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火车事故视频大全:什么是招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1 16:00:20
什么是招安?为什么要招安?有什么用?

1、招安,就是招降,招抚的意思。指统治者对草莽山贼、落草为寇的强盗、土匪进行收编。招安的益处,就是统治者可以少耗费国力民力进行征讨打仗,少死人。还可以趁机扩大官方队伍。一般来说,统治者的武装力量能打得过这些民间的强盗武装的话,是不会采取招安策略的,那毕竟有些丢朝廷的脸。
2、历史上最为人所熟悉的招安,就是《水浒传》里宋代朝廷对在水泊梁山造反的108好汉进行招安的故事。
3、近代历史上的例子,毛主席在井冈山为了扩大革命力量,对当地土匪力量袁文才进行劝诫招安,成功改编了这支队伍。

招抚,招降。统治者劝诱武装反抗者归降
奉宋江哥哥将令,着我持两纸书,招安刘唐、史进。——李致远《还牢末》
历史上最著名的招安应该是:水泊梁山。
其实很多野班子心里都很渴望招安的,好想好想成为主流社会的一员的哦。
草台班子的优点:活力四射。有活力的人不甘寂寞,在主流社会的白眼之下,搭起自己的班子,但是招安之后,这种活力一般都会消退。
招安不简单是改旗换帜,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进了别人的人家,就得守人家的规矩。久而久之,个性逐渐失去,为主流社会所同化。
招安之后,一般不太能保持原来的社会关系了,要么重新搭建,要么.......徘徊在边缘地带,成为四不象。
招安是一种政治工具,往往是在野班子的活力具有较大的破坏性的时候使用,当然,有利用价值的才可能被招安。
很多小老板渴望被大老板招安,好鸡变凤凰,旁门变正宗。但是,如果新主子不怀好意,抱养过去的孩子不好好看待,那......怎一个“惨”字了得哟。
招安的目的有很多,水泊梁山是有效在短时间内消灭竞争对手的方法,不能完全被企业管理者所借鉴,也是招安最浅的层次,有的企图在股市上有良好的表现,所以这个招安的动机很大程度上注定了结果。相信很多企业更愿意通过招安来增强自己的竞争力,比如惠普招安康柏。

古典名著《水浒传》中的“招安”,长期以来遭到不少人“非议”。在文革中,认为“招安”就是投降,并以此为“反面教材”的主要依据。“文革”结束后,虽然为《水浒传》“正”了“名”,恢复了名誉;但是,仍有人认为,“招安”之后去“打方腊”,致使水浒英雄成为“双手沾满人民鲜血的刽子手”,这总是“坏事”。直到去年,中央电视台拍摄了43集电视剧《水浒传》用一组组鲜明的镜头来“说话”:宋江带领水浒英雄是为“找出路”而“招安”,而“招安”之后便去攻打“农民起义军”方腊。,无疑这仍是遵循着“文革”的思路,宋江无疑是个使人极不愿意看的甚至是很重要的人物。

究竟应该怎样正确地看待《水浒传》中的“招安”问题,本文就此作粗浅的探索,以求正于方家。

(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都必须把它提高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去考察”。《水浒传》中的“招安”问题,究竟产生于怎样一个“历史范围”,它的出现,究竟蕴涵怎样的时代意义?众所周知,《水浒传》成书于明代,而其中的水浒故事孕育于南宋以至元代,这恰恰是一个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极为尖锐的时期,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环境看,可谓是内困外辱。

最高统治者宋徽宗政治上昏庸无能封建制度日趋腐朽,广大人民遭受着日益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宋徽本是一个“狎近奸谀”的皇帝,他与蔡京一伙“君臣逸豫,相为诞谩,怠弃国政,日行无稽”,就是“为君者讳”的正史,也无法尽掩他们的腐败本质,以赵佶、蔡京为首形成了一个极端腐朽的集团,他们利用手中种种权力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大肆挥霍,如专设苏杭造作局,由童贯主管,每天役使几千名工匠为皇宫造作牙、角、金、织、绣之类奢侈品,蔡京每当生日,全国各地官府都要贡献“大宗礼物”—“生辰纲”,他家做一碗羹要杀鹑数百只,一餐蟹黄馒头就要化钱一千三百多贯,“丈夫力耕长忍饥,老妇勤织长无衣。”这种状况形成了阶级矛盾的激化,各地人民纷纷起义,历史上的宋江起义也爆发于此时,据历史记载:他们曾经“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可见战斗力之强,这样的起义,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自当容易成为广大人民某种思想愿望的寄托,宋江等为主角的英雄故事便逐渐在“街谈巷议”中流传起来了。

就在阶级矛盾激化时候,民族矛盾也空前地尖锐起来。自后晋高祖石敬瑭向契丹贵族割让燕云十六州时,广大人中原人民就深感丧权辱国之耻。四十年后,宋太宗赵光义前后二次大举攻辽,希望收回燕云十六州,但都以失败告终。以后民族矛盾逐步激化,北宋统治集团每况愈下,宋江起义不久,北宋被女真贵族所灭,金国统治集团残忍异常,贪暴无厌;他们不但把京城的财富抢掠一空,而且把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恒和数十万人民掳掠而去,淮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的人民便沦为亡国奴,陷入了落后的奴隶制统治,这事给广大中原人民造成从未有过的创伤,北方人民年年“南望王师”,南方人民月月希望“北定中原”,然而望了一百五十年,非但“王师”未见,“北定”无成,连南宋又被蒙古贵族灭亡了。从此以汉民族为主的广大南方人民又被野蛮的蒙古贵族压迫了近一个世纪。蒙古贵族实行极端的歧视政策,这无疑更加深了广大汉族人民心灵的创伤。所以宋元两代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长达两个多世纪的民族凌辱,激起了广大中原人民的爱国情怀,人民在外受异族蹂躏、内受贪官剥削和压迫的境遇中无法生活,只好铤而走险,聚众起义,但他们深明大义,把全民族利益置于最高地位。所以当辽的侵略威胁着整个宋王朝时,民族矛盾便成为整个社会的主要矛盾。这样,反映在艺术中的宋江的“招安”,也正是顺应了这条较普遍的历史规律,就梁山好汉而言,要是宋江不受招安去抗辽,那么强大的辽国入侵,若将宋王朝推翻,农民英雄们即使仍然能在水泊梁山快活自在,也仍摆脱不了“亡国奴”这受凌辱的地位,宋江接受招安去征辽,正是一种顾全民族大义的行为,在招安这个问题上,宋江有远大的政治眼光,因为他认识到外族入侵,在民族矛盾极其尖锐的情况下,如果继续一味地对抗朝廷,势必内战不止,客观上将严重削弱国家的力量,于外族入侵有利,这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利益是不利的。难怪明朝著名的评论家李卓吾这样赞叹其中的爱国精神:《水浒传》者,发愤之作也。盖自宋室不竞,冠履倒施,大贤处下,不肖处下,驯致夷狄处上,中原处下……施罗二公身在元,心在宋,虽生元日,实愤宋事,是故愤二帝之北狩,则称大破辽以泄其愤,愤南渡之苟安,则称灭方腊以泄愤者谁乎?则前日啸聚水浒之强人也。是故施罗二公传《水浒》而复以忠义名其传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宋江带领梁山泊全体义军受招安,并不是在兵困马乏、陷入绝境的情况下,而是在两赢童贯、三败高俅、山寨兴旺形势大好的情况下,他们清醒地认识到民族危机深重,他们顾全大局,顾全民族的主题利益,所以在革命高潮中接受招安。这充分显示了梁山英雄有气魄、有卓识,突出了英雄们忠于民族,忠于国家的可贵品德。非常明白,宋江一伙招安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自己小集团的利益,并不是为个人找什么“出路”,而是为了“平虏、保民、安国”的宿愿,这一宿愿在七十一回菊花会上,宋江曾做《满江红》一词对众表示过:

统豺虎,御边幅。号令明,军威肃。中心愿,平虏保民安国。日月常悬忠烈胆,风尘障却奸邪目,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

可见宋江他们接受招安,其主观愿望是为了“平虏、保民、安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疑是一种爱国的正义举动。

(二)

宋江接受招安后,主要办了两件大事:征辽、征方腊。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征辽自是爱国之举,这是天经地义,妇孺皆知,用不着多费唇舌的,可是“文革”中的“评水浒”,以及这次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电视剧,都把“征辽”这一爱国壮举彻底抹煞了。真不知道,这究竟是何缘故。如果说,“文革”的“评水浒”是别有用心,那么,中央电视台的电视剧又该作何评论?这且不说,五湖四海自有公论。这里就只说“征方腊”一事该如何认识。

“征方腊”,是否就是“镇压农民起义”?

作为一部文学作品,首先我们应该把《水浒传》中的方腊和历史上的方腊加以区别,不管历史上的方腊是怎样一个人物,《水浒传》中的方腊则不是一个农民领袖。

且看《水浒传》中的实际描写。

方腊起事的目的,书中第九十回这样写道:

此人原是歙州山中樵夫,因去溪边净手,水中照见自己头戴平天冠,身上衮龙袍,以此向人道他有天子福份,因而造反。就清溪县内帮源洞中起造宝殿内苑宫阙,睦州、 歙州亦各有行宫。

不仅为此,方腊还建造了所谓的龙楼凤阁、珠轩翠屋,嫔妃彩女、亲军侍御充斥其中。从中不难想见其穷奢极侈、荒淫腐化的情状。他既无梁山众好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以及“劫富济贫”的行动,更无宋江“平虏、保民、安国”的宏大志向。他起义之后,把自己的叔叔、弟弟和儿子都封为“大王”,分据各地城池。还把献纳钱粮的富户封为府尹之类大官,并为自己建立起“山呼万岁”之类“威仪”。第九十八回,他对臣子们说:“众卿各受官爵,同占州郡城池,共享富贵。”这正是他“造反”的目的。此时的方腊,虽然并未推翻当时的大宋政权,但已占据江南一隅的他,已俨然是一副封建皇帝的架势,不仅脱离了广大受难的人民,甚至走向人民的对面,变成新的剥削者。

再看,当时广大人民对待方腊的态度。

第九十五回富阳县里袁评事哭诉道:“我等皆是大宋良民,累被方腊不时科敛,但有不从者,全家杀害。”

第九十七回,乌龙岭一位老汉告诉宋江道:“老汉祖居是此间百姓,累被方腊残害,无处逃躲,幸得天兵到此,万民有福,再见太平。”

第九十八回,昱岭关上一个和尚也诉说:“此间百姓,俱被方腊残害,无一个不怨恨他。”

可见,方腊已弄得民不聊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方腊残害百姓不得人心,已成百姓的一害。宋江手下的军队却被百姓尊称为“天兵”,百姓却愿为其引路,剿灭方腊。如方腊镇守常州一位将军赵毅,就被百姓捉来,送与宋江。方腊四个镇守睦州的水军头领,也被百姓捉了两个,送与宋江。就是方腊本人,也因一个和尚的指点轻易地被鲁智深捉住。凡此种种,可见方腊与广大人民是怎么样的关系,他的“造反”究竟是怎样一种性质。前已论及,“保民、安国”是宋江的中心愿望,他征方腊正是当时百姓求之不得之事。因此,征方腊是适合时宜的,是正义之举。

从当时的局势看,正当方腊在江南“造反”,“占了八州二十五县”的时候,也正是“辽兵犯境,各处军马遮掩不及”以致被“劫掳山东、山西,抢掠河南、河北”的时候,方腊造反不利于国家的安宁,只会削弱国家的实力,使宋王朝南北两面受敌,形成了被夹击的局势,从而使北宋更无力抵抗辽的侵略。方腊在民族危亡之时,不是挺身而出,保卫家邦,而是抛开了民族国家利益,残害百姓,贪图荣华富贵满足个人非分的欲望,给国家人民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宋江征方腊既是统一国家、保卫人民,又是安定社会,这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要求的。

(三)

至此,我们还可以考察一下宋江为“平虏、保民、安国”而接受“招安”的思想渊源。

宋江从小受到儒家正统的思想教育,在第一百回他喝了有毒的御酒之后,曾感叹道:“我自幼学儒,长而通吏”。“学儒”,显然受到儒家忠君爱国意识的熏陶,宋江之父宋太公对他的影响不少。宋太公对梁山草寇并无好感,对“犯上作乱”的事深恶而痛绝之,为了能阻止宋江落草作出“犯上”的事,他竟谎称自己去世了,以骗孝子宋江回家。宋江在父亲的影响下,再加上自己也是衙门里的一个官吏,他越加信奉忠孝,几次拒绝落草,甚至以死相拒,《水浒传》第十八回,宋江首次出场时,作者就介绍他“有养济万人之度量”,“怀扫除四海之心机”。这里与忠君爱国意识相联系,这隐含有一种“保民、安国”之类的思想意识。不久,宋江因杀了阎婆惜而逃往清风寨,遇到武松,又说了这样的话:“日后,但是去边上一枪一刀,博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得一个好名“(三十二回),要”去边上一枪一刀”,就是为了“御边”、“平虏”、“保民安国”,接着宋江在还道村梦见九天玄女娘娘,被授予“法旨”:“汝可替天行道为主,全忠仗义为臣,辅国安民”(第四十二回)。对此,宋江先是“拜受”又是“再拜祗受”。毫无疑问,这也就成为宋江的主导思想,前面已提及的那首《满江红》,正是宋江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忠心”的具体表现,从此以后,宋江经常流露出这种“忠心”。

例如,徐宁被赚上山,宋江就说:“暂居水泊,专侍朝廷招安,尽忠竭力报国”(五十六回)。每当别的朝廷将领接二连三地上梁山时,他几乎都是这样。此外,他在忠义堂前挂 上

“常怀忠烈常忠义,不爱资财不扰民”之类的楹联,在对天明誓十发出“但愿共存忠义于心,同著功勋于国”之类誓言等(第七十一回)。非常明白,这个“御边”、“平虏”、“保民安国”的远大目标,可以说是宋江经过长期酝酿而形成的“既定方针”,至于实现这个方针,必须通过“招安”这一途径,那是客观的历史条件决定的。每一个头脑清醒的人都知道,凭着梁山数万人马,利用人和地利等条件,可以打败腐朽的十余万北宋部队,但是怎能远离梁山走出国门,远征近百万的辽兵?

宋江为了“平虏、保国、安民”,必须“招安”;在此同时,北宋统治集团为了抵抗辽兵,保住自己的统治地位,也需要接受宋江的“招安”。且看当时的形势:他们派遣童贯、高俅先后进攻梁山,均遭大败,而不断侵边的辽兵更是大举进攻,势不可当。腐朽的北宋王朝就是在此种形势下,才被迫接受宋江的“招安”。这一点,第八十二回描写得很具体,当天子骂坐文德殿,听取童贯汇报败绩后,怒骂道:

汝之不才奸佞之臣,政不奏寡人,以致坏了国家大事。你去岁统兵征战梁山泊,如何只两阵,被寇兵杀的人马辟易,片甲只骑而还,遂令王师败绩。次后高俅那厮,废了州郡多少钱粮,陷害了多少兵船,折了若干军马,自又被寇活捉上山。宋江等不忍诛之,以礼放还。大辱君命,岂不为天下笑!寡人闻宋江等不侵州府,不掠良民,只待招安,与国家出力,都是汝等疾贤妒能之臣,雍蔽不使下情上达,何异城狐社鼠也!

这一段话中,一方面可见童贯、高俅之流败绩累累,宋徽宗用人不善,闭塞视听,君臣平时沆瀣一气,花天酒地,不问国事,一旦辽兵入境,威胁其统治时,又无力抵抗,无力保家卫国;另一方面,日益壮大的梁山起义力量也越来越使北宋封建王朝感到威胁,害怕自己的统治在这种力量打击下会土崩瓦解,而宋江本人又自有“找安”,“平虏”的意愿,在这钟情况下,才找安并用梁山好汉。宋江受找安是出于国家民族利害,保家卫国,而朝廷则是利用宋江,从个人利益出发,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一旦梁山好汉出生人死,抵御外来侵略,统治者自以为威胁解除之后,就转而对付梁山好汉,将他们逼走,逼死的逼死。

宋江受找安后,征服大辽、平定方腊之行动,清代的陈忱就看出了其中的积极意义:

即如梁山泊内一百零八人,虽在绿林,都是心怀忠义,正直无私,皆为官司逼迫,势不得已,避在水泊,后来受了找安,遣他征服大辽,征服方腊,屡建功勋,亡身殉国。

宋江受找安是出于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爱国之心,宋江的悲剧在于找安后既已看清了朝廷的腐朽之后还不奋起反抗。作者将找安结局处理成悲剧,不是在于说明找安没有好下场,而是通过宋江的悲剧,从侧面揭露统治者扼杀忠良,不以国家利益为重,妒贤嫉能的残酷腐朽的本质。宋江受找安本身没有错,错就错在统治者不爱国爱民,反而祸国殃民。宋江生不逢时,因此纵有一腔爱国之热血,终究成为昏君奸臣的刀下之鬼,这样处理受找安的结局,对统治者的控诉不能不说是已经出离愤怒了。

综上所述,《水浒传》中的找安是梁山义军为“驱虏”、“保国”、“安民”而采取的一种必然手段,也是宋江爱国主义的深刻体现,在特殊的时代背景和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找安”有其一定必然的合理性,有其一定的积极意义。“文革”中的“评水浒”,我们不去提它了,至于中央电视台电视剧《水浒传》仍是如此描写“找安”,我们认为是需要认真商 榷一番的。

以前古代好像经常对一些围剿无效的土匪山贼进行招安.最有名的就是水浒传里的宋庭对梁山的招安.也可以算是把异已的势力收为已用吧.当然也需要一定的代价

利诱敌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