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大学生:应怎样重新评价《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22 20:22:56
就书中所写,严监生似乎除了临死之前伸出两个指头想节省灯油之外,为人并不吝啬,并非是十足的守财奴。

不应批评严监生?
不应批评严监生? 甲子一人
任你发挥最天才的想象,你都想象不到有人竟会置最起码的文学常识于不顾,如唐·吉诃德操起长矛挑战风车般要为文学史中铁板钉丁的个案---守财奴、吝啬鬼严监生平反,著文声言“严监生含冤了”,“而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严监生的节俭思想,都是应该肯定的”,并告诫人们“不应批评严监生“。前不久,一张发行量名列全国前茅的大型晚报,在它的第一版相当于“准社论”的著名专栏上一篇文章竟有如此评说。
哎唷!到底严监生何许人氏,何方神圣,竟会劳动一张大报为之呐喊,为之呼号?原来,严监生不是现实中人,而是我国杰出的讽刺作家吴敬梓(1701—1754)在其名著《儒林外史》中所塑造的典型人物。监生在明清时代是一种身分,一种“出身”,相当于学历、职称之类的东东。或在国子监肄业,或由捐纳而得。书中透露,严监生不是一个平头百姓,他“家有十多万银子”,算“中产”吧,在那时是很殷实的、先富起来的阶层,
严监生之所以能成为文学史上知名度颇高的典型人物,全因着书中所描写的典型细节:这个家里有着“十多万银子”的严爷,在他弥留之际竟心有不甘地伸着两根枯干的手指头不肯撒手断气。他认为家里那盏昏暗的豆油灯点着两茎灯芯实在是太铺张、太浪费了。直到熟知他的秉性、洞悉他的心思的家里人赵氏把灯芯“挑掉一茎”之后他才肯放下伸着的指头释然而去。
由于有了这个典型的细节,严监生这个形象跻身于世界文学之林,与其他世界名著中最出名的吝啬鬼夏洛克(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阿巴贡(莫里哀《吝啬鬼》)、葛朗台(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和泼留希金(果戈里《死魂灵》等人物形象并驾齐驱,成为世界文学讽刺艺术不可多得的典型。而严监生的载体《儒林外史》也因着这个严监生和其他几个极富特色的人物被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加以称赞,认为“其文又戚之能谐,婉如多讽”,“是后亦鲜有以公心讽世之书”,给予很高的、恰如其分的评价。
就是这个世不多见的抠门儿,这个极端悭吝的守财奴于弃世前仍念念不忘多点一茎灯芯的可笑而可悲的定格,那篇“准社论”不但为其美名曰“节约”、“节俭”,甚至还不惜圆凿方枘地提高到“思想”的层面,为其戴上“节俭思想”的桂冠。看来,《不应批评严监生》的作者连什么是“节约”,什么是“吝啬”都分不清楚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在他那里混淆成一锅烂粥了。
吝啬鬼严监生到底是不是一个节约、节俭的主儿呢?答案是绝对的否定的。成为一种美德的节约、节俭与严监生无关。他不配沾上如此美好的字眼。别的不说,就说严监生在他的大老婆死了的丧事上花费就高达四、五仟两银子。期间大宴、小宴接连不断,有时几十桌的豪华酒席也开上了。与书中比比皆是的此等不知节制、铺张糜费的行径相比,节省茎把灯芯其实只不过是严监生病态人格、分裂人格在临终时刻最经典的展示而已,与真正意义的节约、节俭毫不搭界,毫不沾边。
虽然,建设节约型社会已成为当务之急,提倡节约、厉行节约势在必行、刻不容缓,但总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搬弄出一具三百年前的僵尸来说事,把一个文学典型断气前谵妄状态下的举止当作正常现代人的楷模呀!
一个不刊之论就是, “不应批评严监生”的谬论应该受到批评。

严监生太贪钱了

谁能知道他临死的时候伸两个手指就是说要节省灯油呢?只不过是大家的猜测而已.太过主观.所以我觉得也应该重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