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林斯基首席:如何发现早期癌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7 05:25:29

看是否吐血

早期发现癌症,不能单靠病人主动上门"看医生",因为病人找医生常常是有这样那样的不舒服或疼痛,而癌症一旦有了症状,往往不是早期。反过来,如变"病人看医生"为"医生找病人",则常常可以使癌症确认在早期,从而得到及时治疗。

医生找什么样的病人?健康人群普查是最好的决策。世界各国广泛开展了子宫颈癌普查,使得子宫颈癌的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其中,在美国下降50%,在日本下降33%,中国据上海统计,下降了34%。日本发现的胃癌中60%以上为早期。日本的早期胃癌为什么那么多?主要与日本大力开展胃癌普查有关。如果一个病人一直在医生手里看,最后发现胃癌不是早期,那是医生的耻辱。食管癌的普查同样改善了该病的预后,在中国食管癌高发的河南林县,因食管癌而死亡的病例己下降了32%。上世纪70年代,在中国江苏启东等地,我曾参加了肝癌的普查,当时的方法是对所有居民常规抽血检查甲胎蛋白,在100多万人中,其检出肝癌139例,其中34例是毫无症状的"小肝癌",当时,有不少病人是当时的"人民公社",用行政命令方式将他们硬是从家中动员到医院接受治疗的。有一个女青年,当时仅24岁,一天她在田间劳动,我们动员她抽血检查。她正准备结婚,不相信也不愿意被发现自己有病。但那时普查肝癌是一项"政治任务",是否接受检查关系到你是否"政治挂帅",最后她接受了抽血。一周后,结果出来了:甲胎蛋白阳性,进一步检查,果然是肝癌。男方一听说她得了肝癌,取消了婚约,她痛不欲生。我们为她切除了肝内4公分大小两个肿瘤。她十分坚强,勤奋读书,一年后考取了上海华东纺织工业大学,目前在一家很大的服装厂当老总。

但是,普查耗费人力物力太大,不可能大规模进行。最可行的方法检查有癌症背景和癌症发生基础的"高危人群"。这种高危人群包括以下三类:

第一类,有癌症家庭史者。大多数癌肿不会遗传。但由于癌症患者的家庭往往有共同的或相似的发生癌的环境和生活习惯,或者由于具有癌症家族史的人对环境中致癌因素的敏感性增加,因此有癌症家庭史者发生癌症的机会往往明显增加。

第二类,存在某些癌前期病变的"高危人群"。癌前期病变虽不一定转化为癌症,但发展为癌症的机会比正常人多数倍乃至数十倍、数百倍。密切随访这些病人,可查出早期或极早期癌肿。

第三类有癌症信号者。癌症早期可无症状,或有症状但不是癌症特有的症状。有时癌症的早或晚不一定与症状相一致。癌症有十大信号:肿块、出血、上腹不适(隐痛、饱胀)、发热贫血和消瘦、吞咽不畅、无痛性黄疸(眼睛发黄)、声音嘶哑、大便的习惯和性状改变、小腿慢性溃疡("老烂脚")和黑痣长大(尤其渗水出血)。出现这些信号,不一定都是癌,但要高度警惕,认真检查,以防漏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