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中庸的意思是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8 13:45:44

中庸是什么?中庸是走唯物之路拿百家所长,中庸不是折衷也不时偏激,中庸不是软弱更不是妥协。
要真正弄清中庸思想的本意,必须从孔子的言论中加以理解,孔子有句话叫“过犹不及”,对这句孔子的原话从反面加以理解就可以认清中庸思想的含义:不过分且非不及就是中庸,而过和不及都是偏离了中庸,套用一句现代的词汇,中庸就是恰到好处。中共好说的左倾和右倾就是偏离中庸在政治上的表现,中国革命能够取得胜利,就在于执行了符合中国实际的恰到好处的毛泽东路线,毛泽东路线就是中国革命的中庸路线。我认为,中庸并不是道德尺度,中庸其实是做事情所能达到的恰到好处的最高境界,要达到这种最高境界非常难,所以孔子才喟叹达到中庸的艰难,毛泽东在革命战争年代达到了中庸境界才显出他的伟大!
http://club.cul.sohu.com/read-whmt-27444-0-2.html

古代教育理论专著----《中庸》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旧说《中庸》是子思所作。其实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它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

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集注》,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之道

《中庸》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中庸》郑玄注:“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也。”

《中庸》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天命之谓性”,是说人性是由天赋予的。“率性之谓道”,是说循着这种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认为人性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所以说“修道之谓教”。实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问题,也是修道的问题,这是发展了孔子“内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

中庸之道 就是忠恕之道

《中庸》要人们贯彻孔门相传的“忠恕之道”,说:“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正是孔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的发挥,要求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合于“中庸之道”。

《中庸》又提出了有德之人必须好“三达德”,实行“五达道”,才能达到“中庸”的境界。所谓“五达道”即“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处理这五方面关系的准则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五达道”的实行,要靠“三达德”:智、仁、勇。而要做好“三达德”,达到中庸的境界,就要靠“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人们努力进行主观心性的养成,以达到“至诚”的境界。

《中庸》还阐述了学习程序,并强调“择善而固执之”的勤奋不懈精神。它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为学必有的过程。它又说:“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在教育上它所提出的为学程序与顽强的学习精神,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中就是中间
庸就是庸俗
合起来就好了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

和谐的人生

中华文明的精华,古人提倡的做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