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招生考试院地址:什么叫做“唯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9 22:21:51
我很喜欢唯美的图片和唯美的文章,但是,我想问一下:什么叫做“唯美”?

就是高纯度的美

就是简约而可爱的意思,一般用来表现静物。也有用来形容女人的形体的。

喜欢匿名的回答:)

唯美主义 Aestheticism一词源于希腊文 aistheta ,意为“可感觉到的东西”。1750年,现代美学之父鲍姆嘉通(A.T.Baumgartem)发表了《美学》 “Aesthetica”,Aesthetic 一词就逐渐用于对趣味、事物美丑的评价,即审美。后来,在Aesthetic后冠以后缀cism(主义),用以表示一种追求纯粹美的旨趣和倾向——唯美倾向。唯美倾向和对“纯艺术”的追求,在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美即形式”和古罗马晚期诗歌中已初见端倪;中古时期的圣·托马斯也认为美在于形式的和谐;近代西班牙的贡戈拉派和意大利的马里诺派,也注重雕琢词藻,追求华丽形式。18世纪,康德提出了审美活动的独立性和无利害观念,莱辛、歌德提出文学为“独立有机体”的概念,席勒则专注于艺术形式的实验实践,这些都为19世纪后期的唯美主义思潮奠定坚实的哲学和理论基础。
唯美主义文艺运动就发展规模及成就而言,当以英国为主,然而发源地却在法国。唯美主义最主要的文学理念是“为艺术而艺术”。据韦勒克的考查,早在1804年本雅明·贡斯当就有过“为艺术而艺术,不抱目的”的提法。(1)1818年,法国的库辛(Victor Cousin)在《美学与宗教问题》中宣称:“应该为宗教而宗教,为道德而道德,为艺术而艺术”。雨果在《克伦威尔·序》和《欧那尼·序》中也两次使用该术语。
虽然,“为艺术而艺术”并非唯美主义首先发明,亦不是唯美主义所专用,然而,经过戈蒂耶的阐释发挥之后,“为艺术而艺术”在唯美主义中迅速占据了文学纲领的地位。1832年,戈蒂耶在诗集《阿贝杜斯》的序言中提出“艺术至上”的思想。1834年他在写作《莫班小姐》之前写了一篇序言,抨击了艺术从属于任何道德、功利目的的看法,这篇文章标志着唯美主义思潮的诞生。他为波德莱尔《恶之花》所写的序言,实际上是一份唯美主义基本信条的概括说明。(2)另外,来自美国爱伦·坡的影响也不可小视。爱伦·坡在1850年《诗歌原理》中提出,“为诗而诗”是诗歌创作的最高宗旨。这样,在19世纪60年代法国文坛上出现了第一个具有唯美主义倾向的文学流派——帕尔纳斯派,也被称作“高蹈派”。这种文学取向在19世纪最后二十年的“世纪末”文学流派的创作中发展到顶峰。
唯美主义从法国传至英国,佩特1873年出版的《文艺复兴史研究》一书起到了重要作用。佩特重视艺术技巧上的精雕细刻和艺术风格上的精细微妙,大力张扬美的价值至高无上和“为艺术而艺术”。他的文学观念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刹那主义”:过去的过去性和未来的虚幻性使他迷恋于“现在”的这一刹那,只有它才是唯一的实在,因此,积极的行为就是充实和扩大当前这一刹那。他极力强调个性的价值,认为艺术是纯粹个人性的,是脱离社会现实的,是孤立的、刹那间的。在佩特看来,赋予原本粗陋的文学以形式上的精致细腻,即是充实和扩大刹那的重要方式:“艺术坦率地承认:当无法计量的刹那掠过我们的一生时,艺术却做了一桩事,那就是赋予每一刹那以最高的美。”他认为,“经验的果实不是目的,经验自身才是目的”,“要过手段和目的一致的生活,用艺术的精神去处理生活:鼓励这样的处理乃是艺术和诗歌的真正的伦理的意义”。 可见,佩特不仅强调艺术的价值在于过程,在于赋予形式的行为本身,强调为艺术而艺术,甚至认为艺术是生活的目的,生活应该像艺术一样丰富多彩。这个意义上,唯美主义不仅仅是一种文学理念,还是他们所尊奉的生活观、人生观。
当然,除了法国唯美主义思潮的影响,英国成为唯美主义重镇,有着深刻的时代语境影响和艺术积累。 英国唯美主义发生在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期,英国无论在科技、工业和军事上都已建立起雄踞欧洲的政治霸权,与此同时,工业机械文明的发达、市井中产阶级的庸俗作风却导致了信仰和传统的人文精神危机。一批敏感的知识分子在苦闷中寻找到了唯美主义这一聊以自慰的突破口。英国唯美主义的前身是19世纪中期的偏重于宗教运动的“牛津运动”(1833-1845)和偏重于美术和文学的“前拉斐尔学派”。以1848年成立的前拉斐尔兄弟会和1850年创办的《萌芽》杂志为诞生标志的前拉斐尔学派,主张恢复拉斐尔之前的文学风尚,注重描写个人感受,实践诗歌语言和意象的实验冒险,视作品为自足自洽的独立个体。前拉斐尔学派的上述观念可看作是英国唯美主义的前驱,佩特则把戈蒂耶阐释的“为艺术而艺术”与先拉斐尔学派结合起来,从而开创了英国唯美主义的先河。19世纪90年代,英国唯美主义发展到高峰,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肖像》序言系统地表述了“为艺术而艺术”的美学观点,他的作品如《道林·格雷的肖像》、《莎乐美》等更是唯美主义艺术自律、文本自足、形式为艺术生命等理念的具体实践。王尔德对英国唯美主义思潮及创作的作用是重大的,比尔伯姆就曾诙谐地说,“美存在于1880年以前,但王尔德使它问世了。”
关于艺术和现实的关系,唯美主义对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的摹仿、反映论的文学传统,对十九世纪处于强劲时期的现实主义,都提出了异议。在唯美主义看来,艺术并不是一面镜子,也不是教化的舞台,它并非生来负有社会性和功利性的使命——这些使命完全是人为和出于某种意识形态目的。唯美主义的使命就在于恢复艺术的本来面目,即作为美的存在,并且仅此而已。戈蒂耶在《阿贝杜斯》序言和〈莫班小姐序言〉中明确提出:“一件东西一旦变得有用,就不再是美的了,一旦进入实际生活,诗歌就变成了散文,自由就变成了奴役”,他还说:“只有毫无用处的东西才真正称得上是美的,一切有用的东西都是丑的”。概言之,唯美主义 标榜“为艺术而艺术,“艺术至上”,认为艺术本身就是目的。
王尔德也认为,现实的丑陋正在腐蚀和毒害艺术,“一切坏的艺术都是返归生活和自然造成的,并且是将生活和自然上升为理想的结果”。艺术要恢复美的声誉,就必须远离生活远离现实,“唯一美的事物,是与我们无关的事物”。并且,他提出一个颇富于挑战性的观念:艺术先于生活。这无疑是对现实主义所强调的“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这一观念的彻底颠覆 。他全面否定了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方法,现实主义是完全的失败,每一个艺术家应该避免的两件事是形式的现代性和题材的现代性”。在王尔德看来,生活对于艺术的摹仿,远远多于艺术对生活的模仿,因为生活中,形式之贫乏是非常惊人的,全靠艺术为生活提供一些美的形式。艺术培养了我们的审美旨趣,人们也时常按艺术提供的观念和模式生活。
艺术借以脱离现实的重要途径,就是把文学创作当成形式实验的基地,尽情开拓挖掘。形式是唯美主义实践其理念的场所,所有的唯美主义理论家都把形式放在了文学创作的首要位置。波德莱尔《珐琅和雕玉》从画家的气质和感觉出发,考察艺术技巧和艺术的形式美之间的关系,极力强调艺术形式美的威力。佩特认为成功的艺术有了“一种形式”,也就有了一种“精神”。 王尔德就形式问题认为,艺术家首先必须凭视觉感受形式之美,观赏者则必须首先拜倒在形式的脚下,这样,艺术的任何微妙之处才会公开出来。总之,“形式就是一切,它是生命的奥秘。”
正是由于对形式的重视,对现实生活的疏远,对世俗的嘲弄,对感觉的极端实验,唯美主义自诞生以来,就被冠以“颓废主义”(decadence)的称号。欧洲唯美主义在五、六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两次达到高潮,在90年代末趋于沉寂。在日本,明治末至大正初(1910-1915)年间,唯美主义成为日本文坛的主流。在中国,二十世纪初鲁迅、周作人、邵洵美、徐志摩等作了大量唯美主义的译著和评介工作,唯美主义在中国赢得了一席之地,(3)随着社会政治的日益混乱和战争的趋近,这种悖离现实生活的文学理念很快被抛弃了,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一直未能“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