先生多次出国访问带回的纪念品和友人馈赠的纪念性礼物,以及他历次获得中、短篇小说奖的奖杯,琳琅满目,多姿多彩。醒目处挂着蒋先生及家人的生活照片,朴素而温馨。看得出他是个热爱生活的人,亲情浓郁的人。

写书的人命该为书所累

书房是蒋先生引以自豪的,他为自己能坐拥书城,感到很惬意。他说:不管是累了、烦了,看着这些书,就能渐渐地找到一份踏实、宁静和惬意。可在搬家时,这些书却着实让他烦恼了一回。搬家的人抱怨:这书也太多了,我们是来搬家的,不是搬图书馆的。谁也没成想书会这么沉,而且越搬越沉。当时蒋先生还调侃:是啊,世界上最重的东西就是文字,不是有句老话叫“字字千钧”嘛!谁能想到书被整齐地摆放在书柜里的时候是那么整齐幽雅,气韵堂皇。可是一旦散落开来,竟是这般凌乱不堪,气势嚣张,随心所欲地霸占着空间,连客厅和卧室的地板上都摊满了。蒋先生也觉得很烦躁。哎!写书的人命该为书所累。人有大累,方有大的畅快,大的满足。尽管如此,他却感到大量的阅读哺育了自己的智慧和心灵,开阔了自己的文学视野。不倦地阅读和咀嚼,促进了他对社会、对人生、对文学、对历史和对自己的反思。

“人生不可无书。”蒋子龙先生的话语简洁、深邃、鲜明,一如他的性格和为人。外界的印象蒋先生不苟言笑,不熟悉的人往往以他冷峻的外表误以为他内心冷漠,孤傲,其实他是个古道热肠的人,与他交谈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他很善于营造宽松、随意的氛围。

蒋子龙是河北沧州人,十几岁时到天津读书。他读《三剑侠》、《雍正剑侠图》、《大八义》、《小八义》等评书本都是在农村的火炕上读的。到天津上学时,蒋子龙的作文成绩并不是最好的,但他很爱看小说,阅读外国名著如饥似渴,昏天黑地读个没完没了。少年时代他还喜欢评论小说,却从未写过小说。中年以后,他愿意读一点有智慧的有味道的东西。比如葡萄牙作家费尔南多·佩索阿的《恍然录》和邦达列夫的《瞬间录》,“每天读上两三篇,有时读一个人的,有时比较着各读一两篇,像睡前喝一杯葡萄酒一样,有时一本书要好几个月才能读完。”随着年龄的变化,阅读习惯自然也就跟着发生变化。他说自己读书基本上是个杂食者,能记住的作品肯定会对自己有影响。

他坦言,自己走上文学道路完全是“兴趣牵引”。他喜欢的书很多,至少得有几百本。他读过的书已经记不清准确的数字。他认为,现在的书多得看不过来,基本没有时间重新回味,但还是有两本书比较有嚼头:一本是邦达列夫的《瞬间录》,是一段一段的,短而精巧,写得很实在,很简朴,有时一篇文章的一两句话就可以独立成章。还有一本是韩少功翻译的葡萄牙作家的一本《恍然录》,有一点味道,可以经常看,也不愿丢掉。这两部书都是非常简练的,任何时候拿起来,面对的都是完整的一段,不必想过去,不必担心未来,独立成章。如果只选一部,蒋子龙说他会选最早接触的《瞬间录》。从上初中时他就看鲁迅的作品,《鲁迅全集》应该是中国文学作品中他比较喜欢的。他认为,《鲁迅全集》是百科全书式的,能从中了解很多,思考很多。

著名的五国伐齐,至此,齐国一竭不振矣!!若当时五国伐秦!历史将是如何?

天呀!!那么多???

蒋子龙的《燕赵悲歌》通过一个今日农村有胆有识、具有现代意识的改革者形象,展示了中国农村改革的新面貌,以深沉有力的笔触揭示出物质文明的发展给农村社会带来的急遽变化。作品以“悲歌”为题,从一开始就顶示着农村改革将是一场沉重万分、阻碍重重的、对大自然更是对顽固势力的斗争。有改革者,也必然有反对、阻挠改革的人。前者如武耕新、熊丙岚,后者如李峰、孙成志。蒋子龙着重刻画了武耕新这位新时代的农民形象,并对他寄予了深厚的同情。武耕新是一个典型的饱经历史沧桑的农村干部,从1958年在公社工业科当会计起,他这一生的路就没有平坦过。他那时的主管会计当了不到半年,就为给食堂提了5条意见,被人硬说成给食堂列了5条罪状,赶回小队捋锄杆子。食堂解散后,又说他是正确的了,1963年底提到大队当了9个月的支部副书记,挨了6个月的整,就因为跟四清工作队队长意见不合……自从他当大队书记,他带着大赵庄的人们治地修路,累死累活,可就是治不了一个“穷”字。曲折使他升华,灾难洗涤了他的灵魂。他终于睁开了智慧之眼,成为老东乡一带无与匹敌的新型农村领导人。在县委副书记熊丙岚的支持和引导下,他力排万难,迈出了改革的艰辛之步,变“光靠修理地球”为“农牧业扎根,经商保农、工业发财”,在几年之内使大赵庄成为农村巨富。可到年终评工资时,他拒绝接受50万元的年薪,和另外三位大队干部一样只拿9000元工资,低于一般群众的收入。并且他带领社员们改革致富的目的,不是要每家每户“拿着钱当枕头”,而是要改变千百年来的小农意识,打破旧习惯势力对人的束缚,消灭城乡差别。他不满意过去文艺作品惯常描写的土里土气、蔫头蔫脑的农民形象,宣布“所有干部开会、会客、外出,一律穿顺眼的好衣服和皮鞋。谁要说买不起我给他买,以上三种场合再有人穿带补丁的衣服就罚他!”他也没有按照大队书记应该“身居长工屋,胸怀全天下”的惯例,而是率先自盖起了在农村可以说是称得上豪华的住宅,并发动群众参观、效仿,要求群众以后盖房不得低于他的标准。引导普通农民在更高的水平上创造美的生活。而对李峰、孙成志等抵制改革又坐享其成并以势压人的无耻之徒毫不畏缩,同他们展开了尖锐而激烈的交锋。他的关于特殊化的新见解,即“搞现代化就是搞特殊化,改革也是搞特殊。”“特殊到一般,一般到特殊,特殊再到一般,一般再到特殊,这就叫不断提高,不断前进。”无疑道出了改革者们的共同心声。站在武耕新对立面的李峰,是代表了旧的习惯势力的一种典型形象。甚至连政治思想权威谢德的身上也隐含着李峰等人的影子。他们“时而给为富者设置重重障碍,时而巧立名目平分致富者的劳动所得,时而把致富者当作经济犯罪分子来打击。他们既患红眼病,又害恐富症。这是没落时期小生产者的复杂情绪和极左思想的混合物。”蒋子龙刻画出这类人物的形象,于当今的社会改革有着深刻的意义。作品以近似报告文学的写作手法来描述改革者与反改革者,显得真实,有感染力,具有较好的社会效果

尾声

元至元十九年一月初九,也就是文履良离开大都后的第一天,忽必烈因为有了
前车之鉴,终于狠下了心,将一代名臣文天祥处决于大都城柴市口。文天祥虽死,
但他的那股浩然正气却历千百世而不散,他临终前两日所作的《正气歌》亦为世人
千古传诵。歌云: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时节穷乃现, 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
为张睢阳齿,为严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然万古存。
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
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磋余遘阳九,隶也实不力。
楚囚冠其缨,传车送穷北。鼎镬甘如馅,求之不可得。
阴房冥鬼火,春院闭天黑。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
一朝蒙雾露,分做沟中瘠。如此再寒暑,百珍自辟易。
哀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岂有他谬巧,阴阳不能贼!
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悠悠我心忧,苍天遏有极!
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全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