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的基本模式有哪些:六书中,象形与会意,象形与指事,会意与指事,会意与形声之间最根本的区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6 16:41:33

「文字」的要素,包括「形、音、义」。三者缺一,皆不能称其为「文字」。因此研究文字的来源,构成、变迁和音读、义解的学问,即为「文字学」。文字为知识之母,欲求知,必先识字。据周礼地官保氏的记载:
周制:「儿童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师〉教国子〈公卿大夫之子弟〉先以六书。」古时儿童初入学以识字为主。有专门的书籍作为教本。汉书 艺文志著录有史籀等十家的书别为一类,命名为「小学」。是以后世便把文字学亦称「小学」。
▲文字学广义、狭义之分及代表的书。
中国文字的特质是单音、独体、多义。形、音、义集於一体。因此广义的文字学包括形、音、义三者。后来由於研究「音」的部份,独立为「音韵学」。研究 「义」的部份,独立为「训诂学」。於是文字学便成了狭义的文字形体研究。现在通常所谓的文字学,就是指狭义的文字学而言。其代表的书如下:¬字形- -文字学、代表的书为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字音- -音韵学、代表的书为广韵。此书本名为切韵、隋陆法言撰。宋陈彭年重修,更名为广韵。®字义- -训诂学、代表的书为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字书。非一人一时之作。

□ 文和字的区别
文和字连在一起是一个意思。就是指「字」而言,但分而言之,却有区别。依许慎说文解字自叙说:「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为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据此可知:
「文」和「字」的区别- -简言之,单〈独〉体为「文」。象形,指事字属之。合「双」体为「字」。会意,形声字属之。

□ 文字的起源及进化的原则
文字之起源- -文字乃语言之符号,其来有自,第以世代久远,人事难详。是以历代以来传说不一。依史籍考证,我国太古时代,先以「结绳」记事,然后发展为「图画」,再进而为「书契」。至黄帝时代,始由史官仓颉把古代以已有之文字,加以整理划一,成为有系统的文字。嗣后代有增加。直至周朝,所谓六书之体,方称完备。
文字进化的原则- -文字演进分做四个时期,中外皆然。即:(1) 助记忆时期
(2)图画时期 (3) 标意时期 (4) 标音时期。
以我国而论。结绳记事即为助记忆时期,象形指事字为图画时期,会意为标意时期,形声字已有部份标音,至转注与假借字,完全注重在声音方面。称为标音时期,当无不妥。
□ 文字的形成
造字的人与时代- -文字的形成是渐变而非突变,是潜变而非显变,明乎此,是知文字之创造,绝不能确指为何时,亦绝非一人之所造。言其时代,仅能谓上古有造字之时代而已,言其造字之人,是集体之创作,不能谓一人或何人之独创,至如习见仓颉造字之说,当不攻自破,然仓颉对文字作过整理功夫,可能是一件事实。
造字的动机- -简言之,先民造字动机有二:一是主观方面的感觉需要(即人多事繁,结绳记事已不敷应用)。一是客观方面的触发出即由观察事物之迹象,而萌造字之灵感)。
□ 文字构造的六项原则—六书
造字的方法- -我国研究文字学者,几乎公认所谓的「六书」是文字构造的条例。六书之名称,以许慎所用为最优,六书之次第,以班固为最优,兹依许慎的名称,依班固的次第;分六书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按「六书」一词,最早见於周礼地官保氏。六书虽是中国文字的构造原则,并不是在造字之先,就先定六书。而是文字造成之后,经专家学者分析归纳文字构造的六种方式,名曰「六书」。於是「六书」一词,专指文字构造的六种方式,这是特别要知道的。下面介绍六书:
(一)象形- -许慎说文解字叙说:「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诘诎就是屈曲。随著物体的形状,屈曲地画成其物,便是「象形」字。详分之,又分为(1)纯象形;(2)合体象形;(3)变体象形三种。
(二)指事- -许慎说文解字叙说:「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这类字看了就能够认识,仔细看就能见其成文之意。详分之又分为(1)纯指事;(2)合体指事;(3)变体指事三种。
象形与指事同为独体之文,一般人每易混淆,故二者不可不辨。明白地说,象形字专象一物,为具体形象之描绘是具体的,指事字是指示动作、位置、状态等事,为抽象意念之表达。是抽象的。明乎此则「象形」与「指事」,便易於识别了。
(三)会意- -许慎说文解字叙说:「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明言之,就是排比两个以上的文字,并会合其意义,即可表现新字之意向。例如:「人言」为「信」。「止戈」为「武」。「小佳」为「雀」等。会意是合体之字,所以把会意字拆开来,各体仍可独立成字,即使所合各体之中,有不成字者,这不成字的一体,决非此字的主要部份。详分之,又分为(1)会意的正例 (2)会意的变例二种。
(四)形声- -许慎说解字叙说:「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明言之,以代表事物类别的文字为形符,另以取譬於言语中呼此事物的声音为声符,两相配合,以成新字。例如:「江」字「水」为事物,「工」为读声。又如:松、柏、梅、兰、鸡、鸭、鹅等字,皆为形声字,不必细解,读者细思便知。中国文字中这种字最多。占十分之七、八。也是最容易认识的字。

形声字,形与声的配合有六种方式:
1.左形右声- -如「江、河」
2.右形左声- -如「鸡、鸭」
3.上形下声- -如「草、藻」
4.下形上声- -如「婆、娑」
5.外形内声- -如「园、圃」
6.内形外声- -如「闻、问」
另高鸿缙先生增加「形声穿合」一项,例如「裏」字从里声,「里」字居中,「衣」字分开上下两方,好像穿过再合,故曰,形声穿合。
形声与会意同为合体之字,一般人颇多混淆,二者不可不加以辨别,明言之,形声字是「主附结合」形(所代表的事务)为主,声(呼此事物之声)为附。也就是形声字中必有此字之读音。而会意字是「平等结合」是「形与形」的配合,无主附之分,只是形与形结合,以表新字之义,并无此字之读音。
(五)转注- -许慎说文解字叙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历来对转注字的解释,众家纷纭,说者不一,各据己理。简言之,即是音通义同而形异之字。例如諆之与欺,开之与阖,音义俱同,又如更之与改,枯之与槁,义同而韵异,再来如考之与老,芳之与香,义同而声异,都是转注字的好例。
转注字有三个条件:一是「建类」;二是「一首」;三是「同意相
受」。
(1) 「建类」就是建立事或物的类,以为转注字之体。指事的如「辵」为行走,「殳」为打击。指物的如人、鸟、木、石、各为一类。这是关於字形的条件。
(2) 「一首」的「首」,是转注字的声母和韵母。「一首」是说转注字二字的音必须是同声母,或是同韵母,例如老ㄌㄠ3考ㄎㄠ3,声异而韵同,这是关於音方面的条件。
(3) 「同意相受」同意者,转注的二字意义完全相同,不得有丝毫差别,这是关於义方面的条件。
转注字的功用,乃是由於各地方音的不同,古今语音有变,於是同一事物而有不同的文字,有了转注去会通,才可使义同形异的文字得到一个归纳沟通,所以转注就是「多字同为一义」的孳乳演变。
(六)假借- -许慎说文解字叙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由许氏的定义来看,很明白的知道,假借字是没有它的「本字」。而语言中有某事物之意义,但又不易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之法以造新字,於是便依它的声音,借与它音同或音近的已有文字,把某事物寄托在借来的字形裏,便是「假借」。明乎此,可知假借之法,是以不造文字而造字,此法一出,则字无穷时矣。
另有一种「同音假借」的字,乃是古人写别字,并不属於六书中的假借,两者的区别是:
1.假借: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2.通借:是本有其字,依声托事。
这是特别要知道的。
□ 文字的演变
我国文字,到目前为止,发现最古的文字是商朝的甲骨文。所以就从甲骨文谈起。依次介绍金文、科斗文、大篆、小篆、隶书、分书、草书、行书、楷书。
甲、古文
1.甲骨文- -亦称「龟甲文」,刻在龟甲兽骨上,考证家证明为商代文字,清光绪二十五年发现於河南安阳县的小屯村(商的故都)。称为「殷墟文字」,所刻的大都是卜辞,故又名「贞卜文字」。
2.金文- -亦称「钟鼎文」多刻在周代铜器上,最早搜集研究它的书籍是宋朝欧阳修的集古录和赵明诚的金石录。
3.科斗文- -亦作「蝌蚪」,亦称「古文」、字形像虾蟆的幼虫,头大尾细,是周朝的古文,据说在孔子壁中所发现的书,便是用这种文字写成。
乙、篆文
1.大篆- -西周宣王时太史籀所作,亦名「籀书」。石鼓文是它的代比表。记宣王狩猎事,故又名「猎碣」
2.小篆- -秦李斯就大篆改省而成,亦称「秦篆」峄山碑是它的代表。
丙、隶书与草书、楷书
1.隶书- -秦始皇时,下邽人程邈得罪系云阳狱,在狱十年,改作篆体而作隶书,作为当时的辅佐字体,以求简易,故又名「左书」。(左同佐)
2.分书- -迨后王次仲(一说秦人,一说东汉人)又作分书,较隶书稍简,亦称「汉隶」,即世俗所谓八分书也。
3.草书- -旧说汉史游改隶为草,作急就章,汉,张芝改变章草,以成今草,不可尽信。
4.行书- -亦称「行押书」。原本用於画行签押,介於楷草之间,相传后汉刘德升所造。
5.楷书- -或称「真书」「正书」产於汉、魏之间,从隶书稍加变化而来。晋钟繇,王羲之均楷书名家。
□ 训诂学
1.探求字义之学叫「训诂学」。
用数字解释一字者叫做训,用今语解释古语者叫做诂。凡研究中国文字的意义及其演变的学问,叫做「训诂学」。
2.训诂方法:
(1) 形训- -就字形解释字义,如左传:「止戈为武」韩非子:「自环谓「ㄙ」(私的本字)背ㄙ谓公」。
(2) 音训- -就字音探求字义,如易:「乾,健也;坤,顺也。」说文:「尺,颠也;户,谟也」。
(3) 义训- -此为训诂的常例,尔雅即是义训的权威著作。如「释诂」是以今语解释古语。「释言」是以雅言解释方言。「释训」是以通用语解释文言。另如说文:「祖、始庙也」。公羊传:「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师者何?众也。天子之居,必以众大之辞言之」。这是直言其义的。尔雅:「善父母为孝,善兄弟为友」。这是陈说其事的。都是义训的好例。
3.训诂的书:
(1)尔雅- -凡十九篇,陆德明说释诂一篇,为周公所作,其余或说是孔子、子夏、叔孙通所加减,邵晋涵以为孔子门人所作,因释六经之言,后人列为十三经之一。
(2)方言- -传说扬雄所作。书内详载各邦国、名物、言语之异同。
(3)释名- -汉刘熙所作。
(4)说文- -汉许慎所作。清段玉裁作说文解字注,颇为详尽。
(5)经传释词- -清王引之作。
(6)古书疑义举例- -清俞樾作。
□ 音韵学
探求字音之学叫「音韵学」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语言所藉以表示思想的,是种种不同的语音,文字的音,当然就是语言的音,所以文字的音。当然和它的义有密切的关系,因此「音近义通」,是文字学上的一种通则。研究文字学,亦当注意「字音」。
字音变迁
1.古韵之学- -研究上古周、秦、汉之音,倡於宋之吴棫发展於清。
(1)顾炎武著音学五书(音论、诗书本、易音,唐韵正,古音表)根据古代韵文,推定古字的本音。
(2)江永(慎修)作古韵标准。
(3)戴震(东原)作声类表。
(4)段玉裁作六书音韵表。
(5)王念孙有古韵分部研究。
(6)章太炎作成切( )图。
(7)黄侃(季刚)分古韵为二十八部。
2.广韵之学- -研究中古魏晋以至唐宋之音,开始於隋陆法言的「切韵」,唐孙愐重刻,改名「唐韵」现在通行的乃宋陈彭年等所修的「广韵」。
3.等韵之学- -研究元、明以来之音,用韵采取口语所通行的音韵为标准。代表北方音的有元周德清所作的中原音韵,明初又有宋濂等修的洪武正韵。清朝有樊腾凤的五方元音及李汝珍的李氏音键等著述。所分韵目,和国语注音符号相近,研究的重心,仍在如何用声母和韵母切音。
4.注音之学- -研究清以后至现代之音,简言之,就是用现行的注音符号注音字。
(1)反切- -一音化二为「反」,二音合一为「切」。简言之,反切二字,本同一理,「反即切也,切即反也」。东汉以前,注音只用同音的字,叫做「直音」。或用音近的字,叫做「读若」,东汉末,方有反切之法。反切之法,取上字之声及下字之韵切合而成一音。例如「东」- -「当公切」取当(ㄉㄤ) 之「ㄉ」及公(ㄍㄨㄥ)之「ㄨㄥ」而成ㄉㄨㄥ音。
(2)双声与叠韵- -「双声」是说两个字「发声相同」。古人叫做「和」小学家叫做「一声之转」

- 作者: 膜拜古人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