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宪章书法一平尺价格:经济学中的成本概念指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8 01:03:01

经济学所说的成本,与我们日常生活之中所说的成本是不同的。我们日常生活里所说的成本,往往是指会计成本,是指历史成本,是指货币支出。可是,经济学所说的成本,是指收入!是指放弃了的最高收入。因此,经济学的成本是“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就是你放弃了其它机会,那些机会之中收入最高的一项就是你的成本!也就是说,经济学的成本是要从放弃的最高收入的角度来看,不同于日常生活里说的成本是支出。正因为经济学的成本与日常生活里说的成本不一样,所以教科书上又称之为“经济成本”。

我来举一个数字例子。如下表所示,假设现在你有A、B两个选择,A选择的收入是100,B选择的收入是200,它们各自的成本是什么?对了,A的成本是B的收入,就是200;B的成本是A的收入,就是100。

A:100;200
B:200;100

我们现在增加一个选择C,收入是300。这时A、B、C的成本又是什么?选A时,你放弃了B和C,但收入最高的是谁?是C,所以C的收入才是成本,B的收入不是,因此A的成本是300。同样的道理,B的成本也是C的收入,是300。那么C的成本呢?你放弃了A和B,但B的收入才是最高的,因此C的成本是200。

A:100;300
B:200;300
C:300;200

大家看明白了吗?放弃的最高收入才是成本,只要那最高收入不变,其它选择的收入(包括你挑中的选择的收入在内)无论怎么变,成本都不变。

大家要小心了,C的成本并不是把A和B的收入加起来,而是选它们之中较高的一个。但是如果一个选择是要放弃多个选择才能达成的,那么那多个选择的收入就要加起来了。比如我们刚开始时举的例子:你来上大学,你的成本是什么?一方面,你放弃了一些货币,那就是你的学费——注意!这学费是成本,不是因为你支出了货币,而是因为你放弃了用这些货币去购买别的东西,也就是放弃了消费别的东西所能获得的享受(效用或使用价值)。这些享受也是一种收入,因此构成你来上学的成本。我们一定要从放弃收入的角度来看成本,不能从支出的角度看,否则就会又跟日常生活中的那个会计成本、历史成本的概念混淆了。另一方面,你还放弃了高中毕业就出来工作、马上能够获得薪水的收入。这两个选择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要合在一起来放弃,才能达成你今天坐在这里听课的选择,因此它们的收入要加在一起。这跟前面所说的A、B两个选择是互相排斥的,选了A就选不了B,因此只能算它们之中收入较高的B作为选择C的成本,是不同的。

不用学过经济学,自私的人都会知道,进行选择时应该挑成本最小的那个选项。但学过经济学你才知道,人们不是根据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会计)成本来选择,而是根据机会成本来选择的。让我举例来说明。你们都会看到,理发店在周末、周日的时候客人比工作日要多。为什么?理发的价格在工作日和周末、周日是一样的,按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成本——也就是支出——来看是一样的,客人的数量就应该也是一样才对啊。很简单,人们选择的依据并不是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成本,而是机会成本。人们在工作日去理发的话,除了支付理发价格而放弃了一定数量的货币之外,还放弃了工作的收入。但在周末、周日这些非工作日去理发的话,就不需要放弃工作的收入。于是,周末、周日的理发成本——是机会成本!——是比工作日时为低的。也于是,成本下降,需求量上升,理发店里就客似云来了。这是什么?这是需求定律!大家看明白了吗?以前我们学过的需求定律里的价格,可以作更广泛的理解,不仅仅是我们支付的价格,还是机会成本!

关于机会成本的概念,还有以下的要点是大家需要牢牢记住的。

第一,没有选择就没有成本。因为成本就是放弃了的最高收入,所以如果没有别的选择,就不存在放弃了什么,也就没有成本可言了。

第二,历史成本不是成本。所谓历史成本,就是已经付出的成本,已经成为历史的。张五常在《经济解释》里说过一句妙语:成了本的,就不是成本。成了本的,是历史成本,历史成本不是成本。为什么历史成本不是成本呢?原因就是前面所说的那一点:没有选择就没有成本。在时间机器没有发明出来之前,人类都不能选择回到过去,重新再选。既然如此,已经付出的成本就是覆水难收,对目前的选择没有影响了。

历史成本不是成本这一点很重要,特别是在做投资决策的时候,如果你不记住这一点就会犯错。例如,你以前以100元买了一只股票,现在股票跌到80元,你应不应该卖出呢?这时不能再去考虑你曾经是以100元买进来的,因为那是历史成本。你要考虑的只是,你预期接下来这股票是会继续往下跌,还是会反弹回升。如果你认为会继续往下跌,例如是会跌到50元,那你的选择的收入与成本会是如下情况:

A、卖出:80,50
B、不卖:50,80

显然,成本最小化的选择是A,也就是你应该在现在这个还算是高的价位上赶紧抛出。但如果你认为会反弹回升,那现在就算是低位,当然是应该继续持有,静观其变了。显然,在这过程中,以前100元的那个历史成本完全没有意义,对选择毫无影响。成本都是往未来看的,不要还盯着过去看。由此大家又可以从经济学中学到一条人生哲理:不要沉湎于过去——无论那是让你得意的成就还是让你后悔的错误——,而是要展望于未来!

我再来举一个真实世界的例子:非典!2003年春天,中国爆发非典。这种疾病靠近距离的飞沫传播,因此戴口罩被认为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于是大众蜂拥抢购口罩,口罩价格暴涨,引发舆论不满,认为卖口罩的商家的库存是非典爆发之前就买进的,价格极其低廉,现在却趁火打劫、坐地起价,是发国难财的奸商,并要求政府打击这种所谓的不法的价格行为。

关于非典,我可以出三道经济学题目:其一,口罩价格暴涨,但大众对口罩的需求量仍然大增,这有违反需求定律吗?其二,假设非典之前的口罩价格是1元,非典发生后涨价为10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也就是说,为什么口罩供应商的库存是以1元购进的,现在却以10元出售?——注意,我们不要问口罩供应商这样做对不对、好不好,我们要问为什么他们会有这样的行为?这才是(实证)经济学,而不是道德批判!其三,如果政府受舆论影响而出台行政命令禁止口罩供应商涨价,会有什么结果?这里我只讲解第二个问题,其余两个作为本讲的课后作业。

非典之前就已经买进来存在仓库里的口罩,是以1元的价格进货的,但这是历史成本,不是(机会)成本。那机会成本是什么呢?口罩供应商看看外面的市场,知道即使他涨价到10元,仍然会有人来买他的口罩,因此他现在的选择实际上是以下情况:

A、定价1元 :1,10
B、定价10元:10,1

如果口罩供应商继续以非典前的定价1元出售,他的口罩当然能卖得出去,其收入就是1元;但如果他加价到10元出售,由于现在市场上的需求量大增,他的口罩依然能卖得出去,其收入就是10元。好了,根据大家刚刚学过的关于机会成本的概念,A的成本就是B的收入,B的成本就是A的收入,所以A的成本是10元,B的成本是1元。自私的人要追求成本最小化,于是口罩供应商理所当然是要选择B的。(注意:在没有非典的情况下,口罩供应商定价10元根本是卖不出口罩的,因此选择B的收入是0,即选择A的成本是0,在这种情况下成本最小化的选择是A,并不是B。)也就是说,用机会成本就能很好地解释口罩供应商在非典之时脱离了库存商品的进货成本(历史成本)来涨价的行为。

反过来说,非典时期的口罩供应商的加价行为也雄辩地证明了,决定人的选择行为的不是历史成本,而是机会成本!这也是为什么经济学要如此别出心裁地弄出一个与人们日常生活中惯用的成本含义不同的机会成本的概念,那并不是因为经济学家喜欢与众不同,而是因为历史成本解释不了真实世界的现象,机会成本才可以!

大家可能还是会问:既然历史成本并不影响人的选择,为什么日常生活中人们所惯用的成本概念是历史成本呢?这是因为在存在着信息费用的局限条件下,历史成本还是有它的作用的,就是人们往往会借助于历史成本来估算机会成本。前已述及,机会成本不是实际支出,而是放弃了的最高收入。但因为是放弃了的,没做的事情往往很难确切地知道它的收入到底是多少,所以机会成本不是一个容易估算出来的数字,不像历史成本那样是已经发生了的事情,其数值是确定不变的。也就是说,一般而言,关于机会成本的信息费用比历史成本要高,于是人们就倾向于以历史成本的情况来估算机会成本,这是基于假设以前决定了事情发生的局限条件会继续发挥决定性作用。在第八讲里我已经提到过,股票市场上有一类叫“图表派”的人,就是因为预测未来的股价变动轨迹的信息费用太高而借助于过去的股价变动轨迹来进行猜测,对这种行为的解释跟这里是如出一辙的。然而,正如“图表派”假设以前发生过的事情在未来也会发生是错误的一样,以历史成本来估算机会成本也是错误的。但人并非不知道这假设有问题,但在信息费用太高这局限条件的约束之下,人也只能是退而求其次地满足于以这样的错误假设来作出不准确的估算,所以人是理性的不等于人不会作出错误的选择。

张五常在《经济解释》中举了一个他卖二手照相机镜头的真实例子,我认为是最能说明人在信息费用的约束之下,被历史成本误导而错误地估算机会成本的情况。

那例子是这样的:张五常于70年代时在美国要出售一个照相机镜头,该镜头是他几年前以500美元买回来的,他认为折旧值200美元,因此登报叫价300美元,结果引来多个买家前来抢购,最后以400美元卖出。后来他才知道,该镜头的新货在市面上的售价是1000多美元,他是卖得太便宜了。

500美元的买入价扣除折旧后是300美元,这是历史成本,持有该照相机镜头的机会成本其实应该是现在的新品买入价扣除折旧(即800美元以上),张五常是因为不知道这种情况才会作出如此错误的选择。当然,他可以在卖照相机镜头前先去调查一下现在新品的市价,那样就不会被历史成本所误导,但这可是要花费时间、精力的,那就是信息费用!通常来说,由于存在着技术进步所造成的技术性折旧,即使是没有因使用而造成的物理性折旧的新照相机也应该是随着时间过去而价格趋于下降,但这种技术进步的局限条件不一定都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的局限条件,否则这世上就不会有越旧越值钱的古董。省下了不去调查现行市价的信息费用,面临的就是这种技术进步的局限条件可能失效、而你却一无所知的风险。以后大家会学到,风险可以改为用信息费用来量度,因此说存在着风险,其实就是说存在着信息费用。所以,来来去去都是因为存在着信息费用——节省了那一边的信息费用,你就要承担另一边的信息费用,当张五常出售他的二手照相机镜头的时候,他一定是认为后者较低,所以选择了承担后者。他的选择可用以下的数字来模拟:

A、调查现行市场价格:1000×1%+500×99%-10=495,500
B、用历史成本估算 :500, 495

在确定二手照相机镜头不含物理性折旧的售价时,他有两个选择:A是去调查一下现行的市场价格,没调查之前他估计有1%的可能性这镜头在这些年来升值了(原因可能是由于产量减少),但是有99%的可能性这镜头的价格没变化(其实还可以把镜头因技术性折旧而贬值的情况也考虑进来,但这只会增加计算的复杂性,而不会改变这计算的本质)。而去调查市场现行价格要花费时间、精力,假设这方面的成本对他而言是相当于10美元。这样算下来,选择A的收入是495元。选择B是不去做调查,直接以历史成本500元进行估算,这样可以省去了调查市场所要耗费的时间、精力,因此其收入就是500元。追求成本最小化的人在如此这般的局限条件之下自然是选择了B。这里不能用事后知道的市场价格1000元放进选择A中,因为选择的时候并不知道,如果是知道的话就没有风险(不确定性)可言,就不会是用那样的概率来计算选择A的收入了。

当然,如果二手商品是一种升值可能性很高的东西(如已经停产的照相机),上述的概率就要进行调整,完全有可能出现选择A是成本更低的情况,如:

A、调查现行市场价格:1000×50%+500×50%-10=740,500
B、用历史成本估算 :500, 740

显然,在上述的局限条件下,人一定会选择去调查现行的市场价格(哪怕要因此而付出调查所需的时间、精力,即那10元),而绝不会愚蠢地满足于以历史成本进行估算。

也就是说,只要信息费用足够低,人是不会以历史成本去估算机会成本的,则人是根据机会成本、而绝非历史成本来进行选择的本质就会清楚地表现出来。大家再回头想一下非典的例子,非典爆发,各种媒体天天大肆报导口罩的预防能力,口罩供应商要知道他涨价到10元也能卖得出去的信息费用在这特定的局限条件下基本上是跌到0!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当然是义无返顾地抛弃历史成本,不再像以前那样以历史成本去估算机会成本,直接就在机会成本的支配下作出涨价的选择。

由此,大家要好好地体会一下以事实验证理论的方法。在一般情况下,我们观察生产者的定价行为,觉得他们好像是根据历史成本来定价的(因为他们都很仔细地以会计帐薄详尽记录各种商品的历史成本),然而其实他们只是在信息费用较高的局限条件之下,借助历史成本去估算机会成本,然后再根据机会成本来定价。但我们怎么知道他们其实是根据机会成本、而不是历史成本来定价呢?在一般情况下,由于存在着较高的信息费用,生产者借助历史成本来估算机会,历史成本与机会成本没法分离开来。那样,我们就要找一些很特别的情况,在这些特别的情况里,信息费用这局限条件失去作用,生产者无需再借助历史成本来估算机会成本,这样历史成本与机会成本就会清楚地分离开来,我们也就能清楚地看到,真正支配着人的选择行为的,是机会成本!

这就有如,在伽利略之前,人们看到物体下落时,质量大的落得比质量小的快,于是觉得物体下降的速度是由质量这局限条件决定的,然而那其实只是因为在地球的一般环境下空气摩擦力是一个影响着物体下降速度的重要的局限条件,而空气摩擦力是跟物体质量有关的,于是空气摩擦力的存在干扰了重力的作用,使人们无法看清真相。1969年,人类登上月球,当时的宇肮员做了一个物理学实验,就是在月球表面上同时放开他手里拿着的一个铁球和一根羽毛,看着这两个物体同时着地!在月球那样的近于真空的环境里,空气摩擦力减少到基本上是0!在这种情况下,空气摩擦力和重力的作用给分离开来了,人们也就能清楚地看到,真正支配物体下降速度的,不是质量!

大家明白了吗?经济学是一门科学,它跟物理学那样的科学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影响研究对象的局限条件有很多,科学家要想办法把它们分离开来,逐一地研究它们的作用,从而掌握其中的规律。物理学那样的自然科学的优势,是它可以在实验室里人为地制造出能把不同的局限条件分离开来的实验环境,而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却是没法人为地制造出一个可以控制不同的局限条件的实验室来的。尽管现在有所谓的“实验经济学”——这个学科分支的创始人还拿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但大家学到现在都应该知道诺奖的颁发跟经济学的科学性实在是不搭界,别再迷恋这个奖项了——,但这种试图模仿自然科学搞人为可控实验的方式根本是有违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的属性的,因为经济学中的局限条件是社会性的,不是物理性的,脱离了真实世界也就丧失了它的社会性。然而,不要紧!经济学是有它的实验室的,那就是这个大千世界!我们根本不需要搞什么人为可控的实验室,我们要做的是睁开一双慧眼,在这古今中外发生过的无数真实事件之中看出那些情况很特别、因此其局限条件能满足我们研究所需的“极端例子”——像“非典”这样的事件,就能把口罩供应商定价的信息费用降到基本为0的地步,从而满足了我们想把历史成本与机会成本分离开来的需要!

其实,在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的规律的时候,那个时代的物理学家并不比现在的经济学家拥有多好的实验条件,他们不可能有后来那样的发达技术把人送上月球去同时扔下一个铁球和一根羽毛,甚至也没法人为地做出一个近于真空状态的实验室来做有关的落体实验。在传说中,伽利略是站在比萨斜塔上同时扔下两个质量不同的球,看着它们同时着地而证明了自由落体的规律。但这是不折不扣的传说,因为在地球的环境里,空气摩擦力的影响是不可能使得从比萨斜塔那么高的地方同时扔下两个质量不同的球是能同时着地的。伽利略的做法,就是你们在中学学习自由落体定律时做的那个实验:把一段木板刨得很光滑,摆成不同倾斜度的斜面,让质量不同的小球从斜面上滚下,以斜面实验替代了落体实验,从而精确地计算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作出判决性的实验结论。

至于经济学家,则是永远不要指望能建造起一个真能涵盖所有关键的社会性局限条件的实验室,以便能随心所欲地摆布、调控这些局限条件的有与无,从中找出可靠的经济规律;而是要炼就一双慧眼,多多了解世事,从纷繁复杂的真实世界里提炼出满足所需的例子。

这样的例子,其实并不是那么少。你们可能觉得“非典”这种事情十年、甚至百年不遇,但信息费用跌为0、使得历史成本与机会成本明显分离的情况可不仅仅出现在非典时期的口罩之上,还有……古董!

古董是最典型地反映出历史成本对于定价毫无影响的物品。一只唐朝年代制造出来的碗,其历史成本跟它在古董市场上的售价相比根本是微不足道。古董这种物品的存在,足以让再怎么瞎了眼的人都能看出,历史成本与物品的价格毫无关系!事实上,经济学家对于机会成本的认识是经过艰难的探索过程的。在古典经济学时期,经济学家就像古希腊时期的阿里士多德那样,被表面的现象所蒙蔽,以为历史成本是物品价值(价格)的决定因素。大家都知道,古典经济学时期流行的是“劳动价值论”,这种观点的错误有两处:一处是只认劳动是物品价值的唯一来源,另一处是以为历史成本(生产时所付出的劳动)是成本。前一处错误我在下一讲介绍“租值”的概念时再作批判,这里先只针对后一处错误来讲解。主张劳动价值论的古典经济学家对于古董这样的物品感到十分困惑,因为很显然它们的存在明确地推翻了物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它们时所付出的劳动所决定的观点。为此,李嘉图不得不把物品分为一般物品和古董物品,认为一般物品适用于劳动价值论,而古董物品的价值是要以另外的理论来解释的。姑且不论李嘉图这样通过把物品分类来回避劳动价值论被事实所推翻的尴尬还是无法解释像非典时的口罩那样并非古董的物品,机会成本能以统一的理论解释一切物品(无论是古董、还是非典时的口罩)的定价,是一个解释力更强、适用范围更广的理论,因此把本质上是以历史成本解释定价的劳动价值论淘汰出局!

指的是机会成本
比如说小王不工作在家开饭店,一年算下来用收入减去成本得到利润,嘿嘿,一年净赚10000元,那么从经济学上来说,小王真的赚了10000元吗?
不,现在假设小王如果不开饭店而去工作的话,那么他一年可以赚12000元。那么小王开饭店便是亏了。因为这里的12000元是机会成本。所谓机会成本就是指如果选择做A而放弃掉的如果做B所得到的收益。
经济学上的成本除了会计成本之外,便还得加上机会成本

舍不出孩子套不住狼的孩子
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的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