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斯保护是变压器的:氢弹之父是谁呀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6 04:04:25

于敏和邓稼先在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发展里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在邓稼先逝世后的近20年里,于敏仍然引领着中国的核武器事业。直到今天,他的意见和建议对这一领域的决策仍然有着重要的影响。他是中国突破氢弹原理的关键人物,为此,有人把他称为中国的“氢弹之父”。 靠古诗词安眠 于敏,高度近视的眼睛,稍稍有点驼的背,头上稀稀疏疏的华发,未曾开口先有笑意的脸,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慈祥、谦和。 1988年,于敏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的岗位上正式退了下来,如今,只是挂着个顾问的头衔。他告诉我,他一天的生活是这样的:早上7点钟起床后,洗漱完毕,先打一打太极拳,做一做健身操,然后吃饭。饭毕,看一些科技资料、电视新闻,然后上网看看评论和消息。午饭后,还要睡一会儿,大约迷迷糊糊到2点左右。然后,起来看看报纸和专业的书籍。剩下的时间大多数消耗在读史上了。 于敏虽然是一位大物理学家,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最大的爱好,竟然是中国历史、古典文学和京剧。如今,工作少了,他一天至少要拿出3个小时的时间来读他喜欢的书,包括《资治通鉴》、《史记》、《汉书》、《三国志》、《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等。于敏说,年轻时最爱读三国,现在最爱读的是红楼梦。人老了,关心年轻人的命运符合老年人的性格特点。 于老晚上21点躺下开始睡觉。到凌晨要醒二三个小时,每到这个时候,许多问题就出来了。他形容说,脑子里就像有脉冲,一冲一冲的,控制不了。于是他就开始背古诗古词,就像有人通过反复地数数来安眠一样。 在谈到于敏对古诗词的爱好时,一位跟随于敏多年的同事曾先才给我讲了这样一件事。80年代,完成了突破新型初级小型化原理的任务后,中子弹的研制也进入加速期。一次次的试验,许多如于敏一样的科学家,不但工作超负荷,而且还经受着常人难以想像的压力,有时候,还会因为一些无法避免的试验误差遭到难以预料的打击。 有一次,在研制基地做了三次核武器试验仍未观察到预期现象。当时就有人大做文章,下令邓稼先、于敏等人参加“学习班”,并在“学习班”会上点名批评于敏。于是,在某次中子弹试验前的一次汇报会上,于敏、陈能宽感慨系之,两人一人一句地背起了诸葛亮的《后出师表》:“……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最后,于敏背到“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当于敏一口气把《后出师表》背诵到底时,在座者无不以泪洗面。也许,正是这厚重的古人诗句,正是这高扬着民族精神的古文化,熏陶、浸润着于敏,使他的生命价值如此紧密地和国家的命运结合在一起。 从1976年到1988年,于敏的名字是保密的。1988年,他的名字解禁后,他第一次走出了国门。但是,对这一次出国,于敏至今说起来甚感尴尬,但也颇有自己的一番心得。 由于工作的关系,于敏此次出国是以某大学教授的身份去美国访问的。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尽管去了许多地方,但他始终像个“哑巴”:要问也不方便问,要说也不方便说,很不好受。 他说;“我这一生在和别人的交流方面有无法弥补的欠缺。博学,就必须交谈,交谈就不能是单方面的,不能是‘半导体’,必须双向交流。但从我所从事的工作来讲,和外面接触总有一个阀门,因此交谈起来吞吞吐吐,很别扭。不能见多识广,哪能博学?不能交流又哪来考察的收获。所以,从此以后,我就决定不再出国了,把机会多让给年轻人一些。这样对这些年轻人,对我们的事业都是有好处的。” 于敏家的客厅里悬挂着谙葛亮《诫子书》中的一句“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 远”。于敏最欣赏的诗句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他评价诸葛亮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为了理想奋斗终生,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道德楷模,最可贵的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记者称他为诸葛亮式的人物,于敏说:“我比诸葛亮差远了,他是中华民族 的英雄,我只是萤火之光,怎能与皓月争辉。” 于敏简历:出生年月:1926年 籍贯:中国河北宁河(今天津)人 职务:中国科学院院士、理论部副主任, 理论 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副院长、院科学 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于敏河北宁河(今天津)人,1926年生,男,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9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攻读研究生并兼任助教。1951年起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从事核理论研究工作,做出了优异成绩。1960年底开始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1965年调入二机部第九研究 院,历任理论部副主任,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副院长、院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1994年1月起任院高级科学顾问等职。 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热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后长期领导并参加核武器的理论 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关键性的理论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从70年代起, 在倡导、推动若干高科技项目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 学奖一等奖,1985年、1987年和1989年三度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1992年获光华奖特等奖,1985年荣获"五一劳动奖章",1987年获"全国劳 动模范"称号。1999年9月18日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氢弹之父”到底是谁?
  
特勒是匈牙利裔美籍物理学家,自“麦克”试爆成功后,历史学家和科学家一直认为,他是当之无愧的“氢弹之父”,特勒自己也没有推脱这一头衔。然而,在2001年曝光的一盘录音带证实,特勒早在1979年便在一次私下谈话中承认:虽然他提供了氢弹的部分理论框架,虽然许多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为此付出了努力,但“氢弹之父”的称号实际上应该授予当时年仅23岁的芝加哥大学物理课教员加尔文博士。

  不想放弃“氢弹之父”美名

  1979年,特勒突然患了心脏病,他意识到如果不提前准备,说不定哪天自己就会连同一些秘密去到另一个世界。于是,他向一位朋友谈了世界上第一枚氢弹诞生的秘密,并将谈话录了下来。在谈话中,特勒惊人地披露:“第一个设计出氢弹的是加尔文!”然而,特勒似乎不想放弃“氢弹之父”的美名,时光又过了22年,他一直没有公开承认自己不是“氢弹之父”。直到2001年《纽约时报》从当年同特勒一起回忆制造氢弹过程的特勒朋友处得到了那盘录音带,这个秘密才初步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他解决了设计方面的问题

  从这盘录音带和其他渠道得到的资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特勒、加尔文和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的数学家乌尔迪对于第一枚氢弹的诞生,发挥了最为重要的作用。而加尔文在制造第一枚氢弹的初期,还只是芝加哥大学一名年仅23岁的教员。1950年他加盟了特勒的攻关队伍。加尔文的加盟,解决了设计方面的具体问题。

deng jia xian

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