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辉权倾天下天空套:神州六号是长征火箭第几次发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4 08:06:57

中国自1956年开始展开现代火箭的研制工作。1964 年6月29日,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中程火箭试飞成功之后,即着手研制多级火箭,向空间技术进军。 经过了五年的艰苦努力,1970年4月24日“长征1号”运载火箭诞生, 首次发射“东方红 1 号”卫星成功。中国航天技术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现在,“长 征”系列火箭已经走向世界,享誉全球,在国际发射市场占有重要一席。

  “长征1号”运载火箭是一种三级火箭,主要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小型有效载荷。火箭全长29.86米,最大直径2.25米,起飞重量81.6 吨,起飞推力112吨,能把 300千克重的卫星送入440 公里高的近地轨道。1970 年4月24日,长征1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东方红1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奠定了长征系列火箭发展的基础。

  “长征1号D”运载火箭是“长征1号”火箭的改进型。 主要的改进有:提高一子级发动机推力;提高二、三子级性能;采用“平台-计算机”全惯性制导。经过改进,“长征1号D”火箭可以发射各种低轨道卫星,并已投入商业发射。

  “长征2号”运载火箭是中国的航天运载器的基础型号。在“长征1号”的技术基础上,发展了“长征2 号”、“长征3号”和“长征四号”系列运载器。

  “长征2号”火箭是一种两级火箭,全长31.17米,最大直径3.35米,起飞重量 190吨,能把1.8吨的卫星送入距地面数百公里的椭圆形轨道。1975年11月26日, “长征2号”火箭完成了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发射任务。

  改进型“长征2号C”火箭,采用了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箭长增加到35.15 米,近地轨道的运载能力增加到2.4吨,火箭的可靠性也大大提高。

  “长征2号D”火箭,也是一种两级液体火箭。主要在“长征2号” 火箭的基础上采取增加推进剂加注量和增大起飞推力的方法,使运载能力进一步提高。火箭全长38.3米,起飞重量232 吨。

  “长征2号E”捆绑火箭,是以加长型“长征2号C”为芯级,并在第一级周围捆绑四个液体助推器组成的低轨道两级液体推进剂火箭。火箭总长49.68米,直径3.35 米。每个液体助推器长为15.4米,直径2.25米,芯级最大直径4.2米。总起飞重量461吨,起飞推力600吨,能把 8.8吨至9.2吨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经适当适应性修改后,还可以用来发射小型载人飞船。

  “长征3号”运载火箭是在“长征2号”火箭基础上于1984年研制成功的,增加的第三级采用低温高能液氢液氧发动机。火箭全长44.86米,一、二级直径3.35米,三级直径2.25米,起飞重量 204.88吨,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为1.6吨。“长征3号”火箭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跨入世界先进行列,是中国火箭发展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首次采用了液氢、液氧作火箭推进剂;首次实现火箭的多次启动;首次将有效载荷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长征3号A”火箭长 52.52米,最大直径3.35 米,起飞重量240吨,主要运载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有效载荷,也可以运载低轨道、极轨道或逃逸轨道的有效载荷。

  “长征3号B”火箭是在 “长征3号A”和“长征2号E”火箭的基础上研制的大型三级液体捆绑火箭,芯级基本上就是“长征3号A”,而助推器及其捆绑结构则与“长征2号E”相同。“长征3号B”火箭的主要任务是发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重型卫星,亦可进行轻型卫星的一箭多星发射或发射其它轨道的卫星。 火箭长54.84米,最大直径8.45米,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运载能力为5.0吨。

  “ 长征3号C ”则是在 “长征3号B”的基础上, 减少了两个助推器并取消了助推器上的尾翼。其主要任务是发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有效载荷,可以进行一箭多星发射或发射其它轨道的卫星。 火箭长54.84米,最大直径 8.45米,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运载能力为3.7吨。

  “长征4号”系列运载火箭包括“风暴1号”、“长征4号”、“长征4号A”、“长征4号B”等火箭。

  “风暴1号”为两级液体火箭,主要用于发射低轨道卫星,并成功完成一箭三星的发射任务。火箭长32.57米,最大直径3.35米。1982年停止使用。

  “长征4号”是在“风暴1号”基础上研制的三级常规运载火箭,作为发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卫星运载火箭的另一方案,其后改型为 “长征4号 A ”,用于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火箭长41.9米,最大直径3.35 米。

  “长征4号B”是在“长征4号A”基础上发展的一种运载能力更大的运载火箭,主要用于发射太阳同步轨道的对地观察应用卫星。火箭长45.58米,最大直径3.35米。

是长征2号系列火箭第63次发射.

序号 运载火箭名称 发射日期 卫星名称

1长征1号1970.4.24东方红1号科学试验卫星

2长征1号1971.3.3实践1号科学实验卫星

3长征2号1974.11.5返回式卫星

4风暴1号1975.7.26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卫星

5长征2号1975.11.26第1颗返回式卫星

6风暴1号1975.12.16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卫星

7风暴1号1976.8.30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卫星

8长征2号1976.12.7第2颗返回式卫星

9长征2号1978.1.26第3颗返回式卫星

10风暴1号1981.9.20空间物理探测卫星

11长征2号丙1982.9.9第4颗返回式卫星

12长征2号丙1983.8.19第5颗返回式卫星

13长征3号1984.1.29试验卫星

14长征3号1984.4.8东方红2号试验通信卫星

15长征2号丙1984.9.12第6颗返回式卫星

16长征2号丙1985.10.21第7颗返回式卫星

17长征3号1986.2.1东方红2号通信卫星

18长征2号丙1986.10.6第8颗返回式卫星

19长征2号丙1987.8.5第9颗返回式卫星

20长征2号丙1987.9.9第10颗返回式卫星

21长征3号1988.3.7东方红2号甲通信卫星

22长征2号丙1988.8.5第11颗返回式卫星

23长征4号1988.9.7风云1号气象卫星

24长征3号1988.12.22东方红2号甲通信卫星

25长征3号1990.2.4东方红2号甲通信卫星

26长征3号1990.4.7亚洲1号通信卫星

27长征2号捆1990.7.16巴基斯坦科学试验卫星(澳星模拟星)

28长征4号1990.9.3风云1号气象卫星、大气1号甲卫星、大气1号乙卫星

29长征2号丙1990.10.5第12颗返回式卫星

30长征3号1991.12.28东方红2号甲通信卫星

31长征2号丁1992.8.9第13颗返回式卫星

32长征2号捆1992.8.14澳普图斯B1通信卫星

33长征2号丙1992.10.6第14颗返回式卫星、瑞典弗利亚科学试验卫星

34长征2号捆1992.12.21澳普图斯B2通信卫星

35长征2号丙1993.10.8第15颗返回式卫星

36长征3号甲1994.2.8实践4号科学实验卫星(模拟星)

37长征2号丁1994.7.3第16颗返回式卫星

38长征3号1994.7.21亚太1号通信卫星

39长征2号捆1994.8.28澳普图斯B3通信卫星

40长征2号甲1994.11.30东方红3号通信卫星

41长征2号捆1995.1.26亚太2号通信卫星

42长征2号捆1995.11.28亚洲2号通信卫星

43长征2号捆1995.12.28艾科斯达1号通信卫星

44长征2号乙1996.2.15国际708通信卫星

45长征3号1996.7.3亚太1号A通信卫星

46长征3号1996.8.18中星7号通信卫星

47长征2号丁1996.10.20第17颗返回式卫星

48长征3号甲1997.5.12东方红3号通信卫星

49长征3号1997.6.10风云2号气象卫星

50长征3号乙1997.8.20马部海通信卫星

51长征2号丙(改)1997.9.1铱星模拟星(双星)

52长征3号乙1997.10.17亚太2号R通信卫星

53长征2号丙(改)1997.12.8铱星(双星)

54长征2号丙(改)1998.3.26铱星(双星)

55长征2号丙(改) 1998.5.2铱星(双星)

56长征3号乙1998.5.30中卫--1号通迅卫星

57长征3号乙1998.7.18鑫诺1号通迅卫星(欧)

58长征2号丙(改)1998.8.20铱星(双星)

59长征2号丙(改) 1998.12.19铱星(双星)

60长征4号乙1999.5.10风云1号气象卫星、实践5号科学实验卫星

61长征4号乙 1999.6.12铱星(双星)

62号

神州六号今日凌晨回家

(2005-10-17 07:24:58)

【据新华社10月16日电】

北京时间16日23时27分,记者从北京航天飞控中心获悉,神舟六号飞船上的两名航天员已经做好返回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航天员关闭了飞船返回舱舱门,穿好了白色的舱内压力服。飞船工作情况正常。

此时,飞船正飞经厦门测控段的上空,进行第74圈的飞行。

■快讯

●16日21时54分至59分,神六飞入远望一号测量船测控弧段,正在飞行第73圈,航天员做好返回准备。

●16日21时57分,在太空飞行近109个小时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向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报告,神舟六号开始进行返回准备。

●21时56分,费俊龙正在擦拭返回航和轨道舱之间的密封部位。

●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总设计师侯鹰说,在确认飞船着陆后,空中4架直升机将按程序依次降落。另2架直升机从停机坪起飞,参加协助救援。

●侯鹰说,主着陆场搜索救援,由空中搜救和地面搜救两部分组成,以空中为主、地面为辅。

●着陆场系统总指挥隋起胜说,当飞船开始返回时,空中搜救直升机将按照预定时间,到达预定的空域上空待命。当确定返回舱着陆后,迅速根据测定的方位接近返回舱。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总设计师侯鹰说,飞船返回舱降落伞能否顺利打开,直接关系着回收的成败。

■神六四问

返回舱怎样“退烧”

飞船返回再入大气层进入距地面80公里至40公里的稠密大气层时,返回舱表面温度将高达上千摄氏度。如果不采取防热措施,整个返回舱将被烧为灰烬。那么,怎样为飞船“退烧”呢?

据专家介绍,为飞船“退烧”的措施主要有3种:

“冰块式退烧”——吸热。吸热是飞船返回舱的蒙皮采用导热性能好、熔点高和热容量大的钛合金等金属材料,吸收大量气动热量。这种方法防热能力有限,只适用于加热量很小的部分。

“酒精式退烧”——像发烧时擦酒精一样,用辐射散热的方法将热量散去。

“釜底抽薪式退烧”——烧蚀。就是用一些高分子材料做飞船的蒙皮,有意识地让它在高温加热时烧掉,将热量带走,从而达到保存主要结构的目的。如玻璃钢。

飞船要“打”几把伞

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总设计师侯鹰告诉记者,神舟六号飞船回家要“打”的可不是一把伞,而至少是三把伞。

侯鹰介绍说,返回舱大约在距地面10公里的高度开始开伞。伞舱盖自动打开,首先带出引导伞,引导伞再拉出减速伞。

减速伞工作16秒钟后,与返回舱分离,同时拉出主伞。

为防止主降落伞出现故障,返回舱还配有备份伞。

在距地大约1米高时,返回舱的4个反推火箭点火工作,使返回舱速度下降到2米/秒以内,从而确保航天员安全着陆。

主着陆场如何确定

神舟六号飞船为何选择内蒙古四子王旗为主着陆场?着陆场系统总指挥隋起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由于飞船运行轨道的特点,着陆场必须同时具备4个基本条件:一是必须在飞船多次经过的太空下面,或者说是飞船将从这个地区上空多圈次通过;二是场地要开阔,便于观察和地面、空中回收部队调运;三是地势平缓,地表坡度不能超过5度,坡长不能超过返回舱周长的5倍,也就是说,不能让飞船在地面打5个以上的滚,地表要结实,保证飞船软着陆后平稳等待回收;四是这一地区天气状况良好。

而内蒙古四子王旗的阿木古郎牧场是众多备选着陆场中最适合的。

神六有几个着陆场

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总设计师侯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为了神舟六号飞船的顺利降落,我们建造了一个主着陆场,一个副着陆场,还有十余个应急着陆场。”

“一旦主场着陆区的气候条件不适合飞船着陆,可以启用飞船的副着陆场,以保证飞船安全着陆。”侯鹰说。神舟六号的副着陆场位于酒泉附近,距主着陆场约1000多公里。

除了主、副着陆场外,神舟六号飞船还有十余个应急着陆场,分布在我国境内和境外。“这些应急着陆区主要是为了飞船在飞行期间出现紧急故障需要尽快返回时而设立的。”侯鹰说,“通过这些着陆场的设置,我们可以保证飞船在轨飞行的每一圈至少有一个应急着陆区,需要时,可以在6小时内返回地面。”

飞船着陆场总指挥细说端详

经过多天的太空之旅后,我国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将按照预定计划乘坐神舟六号飞船返回舱返回祖国。飞船的“返乡之旅”是一个怎样的过程?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总指挥隋起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细说端详。

隋起胜说,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返回地面需要经历4个阶段:制动飞行阶段、自由滑行阶段、再入大气层阶段、着陆阶段。

制动飞行阶段

当飞船在太空中运行最后一圈时,测控指挥部门向飞船注入返回指令,飞船调整飞行姿态,轨道舱和返回舱分离,分离后的轨道舱继续在轨飞行,进行科学试验。接着,飞船再次完成制动姿态调整,尾部朝向飞行方向。飞船按程序点燃发动机制动,完成离轨操作任务,进入返回轨道。制动发动机的点火时间必须精确控制,点火时间相差1秒钟,就会使飞船落点位置相差9公里。

自由滑行阶段

进入返回轨道的飞船开始返回之旅的第二阶段,由于此时飞船是保持无动力的飞行状态,这一阶段也叫大气层自由下降阶段或过渡阶段。当飞船飞行高度降低到距地球约140公里时,推进舱与返回舱分离。推进舱进入大气层烧毁,返回舱继续下降。

再入大气层阶段

返回舱距地球约100公里时,开始再入大气层阶段。这时,飞船表面和周围气体摩擦产生巨大热量,在飞船表面形成的高温等离子气体层将屏蔽电磁波,使飞船暂时失去与地面的联系,出现“黑障”现象。返回舱距离地球约40公里时,“黑障”现象消失,恢复与地面通信联系后的返回舱继续下降。

着陆阶段

当返回舱降至离地面约10公里时,进入最后的着陆阶段。回收着陆系统开始工作,弹出伞舱盖,连续完成拉出引导伞、减速伞、主伞的动作,飞船开始缓缓下降。在距离地面约1米时,4台反推火箭发动机点火,使飞船以1米-2米/秒的速度实现软着陆。

四大难关 飞船回家之路不轻松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总设计师侯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飞船回家之路并不轻松,要闯过“烧蚀关”“黑障关”“过载关”和“冲击关”四道关口。

烧蚀关

侯鹰说,在距地球约100公里时,返回舱开始再入大气层。由于返回舱对大气的高速摩擦和对周围空气的压缩,返回舱的速度急剧降低,这样它的大部分动能变成了热能,达到上千摄氏度的高温。为此,飞船必须从再入大气层的轨道、再入方式上考虑,使再入速度不至于急剧变小,同时在飞船表面采用有效的隔热结构和隔热方式,使返回舱内的温度保持在40摄氏度以下。

黑障关

进入大气层时,飞船会出现极为危险的“黑障”现象。由于飞船返回舱高速进入大气层时,会在飞船表面和周围气体中产生一个温度高达上千摄氏度的高温区。高温区内的气体和飞船表面材料的分子被分解和电离,形成一个等离子区,像一个套鞘似的包裹着飞船,从而使飞船与外界的无线电通信衰减,甚至中断,出现“黑障”现象。在“黑障”区内,飞船、航天员与外界失去联系,这对飞船的性能和航天员的心理、生理都是严峻考验。这一段“最难熬的时光”一直要持续到返回舱距离地球约40公里处,“黑障”才会消失。

过载关

接着,航天员还要过“过载关”。飞船在大气层内减速的过程,会使返回舱内的人员和设备受到过载的作用,就像是急刹车时车上的乘客会感受到向前的推力一样。当过载超过一定限度时,航天员就会出现生理失调,轻者会出现呼吸异常、代谢紊乱、头昏、疲倦,重者会出现中心视觉消失、视觉变红、昏迷。因此,返回再入时的最大过载应限制在10G以内。

冲击关

最后一关“冲击关”也不轻松。尽管经过降落伞减速后,返回舱的着陆速度会从200米/秒降低到7米/秒—10米/秒,但是,在重量超过3吨的返回舱着陆的瞬间,航天员仍然会感受到很大的冲击力。针对这一点,飞船上设计了缓冲火箭发动机和缓冲坐椅。着陆前,航天员的坐椅会自动提升,把航天员受到的着陆冲击力降到最低点。在返回舱降落到离地面大约1米时,缓冲火箭发动机点火,使返回舱以1米/秒—2米/秒左右的速度着陆。

五大步骤 确保航天员得到及时的救援

“航天员始终是载人航天工程中最宝贵的部分,也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前来内蒙古四子王旗迎接航天员归来的中国航天员中心副主任刘新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当航天员着陆时,我们将通过五大步骤确保航天员得到及时救援。”

首先,当飞船开始变轨返回时,医监医保医疗救护人员在着陆点展开医监医保和医疗救护设备,全面做好接收救援航天员的准备。

其次,医监医保人员通过着陆场测量站的天地超短波通信设备,实时接收航天员关键生理遥测参数,初步判断航天员的健康状况;医监医保专家还可以通过这一设备与航天员对话,以进一步获取航天员的健康信息。

第三,返回舱降落后,医监医保人员在第一时间赶到,并协助打开舱门。医监医保人员通过舱口询问和观察,了解航天员身体状况,决定航天员出舱方式。

第四,在航天员身体正常情况下,医监医保人员协助航天员自主出舱。出舱后的航天员在现场停留短暂时间,适应地面重力环境后,进入医监医保直升机进行更衣、消毒、微物采样、实施医学检查、体液标本采集和生理数据收集等。

最后,如果航天员受伤或身体状况不佳,医监医保人员进入返回舱,根据情况对航天员实施初步医学处理,在救护直升机或航天员运输车上实施入院前的急救。

刘新民说,对于这一套严格的程序,每一个着陆点的医监医保人员都已经进行了多次演练,确保完成任务。

九种装备 实现舱落救护人员到的目标

6架直升机、14台特种车辆、200多名搜救人员、难以计数的各种仪器仪表……参与航天员返回搜救的人员和装备已经在位于内蒙古四子王旗的主着陆场集结完毕,准备随时投入行动。

着陆场系统总指挥隋起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一列举了参与航天员搜救的9种先进装备和它们在搜救中的作用:

——搜索救援直升机:用于返回舱搜索,回收作业人员和现场处置设施运输,必要时吊运返回舱至平坦地点。——搜索救护直升机:用于返回舱搜索,医监医保、医疗救护人员和器材运输,并作为航天员救护和后送载体。

——搜索摄录直升机:用于返回舱搜索、实况摄录与转发。

——指挥调度车:用于接收上级命令,负责搜索救援现场的组织指挥。

——航天员医监医保车:用于为航天员提供现场医学监督、检查。

——工程运输车:主要进行地面作业人员、工具和回收散落物的运输。——航天员运输车:主要是航天员的救护平台和后送载体。

——返回舱吊车:作为返回舱起吊和运输载体。

——小型搜索车:在进行地面搜索救援时,快速搜索返回舱。

隋起胜说:“当航天员开始返回时,这些设备和数百名工作人员将一齐出动,向着陆点集结。”

隋起胜说,“为了实现舱落人到的目标,我们制订了详细的行动方案,并进行了多次演练

神州六号今日凌晨回家

(2005-10-17 07:24:58)

【据新华社10月16日电】

北京时间16日23时27分,记者从北京航天飞控中心获悉,神舟六号飞船上的两名航天员已经做好返回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航天员关闭了飞船返回舱舱门,穿好了白色的舱内压力服。飞船工作情况正常。

此时,飞船正飞经厦门测控段的上空,进行第74圈的飞行。

■快讯

●16日21时54分至59分,神六飞入远望一号测量船测控弧段,正在飞行第73圈,航天员做好返回准备。

●16日21时57分,在太空飞行近109个小时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向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报告,神舟六号开始进行返回准备。

●21时56分,费俊龙正在擦拭返回航和轨道舱之间的密封部位。

●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总设计师侯鹰说,在确认飞船着陆后,空中4架直升机将按程序依次降落。另2架直升机从停机坪起飞,参加协助救援。

●侯鹰说,主着陆场搜索救援,由空中搜救和地面搜救两部分组成,以空中为主、地面为辅。

●着陆场系统总指挥隋起胜说,当飞船开始返回时,空中搜救直升机将按照预定时间,到达预定的空域上空待命。当确定返回舱着陆后,迅速根据测定的方位接近返回舱。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总设计师侯鹰说,飞船返回舱降落伞能否顺利打开,直接关系着回收的成败。

■神六四问

返回舱怎样“退烧”

飞船返回再入大气层进入距地面80公里至40公里的稠密大气层时,返回舱表面温度将高达上千摄氏度。如果不采取防热措施,整个返回舱将被烧为灰烬。那么,怎样为飞船“退烧”呢?

据专家介绍,为飞船“退烧”的措施主要有3种:

“冰块式退烧”——吸热。吸热是飞船返回舱的蒙皮采用导热性能好、熔点高和热容量大的钛合金等金属材料,吸收大量气动热量。这种方法防热能力有限,只适用于加热量很小的部分。

“酒精式退烧”——像发烧时擦酒精一样,用辐射散热的方法将热量散去。

“釜底抽薪式退烧”——烧蚀。就是用一些高分子材料做飞船的蒙皮,有意识地让它在高温加热时烧掉,将热量带走,从而达到保存主要结构的目的。如玻璃钢。

飞船要“打”几把伞

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总设计师侯鹰告诉记者,神舟六号飞船回家要“打”的可不是一把伞,而至少是三把伞。

侯鹰介绍说,返回舱大约在距地面10公里的高度开始开伞。伞舱盖自动打开,首先带出引导伞,引导伞再拉出减速伞。

减速伞工作16秒钟后,与返回舱分离,同时拉出主伞。

为防止主降落伞出现故障,返回舱还配有备份伞。

在距地大约1米高时,返回舱的4个反推火箭点火工作,使返回舱速度下降到2米/秒以内,从而确保航天员安全着陆。

主着陆场如何确定

神舟六号飞船为何选择内蒙古四子王旗为主着陆场?着陆场系统总指挥隋起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由于飞船运行轨道的特点,着陆场必须同时具备4个基本条件:一是必须在飞船多次经过的太空下面,或者说是飞船将从这个地区上空多圈次通过;二是场地要开阔,便于观察和地面、空中回收部队调运;三是地势平缓,地表坡度不能超过5度,坡长不能超过返回舱周长的5倍,也就是说,不能让飞船在地面打5个以上的滚,地表要结实,保证飞船软着陆后平稳等待回收;四是这一地区天气状况良好。

而内蒙古四子王旗的阿木古郎牧场是众多备选着陆场中最适合的。

神六有几个着陆场

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总设计师侯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为了神舟六号飞船的顺利降落,我们建造了一个主着陆场,一个副着陆场,还有十余个应急着陆场。”

“一旦主场着陆区的气候条件不适合飞船着陆,可以启用飞船的副着陆场,以保证飞船安全着陆。”侯鹰说。神舟六号的副着陆场位于酒泉附近,距主着陆场约1000多公里。

除了主、副着陆场外,神舟六号飞船还有十余个应急着陆场,分布在我国境内和境外。“这些应急着陆区主要是为了飞船在飞行期间出现紧急故障需要尽快返回时而设立的。”侯鹰说,“通过这些着陆场的设置,我们可以保证飞船在轨飞行的每一圈至少有一个应急着陆区,需要时,可以在6小时内返回地面。”

飞船着陆场总指挥细说端详

经过多天的太空之旅后,我国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将按照预定计划乘坐神舟六号飞船返回舱返回祖国。飞船的“返乡之旅”是一个怎样的过程?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总指挥隋起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细说端详。

隋起胜说,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返回地面需要经历4个阶段:制动飞行阶段、自由滑行阶段、再入大气层阶段、着陆阶段。

制动飞行阶段

当飞船在太空中运行最后一圈时,测控指挥部门向飞船注入返回指令,飞船调整飞行姿态,轨道舱和返回舱分离,分离后的轨道舱继续在轨飞行,进行科学试验。接着,飞船再次完成制动姿态调整,尾部朝向飞行方向。飞船按程序点燃发动机制动,完成离轨操作任务,进入返回轨道。制动发动机的点火时间必须精确控制,点火时间相差1秒钟,就会使飞船落点位置相差9公里。

自由滑行阶段

进入返回轨道的飞船开始返回之旅的第二阶段,由于此时飞船是保持无动力的飞行状态,这一阶段也叫大气层自由下降阶段或过渡阶段。当飞船飞行高度降低到距地球约140公里时,推进舱与返回舱分离。推进舱进入大气层烧毁,返回舱继续下降。

再入大气层阶段

返回舱距地球约100公里时,开始再入大气层阶段。这时,飞船表面和周围气体摩擦产生巨大热量,在飞船表面形成的高温等离子气体层将屏蔽电磁波,使飞船暂时失去与地面的联系,出现“黑障”现象。返回舱距离地球约40公里时,“黑障”现象消失,恢复与地面通信联系后的返回舱继续下降。

着陆阶段

当返回舱降至离地面约10公里时,进入最后的着陆阶段。回收着陆系统开始工作,弹出伞舱盖,连续完成拉出引导伞、减速伞、主伞的动作,飞船开始缓缓下降。在距离地面约1米时,4台反推火箭发动机点火,使飞船以1米-2米/秒的速度实现软着陆。

四大难关 飞船回家之路不轻松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总设计师侯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飞船回家之路并不轻松,要闯过“烧蚀关”“黑障关”“过载关”和“冲击关”四道关口。

烧蚀关

侯鹰说,在距地球约100公里时,返回舱开始再入大气层。由于返回舱对大气的高速摩擦和对周围空气的压缩,返回舱的速度急剧降低,这样它的大部分动能变成了热能,达到上千摄氏度的高温。为此,飞船必须从再入大气层的轨道、再入方式上考虑,使再入速度不至于急剧变小,同时在飞船表面采用有效的隔热结构和隔热方式,使返回舱内的温度保持在40摄氏度以下。

黑障关

进入大气层时,飞船会出现极为危险的“黑障”现象。由于飞船返回舱高速进入大气层时,会在飞船表面和周围气体中产生一个温度高达上千摄氏度的高温区。高温区内的气体和飞船表面材料的分子被分解和电离,形成一个等离子区,像一个套鞘似的包裹着飞船,从而使飞船与外界的无线电通信衰减,甚至中断,出现“黑障”现象。在“黑障”区内,飞船、航天员与外界失去联系,这对飞船的性能和航天员的心理、生理都是严峻考验。这一段“最难熬的时光”一直要持续到返回舱距离地球约40公里处,“黑障”才会消失。

过载关

接着,航天员还要过“过载关”。飞船在大气层内减速的过程,会使返回舱内的人员和设备受到过载的作用,就像是急刹车时车上的乘客会感受到向前的推力一样。当过载超过一定限度时,航天员就会出现生理失调,轻者会出现呼吸异常、代谢紊乱、头昏、疲倦,重者会出现中心视觉消失、视觉变红、昏迷。因此,返回再入时的最大过载应限制在10G以内。

冲击关

最后一关“冲击关”也不轻松。尽管经过降落伞减速后,返回舱的着陆速度会从200米/秒降低到7米/秒—10米/秒,但是,在重量超过3吨的返回舱着陆的瞬间,航天员仍然会感受到很大的冲击力。针对这一点,飞船上设计了缓冲火箭发动机和缓冲坐椅。着陆前,航天员的坐椅会自动提升,把航天员受到的着陆冲击力降到最低点。在返回舱降落到离地面大约1米时,缓冲火箭发动机点火,使返回舱以1米/秒—2米/秒左右的速度着陆。

五大步骤 确保航天员得到及时的救援

“航天员始终是载人航天工程中最宝贵的部分,也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前来内蒙古四子王旗迎接航天员归来的中国航天员中心副主任刘新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当航天员着陆时,我们将通过五大步骤确保航天员得到及时救援。”

首先,当飞船开始变轨返回时,医监医保医疗救护人员在着陆点展开医监医保和医疗救护设备,全面做好接收救援航天员的准备。

其次,医监医保人员通过着陆场测量站的天地超短波通信设备,实时接收航天员关键生理遥测参数,初步判断航天员的健康状况;医监医保专家还可以通过这一设备与航天员对话,以进一步获取航天员的健康信息。

第三,返回舱降落后,医监医保人员在第一时间赶到,并协助打开舱门。医监医保人员通过舱口询问和观察,了解航天员身体状况,决定航天员出舱方式。

第四,在航天员身体正常情况下,医监医保人员协助航天员自主出舱。出舱后的航天员在现场停留短暂时间,适应地面重力环境后,进入医监医保直升机进行更衣、消毒、微物采样、实施医学检查、体液标本采集和生理数据收集等。

最后,如果航天员受伤或身体状况不佳,医监医保人员进入返回舱,根据情况对航天员实施初步医学处理,在救护直升机或航天员运输车上实施入院前的急救。

刘新民说,对于这一套严格的程序,每一个着陆点的医监医保人员都已经进行了多次演练,确保完成任务。

九种装备 实现舱落救护人员到的目标

6架直升机、14台特种车辆、200多名搜救人员、难以计数的各种仪器仪表……参与航天员返回搜救的人员和装备已经在位于内蒙古四子王旗的主着陆场集结完毕,准备随时投入行动。

着陆场系统总指挥隋起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一列举了参与航天员搜救的9种先进装备和它们在搜救中的作用:

——搜索救援直升机:用于返回舱搜索,回收作业人员和现场处置设施运输,必要时吊运返回舱至平坦地点。——搜索救护直升机:用于返回舱搜索,医监医保、医疗救护人员和器材运输,并作为航天员救护和后送载体。

——搜索摄录直升机:用于返回舱搜索、实况摄录与转发。

——指挥调度车:用于接收上级命令,负责搜索救援现场的组织指挥。

——航天员医监医保车:用于为航天员提供现场医学监督、检查。

——工程运输车:主要进行地面作业人员、工具和回收散落物的运输。——航天员运输车:主要是航天员的救护平台和后送载体。

——返回舱吊车:作为返回舱起吊和运输载体。

——小型搜索车:在进行地面搜索救援时,快速搜索返回舱。

隋起胜说:“当航天员开始返回时,这些设备和数百名工作人员将一齐出动,向着陆点集结。”

隋起胜说,“为了实现舱落人到的目标,我们制订了详细的行动方案,并进行了多次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