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体育学院闫:学生为何称“桃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12 04:18:17

春秋时期,魏国大臣子质学富五车,知识广博。他因为得罪了魏文侯,就跑到北方一旧相识家里躲避。这位朋友的家境并不富裕,子质不愿给朋友加重生活负担,便想开个学馆,收一些学生教读,借以糊口。朋友很支持他,就腾出两间空房作为教室,子质所收的学生不分贫富,只要愿学的都可以拜他为师,一视同仁。

这个学馆里有一棵桃树,一棵李子树。凡是来上学的学生都跪在桃李树下认先生。子质指着已结果的两棵树教导学生们说:“你们都要刻苦学习,要像这两栖 棵树一样开花结果。只有学问高,才能为国家做出一番大事业。

为了把学生教育成有用人才,子质认真教学。在他的严格管教下,学生们都发奋读书,学到了不少真本领。后来,这些学生先后成才,成了国家的栋梁。他们为了感念子质先生的教诲,都在自己住处亲手栽种桃树和李子树。

子质到各国游历时,碰到了在各国当官的学生,并看到了学生栽的这两种树,便自豪地说:“我的学生真是桃李满天下啊!一个个都很有作为!”从此,当先生(老师)的就以“桃李”代黎学生,并把学生多称作“桃李满天下”了。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诗云:“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这里所说的“桃李”有个典故,首先出自于西汉今文诗学“韩诗学”的开创者韩婴所著《韩诗外传》:“魏文侯之时,子质仕而获罪焉,去而北游。简主曰:‘……夫春树桃李,夏得荫其下,秋得食其实;春树蒺藜,夏不得采其叶,秋得刺焉。由此观之,在所树也。今子所树非其人也,故君子先择而后种也’。”又见于西汉经学家刘向所撰《说苑?复恩篇》。原文的记载较详细,不妨亦赘抄在此:“阳虎得罪于卫,北见简子曰:‘自今以来,不复树人矣。’简子曰:‘何哉?’阳虎对曰:‘夫堂上之人,臣所树者过半矣;朝廷之吏,臣所立者亦过半矣;边境之士,臣所立者亦过半矣。今夫堂上之人亲却臣于君,朝廷之吏亲危臣于众,边境之士亲劫臣于兵。’简子曰:‘……夫树桃李者,夏得休息,秋得食焉;树蒺藜者,夏不得休息,秋得其刺焉。今子之所树者,蒺藜也。而今以来,择人而树,毋已树而择之。’”这段记载的大意是:阳虎在卫国得了罪,便来到北边的晋国,对赵简子说:“今后我再也不培养人了。”赵简子问:“为什么?”阳虎说:“坐在厅堂上判事的人一半以上是我培养的朝廷的官吏,边境的将士,经我举荐的也都一半以上。可是现在,堂上之人叫国君拒绝我,朝中之吏叫大伙仇视我,边境之士叫军队逮捕我。”赵简子说:“种桃李的人,夏天可以在它们的绿荫下乘凉休息,到秋天还可以有果子吃;种蒺藜的人,夏天既不能从它们那里得到乘凉的荫地,到秋天它们还会长出许多刺来刺人。现在看来,你所培植的都是蒺藜。以后一定要先选择对象,而后加以培植,不要先培植、后选择。”唐朝诗人贾岛从中书令裴度大肆修建的兴化寺亭园经过,吟诗讥刺道:“破却千家作一池,不栽桃李种蔷薇。蔷薇花落秋风起,荆棘满庭君始知。”(《题兴化寺园亭》)这首诗虽是讥诮聚敛、讽嘲权贵,却也形象地概括了这两个故事的内容。上述《韩诗外传》和《说苑?复恩篇》的记载,说法相似,背景不同,难考惟一。但把“桃李”比喻为栽培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培养的优秀人才,愚以为其出典就是赵简子的这几句话。后来,人们就把培养人才称作“树人”,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把提拔起来的优秀人才称为“桃李”;老师教的学生多而广,则称为“桃李满天下”了。《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久视元年》就载:狄仁杰先后荐举的张柬之、姚元崇、桓彦范、敬晖等数十人,都成为当代名臣,有人恭维狄仁杰道:“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狄仁杰说:“荐贤为国,非为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