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莎玛丽:二战期间美国经济大萧条是为什么产生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8 08:23:29
我只想知道当时经济大萧条的起因是什么,是因为一些投机的商人吗?那我想问他们具体投机的手段是怎样的。
好像书上提到这个问题的时候都说当时的经济状况多么恶劣,以及当时罗斯福的解决办法,原因题的很少,我对于经济懂得很少,希望大家能给我一些浅显易懂的答案。
顺便给我一个关于政治经济历史的论坛。谢啦

原因就是经济危机,为什么经济危机呢,当然是大家口袋里没有钱,而生产出来的商品又太多,于是成为恶性循环,企业越来越没利润,于是大家手里的工资越来越少,最后索性被炒了鱿鱼,再然后,就是社会动荡不安。

而为什么生产出来的太多?就是因为当时刚蒙受到电力等的新能源的优点,生产成本大幅降低,生产效率极度膨胀;而为什么大家又没钱?和这个也有关系,越来越多的工作不需要人工,而且企业家为了追求更高利润不愿意加工资,所以一方面是热火朝天的生产,一方面是工人不断下岗,在岗的也没有加工资。

这是一个原因:电力等新能源新技术带来生产能力的极度膨胀与工资的不涨反降,另一个原因就是城市化,大批农民没了土地被赶到城市,当时的土地政策为了鼓励投资,为了获取更高的地租,所以土地拥有者希望卖给企业,或者卖给房地产的,而不愿意给农民承包种地。所以象中国这样的国家短期不会出现类似问题,就是因为我们的土地大部分还是用于农业,被城市化的比例不高,可以满足大部分人口的自给自足,不至于引发大的社会动荡。

美国可不一样,因为美国的土地可用于耕种的其实很少,而且美国农民不象中国农民这样的吃苦耐劳,可以开梯田可以开荒山,大家都被城市化的美好号召叫进城里。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的社保几乎没有,这属于政府原因。

在目前中国的大城市其实也有类似的问题,只不过没有变成全面性的现象,在新的经济模式没有成熟前,旧的不要轻易丢弃,目前中国也处在经济转轨期,从劳动力密集向技术密集转变,所以慢慢地变化是对的,要软着陆,一个时期内多种经济形式并存,而不要大家一窝蜂做一个模式。前苏联的经济改革也是这种病因,农村经济基本上破产了,可城市经济又没有多么成熟。

对于经济危机的解决,罗斯福新政就做了两点:干涉经济、开发社保。也可以说是比较接近问题的根源了,这个新政没有走回头路,没有再次让大家回去种地,是一种冒险,而且冒险成功了。当然他的成功还有很重要的原因是二战。

①根本原因: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大危机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成果的私人占有性的矛盾的恶性发展。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②直接原因: 是市场供需出现矛盾。人们所能认识到的只是它所表现出来的生产和销售两个环节之间的矛盾。表面上来看,生产出的产品太多,市场需求有限,产品过剩,出现滞销。美国20年代的繁荣建立在不稳定的基础上,少数垄断组织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这就造成国民收入分配不均,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一方面,资本家攫取了高额利润,20年代,国民收入的1/3为占人口5%的晋中之窗最富有者所占有;另一方面,广大劳动人民日益相对贫困,这就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造成市场的相对狭小。第二,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20年代后半期,美国市场日益盛行分期付款,以此来刺激消费,造成市场的虚假繁荣。这种繁荣不是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而是一种提前消费的形式,随之而来的必然是消费的疲软。而资本家为眼前利润驱使,盲目扩大生产,使得生产和市场的矛盾日益尖锐。第三,无限制的股票投机活动。当时美国的晋中之窗股票投机活动非常猖獗,不但职业投机者,一些普通的美国人也参与股票的投机,把它作为致富的捷径。人们不但把自己的积蓄全部投入,甚至向银行贷款购买股票,结果造成这一时期股票价格被大幅度哄抬,发展到令人难以相信的极端,股票以其帐面价值的3倍到20倍的价格卖出,这就大大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为货币和信贷系统的崩溃埋下了隐患。

1、大萧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应该用什么方法去解决。凯恩斯认为,主要原因是总需求不足,是由于投资机会减少和投资需求的下降引起的。凯恩斯指出应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对抗需求不足。货币政策不重要。财政政策是解决需求不足问题的重要手段。弗里德曼提出了不同意见,弗里德曼认为。对于大萧条美联储的政策负有重大责任。在大萧条时期,一些银行出现倒闭,非常有可能引发连锁反应,美联储本应及时干预,恢复公众的信心,但美联储偏偏默许了银行的倒闭,未采取任何强有力的行动,终于酿成金融系统近乎完全崩溃的局面。银行倒闭的最坏的结果导致货币供应量不足。因此一方面由于银行的大量倒闭,破坏了存款货币存量;另一方面,倒闭造成了部分存款人信心的动摇,导致更高的流通现金―存款比例的要求,尚若没有倒闭的银行,只能通过持有相对于存款来说增加的准备金,来减少挤兑的可能。流通现金―存款比率和准备金―存款比率的增加,降低了货币乘数,因而急剧地使货币存量减缩。由于大萧条的产生与美联储的政策直接相关,因此应运用货币政策的调整来解决大萧条的问题。弗里德曼的上述解释后来成为大萧条的主流解释。

2、在对大萧条做出了深入研究后,美国人充满自信地认为,大萧条再也不会发生了,因为历史可以帮助他们避免重蹈覆辙。后来美国确有很好地治理经济萧条的成功案例。这就是1987年10月19日,当天及以后出现世界范围的股市大跌,跌幅达15%-20%。美联储意识到可能出现大萧条的危险,公开而明确地宣布,将根据需要提供贷款,以防止金融崩溃,立即进行公开市场业务。当美联储开始着手实行扩张性性货币政策时,利率被急剧地压低了,美联储和其他主要中央银行的行动,被认为控制了可能的恐慌,并有效地防止了它影响产量,大萧条当然也就没有出现。

1933年3月4日,正是美国大萧条最严重的时刻,富兰克林。罗斯福临危受命,而成为了美国第32任总统。在严峻的形势下,为了对付前所未有的经济衰退,挽救濒于绝境中的美国经济,罗斯福大刀阔斧地开始了改革,实行了“新政”运动。

罗斯福“新政”主要由两个“百日新政”构成。第一个“百日”是1933年3月9日至6月16日,主要目的是在于复兴,所采取的措施是维持银行信用,实现美元贬值,维持农产品价格,规定协定价格以减少企业间的竞争等。第二个“百日”始于1935年5月,主要目的是改革,所采取的措施是兴建公共工程,以工代赈,以扩大就业来提高社会购买力,改革税制,使受益者范围广泛。

罗斯福“新政”几乎襄括了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金融业、农业、社会保障等等。首先,罗斯福“新政”是从整理金融入手。在第一个“百日”新政时期出台了不少金融立法。其次,从减少生产和提高价格入手进行了农业改革。再次,采取了复兴工业,刺激工业生产的一系列措施,实现了工业生产增长的目的。第四,建立宽泛的社会保障法规和政策,动用企业和财政的能力,保证全体公民的最低生活水平。第五,采取财政扩张措施兴建一些公共工程,即解决了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又为日后提供了有效供给。第六,实施了平均化的税收政策,对国民财富进行了再分配。

罗斯福新政是有成效的。第二个百日新政结束后,失业人数比1933年初少了400万,至少提供了600多万个工作岗位。1935年农民的全部现金收入从1932年的40亿美元上升到近70亿美元。1936年工商业界倒闭厂数目只有四年前的三分之一。联邦储备委员会所发表的工业生产调整指数,1932年是58,1936年上升到121。各保险公司资产总额增加了30多亿美元,银行业早已渡过了难关,国民收入和公司利润增加了一半以上,道。琼斯股票指数上升了80%。

罗斯福“新政”虽然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并没有起到药到病除的效果。国库每年亏空60-70亿美元,国债一再增加,从1932年的187亿美元,增加到1938年的347亿美元。失业的美国人数仍多达700多万,全国14%的人口只能靠救济过活。特别是从1937年下半年起,经济又走向衰退。10月29日爆发了“黑色的星期二”,股票下跌比1929年股票市场大崩溃后最初几个月还要厉害。

1929~1932年的大萧条是由于危机到来时胡佛政府实行固定工资率,首先损害利润和投资的利益所致。这种做法是彻头彻尾的政府干预,是违背了自由放任主义的市场经济的原则所致!

是因为股票下跌、信贷过度,国家又采取放任自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