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绿化好的句子:传说中由和氏壁做成的传国玉玺如今在何方,有图片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8 13:36:55

和氏壁做成的传国玉玺本身就是一个传说,很难辨别其真伪。至于其流落何处,更是不得而知了。

在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都有自己的镇国之宝。<战国策>载:“周有砥厄,宋有结缘,梁有悬愁,楚有和璞。”和璞即和氏璧,璞是没有经过琢磨的玉。

对于今人来说,和氏璧是一个谜,并且极富传奇色彩。两千多年来的历史文献中,有许多关十它的记载和传说,有许多文人墨客的诗文吟咏。

关于和氏璧的最早记载,见于(韩非子)、<新序>等书,并且情节大致相向。说是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璞玉。卞和捧着璞玉去见楚厉土,历王命玉丁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理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二天二夜,哭干了眼泪后又继续哭血。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为何,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命名为和氏壁。

和氏壁面世后,成为楚国的国宝,从不轻易示人。后来.楚国向赵回求婚,使和氏壁到了赵国。公元前283年,秦国听说赵国有和氏壁,提出以15座城相交换,因赵弱秦强,赵国不敢怠慢,但又不情愿,便派智谋双全的蔺相如奉璧使秦。蔺相如知道其中有诈,偷偷将和氏壁送回了赵国。此事在司马迁<史记>中有详细记载。

但后来,和氏壁还是被秦国拥有,至于何时、如何被秦国拥有,史无记载。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李斯在上<谏逐客书>中提到:“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随、和之宝”,即指“随侯之珠”与“和氏之壁”两件当时著名的宝物。很有可能,赵国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畏惧秦国的强大,将和氏壁送给了秦国。

从此以后,关于和氏壁的记载屡见不鲜,并大都相信<韩非子>、<新序>等书的记载。如西晋傅咸<玉赋>说:“当其潜光荆野,抱璞未理,众视之以为石、独见知于卞子。”唐代诗文中关于和氏壁的记载更多.大诗人李白<古风>三十六便有“抱玉入楚国,见疑古所闻。良宝终见弃,徒劳三献君”的诗句。

据<史记>记载,秦王政九年,便制造了御玺,刘邦灭秦得天下后,子缨将御玺献给了刘邦,御玺成为“汉传国宝”。到汉末董卓之乱,御玺先后落入孙坚、袁术之手,再传魏、晋。五胡十六国时,一度流于诸强,后被南朝承袭。隋灭陈后,御玺被陈朝的萧太后带到突厥,直到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御玺归唐。五代时,灭下大乱,流传的御玺不知所终。在六朝以后的记载中,大都认为被秦始皇所用的御玺是用和氏壁改造而成的。

清代以后,人们开始对和氏壁的真实性产生怀疑,乾隆皇帝在<卞和献玉说>中,认为这只是韩非子的寓言而已。相传楚人卞和在山上找到了一块玉璞,出于臣民的一片忠心,先后呈献给楚历王、楚武王,想不到两王均不识其珍,怒其欺君,剁去了两足。文王即位,卞和又想献璞,无奈年事已高,双脚被剁,只能在山上抱璞痛哭,三天三夜不止,眼泪流干后竟流出了鲜血。此事惊动了文王,文王逐命玉工将玉璞依形琢成一玉壁,因材质绝佳,卞和嘉诚,命为“和氏壁”。

也许是和氏壁的质地太好了,琢工太精妙了,得来又太不易了,围绕着和氏壁,历史上掀起了阵阵波澜。

秦昭王欲霸占宝壁,假意欲以十五座城市与赵王易壁,结果赵国无奈之中派蔺相如使秦,演绎了一场“蔺相如不辱使命”、“完璧归赵”的千古美谈。不过好景不长,公元前228年,秦军攻陷赵国,和氏壁还是被秦国夺走,从此,在中国历史的记载中就失去了它的下落。

那和氏壁到底去那里了呢?有一种说法十分确凿,即《史记》所引崔浩语:“李斯磨和(氏)壁作之,汉诸帝传服之,谓‘传国玺’”。据说秦始皇命宰相李斯将“和氏壁”制成传国玉玺,其玺方圆四寸,上钮交五龙,并书大篆“受命于天,即寿永昌”八个字,以期传之万世。至汉代王莽篡位,逼太后交出传国玉玺,太后怒斥王莽,并以玉玺掷之,以致玉玺一角残破,后用金子包裹,称为“金镶玉”。王莽被诛后,玉玺转为汉帝刘玄所得。黄巾起义,天下大乱,玉玺被扔进井里。后传三国时东吴孙坚发兵洛阳伐董卓时,屯兵城南,发现一口古井内每天早晨有五彩气冒出,孙坚感到蹊跷,令人下井,意外的捞出传国玉玺。后孙坚将玉玺送给袁术,袁败后归汉献帝,而后魏受汉禅让,得玉玺,又传之于晋。就这样你争我夺,一个一个朝代诞生,又一个一个朝代灭亡,玉玺历经千年艰辛,传到后唐明宗李嗣源手中,直至公元936年,唐末帝李从珂携玉玺登玄武楼自焚后,从此失传,无证查考。

“和氏壁”是一件集文物价值、人文价值、历史价值于一体的无价之宝。可是传国玉玺究竟是什么样的美玉,值得那么多帝王将相为之舍命而不顾呢?是它那惊天地、泣鬼神的身世?还是它那神秘、曲折的失踪经过?这也无从考证,也不必专门去查考。这些只是说明了在中国古代,人们将玉推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它可与政治相提并论,并成为最高权利的代表,成为主宰一切的象征。

“和氏璧”这样的玉,前世为玉璞,后世为玉玺,在人世的轮回里终于成了一曲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