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饭店是几星级酒店:康熙有多高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3 20:35:12

姓名:爱新觉罗·玄烨

  民族:满族(满汉混血)

  生日: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

  三月十八日,出生地北京

  紫禁城。

  身高:1.81m

  卒日: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

  年)十一月十三日,享年

  69岁,故去地北京紫

  禁城。

  年号:康熙

  庙号:圣祖

  父亲:顺治皇帝福临

  生母:佟佳氏(汉族)

  嫡母:博尔济吉特氏

  (顺治之第二任皇后)

  职位:大清帝国第四任皇帝

  (8岁即位,执政61年)

  初婚:11(新娘11岁,

  大新郎3个月)

  配偶:共55人(皇后3人、贵妃

  2人、妃11人、嫔5人、贵

  人11人、常在14人、答应

  9人)

  子女:55人

  (皇子35人,公主20人)

  继承人:皇四子胤■(雍正皇帝),

  即位时42岁。

  座右铭:一事不谨,即贻四海之

  忧;一念不谨,即贻百

  年之患。

  平生嗜好:读书。

  学识专长:史学、文学、数学、

  天文、地理、医学、

  兵学、制造学。

  艺术专长:书法、射击。

  个人著作:《御制诗文集》

  校订注解:《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纲目》

  《纲目大全》

  主编书籍:《康熙字典》

  《古今图书集成》

  《古文渊鉴》

  《全唐诗》等多种

  读书心得:“朕七八岁读之经书,

  至今五六十年,犹不

  遗忘。”

  治国精神:“朕一无所顾惜,百姓

  足,君孰与不足。”

  治国方略:“治天下者,以宽为本。”

  最崇拜:祖母孝庄太后(曾经乞

  求上天,减损自己的寿

  命,给太皇太后添寿)

  最得意:平三藩、收台湾、定西

  北、国强民富、天下太平。

  最果断:15岁时密设陷阱,命小

  太监与八旗少年在南书

  房擒拿权臣鳌拜。

  最认真:自16岁起,每天准时在

  乾清门听政,几十年如

  一日。

  最不幸:2岁多,迁出宫外“避痘”,被天花折磨,命在旦夕。

  68岁时回忆:“父母膝下,

  未得一日承欢”。

  最痛心:皇太子允■叛逆,二度

  废立,最后将之幽禁。

  最感叹:皇帝难做,认真做皇帝

  会让人累死。康熙皇帝

  晚年鬓发全白,最少见

  的白头皇帝,因而有此

  感叹。

  最怀念:康熙五十二年“万寿盛典”,

  感受到臣民真心爱戴。

1.内用黄老

外示儒术

下文转自南怀谨《论语别裁》中为政一章的原文:
康麻子的教孝教忠
我们看历史,经常可以看到有个因果律,如清朝,孤儿寡妇率领三百万人,入
了中原,统治了四万万人,最后清朝完了,又仍然是孤儿寡妇,夹了一个皮包,回到关外去了。一部历史,怎么样开始,就是怎么样结束,好像呆板的。古今中外的历史,也几乎完全是跟着循环往复的因果律在演变。清朝孤儿寡妇入关以后,顺治很年轻就死掉了,不过这是清朝一个大疑案,有一说顺治没有死,出家去了,这是清人历史上不能解决的几大疑案之一。接着康熙以八岁的小孩当皇帝。到十四岁,正式亲政。老实讲,那时候如果是平庸之辈,要统治这样庞大的四万万人的中国,是没有办法的,但这个十四岁的小孩很厉害,康麻子——康熙脸上有几颗麻子的——十四岁开始统治了中国几十年,(康熙八岁当皇帝,十四岁亲政,六十九岁去世,在位六十一年。)清朝天下在他手里安定下来。当时,中国知识分子中,反清复明的人太多了,如顾亭林、李二曲、王船山、傅青主这一班人都是不投降的,尤其是思想上、学说上所作反清复明的工作,实在太可怕了。结果呢?康麻子利用中国的“孝”字,虚晃一招,便使反清的种子一直过了两百年才发芽。清兵入关,有三部必读的书籍,哪三部书呢?满人的兵法权谋,学的是《三国演义》,还不是《三国志》,在当时几乎王公大臣都读《三国演义》。第二部不是公开读的,是在背地里读的——是《老子》,当时康熙有一本特别版本的《老子》,现在已经问世,注解上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但当时每一个清朝官员,都要熟读《老子》,揣摩政治哲学。另一部书是《孝经》。但表面上仍然是尊孔。说到这里,诸位读历史,可以和汉朝“文景之治”作一比较,“文景之治”的政治蓝本,历史上只用八个字说明——“内用黄老,外示儒术。”这么一来,康熙就提倡孝道,编了一本语录——《圣谕》,后来叫《圣谕宝训》或《圣谕广训》,拿到地方政治基层组织中去宣传。以前地方政治有什么组织呢?就是宗法社会中的祠堂,祠堂中有族长、乡长,都是年高德劭,学问好,在地方上有声望的人。每月的初一、十五,一定要把族人集中在祠堂中,宣讲圣谕,圣谕中所讲都是一条条作人、做事的道理,把儒家的思想用进了,尤其提倡孝道。进一步分析,康熙深懂得孝这个精神而加以反面的运用。要知道康熙把每一个青年训练得都听父母的话,那么又有哪一个老头子、老太太肯要儿子去做杀头造反的事呢?所以康熙用了反面,用得非常高明。此其一。其二:当时在陕西的李二曲,和顾亭林一样,是不投降的知识分子,他讲学于关中,所以后来顾亭林这班人,经常往陕西跑,组织反清复明的地下工作。康熙明明知道,他反而征召李二曲作官,当然李二曲是不会去作的。后来康熙到五台山并巡察陕西的时候,又特别命令陕西的督抚,表示尊崇李二曲先生为当代大儒,是当代圣人,一定要亲自去拜访李二曲。当然,李二曲也知道这是康熙下的最后一着棋,所以李二曲称病,表示无法接驾。哪里知道康熙说没有关系,还是到了李二曲讲学的那个邻境,甚至说要到李家去探病。这一下可逼住了李二曲了,如果康熙到了家中来,李二曲只要向他磕一个头,就算投降了,这就是中国文化的民族气节问题;所以李二曲只好表示有病,于是躺到床上,“病”得爬不起来。但是康熙到了李二曲的近境,陕西督抚以下的一大堆官员,都跟在皇帝的后面,准备去看李二曲的病。康熙先打听一下,说李二曲实在有病,同时,李二曲也只好打发自己的儿子去看一下康熙,敷衍一下。而康熙很高明,也不勉强去李家了。否则,他一定到李家,李二曲骂他一顿的话,则非杀李二曲不可。杀了,引起民族的反感;不杀,又有失皇帝的尊严,下不了台,所以也就不去了。安慰李二曲的儿子一番,要他善为转达他的意思,又交待地方官,要妥为照顾李二曲。还对他们说,自己因为作了皇帝,不能不回京去处理朝政,地方官朝夕可向李二曲学习,实在很有福气。康熙的这一番运用,就是把中国文化好的一面,用到他的权术上去了。可是实在令人感慨的事,是后世的人,不把这些罪过归到他的权术上,反而都推到孔孟身上去,所以孔家店被打倒,孔子的挨骂,都太冤枉了。

实在讲,孝道的精神绝对是对的,要说它对的理由,很多很多,现在是讲《论
语》,不在本题外说得太多,只在这里提一下,就可以了解“孝”可以治天下。由各人的孝父母,扩而充之爱天下人,就是孝的精神。这个精神的更深处,我们再看一下《孝经》,就了解了。

二现实的中国国情
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被怀疑,以致牵连到中共的合法地位,民心浮动。
现代化道路上的两极分化正对人心构成巨大的威胁,人的心理面临着从来不曾有过的诱惑,农民盼富、工人盼钱,官员盼官。

稳定人心乃是头等大事。正如清朝入关稳定人心当务之急,康熙选择了正确的形而上的解决方法,稳定了民心,稳定了政权,稳定国家,清才可以壮大。

告诸往而知来者,历史的成功经验不足以启发后人吗?
摘自:南怀瑾先生《原本大学微言》

我们现在再重举一个三百多年前的例子来说,当明末清初时期,满族在东北,一个寡妇孤儿率领十来万满、蒙军队,其中包括少数的汉军,就能轻轻易易的统治中国四万万的人口。他们靠的是什么,并非全靠杀戮,也不是全靠严刑峻法。他们是真正了解文化统治的重要。由康熙开始,他已经深深知道儒家学说的“齐家、治国”的重心。因此,他颁发“圣谕”,要乡村民间知识分子的读书人、秀才们,每一个月的初一、十五,在乡村的祠堂里,讲解“圣谕”,极力推行提倡儒家的孝道,以及把儒学作为戒条式的律令。后来到了雍正手里,又重新扩充了康熙的“圣谕”,成为《圣谕广训》。他们了解“社会教育”的重心,是在形成整个社会的一种循规蹈矩的道德风气,而达到一种不言之教,不令而威的效用。

你们后生年轻人不会知道,我是从小亲眼看见过在偏僻的农村里,一个子弟、一个青年犯了不规矩的行为,偷了别人家一只鸡,或有了男女之间的奸情,告到族长那里,如果情节重大,大家要求族长要打开祠堂门,当着列祖列宗的牌位,来评理处置,那就非常严重了。这个子弟如不逃走,也许会被“家法”(祖宗前面的红黑棍子)打死,至少是当众出丑,永远没脸见人。

2.正确处理宗教关系

本身信佛,却也拜全真教张正常为师傅

3.管理大臣的平衡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