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法学院分数线:请问“老三届”是怎么来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3 08:10:40

老三届”是指1966年“文革”爆发时在校的三届高中学生和三届初中学生即66,67,68三届。其中年龄最大的是66届的高三毕业生,俗称“老高三”。“文革”风雨袭来之时,他们正逢高考即将来临之际。如果那场“触及人们灵魂的大革命”晚三个月发动,“老高三”中的佼佼者将会跨入高等院校的大门。一场风雨,十年光阴,人生的道路由此转向。“老三届”中年纪最小的是68届初中毕业生。他们于1965年跨入中学校门,1966年6月停课时年仅14岁,尚未读完初中一年级的全部课程。“文革”中,他们在荒废了两年的学业之后,也头戴“知识青年”的桂冠被送上了南下北上的列车。

,“老三届”指的是在1966-1968年三年中毕业的初、高中生。他们在接受文革前期的大洗礼后,被伟人一声号令,打起铺盖卷一并送入“大自然”中,接受“再教育”。这批人历经磨难和艰辛,承受身体上精神上的巨大压力,带着一颗满目创伤的心,在十年中陆续返城。返城后的他们在城市中处于最底层。他们中大多数找不到好的工作,甚至找不到好的对象。他们岁数大、工资低、没有住房.他们象一批被弃儿,他们茫然,不知道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立足!

老三届是文化革命开始时候,当时在中学的高中,初中的三届学生,这批人后来基本都当了知青,之后在文革后期还有继续从中学出去的学生,后面的几届也称为“新三届”,新三届中很多也下过乡,当过知青,老三届的下乡,基本都是到了边疆,东北的北大荒,西南的西双版纳,内蒙等等。四人帮垮台后,知青上山下乡的运动也就停止了。

文革初期,学生响应号召造反,不读书,也不毕业,后来伟大领袖把他们统统弄到农村接受再教育,以此为界,凡当时读什么年级的,就依次称呼为老高一,老高二,统称就是"老三届".

“老三届”这个名词产生于中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它是当年生活在中国城镇的,绝大多数中学生的简称,同时,它也记录了使整个民族心痛的一段历史。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在网络上以“老三届”为内容的站点越来越多,由于网络的固有特征,也就使得“老三届”相对的定义有了很大的延伸,也就是括展到了很大的一个年龄段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