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星如何准备:谁对印加文明有研究,介绍介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4 00:57:15

对于我们大多数中国读者来说,除了我们自己的中华文明外,我们比较熟悉的有古代印度文明、古代巴比伦文明、古代埃及文明和希腊罗马文明、而对美洲印第安古代文明则比较陌生,在这里,我们想就美洲印第安古代文明向我国读者略作介绍。

  在欧洲人到达美洲以前,印第安人以其辛勤的劳动和聪明的智慧在美洲大陆上创造出了一些高度发展的古代文明、这些文明在某些方面比之东半球的一些古代文明毫不逊色,甚至处于领先地位。如同东半球的情况一样,美洲也有几大著名的古代文明,它们是:墨西哥的阿兹特克文明、中美洲北部的玛雅文明、秘鲁的印加文明和哥伦比亚的奇布查文明。

  印加文明是在南美洲西部、中安第斯山区发展起来的又一著名的印第安古代文明。它的影响范围北起哥伦比亚南部的安卡斯马约河、南到智利中部的马乌莱河,全长4800公里,东西最宽处500公里,总面积达9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000万。大体说来,它包括了现今厄瓜多尔山区部分、秘鲁山区部分、玻利维亚高原地区、半个智利和阿根廷西北部。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上述这一广大地区是美洲最早出现农业的地区,时间大约在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沿海地区的居民已定居下来。到公元前2000年末,中安第斯山区已出现一系列古代文化中心。在公元前1000年中下期,发达的农业文化。已经形成,奠定了印加文明的基础,并出现了阶级和国家的最早形式。这标志文明开始形成。公元10世纪后半叶以后,中安第斯山区出现了各种文化相互渗透和兼并的局面。导致了一些原有文化的衰落和消失,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印加入统一中安第斯山区前的各种文化基础。

  印加文明是因印加人统一中安第斯山区,建立印加帝国而得名的。印加人原是生活在的的喀喀湖中的一个部落,10世纪以后,他们逐步北迁,一路征战,于1243年来到现今库斯科,在瓦纳卡里山上扎下营寨。据印加入的传说,此时他们的首领是曼科·卡帕克。从曼科·卡帕克起,到1532年印加人的末代首领阿塔瓦尔帕被西班牙征服者皮萨罗杀害,印加国大约经历了整整3个世纪的发展过程,其问共传12世、13王。

  印加国本名叫“塔万廷苏龙”,意为四方之地,首都是库斯科。全国按方位分为四大行政区,名叫:“苏龙”,它们是:西北方位叫钦查苏龙,包括厄瓜多尔、秘鲁北部和中部;西南方位叫库蒂苏龙,包括秘鲁南部和智利北部;东北方位叫安蒂苏龙,包括东部森林和乌卡亚利河一带;东南方位叫科亚苏龙,面积最大,包括现今玻利维亚大部国土,阿根廷西北山区和半个智利。

  “印加”一词的本来含义是“首领”或“大王”的意思,是塔万廷苏龙的最高统治者。西班牙人到来后,简单地以“印加”一词指称这个国家及其居民,至今已是约定俗成了。

  印加帝国享有“美洲的罗马”之称,它以有一套完整的国家机器而闻名于世。印加国是一个奴隶制国家,奴隶主阶级包括印加王、王室贵族、高级官吏和祭司。他们不从事生产劳动,过着奢侈的生活。印加王被称为太阳之子,神的化身,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独揽国家一切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印加王建立了以中央集权为中心的政治制度,他以斯科为中心,通过各级官吏,牢牢地控制着全国。除了政权机构外,印加奴隶主还拥有一支20万人的训练有素的常备军队,用其对外扩张,对内镇压反叛力量。印加帝国还建立了严厉的司法制度,用来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印加王还采取了一些文化和经济措施。例如,对于那些刚被征服的地区,强行推广克丘亚语。再者,在全国大兴道路和释站建跃以库斯科为中心,修建了条条道路通京城的交通网,以利于对边远地区的控制。

  印加人能在中安第斯山区建立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与当地的发达的经济文化是分不开的。

  在农业方面,印加人继承前人的成就,在干旱缺水的山区修建了水渠和梯田,使粮食生产得到稳定发展,保证了非农业人口的需要。印加人的水渠和梯田修筑得非常坚固,有些水渠至今还在使用。印加人培育了大约40多种作物。他们还饲养骆马和羊驼,成为美洲印第安人中唯一饲养大牲畜的人民。这些动物的饲养不仅为人民提供了肉食和毛皮,而且还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优质肥料,这反过来又促进了粮食产量的提高。

  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不仅便于印加王事对全国的统治,而且也促进了各地区的联系与文化交流。印加人修筑的道路举世闻名,其中有两条主干道自北向南纵贯全国:一条沿安第斯山而行,从哥伦比亚南部起,穿越厄瓜多尔和秘鲁,进入玻利维亚后通向阿根廷,全长达3200公里;另一条沿太平洋岸而行,起自秘鲁西北的通贝斯,全长达2.300公里,路面宽达3.5—4.5米。在山峦起伏、沟堑纵横的安第斯山区,修筑这样的道路并非易事。根据地形,道路有时盘旋曲折,有时需要开凿阶梯和隧道,有时又要架设桥梁。印加入尚不知道拱顶知识,他们的桥梁主要是吊桥。桥两端立上石柱,用5根粗达40厘米的藤条相连,三根乎辅成桥面。两边各有一根作栏杆。有的吊桥达长60余米。

  印加人的金属加工业比较发达,他们不但懂得金、银、铜、铅、锡、汞的冶炼,还会冶炼各种合金,并知道利用汞来提纯黄金。金银主要用来制作装饰品和艺术品,其中有一种金蝴蝶的翅膀只有1/10毫米厚,重心找得非常准确,投出后能在空中盘旋。铜及其合金主要用来制造武器、日用器皿和利刃工具。但是,如同美洲其他印第安人一样,印加入一直不知道铁。印加人掌握了许多种金属加工工艺,如铸造、锻打、模制、冲压、镶嵌、铆接、焊接等。有研究认为,印加人的金银装饰品,其技巧可与欧洲文艺复兴时相比。

  印加入的纺织技术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远在公元前2000年,他们就会纺纱织布了。他们的毛织品和棉织品花色多样,色彩调和,制作精细。如lO00年前留下来的一幅地毯,每英寸含绒纱500根,而欧洲中世纪同类织物却只有100根。在南部沿海皮斯科附近出土的木乃伊套服,被称作是“世界纺织品的奇迹之一”。

  印加帝国时期的制陶业也有所发展。陶器的主要特点是具有引人注目的磨光技术、雅致的装饰、优美的几何图案和绚丽的色彩。他们在陶器的制作技术和饰因式样等方面不仅吸取了前人及同时期其他地区的经验,而且有进一步的发展。

  在医药学方面,印加人的成就也令人惊叹。他们的外科手术特别是穿颅术在当时居于世界先进行列。手术刀主要是一种“T”形铜刀,非常锋利。与外科手术相伴而生的麻醉术,印加人也是内行。印加人知道多种草药,如奎宁、可可等。

  在天文、历法和数学领域内,印加入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在首都库斯科,印加人在城东、城西建有四座天文观象台,中心广场另设一座。根据长期的观测,印加人测得地球运行周期是365天零6小时,并据此制定了太阳历。印加人还有一种历法是阴历,包括354天,是根据对月亮的观测结果制定的。与阿兹特克人和玛雅人不同,印加人的数学采用10进位制。不过,印加人尚未创制文字,他们的计数方法是结绳,克丘亚语称“基普”,即在一条主绳上结上许多小绳,用结节表明数字,用不同的颜色和长度表明不同的类别。

  印加人在音乐、文学方面也有很高造诣。有人认为,印加音乐可与欧洲古代民歌相媲美,甚至更为高超;还有人认为,印加音乐具有亚洲古代音乐的水平和相似的表现手法。由于印加人没有完整的文字系统,文学多是口头传说和戏剧。其中最著名的有《奥扬泰》,在西班牙人到来前已广泛流传于中安第斯山区,在殖民时代初又被用克丘亚文字(西班牙传教士创制)写成剧本,在世界古典文学名著中占有重要地位。

  2.近、现代的印第安

  1492年10月12日,是世界历史上最有纪念意义的一天。经过大约70天的海上漂泊,哥伦布率领的三条西班牙帆船,终于在这一天的黎明见到了朝思暮想的陆地——现今巴哈马群岛中的圣萨尔瓦多岛。中午时分,哥伦布一行90人成功登陆,由此揭开了美洲大发现的序幕。

  在1493年哥伦布第二次航行中,他到达了巴哈马群岛南面的波多黎各、海地等地方。哥伦布认为,这里是印度。在中世纪欧洲人的地理概念中,亚洲、中国与印度都是一些模糊不清的地域。因此,哥伦布在西印度群岛一带航行时,便凭主观臆想地认为这个地方是日本,那个地方是中国,或者是印度。于是,在这种错误的地理概念的支配下,他便称美洲的土著人为“印度人”。实际上,两者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在欧洲语言辞典中,亚洲的印度人和美洲的印第安人都是一个词,英语是indian,西班牙语是indio,法语是indien,其原因概出于此。

  我们汉语中的印度人与印第安人之别,完全是翻译时故意区分的,以免因名称相同引起概念上的混乱。

  我们在读到美洲各国的历史书籍时,不论是美国、加拿大,还是墨西哥或巴西,都可见到“印第安人”这个词语。实际上,印第安人是各不相同的,他们都有自己的名称。问题在于,欧洲人初到美洲时,他们听不懂那里的语言,又看到各处的人们面貌都差不多,于是便笼而统之地将其称为印第安人。就这样,这种称呼便一代一代地沿用至今。印第安人,指的是前哥伦布美洲的所有原住居民。当然,这种说法也不完全恰当。印第安人的故乡本来也在东半球,是后来迁徙到美洲的,并不是原住居民。
  根据1978年美洲有2800多万印第安人口推算,到1988年,估计印第安人口已超过4000万。这就是说,经过500年的历史过程,印第安人口现在恢复到了1492年的数量。而在这同一历史时期内,世界人口则增长了10倍。按照这个比例,目前的印第安人口应该达到4亿。即使以1492年印第安人口是1400万这个最保守的估计推算,现在也应该有1.4亿才是。印第安人口现在之所以才达到4000万,不能不归因于殖民时代人口的大量损失以及后来的大量混血所致。

  欧洲人殖民美洲,不仅造成了印第安人口的至今为止的零增长局面,而且还使印第安人口的分布发生了很大变化。

  印第安人原是美洲土地上的主人,他们广泛分布于从阿拉斯加到火地岛的山山水水之间和平原群岛之上。但经过500年的历史之后,他们却从许多地方消失了。凡是沿海平原地区,现几乎见不到印第安人的踪影。在西印度群岛,印第安人现已几近灭绝,只有极个别的岛屿上还留有一些残部。在乌拉圭,则连一个印第安人也不剩了。虽然美洲大陆—些主要国家现都有印第安居民,总人口也恢复到了500年前的水平,但他们所剩的地盘却寥寥无几,生活的天地愈来愈小。当然,殖民过程虽使印第安人的地盘所剩不多,但并末改变印第安人的主要分布地区。目前,印第安人口最多的地区仍与殖民前一致,我们从下面印第安人在美洲各国的分布中可以看到这一点(见表Ⅴ)。

  目前墨西哥和秘鲁的印第安人最多,两者相加起来占全美洲印第安人总数的一半稍强;其次是危地马拉、玻利维亚、厄瓜多尔和美国,印第安人口均在200万以上。这6个

  国家的印第安人口加起来有3650万,约占全部印第安人口的90%。但印第安人口比例较高的国家,则依次为危地马拉、玻利维亚、秘鲁和厄瓜多尔;前两者的人口约有一半以上是印第安人,后两者也高达40%左右。墨西哥的印第安人口虽然居美洲各国之冠,但只占该国人口的百分之十几,美国就更低了。

  欧洲人殖民美洲,给印第安人口造成了巨大损失,这不能不说是一场灾难。当然,从历史学的角度说,美洲的殖民化使美洲这块土地跨时代地进入了现代社会,但从人道主义的角度看,这种跨越却是以印第安人的巨大牺牲为代价的。中国拉丁美洲史学会于1988年在桂林召开了一次哥伦布航行美洲学术讨论会,会上,围绕如何评价哥伦布,自然而然地引发起了对殖民的讨论。有的学者从人类社会发展史的角度认为,欧洲人的殖民使美洲在500年间便从原始社会跨进了现代文明社会,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有的学者从印第安人被大量灭绝的事实出发,认为殖民主义对美洲印第安人只有滔天罪恶,没有殖民,印第安人在和平交往的前提下,照样可以进化到现代文明社会。毫无疑问,这两种观点都有事实依据,都有道理,不同的地方在于价值尺度不同。

  1492年的美洲,可以说是一个宁静的田园,大部分地区的印第安人以氏族公社为单位集体劳作,集体消费,社会生产力非常低下,过着靠天吃饭的原始农拼或狩猎采集生活。欧洲殖民者的征服,把印第安人整个地纳入了资本主义发展体系之巾,这无疑是社会形态的跃进,尽管这个过程伴随着血与火、泪与恨。至于假设没有殖民,印第安人又会怎样,也许会如此。但是,这毕竟不是历史,更不是现实。

  欧洲人与印第安人的胡遇和冲突,是两种文化的相遇和两种价值观的冲突,评论这种相遇和冲突的结果,只能以历史的眼光而不能以理想主义的眼光视之。欧洲人殖民美洲,是欧洲社会发展的要求;印第安人反抗这种殖民,是自身生存的需要。在这种殖民与反殖民的斗争中,欧洲人得以在美洲立足,印第安人则得以延续至今,并且,欧洲人与印第安人共同生活的结果,产生了一个全新的人群,这就是两者的混血。目前,美洲的混血人群在全体居民中的比例高达后,有些拉美国家的居民甚至十之八九是混血者,对于这种混血,无论是从人类学还是从民族学的角度说都是进步的。无论是欧洲人还是印第安人,都为这种混血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但是,我们在从世界历史的发展角度来看待美洲殖民史时,绝不等于不讲人道与正义,绝不等于放弃对殖民主义的批判。

  殖民主义是人类社会交往的一个既往的历史现象。它是由于世界各地社会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它客观地加强了世界各地相互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历史的发展。但是,它又是以一种不人道的强权来为自己扫清道路,主观上是损人利己的,因而受到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是理所当然的。难有此,人类才能确立公正与和平的交往关系,使各民族得以平等和睦的相处,共同发展人类的文明,而不是以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

对于我们大多数中国读者来说,除了我们自己的中华文明外,我们比较熟悉的有古代印度文明、古代巴比伦文明、古代埃及文明和希腊罗马文明、而对美洲印第安古代文明则比较陌生,在这里,我们想就美洲印第安古代文明向我国读者略作介绍。

在欧洲人到达美洲以前,印第安人以其辛勤的劳动和聪明的智慧在美洲大陆上创造出了一些高度发展的古代文明、这些文明在某些方面比之东半球的一些古代文明毫不逊色,甚至处于领先地位。如同东半球的情况一样,美洲也有几大著名的古代文明,它们是:墨西哥的阿兹特克文明、中美洲北部的玛雅文明、秘鲁的印加文明和哥伦比亚的奇布查文明。

印加文明是在南美洲西部、中安第斯山区发展起来的又一著名的印第安古代文明。它的影响范围北起哥伦比亚南部的安卡斯马约河、南到智利中部的马乌莱河,全长4800公里,东西最宽处500公里,总面积达9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000万。大体说来,它包括了现今厄瓜多尔山区部分、秘鲁山区部分、玻利维亚高原地区、半个智利和阿根廷西北部。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上述这一广大地区是美洲最早出现农业的地区,时间大约在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沿海地区的居民已定居下来。到公元前2000年末,中安第斯山区已出现一系列古代文化中心。在公元前1000年中下期,发达的农业文化。已经形成,奠定了印加文明的基础,并出现了阶级和国家的最早形式。这标志文明开始形成。公元10世纪后半叶以后,中安第斯山区出现了各种文化相互渗透和兼并的局面。导致了一些原有文化的衰落和消失,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印加入统一中安第斯山区前的各种文化基础。

印加文明是因印加人统一中安第斯山区,建立印加帝国而得名的。印加人原是生活在的的喀喀湖中的一个部落,10世纪以后,他们逐步北迁,一路征战,于1243年来到现今库斯科,在瓦纳卡里山上扎下营寨。据印加入的传说,此时他们的首领是曼科·卡帕克。从曼科·卡帕克起,到1532年印加人的末代首领阿塔瓦尔帕被西班牙征服者皮萨罗杀害,印加国大约经历了整整3个世纪的发展过程,其问共传12世、13王。

印加国本名叫“塔万廷苏龙”,意为四方之地,首都是库斯科。全国按方位分为四大行政区,名叫:“苏龙”,它们是:西北方位叫钦查苏龙,包括厄瓜多尔、秘鲁北部和中部;西南方位叫库蒂苏龙,包括秘鲁南部和智利北部;东北方位叫安蒂苏龙,包括东部森林和乌卡亚利河一带;东南方位叫科亚苏龙,面积最大,包括现今玻利维亚大部国土,阿根廷西北山区和半个智利。

“印加”一词的本来含义是“首领”或“大王”的意思,是塔万廷苏龙的最高统治者。西班牙人到来后,简单地以“印加”一词指称这个国家及其居民,至今已是约定俗成了。

印加帝国享有“美洲的罗马”之称,它以有一套完整的国家机器而闻名于世。印加国是一个奴隶制国家,奴隶主阶级包括印加王、王室贵族、高级官吏和祭司。他们不从事生产劳动,过着奢侈的生活。印加王被称为太阳之子,神的化身,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独揽国家一切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印加王建立了以中央集权为中心的政治制度,他以斯科为中心,通过各级官吏,牢牢地控制着全国。除了政权机构外,印加奴隶主还拥有一支20万人的训练有素的常备军队,用其对外扩张,对内镇压反叛力量。印加帝国还建立了严厉的司法制度,用来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印加王还采取了一些文化和经济措施。例如,对于那些刚被征服的地区,强行推广克丘亚语。再者,在全国大兴道路和释站建跃以库斯科为中心,修建了条条道路通京城的交通网,以利于对边远地区的控制。

印加人能在中安第斯山区建立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与当地的发达的经济文化是分不开的。

在农业方面,印加人继承前人的成就,在干旱缺水的山区修建了水渠和梯田,使粮食生产得到稳定发展,保证了非农业人口的需要。印加人的水渠和梯田修筑得非常坚固,有些水渠至今还在使用。印加人培育了大约40多种作物。他们还饲养骆马和羊驼,成为美洲印第安人中唯一饲养大牲畜的人民。这些动物的饲养不仅为人民提供了肉食和毛皮,而且还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优质肥料,这反过来又促进了粮食产量的提高。

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不仅便于印加王事对全国的统治,而且也促进了各地区的联系与文化交流。印加人修筑的道路举世闻名,其中有两条主干道自北向南纵贯全国:一条沿安第斯山而行,从哥伦比亚南部起,穿越厄瓜多尔和秘鲁,进入玻利维亚后通向阿根廷,全长达3200公里;另一条沿太平洋岸而行,起自秘鲁西北的通贝斯,全长达2.300公里,路面宽达3.5—4.5米。在山峦起伏、沟堑纵横的安第斯山区,修筑这样的道路并非易事。根据地形,道路有时盘旋曲折,有时需要开凿阶梯和隧道,有时又要架设桥梁。印加入尚不知道拱顶知识,他们的桥梁主要是吊桥。桥两端立上石柱,用5根粗达40厘米的藤条相连,三根乎辅成桥面。两边各有一根作栏杆。有的吊桥达长60余米。

印加人的金属加工业比较发达,他们不但懂得金、银、铜、铅、锡、汞的冶炼,还会冶炼各种合金,并知道利用汞来提纯黄金。金银主要用来制作装饰品和艺术品,其中有一种金蝴蝶的翅膀只有1/10毫米厚,重心找得非常准确,投出后能在空中盘旋。铜及其合金主要用来制造武器、日用器皿和利刃工具。但是,如同美洲其他印第安人一样,印加入一直不知道铁。印加人掌握了许多种金属加工工艺,如铸造、锻打、模制、冲压、镶嵌、铆接、焊接等。有研究认为,印加人的金银装饰品,其技巧可与欧洲文艺复兴时相比。

印加入的纺织技术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远在公元前2000年,他们就会纺纱织布了。他们的毛织品和棉织品花色多样,色彩调和,制作精细。如lO00年前留下来的一幅地毯,每英寸含绒纱500根,而欧洲中世纪同类织物却只有100根。在南部沿海皮斯科附近出土的木乃伊套服,被称作是“世界纺织品的奇迹之一”。

印加帝国时期的制陶业也有所发展。陶器的主要特点是具有引人注目的磨光技术、雅致的装饰、优美的几何图案和绚丽的色彩。他们在陶器的制作技术和饰因式样等方面不仅吸取了前人及同时期其他地区的经验,而且有进一步的发展。

在医药学方面,印加人的成就也令人惊叹。他们的外科手术特别是穿颅术在当时居于世界先进行列。手术刀主要是一种“T”形铜刀,非常锋利。与外科手术相伴而生的麻醉术,印加人也是内行。印加人知道多种草药,如奎宁、可可等。

在天文、历法和数学领域内,印加入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在首都库斯科,印加人在城东、城西建有四座天文观象台,中心广场另设一座。根据长期的观测,印加人测得地球运行周期是365天零6小时,并据此制定了太阳历。印加人还有一种历法是阴历,包括354天,是根据对月亮的观测结果制定的。与阿兹特克人和玛雅人不同,印加人的数学采用10进位制。不过,印加人尚未创制文字,他们的计数方法是结绳,克丘亚语称“基普”,即在一条主绳上结上许多小绳,用结节表明数字,用不同的颜色和长度表明不同的类别。

印加人在音乐、文学方面也有很高造诣。有人认为,印加音乐可与欧洲古代民歌相媲美,甚至更为高超;还有人认为,印加音乐具有亚洲古代音乐的水平和相似的表现手法。由于印加人没有完整的文字系统,文学多是口头传说和戏剧。其中最著名的有《奥扬泰》,在西班牙人到来前已广泛流传于中安第斯山区,在殖民时代初又被用克丘亚文字(西班牙传教士创制)写成剧本,在世界古典文学名著中占有重要地位。

2.近、现代的印第安

1492年10月12日,是世界历史上最有纪念意义的一天。经过大约70天的海上漂泊,哥伦布率领的三条西班牙帆船,终于在这一天的黎明见到了朝思暮想的陆地——现今巴哈马群岛中的圣萨尔瓦多岛。中午时分,哥伦布一行90人成功登陆,由此揭开了美洲大发现的序幕。

在1493年哥伦布第二次航行中,他到达了巴哈马群岛南面的波多黎各、海地等地方。哥伦布认为,这里是印度。在中世纪欧洲人的地理概念中,亚洲、中国与印度都是一些模糊不清的地域。因此,哥伦布在西印度群岛一带航行时,便凭主观臆想地认为这个地方是日本,那个地方是中国,或者是印度。于是,在这种错误的地理概念的支配下,他便称美洲的土著人为“印度人”。实际上,两者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在欧洲语言辞典中,亚洲的印度人和美洲的印第安人都是一个词,英语是indian,西班牙语是indio,法语是indien,其原因概出于此。

我们汉语中的印度人与印第安人之别,完全是翻译时故意区分的,以免因名称相同引起概念上的混乱。

我们在读到美洲各国的历史书籍时,不论是美国、加拿大,还是墨西哥或巴西,都可见到“印第安人”这个词语。实际上,印第安人是各不相同的,他们都有自己的名称。问题在于,欧洲人初到美洲时,他们听不懂那里的语言,又看到各处的人们面貌都差不多,于是便笼而统之地将其称为印第安人。就这样,这种称呼便一代一代地沿用至今。印第安人,指的是前哥伦布美洲的所有原住居民。当然,这种说法也不完全恰当。印第安人的故乡本来也在东半球,是后来迁徙到美洲的,并不是原住居民。
根据1978年美洲有2800多万印第安人口推算,到1988年,估计印第安人口已超过4000万。这就是说,经过500年的历史过程,印第安人口现在恢复到了1492年的数量。而在这同一历史时期内,世界人口则增长了10倍。按照这个比例,目前的印第安人口应该达到4亿。即使以1492年印第安人口是1400万这个最保守的估计推算,现在也应该有1.4亿才是。印第安人口现在之所以才达到4000万,不能不归因于殖民时代人口的大量损失以及后来的大量混血所致。

欧洲人殖民美洲,不仅造成了印第安人口的至今为止的零增长局面,而且还使印第安人口的分布发生了很大变化。

印第安人原是美洲土地上的主人,他们广泛分布于从阿拉斯加到火地岛的山山水水之间和平原群岛之上。但经过500年的历史之后,他们却从许多地方消失了。凡是沿海平原地区,现几乎见不到印第安人的踪影。在西印度群岛,印第安人现已几近灭绝,只有极个别的岛屿上还留有一些残部。在乌拉圭,则连一个印第安人也不剩了。虽然美洲大陆—些主要国家现都有印第安居民,总人口也恢复到了500年前的水平,但他们所剩的地盘却寥寥无几,生活的天地愈来愈小。当然,殖民过程虽使印第安人的地盘所剩不多,但并末改变印第安人的主要分布地区。目前,印第安人口最多的地区仍与殖民前一致,我们从下面印第安人在美洲各国的分布中可以看到这一点(见表Ⅴ)。

目前墨西哥和秘鲁的印第安人最多,两者相加起来占全美洲印第安人总数的一半稍强;其次是危地马拉、玻利维亚、厄瓜多尔和美国,印第安人口均在200万以上。这6个

国家的印第安人口加起来有3650万,约占全部印第安人口的90%。但印第安人口比例较高的国家,则依次为危地马拉、玻利维亚、秘鲁和厄瓜多尔;前两者的人口约有一半以上是印第安人,后两者也高达40%左右。墨西哥的印第安人口虽然居美洲各国之冠,但只占该国人口的百分之十几,美国就更低了。

欧洲人殖民美洲,给印第安人口造成了巨大损失,这不能不说是一场灾难。当然,从历史学的角度说,美洲的殖民化使美洲这块土地跨时代地进入了现代社会,但从人道主义的角度看,这种跨越却是以印第安人的巨大牺牲为代价的。中国拉丁美洲史学会于1988年在桂林召开了一次哥伦布航行美洲学术讨论会,会上,围绕如何评价哥伦布,自然而然地引发起了对殖民的讨论。有的学者从人类社会发展史的角度认为,欧洲人的殖民使美洲在500年间便从原始社会跨进了现代文明社会,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有的学者从印第安人被大量灭绝的事实出发,认为殖民主义对美洲印第安人只有滔天罪恶,没有殖民,印第安人在和平交往的前提下,照样可以进化到现代文明社会。毫无疑问,这两种观点都有事实依据,都有道理,不同的地方在于价值尺度不同。

1492年的美洲,可以说是一个宁静的田园,大部分地区的印第安人以氏族公社为单位集体劳作,集体消费,社会生产力非常低下,过着靠天吃饭的原始农拼或狩猎采集生活。欧洲殖民者的征服,把印第安人整个地纳入了资本主义发展体系之巾,这无疑是社会形态的跃进,尽管这个过程伴随着血与火、泪与恨。至于假设没有殖民,印第安人又会怎样,也许会如此。但是,这毕竟不是历史,更不是现实。

欧洲人与印第安人的胡遇和冲突,是两种文化的相遇和两种价值观的冲突,评论这种相遇和冲突的结果,只能以历史的眼光而不能以理想主义的眼光视之。欧洲人殖民美洲,是欧洲社会发展的要求;印第安人反抗这种殖民,是自身生存的需要。在这种殖民与反殖民的斗争中,欧洲人得以在美洲立足,印第安人则得以延续至今,并且,欧洲人与印第安人共同生活的结果,产生了一个全新的人群,这就是两者的混血。目前,美洲的混血人群在全体居民中的比例高达后,有些拉美国家的居民甚至十之八九是混血者,对于这种混血,无论是从人类学还是从民族学的角度说都是进步的。无论是欧洲人还是印第安人,都为这种混血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但是,我们在从世界历史的发展角度来看待美洲殖民史时,绝不等于不讲人道与正义,绝不等于放弃对殖民主义的批判。

殖民主义是人类社会交往的一个既往的历史现象。它是由于世界各地社会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它客观地加强了世界各地相互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历史的发展。但是,它又是以一种不人道的强权来为自己扫清道路,主观上是损人利己的,因而受到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是理所当然的。难有此,人类才能确立公正与和平的交往关系,使各民族得以平等和睦的相处,共同发展人类的文明,而不是以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