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卧底电视剧大全:关于发现疑似彭加木干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5 12:42:57
谁能提供一下彭加木的详细资料?

彭 加 木

  个人介绍:
  彭加木(1925~1980)广东番禺人,著名科学家。1947年在北京大学农学院任助教。1949年后进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当研究员,1979年兼任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院长。1980年5月,他带领一支综合考察队赴新疆罗布泊考察。6月17日,彭加木独自一人到沙漠里找水,不幸被流沙吞没。

  彭 加 木 失 踪 之 谜

  夏训诚 胡文康

  编者按:彭加木是三十多岁以上的中国人熟悉的名字。19年前,这位著名科学家在率队进
  入罗布荒原进行探险考察时,意外失踪,受到举国关注,也曾风传过各种说法和猜测。彭加木的
  同行者、彭加木之后罗布泊探险考察的组织者和实践者,曾五次进入“生命的禁区”罗布荒原的
  夏训诚、胡文康,撰写了《与彭加木同行》一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反映中国科学工
  作者在罗布泊所经历的生死考验,也披露了当年找寻彭加木的经过。

  1980年6月23日下午,新华通讯社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布了新闻:“著名科学
  家、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彭加木在新疆的一次科学考察中失踪,已经第7天没有音
  讯……”

  美国来信:彭加木在华盛顿露面?!

  彭加木失踪后的第86天,1980年9月20日,从太平洋彼岸传来了一个信息。一个自
  称“周光磊”的“中国留美学者”,从美国西弗吉尼亚州惠林市写信给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北京
  大学校长周培源。“周光磊”在信中称周培源为“学长”,自称是彭加木30年前的老朋友,1
  979年春天回国时还会见过彭加木。“周光磊”在信中说,1980年9月14日下午7时
  许,他和中国驻美大使馆管理中国留学生的戴莲如,还有中国赴美留学生邓质方,3人一起在华
  盛顿一家饭馆里晚餐。“突见彭加木随同两个美国人步入馆内,当即趋前问候,未料彭兄竟当面
  不认,随即与两美国人匆匆离去。”信中注明,邓质方“曾是彭加木的学生”。信中还说,他已
  把在华盛顿见到彭加木的“详况”“专函禀告淑芳嫂(彭加木夫人),现将该信影印存本寄上。”

  10月11日,香港《中报》在头版头条位置,以五行大字标题,以老五号黑体的醒目字号
  刊登了一篇“特讯”,披露了“周光磊”给周培源的信件全文;不仅加了“编者按语”,还配了
  社论《彭加木失踪之谜》;不但刊登彭加木个人简历和在罗布泊失踪的经过,还刊登了一篇题为
  《第一大新闻》的短文,声称《中报》这条“独家新闻”是该报“创刊以来所获得的最大新
  闻”,从新闻学的观点看,的确是一则有趣味的大新闻;随后还吹嘘,对他们那条新闻,“港外
  交界议论纷纷。若确有此事,将影响卡特竞选。”那两天的《中报》版面,紧锣密鼓,热闹非
  凡。

  美国合众国际社立刻转发。日本《产经新闻》马上予以转载。美国之音广播了。台湾的广播
  电台当然也不甘落后……

  何方神圣“周光磊”?

  消息也传进了某些中国人的耳朵。这些人多半出于天真,少数出于恶意,说彭加木“有下
  落”了,“跑啦”!10月15日,纽约《美国华侨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报道了中国驻美大使
  馆否认彭加木在华盛顿出现的消息。该报记者按照《中报》登出的“周光磊”寄给《中报》信件
  所用的住址,曾与美国西弗吉尼亚州惠林市电话公司联系,电话公司称,(该市)电话簿上没有其
  人。10月16日,周培源从日本回到北京,看了“周光磊”的信件后皱起眉头。他不认识什么
  “周光磊”,也从未收到“周光磊”写给夏叔芳信件的影印件。他反问:“邓质方是学物理的,
  怎么可能是彭加木的学生?”他说:“这可能是一个骗局,‘周光磊’也可能不是真名。这类事
  情并不奇怪。以书信形式搞造谣破坏的,甚至还有盗用我的名义写信捣乱的,过去都曾发生
  过。”

  彭加木夫人夏叔芳在乌鲁木齐时对新华社记者说:“我们从来就不认识‘周光磊’这个人,
  彭加木也从来没有谈起过这个人。”“《中报》刊登的‘周光磊’信中,自称三十年前同老彭交
  往甚密,还称我什么‘叔芳嫂’,把我的名字都写错了(把‘叔’写成‘淑’),这怎么可能是老
  彭‘交往甚密’的老友?”夏叔芳说,她没有收到“周光磊”写给她的专函;给周培源信中提及
  的“去春返国亦曾(同彭加木)晤面”也是胡诌。她说,这是一个“编造的故事”。

  中国科学院要院外事局和上海分院核查,结果都不曾接待过“周光磊”。11月6日,中国
  驻美大使馆官员对新华社驻华盛顿记者发表谈话,断然驳斥香港《中报》刊载的离奇谣言。这位
  官员说:中国大使馆不知道有“周光磊”其人,更谈不上有“周光磊”1979年春回国访问之
  事;邓质方根本不认识这个“周光磊”,9月14日前后一段时间邓没有到过华盛顿,邓在罗彻
  斯特也没见过彭加木。戴莲如对记者说,9月14日,她除了到大使馆附近一家商店买了点东西
  外,全天都呆在大使馆内。她说:“我根本不认识‘周光磊’。说邓质方我们二人同‘周光磊’
  在华盛顿的饭馆里吃饭,见到彭加木,岂不荒唐!”大使馆官员说,香港《中报》那条“独家新
  闻”完全是别有用心的捏造。11月18日,《人民日报》刊登新华社消息,正式辟谣。中央人
  民广播电台也广播了新华社辟谣的消息。

  “外逃”谣言止于智者

  所谓“彭加木外逃”的无稽谣言,考察队员们哑然失笑:“没有到过罗布泊戈壁滩的人,可
  能信以为真;到过寻找现场的同志,谁也不会相信那种鬼话!”

  让我们听听当地部队朱副司令员(原为参谋长,后升任副司令员)对我们说的话:“姑且不讲
  彭加木同志政治上一贯表现很好,就拿地理环境来说吧,库木库都克地处新疆腹心地带,离中蒙
  边境直线距离470公里,离中苏边境直线距离大约700公里,离中印边境直线距离1100
  多公里,中间隔着戈壁沙漠和大山,怎么走得出去?说彭加木同志可能坐间谍飞机飞走啦,那简
  直是神话!他没有电台,连地图也没有,怎么联络?直升飞机续航能力小,从国境线飞不到这个
  地区。运输机吧,那里一无机场,二无导航设备,怎么降落?再说,我们那么多雷达,6月17
  日前后都没有发现过这类目标,因此说,彭加木‘外逃’是绝对不可能的。”同志们把“外逃”
  谣言当作一桩十足的笑料。

  再次瀚海捞针

  1980年11月初,根据中国科学院党组的指示,为了平息社会上的谣言风波,要再一次
  寻找彭加木同志。第四次进入罗布泊的队伍,由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新疆军区独立5团、通讯
  兵部队、汽车56团和兰州407部队等八个单位共69人组成,配备大小越野汽车18辆。新
  疆分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王熙茂同志任现场总指挥。彭加木的夫人夏叔芳随队住在敦煌指挥
  部。彭加木的儿子彭海以及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办公室主任朱相清随队前往现场帮助寻找。为了
  保障寻找队伍绝对安全,第四次寻找队在敦煌建立指挥所,敦煌指挥所与寻找分队保持无线电联
  系;发生紧急情况时的救援,由军区空指临时派出飞机担任;有关空地联络信号等也作了明确规
  定。队伍由14名科技人员、15名解放军战士、7名通讯报务人员、20名司机、4名测工、
  9名后勤联络人员共69人组成。军区和分院抽调水罐车、油罐车、电台车、物资装备车、吉普
  车共18辆,携带电台3部、帐篷6顶、行军锅2口、信号枪2支、信号弹4个基数和大量生活
  用品。

  队伍从11月10日由敦煌进入罗布泊地区到12月20日撤出,前后共计41天。寻找地
  区以彭加木同志失踪前的宿营地——库木库都克和脚印消失处为中心,沿疏勒河故道,西起吐牙
  以西6公里,东到科什库都克,南北宽10~20公里,总共寻找面积为1011平方公里,直
  接参加这次寻找的有1029人次,平均每人每天寻找近1平方公里。

  第四次寻找工作分为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从彭加木脚印消失处的东北面开始到“八一
  井”以西地区,寻找3天;第二阶段是脚印消失处的北面和西北面,即从“红八井”到“红十
  井”地区,寻找7天;第三阶段是脚印消失处的南面和西南面,即从库木库都克到吐牙以西6公
  里和以东10公里的地方,寻找9天;第四阶段是脚印消失处的东面和东南面,即从羊塔克库都
  克到科什库都克,寻找12天。

  拉网战术 一寸不漏

  在寻找方法上,我们考虑到夏季的三次寻找,因受气候条件和油水供应等问题的限制,为了
  抢救活人,采取的是跑线为主,点、线结合的方法,面上没有来得及仔细寻找。这次我们拟定了
  拉网战术,点、线、面结合,以面为主的方法,步步为营,全面寻找。

  我们把直接参加地面寻找的35人,分为四个小组,每天每组按划分地段排成一线,中间有
  一个人携带罗盘或手持红旗,掌握寻找方向;人与人保持50~80米的间距,齐头并进,找完
  一片再找第二片;遇上沙丘、芦苇包、雅丹包,绕上一圈,不留空白;遇到低凹地和流沙地,用
  钉钯进行扒寻;每天都在找过的地段插上小红旗作为标志,防止遗漏和重复。除用拉网方法对疏
  勒河谷地进行全面寻找外,对脚印消失处周围的20~30公里,加大了寻找密度,进行了重点
  寻找。最后阶段还组织了7人小分队,乘两部汽车,以“八一泉”为中心,沿克孜勒塔格山边
  沿,向东西方各寻找20多公里,找了几十条大大小小的山沟,有的大山沟汽车开进去10多公
  里进行寻找,也没有什么结果。寻找中遇见了两副骆驼骨架,拣到了几百年前的四个驼鞍子和清
  乾隆时代的铜钱、串珠、海贝、马掌和两件陈腐的民族式皮大衣。

  第四次寻找,毕竟时隔5个多月,彭加木留的脚印早已模糊不清,原来的现场早已被风沙和
  前三次寻找时人们留下的脚印破坏得面目全非。进行搜索的100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到处是
  芦苇包和盐碱包,大小沙丘星罗棋布,还有几百个雅丹包;复杂的地形影响了人们寻找的视线。
  供应基地设在300公里以外的敦煌,汽车运油、水、粮、煤,往返一次要6天;不得不抽很多
  人搞后勤供应,直接参加寻找的人,每天平均只有35人。这一带,夏季酷热,冬季却是严寒。
  11月住帐篷,人们天不亮就给冻醒。12月中旬,水罐车里的水全部结冰,要做饭烧水就得钻
  进水罐车里敲冰化水。寻找的人白天回不来,只好在外边啃冷馍、喝凉水。寻找后期,有10多
  位同志病倒。12月20日,队伍撤出,一共找了41天。结果依旧:下落不明。

  茫茫戈壁 何处觅踪?

  通过四次较大规模的寻找,一直没有彭加木的音讯,我们和读者都有同样的心情,总希望有
  个水落石出、沙动人现的场面。关于这一点,在几次寻找过程中,在访问当地部队和群众中,多
  少给了我们一点启示,或者说,一个不太完整的、间接的答复。

  好几年以前,当地驻军丢失了一名副班长。他出去割芦苇,到夜晚还没有回来。四处寻找,
  一直没有下落。3年以后,部队执行任务时路过一片沼泽地,沼泽里站着一副人的尸骨,大部陷
  下去了,尸骨旁平放着一根扁担和一把小镰刀。显然,这就是那位失踪副班长的下落。

  有一年,部队一名副班长带着一名战士出外打柴。打满了一挑,他叫战士挑着先回营地,而
  他还要再打一挑。入夜,副班长没回来,风沙却越刮越紧。失踪副班长的消息报告到团部,团里
  出动一个营去寻找,一直没有下落。几年后,发现了这位副班长背的冲锋枪。

  部队丢失过一名战士,他受命外出打猎,再也没有回来。隔了很久,战士们出去打柴时发现
  了他,已经成了一具木乃伊。1980年7月第三次寻找时,我们乘坐的直升机驾驶员,还告诉
  我们前一个月发生在吐鲁番盆地寻找人的故事。有天早晨新疆石油管理局在鄯善县的一个野外
  队,包括驾驶员和考察人员共3人,开了一辆吉普车去沙漠中调查,车行100多公里,汽车零
  件损坏无法前进,他们3个人沿着来的路,步行回营地报信。但由于当时天气太热,体力不支,
  一位年轻的同志先倒下,再往前走十多公里,中年人倒下,最后年老的同志也倒下了。出事后,
  这位直升机驾驶员奉命参加寻找,很快在一条线上找到了三位同志的遗体……

  彭加木,你在哪里?

  这类事故,在戈壁滩上屡见不鲜。彭加木只身外出,完全可能迷路。出事地点周围几十公里
  范围内,除了有一些陷车不陷人的盐泽,没有发现沼泽地。彭加木陷进沼泽的可能性似乎应当排
  除。如果彭加木穿出三垅沙,出疏勒河故道到达底石湖,他可能遭到狼群的袭击。底石湖一带有
  狼的踪迹,发现过白色的狼粪。根据当时的条件和彭加木的体力情况,我们推断他不可能到达底
  石湖一带。

  在浩瀚无边、茫茫一片、没有定位目标的戈壁滩上,“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不足为奇。
  据当地部队的张工程师说,彭加木在地图上标的八一泉,实际上是红十井,这两眼井相距30多
  公里!

  在戈壁滩上,常闹“罗盘失灵”的笑话,考察队员们就不止一次地把几个罗盘拿在一起互相
  校正。据说,人们迷失方向之后,往往头昏眼花,出于自己的本能,不相信罗盘,只相信自己,
  所以就出现“罗盘失灵”。

  年过50岁的彭加木,在考察中经过长途跋涉,加上6月16日下午猎捕野骆驼一战,体力
  消耗很大,晚上为大家煮骆驼肉又几乎整夜没有入眠,17日外出找水后完全可能体力不支,晕
  倒在地,再也没有起来。他走时只带了两公斤水,面临断水的危险。他没有带食品,面临饥饿的
  威胁。虽然是6月,白天气温很高,但下半夜气温又很低,在帐篷里睡觉还嫌冷,可他却没有带
  什么衣服,他平时是最怕冷的。

  彭加木同志失踪后,先后组织了四次寻找,但因地域辽阔、地形复杂,难免有遗漏之处。我
  现在回想起,他可能有以下两种去处:

  ①被流沙掩埋。6月16日晚到17日上午,当地刮了一场8~10级的大风,黄沙滚动,
  天昏地暗,沙丘形态不断随着主风向前推进。事后我们也到有关气象站查资料,当天都有大风记
  录。7月10日当我们第三次寻找时,在库木库都克南缘,发现6月16日捕获的那只小野骆驼
  尸体,已经深深地掩埋在流沙中,仅露出一只腿,小野骆驼的体积比一个人体积要大得多,彭加
  木同志晕倒在地后,被移动的流沙掩埋了,这种估计可能性较大。

  ②被雅丹包松土掩埋。在库木库都克附近地区,分布有数百个大小不等、高低不一的雅丹土
  包,这些雅丹土包是由比较坚硬的粘土层和疏松的细沙层交互组成的,由于受到风的吹刮作用,
  疏松的沙层极易吹蚀,经常发生崩坍,在我们考察期间,曾数次见到这种现象,而且伴随有阵阵"
  轰轰"声。彭加木同志那天外出时,为了防止太阳曝晒或躲避风沙,可能在雅丹土包处藏身休整,
  最后为雅丹土包疏松的崩坍物掩埋,一般很难发现。在雅丹土包避风处我们也找到几具自然老死
  的野骆驼遗体。

  彭加木失踪,似乎也已有结论;但要证明这个结论,恐怕得找到彭加木的遗骨或遗物。彭加
  木失踪之谜,不会是一个永远不解之谜。也许几年,也许十几年,也许几十年,也许隔若干世
  纪,人们可能有机会发现彭加木的遗骨。

彭加木(1925~1980),广东番禺人。1947年在北京大学农学院任助教。1949年后进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当研究员,1979年兼任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院长。1980年5月,他带领一支综合考察队赴新疆罗布泊考察。6月17日,彭加木独自一人到沙漠里找水,不幸被流沙吞没。

彭加木,著名植物病毒专家,1925年生,广东番禺人。1947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农业化学系。1948年任北京大学土壤系助教并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医学研究所筹备处技佐。1949年任中科院生理生化研究所助理员,助理研究员,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起在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研究员,1972年该所重新组建病毒组,他任组长。

彭加木一生从事生化研究工作30年,在酶、蛋白质和植物病毒的研究方面,尤其是在植物病毒的研究和防治方面做出了出色的贡献。他在担任组长后,对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病毒做了广泛调研,解决了病毒鉴定、病毒质粒的分离提纯抗控血清的制备等问题,使该组成为全国植物病毒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其研究涉猎甚广,包括柑桔黄龙病、桑萎缩病、小麦丛矮病、水稻普矮病、黄矮病、大麦土传花叶病、甘薯丛枝病、哈蜜瓜花叶病等等。特别是对国际上尚未解决的柑桔黄龙病病源的研究,分离提纯了线状病毒,观察到有类菌质体的存在,而且在线状病毒质粒的细微结构问题上有了新发现。

彭加木和新疆科研事业的结缘是一次偶然的机会。1956年他参加中科院综合科学荒漠考察队第一次到了新疆,并主动要求支援边疆地区科学事业。 1962年彭加木和同事陈善川受命筹建中科院新疆分院,彭加木任分院院长后,竭智尽力,不久发展为有物理、化学、地理,生物土壤沙漠四个研究所的分院,并为新疆培养了大批科研人员。1963年彭加木被树为"科学标兵"。

全疆干旱少雨,风沙很大,植物灾害十分严重,彭加木带领化学所人员不辞辛苦,深入田间地头实地调查,采集病害样品标本,汇集研究资料,回到实验室反复试验,先后分离提纯出了危害玉米、小麦、燕麦、甜瓜、大丽菜、苹果等的病毒,为新疆的植物病毒研究打开了广阔的局面。中科院院长郭沫若曾写诗赞扬他:"生龙活虎专爱国,忠心赤胆常酣战,驰聘边疆多壮志,敢叫戈壁变良田。"

罗布泊位于南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东沿的罗布洼地,自古是闻名中外的"谜地"?4000年前就有人类活动,汉唐时代曾是富庶的楼兰古国,随着年月流逝怎么会变成渺无人迹的不毛之地?近百年来有一些中外有志之士曾希图闯入谜地,揭开谜底。热心科学考察和开发边疆资源的彭加木就成为其中一员。

彭加木第一次闯入罗布泊是在1964年,发现那里积存着丰富的盐类,生长着各种野生动物和植物,使他万分惊喜,立志要揭开宝藏之谜。于是计划先从南北、东西纵横各穿越罗布泊湖盆一次,然后再绕湖盆一周勘察。根据他多次探查得到的资料,他断定该地层积存了大量的钾盐,还可能有稀有金属和重水等贵重资源。准备打开一条通道,对其地理地貌、动植物、水文地质、土壤及考古等学科作一次全面考察,彻底揭开祖国大地的这个千年之谜。1979年冬他又一次率考察队进入,踏勘了20多天,回来后即制订了《罗布泊洼地科学考察方案》。到1980年5月初,年已55岁的彭加木,不畏艰险辛劳毅然又带队前往考察,冒着初夏沙漠地区45℃高温和干热,终于5月底自北向南纵穿罗布泊湖盆中心地带成功,创造了第一次揭开罗布泊神秘面纱的奇迹,探索了其自然环境的面貌,为今后的综合考察打开了大门。

本来,彭加木计划从湖盆南沿出发去疏勒河下游地区考察,再绕湖盆边缘返回湖盆北岸宿营地。但因考察队严重缺水,亟待补充,他就不顾个人安危,在 6月26日傍晚独自外出找水,结果迷途于茫茫沙海之中未能回来。经同行人员四处寻找毫无踪迹,不幸失踪蒙难,为祖国的科学考察事业献出了他宝贵的生命。

彭加木牺牲后,国务院追认他为"优秀科学家"和"革命烈士。

-------------

这网还有:
http://tech.qq.com/zt/2006/pengjiamu/
参考资料:http://tech.qq.com/zt/2006/pengjiamu/

彭加木简介

诗一首
彭加木
昂藏七尺志常多,
改造戈壁竟若何。
虎出山林威失恃,
岂甘俯首让沉疴!

彭加木(1925-1980)
广东番禺人。著名科学家。 1947年在北京大学农学院任助教。1949年后进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当研究员、1979年兼任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
1980年5月,他带领一支综合考察队赴新疆罗布泊考察。6月17日,彭加木独自一人到沙漠里找水,不幸被流沙吞没。

1925年出生于广州石井镇搓龙村,1947年毕业于中大农学院农业化学系。1961年开始,在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所任副研究员、研究员,为全国著名的植物病毒专家。

1980年6月,彭加木率科考队在罗布泊地区进行科学考察,途中失踪。

点击观看更多图片

据新华社电中国科学探险队在神秘的罗布泊东缘发现一具干尸,他们怀疑有可能是26年前失踪的著名科学家彭加木的遗体。一支科学探险队13日在距罗布泊东缘最近的城市甘肃敦煌集结,14日一早将向彭加木失踪的区域进发,试图确认新的发现是否为彭加木的遗体。

世界知名的生物化学家彭加木曾发起并组织大规模罗布泊综合科学考察。进入罗布泊地区次数最多的中国沙漠研究专家夏训诚是彭加木生前的科研伙伴。他13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电话专访时说:“目前还不知道那具遗体是否就是彭加木同志。不过根据发现的地理位置分析,距当时彭加木同志失踪的地点不远。”

此次在彭加木失踪地附近发现干尸的是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的董治保研究员。他去年冬天在那里进行野外考察时,在一处偏僻的沙窝里发现这具干尸,旁边没有任何衣物或其他物品。根据国家关于科学考察的规定,科考队在发现人类尸体等遗迹时,必须维持原样,在原地妥善保护,不得随意移动。因此,科考队决定,做好位置标记,撤离发现地,等春天气候条件允许时再次进入。

夏训诚说:“彭加木同志离开营地时随身携带两台相机、一只水壶,穿着一双翻毛皮鞋。这些物件是确定遗体身份的重要证据。”他说:“我们这次还将对发现的遗体进行采样,在找不到其他证物的情况下,将通过DNA测定,比对彭加木同志亲属的DNA信息,从而确认遗体的身份。”

点击观看更多图片

图:2001年,来自广东的探险者在彭加木失踪纪念点为彭加木献上绢花,以表纪念。林伟生/摄

点击观看更多图片

图:彭加木家人1990年在彭加木失踪纪念点埋下一个铁盒,内有他们亲笔书写的“寄语”。 (林伟生提供)

新闻链接:彭加木罗布泊失踪

1980年6月17日,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彭加木率队在罗布泊地区进行科学考察时神秘失踪。当时由于缺水、断油,考察队在罗布泊东南的库木库都克以西8公里处受阻,安营扎寨。在向当地驻军发电报求援的同时,科考队长彭加木17日上午独自离开营地,并留下字条:“我向东面去找水井。彭。六月十七日十时三十。”

随后,新华社于6月23日最早报道了彭加木失踪的消息,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
-----------------------------------------------------------

20集系列片
《寻找彭加木》

神秘莫测的罗布泊
二十五年不解之谜

风沙掩埋着一个生命的传奇

《寻找彭加木》

(20集系列片)

山东电视台

三箭集团

神秘莫测的罗布泊

二十五年不解之谜

风沙掩埋着一个生命的传奇

《寻找彭加木》

(20集系列片)

主要内容

一. 背景

25年前,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科学家彭加木率队进入新疆罗布泊无人区进行科学考察,考察过程中彭加木在罗布泊神秘失踪。当时,包括后来相当时间内,有关部门多次努力寻找,先后累计动用人员上千、飞机一百多架次,仍然没有找到彭加木,事情的真相目前依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论,茫茫戈壁掩埋着一个没有结尾的故事。

二. 内容

25年后,一支由科学家、军人、电视记者以及企业界人士组成的科学考察队,沿着彭加木的足迹重新进入罗布泊,他们希望破解25年以前的谜团,寻找一个生命的传奇,续写曾经中断的历史,同时也对罗布泊的自然之谜进行严格的科学探察,揭开蒙在这片土地上神秘的面纱。

伴随着恶劣的自然环境,科考队的寻找和探察充满了波折和艰辛,每一次小小的进展都伴随着更多的困难,每一次绝望之后又燃起了新的希望,危险带来的恐惧,发现带来的快乐,进入罗布泊的生命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酸甜苦辣。

这是一条探索之路,也是一条发现之路,悬疑、紧张、刺激,有极强的叙事性、纪实性、观赏性,信息量大,内容健康向上,生动感人,催人奋进。

拍摄及播出

一. 山东电视台国际部组成13人前方摄制组及4人后方统筹组,调用4部摄像机,一台便携式编辑机,随考察队全程追踪拍摄。

二. 整个活动将拍成一部20集大型系列片,每集20分钟,山东卫视将在2005年春节前后连续播出。

三. 活动期间,山东电视台还将调动卫星传输装置,充分利用其频道资源优势,在《山东新闻联播》(晚6点30分)、《今日报道》(晚9点30分)、《早间新闻》(早7点40分)、《新视界》(晚8点30分)滚动宣传时段(每天1—27次),播出有关活动的宣传片、花絮、综述、访谈等类型节目,形成收视热潮。

合作

一. 主要合作单位:

1 三箭集团

2 中国科学院

3 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

4 新疆军区

5 山东电视台

二. 投资(另案)

三. 回报方式(另案)

http://news.eastday.com/eastday/node81741/node82379/node129959/index.html

彭 加 木

个人介绍:
彭加木(1925~1980)广东番禺人,著名科学家。1947年在北京大学农学院任助教。1949年后进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当研究员,1979年兼任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院长。1980年5月,他带领一支综合考察队赴新疆罗布泊考察。6月17日,彭加木独自一人到沙漠里找水,不幸被流沙吞没。

彭 加 木 失 踪 之 谜

夏训诚 胡文康

编者按:彭加木是三十多岁以上的中国人熟悉的名字。19年前,这位著名科学家在率队进
入罗布荒原进行探险考察时,意外失踪,受到举国关注,也曾风传过各种说法和猜测。彭加木的
同行者、彭加木之后罗布泊探险考察的组织者和实践者,曾五次进入“生命的禁区”罗布荒原的
夏训诚、胡文康,撰写了《与彭加木同行》一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反映中国科学工
作者在罗布泊所经历的生死考验,也披露了当年找寻彭加木的经过。

1980年6月23日下午,新华通讯社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布了新闻:“著名科学
家、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彭加木在新疆的一次科学考察中失踪,已经第7天没有音
讯……”

美国来信:彭加木在华盛顿露面?!

彭加木失踪后的第86天,1980年9月20日,从太平洋彼岸传来了一个信息。一个自
称“周光磊”的“中国留美学者”,从美国西弗吉尼亚州惠林市写信给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北京
大学校长周培源。“周光磊”在信中称周培源为“学长”,自称是彭加木30年前的老朋友,1
979年春天回国时还会见过彭加木。“周光磊”在信中说,1980年9月14日下午7时
许,他和中国驻美大使馆管理中国留学生的戴莲如,还有中国赴美留学生邓质方,3人一起在华
盛顿一家饭馆里晚餐。“突见彭加木随同两个美国人步入馆内,当即趋前问候,未料彭兄竟当面
不认,随即与两美国人匆匆离去。”信中注明,邓质方“曾是彭加木的学生”。信中还说,他已
把在华盛顿见到彭加木的“详况”“专函禀告淑芳嫂(彭加木夫人),现将该信影印存本寄上。”

10月11日,香港《中报》在头版头条位置,以五行大字标题,以老五号黑体的醒目字号
刊登了一篇“特讯”,披露了“周光磊”给周培源的信件全文;不仅加了“编者按语”,还配了
社论《彭加木失踪之谜》;不但刊登彭加木个人简历和在罗布泊失踪的经过,还刊登了一篇题为
《第一大新闻》的短文,声称《中报》这条“独家新闻”是该报“创刊以来所获得的最大新
闻”,从新闻学的观点看,的确是一则有趣味的大新闻;随后还吹嘘,对他们那条新闻,“港外
交界议论纷纷。若确有此事,将影响卡特竞选。”那两天的《中报》版面,紧锣密鼓,热闹非
凡。

美国合众国际社立刻转发。日本《产经新闻》马上予以转载。美国之音广播了。台湾的广播
电台当然也不甘落后……

何方神圣“周光磊”?

消息也传进了某些中国人的耳朵。这些人多半出于天真,少数出于恶意,说彭加木“有下
落”了,“跑啦”!10月15日,纽约《美国华侨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报道了中国驻美大使
馆否认彭加木在华盛顿出现的消息。该报记者按照《中报》登出的“周光磊”寄给《中报》信件
所用的住址,曾与美国西弗吉尼亚州惠林市电话公司联系,电话公司称,(该市)电话簿上没有其
人。10月16日,周培源从日本回到北京,看了“周光磊”的信件后皱起眉头。他不认识什么
“周光磊”,也从未收到“周光磊”写给夏叔芳信件的影印件。他反问:“邓质方是学物理的,
怎么可能是彭加木的学生?”他说:“这可能是一个骗局,‘周光磊’也可能不是真名。这类事
情并不奇怪。以书信形式搞造谣破坏的,甚至还有盗用我的名义写信捣乱的,过去都曾发生
过。”

彭加木夫人夏叔芳在乌鲁木齐时对新华社记者说:“我们从来就不认识‘周光磊’这个人,
彭加木也从来没有谈起过这个人。”“《中报》刊登的‘周光磊’信中,自称三十年前同老彭交
往甚密,还称我什么‘叔芳嫂’,把我的名字都写错了(把‘叔’写成‘淑’),这怎么可能是老
彭‘交往甚密’的老友?”夏叔芳说,她没有收到“周光磊”写给她的专函;给周培源信中提及
的“去春返国亦曾(同彭加木)晤面”也是胡诌。她说,这是一个“编造的故事”。

中国科学院要院外事局和上海分院核查,结果都不曾接待过“周光磊”。11月6日,中国
驻美大使馆官员对新华社驻华盛顿记者发表谈话,断然驳斥香港《中报》刊载的离奇谣言。这位
官员说:中国大使馆不知道有“周光磊”其人,更谈不上有“周光磊”1979年春回国访问之
事;邓质方根本不认识这个“周光磊”,9月14日前后一段时间邓没有到过华盛顿,邓在罗彻
斯特也没见过彭加木。戴莲如对记者说,9月14日,她除了到大使馆附近一家商店买了点东西
外,全天都呆在大使馆内。她说:“我根本不认识‘周光磊’。说邓质方我们二人同‘周光磊’
在华盛顿的饭馆里吃饭,见到彭加木,岂不荒唐!”大使馆官员说,香港《中报》那条“独家新
闻”完全是别有用心的捏造。11月18日,《人民日报》刊登新华社消息,正式辟谣。中央人
民广播电台也广播了新华社辟谣的消息。

“外逃”谣言止于智者

所谓“彭加木外逃”的无稽谣言,考察队员们哑然失笑:“没有到过罗布泊戈壁滩的人,可
能信以为真;到过寻找现场的同志,谁也不会相信那种鬼话!”

让我们听听当地部队朱副司令员(原为参谋长,后升任副司令员)对我们说的话:“姑且不讲
彭加木同志政治上一贯表现很好,就拿地理环境来说吧,库木库都克地处新疆腹心地带,离中蒙
边境直线距离470公里,离中苏边境直线距离大约700公里,离中印边境直线距离1100
多公里,中间隔着戈壁沙漠和大山,怎么走得出去?说彭加木同志可能坐间谍飞机飞走啦,那简
直是神话!他没有电台,连地图也没有,怎么联络?直升飞机续航能力小,从国境线飞不到这个
地区。运输机吧,那里一无机场,二无导航设备,怎么降落?再说,我们那么多雷达,6月17
日前后都没有发现过这类目标,因此说,彭加木‘外逃’是绝对不可能的。”同志们把“外逃”
谣言当作一桩十足的笑料。

再次瀚海捞针

1980年11月初,根据中国科学院党组的指示,为了平息社会上的谣言风波,要再一次
寻找彭加木同志。第四次进入罗布泊的队伍,由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新疆军区独立5团、通讯
兵部队、汽车56团和兰州407部队等八个单位共69人组成,配备大小越野汽车18辆。新
疆分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王熙茂同志任现场总指挥。彭加木的夫人夏叔芳随队住在敦煌指挥
部。彭加木的儿子彭海以及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办公室主任朱相清随队前往现场帮助寻找。为了
保障寻找队伍绝对安全,第四次寻找队在敦煌建立指挥所,敦煌指挥所与寻找分队保持无线电联
系;发生紧急情况时的救援,由军区空指临时派出飞机担任;有关空地联络信号等也作了明确规
定。队伍由14名科技人员、15名解放军战士、7名通讯报务人员、20名司机、4名测工、
9名后勤联络人员共69人组成。军区和分院抽调水罐车、油罐车、电台车、物资装备车、吉普
车共18辆,携带电台3部、帐篷6顶、行军锅2口、信号枪2支、信号弹4个基数和大量生活
用品。

队伍从11月10日由敦煌进入罗布泊地区到12月20日撤出,前后共计41天。寻找地
区以彭加木同志失踪前的宿营地——库木库都克和脚印消失处为中心,沿疏勒河故道,西起吐牙
以西6公里,东到科什库都克,南北宽10~20公里,总共寻找面积为1011平方公里,直
接参加这次寻找的有1029人次,平均每人每天寻找近1平方公里。

第四次寻找工作分为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从彭加木脚印消失处的东北面开始到“八一
井”以西地区,寻找3天;第二阶段是脚印消失处的北面和西北面,即从“红八井”到“红十
井”地区,寻找7天;第三阶段是脚印消失处的南面和西南面,即从库木库都克到吐牙以西6公
里和以东10公里的地方,寻找9天;第四阶段是脚印消失处的东面和东南面,即从羊塔克库都
克到科什库都克,寻找12天。

拉网战术 一寸不漏

在寻找方法上,我们考虑到夏季的三次寻找,因受气候条件和油水供应等问题的限制,为了
抢救活人,采取的是跑线为主,点、线结合的方法,面上没有来得及仔细寻找。这次我们拟定了
拉网战术,点、线、面结合,以面为主的方法,步步为营,全面寻找。

我们把直接参加地面寻找的35人,分为四个小组,每天每组按划分地段排成一线,中间有
一个人携带罗盘或手持红旗,掌握寻找方向;人与人保持50~80米的间距,齐头并进,找完
一片再找第二片;遇上沙丘、芦苇包、雅丹包,绕上一圈,不留空白;遇到低凹地和流沙地,用
钉钯进行扒寻;每天都在找过的地段插上小红旗作为标志,防止遗漏和重复。除用拉网方法对疏
勒河谷地进行全面寻找外,对脚印消失处周围的20~30公里,加大了寻找密度,进行了重点
寻找。最后阶段还组织了7人小分队,乘两部汽车,以“八一泉”为中心,沿克孜勒塔格山边
沿,向东西方各寻找20多公里,找了几十条大大小小的山沟,有的大山沟汽车开进去10多公
里进行寻找,也没有什么结果。寻找中遇见了两副骆驼骨架,拣到了几百年前的四个驼鞍子和清
乾隆时代的铜钱、串珠、海贝、马掌和两件陈腐的民族式皮大衣。

第四次寻找,毕竟时隔5个多月,彭加木留的脚印早已模糊不清,原来的现场早已被风沙和
前三次寻找时人们留下的脚印破坏得面目全非。进行搜索的100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到处是
芦苇包和盐碱包,大小沙丘星罗棋布,还有几百个雅丹包;复杂的地形影响了人们寻找的视线。
供应基地设在300公里以外的敦煌,汽车运油、水、粮、煤,往返一次要6天;不得不抽很多
人搞后勤供应,直接参加寻找的人,每天平均只有35人。这一带,夏季酷热,冬季却是严寒。
11月住帐篷,人们天不亮就给冻醒。12月中旬,水罐车里的水全部结冰,要做饭烧水就得钻
进水罐车里敲冰化水。寻找的人白天回不来,只好在外边啃冷馍、喝凉水。寻找后期,有10多
位同志病倒。12月20日,队伍撤出,一共找了41天。结果依旧:下落不明。

茫茫戈壁 何处觅踪?

通过四次较大规模的寻找,一直没有彭加木的音讯,我们和读者都有同样的心情,总希望有
个水落石出、沙动人现的场面。关于这一点,在几次寻找过程中,在访问当地部队和群众中,多
少给了我们一点启示,或者说,一个不太完整的、间接的答复。

好几年以前,当地驻军丢失了一名副班长。他出去割芦苇,到夜晚还没有回来。四处寻找,
一直没有下落。3年以后,部队执行任务时路过一片沼泽地,沼泽里站着一副人的尸骨,大部陷
下去了,尸骨旁平放着一根扁担和一把小镰刀。显然,这就是那位失踪副班长的下落。

有一年,部队一名副班长带着一名战士出外打柴。打满了一挑,他叫战士挑着先回营地,而
他还要再打一挑。入夜,副班长没回来,风沙却越刮越紧。失踪副班长的消息报告到团部,团里
出动一个营去寻找,一直没有下落。几年后,发现了这位副班长背的冲锋枪。

部队丢失过一名战士,他受命外出打猎,再也没有回来。隔了很久,战士们出去打柴时发现
了他,已经成了一具木乃伊。1980年7月第三次寻找时,我们乘坐的直升机驾驶员,还告诉
我们前一个月发生在吐鲁番盆地寻找人的故事。有天早晨新疆石油管理局在鄯善县的一个野外
队,包括驾驶员和考察人员共3人,开了一辆吉普车去沙漠中调查,车行100多公里,汽车零
件损坏无法前进,他们3个人沿着来的路,步行回营地报信。但由于当时天气太热,体力不支,
一位年轻的同志先倒下,再往前走十多公里,中年人倒下,最后年老的同志也倒下了。出事后,
这位直升机驾驶员奉命参加寻找,很快在一条线上找到了三位同志的遗体……

彭加木,你在哪里?

这类事故,在戈壁滩上屡见不鲜。彭加木只身外出,完全可能迷路。出事地点周围几十公里
范围内,除了有一些陷车不陷人的盐泽,没有发现沼泽地。彭加木陷进沼泽的可能性似乎应当排
除。如果彭加木穿出三垅沙,出疏勒河故道到达底石湖,他可能遭到狼群的袭击。底石湖一带有
狼的踪迹,发现过白色的狼粪。根据当时的条件和彭加木的体力情况,我们推断他不可能到达底
石湖一带。

在浩瀚无边、茫茫一片、没有定位目标的戈壁滩上,“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不足为奇。
据当地部队的张工程师说,彭加木在地图上标的八一泉,实际上是红十井,这两眼井相距30多
公里!

在戈壁滩上,常闹“罗盘失灵”的笑话,考察队员们就不止一次地把几个罗盘拿在一起互相
校正。据说,人们迷失方向之后,往往头昏眼花,出于自己的本能,不相信罗盘,只相信自己,
所以就出现“罗盘失灵”。

年过50岁的彭加木,在考察中经过长途跋涉,加上6月16日下午猎捕野骆驼一战,体力
消耗很大,晚上为大家煮骆驼肉又几乎整夜没有入眠,17日外出找水后完全可能体力不支,晕
倒在地,再也没有起来。他走时只带了两公斤水,面临断水的危险。他没有带食品,面临饥饿的
威胁。虽然是6月,白天气温很高,但下半夜气温又很低,在帐篷里睡觉还嫌冷,可他却没有带
什么衣服,他平时是最怕冷的。

彭加木同志失踪后,先后组织了四次寻找,但因地域辽阔、地形复杂,难免有遗漏之处。我
现在回想起,他可能有以下两种去处:

①被流沙掩埋。6月16日晚到17日上午,当地刮了一场8~10级的大风,黄沙滚动,
天昏地暗,沙丘形态不断随着主风向前推进。事后我们也到有关气象站查资料,当天都有大风记
录。7月10日当我们第三次寻找时,在库木库都克南缘,发现6月16日捕获的那只小野骆驼
尸体,已经深深地掩埋在流沙中,仅露出一只腿,小野骆驼的体积比一个人体积要大得多,彭加
木同志晕倒在地后,被移动的流沙掩埋了,这种估计可能性较大。

②被雅丹包松土掩埋。在库木库都克附近地区,分布有数百个大小不等、高低不一的雅丹土
包,这些雅丹土包是由比较坚硬的粘土层和疏松的细沙层交互组成的,由于受到风的吹刮作用,
疏松的沙层极易吹蚀,经常发生崩坍,在我们考察期间,曾数次见到这种现象,而且伴随有阵阵"
轰轰"声。彭加木同志那天外出时,为了防止太阳曝晒或躲避风沙,可能在雅丹土包处藏身休整,
最后为雅丹土包疏松的崩坍物掩埋,一般很难发现。在雅丹土包避风处我们也找到几具自然老死
的野骆驼遗体。

彭加木失踪,似乎也已有结论;但要证明这个结论,恐怕得找到彭加木的遗骨或遗物。彭加
木失踪之谜,不会是一个永远不解之谜。也许几年,也许十几年,也许几十年,也许隔若干世
纪,人们可能有机会发现彭加木的遗骨。

彭加木(1925~1980),广东番禺人。1947年在北京大学农学院任助教。1949年后进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当研究员,1979年兼任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院长。1980年5月,他带领一支综合考察队赴新疆罗布泊考察。6月17日,彭加木独自一人到沙漠里找水,不幸被流沙吞没。

彭加木,著名植物病毒专家,1925年生,广东番禺人。1947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农业化学系。1948年任北京大学土壤系助教并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医学研究所筹备处技佐。1949年任中科院生理生化研究所助理员,助理研究员,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起在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研究员,1972年该所重新组建病毒组,他任组长。

彭加木一生从事生化研究工作30年,在酶、蛋白质和植物病毒的研究方面,尤其是在植物病毒的研究和防治方面做出了出色的贡献。他在担任组长后,对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病毒做了广泛调研,解决了病毒鉴定、病毒质粒的分离提纯抗控血清的制备等问题,使该组成为全国植物病毒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其研究涉猎甚广,包括柑桔黄龙病、桑萎缩病、小麦丛矮病、水稻普矮病、黄矮病、大麦土传花叶病、甘薯丛枝病、哈蜜瓜花叶病等等。特别是对国际上尚未解决的柑桔黄龙病病源的研究,分离提纯了线状病毒,观察到有类菌质体的存在,而且在线状病毒质粒的细微结构问题上有了新发现。

彭加木和新疆科研事业的结缘是一次偶然的机会。1956年他参加中科院综合科学荒漠考察队第一次到了新疆,并主动要求支援边疆地区科学事业。 1962年彭加木和同事陈善川受命筹建中科院新疆分院,彭加木任分院院长后,竭智尽力,不久发展为有物理、化学、地理,生物土壤沙漠四个研究所的分院,并为新疆培养了大批科研人员。1963年彭加木被树为"科学标兵"。

全疆干旱少雨,风沙很大,植物灾害十分严重,彭加木带领化学所人员不辞辛苦,深入田间地头实地调查,采集病害样品标本,汇集研究资料,回到实验室反复试验,先后分离提纯出了危害玉米、小麦、燕麦、甜瓜、大丽菜、苹果等的病毒,为新疆的植物病毒研究打开了广阔的局面。中科院院长郭沫若曾写诗赞扬他:"生龙活虎专爱国,忠心赤胆常酣战,驰聘边疆多壮志,敢叫戈壁变良田。"

罗布泊位于南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东沿的罗布洼地,自古是闻名中外的"谜地"?4000年前就有人类活动,汉唐时代曾是富庶的楼兰古国,随着年月流逝怎么会变成渺无人迹的不毛之地?近百年来有一些中外有志之士曾希图闯入谜地,揭开谜底。热心科学考察和开发边疆资源的彭加木就成为其中一员。

彭加木第一次闯入罗布泊是在1964年,发现那里积存着丰富的盐类,生长着各种野生动物和植物,使他万分惊喜,立志要揭开宝藏之谜。于是计划先从南北、东西纵横各穿越罗布泊湖盆一次,然后再绕湖盆一周勘察。根据他多次探查得到的资料,他断定该地层积存了大量的钾盐,还可能有稀有金属和重水等贵重资源。准备打开一条通道,对其地理地貌、动植物、水文地质、土壤及考古等学科作一次全面考察,彻底揭开祖国大地的这个千年之谜。1979年冬他又一次率考察队进入,踏勘了20多天,回来后即制订了《罗布泊洼地科学考察方案》。到1980年5月初,年已55岁的彭加木,不畏艰险辛劳毅然又带队前往考察,冒着初夏沙漠地区45℃高温和干热,终于5月底自北向南纵穿罗布泊湖盆中心地带成功,创造了第一次揭开罗布泊神秘面纱的奇迹,探索了其自然环境的面貌,为今后的综合考察打开了大门。

本来,彭加木计划从湖盆南沿出发去疏勒河下游地区考察,再绕湖盆边缘返回湖盆北岸宿营地。但因考察队严重缺水,亟待补充,他就不顾个人安危,在 6月26日傍晚独自外出找水,结果迷途于茫茫沙海之中未能回来。经同行人员四处寻找毫无踪迹,不幸失踪蒙难,为祖国的科学考察事业献出了他宝贵的生命。

彭加木牺牲后,国务院追认他为"优秀科学家"和"革命烈士。

彭 加 木

个人介绍:
彭加木(1925~1980)广东番禺人,著名科学家。1947年在北京大学农学院任助教。1949年后进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当研究员,1979年兼任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院长。1980年5月,他带领一支综合考察队赴新疆罗布泊考察。6月17日,彭加木独自一人到沙漠里找水,不幸被流沙吞没。

彭 加 木 失 踪 之 谜

夏训诚 胡文康

编者按:彭加木是三十多岁以上的中国人熟悉的名字。19年前,这位著名科学家在率队进
入罗布荒原进行探险考察时,意外失踪,受到举国关注,也曾风传过各种说法和猜测。彭加木的
同行者、彭加木之后罗布泊探险考察的组织者和实践者,曾五次进入“生命的禁区”罗布荒原的
夏训诚、胡文康,撰写了《与彭加木同行》一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反映中国科学工
作者在罗布泊所经历的生死考验,也披露了当年找寻彭加木的经过。

1980年6月23日下午,新华通讯社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布了新闻:“著名科学
家、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彭加木在新疆的一次科学考察中失踪,已经第7天没有音
讯……”

美国来信:彭加木在华盛顿露面?!

彭加木失踪后的第86天,1980年9月20日,从太平洋彼岸传来了一个信息。一个自
称“周光磊”的“中国留美学者”,从美国西弗吉尼亚州惠林市写信给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北京
大学校长周培源。“周光磊”在信中称周培源为“学长”,自称是彭加木30年前的老朋友,1
979年春天回国时还会见过彭加木。“周光磊”在信中说,1980年9月14日下午7时
许,他和中国驻美大使馆管理中国留学生的戴莲如,还有中国赴美留学生邓质方,3人一起在华
盛顿一家饭馆里晚餐。“突见彭加木随同两个美国人步入馆内,当即趋前问候,未料彭兄竟当面
不认,随即与两美国人匆匆离去。”信中注明,邓质方“曾是彭加木的学生”。信中还说,他已
把在华盛顿见到彭加木的“详况”“专函禀告淑芳嫂(彭加木夫人),现将该信影印存本寄上。”

10月11日,香港《中报》在头版头条位置,以五行大字标题,以老五号黑体的醒目字号
刊登了一篇“特讯”,披露了“周光磊”给周培源的信件全文;不仅加了“编者按语”,还配了
社论《彭加木失踪之谜》;不但刊登彭加木个人简历和在罗布泊失踪的经过,还刊登了一篇题为
《第一大新闻》的短文,声称《中报》这条“独家新闻”是该报“创刊以来所获得的最大新
闻”,从新闻学的观点看,的确是一则有趣味的大新闻;随后还吹嘘,对他们那条新闻,“港外
交界议论纷纷。若确有此事,将影响卡特竞选。”那两天的《中报》版面,紧锣密鼓,热闹非
凡。

美国合众国际社立刻转发。日本《产经新闻》马上予以转载。美国之音广播了。台湾的广播
电台当然也不甘落后……

何方神圣“周光磊”?

消息也传进了某些中国人的耳朵。这些人多半出于天真,少数出于恶意,说彭加木“有下
落”了,“跑啦”!10月15日,纽约《美国华侨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报道了中国驻美大使
馆否认彭加木在华盛顿出现的消息。该报记者按照《中报》登出的“周光磊”寄给《中报》信件
所用的住址,曾与美国西弗吉尼亚州惠林市电话公司联系,电话公司称,(该市)电话簿上没有其
人。10月16日,周培源从日本回到北京,看了“周光磊”的信件后皱起眉头。他不认识什么
“周光磊”,也从未收到“周光磊”写给夏叔芳信件的影印件。他反问:“邓质方是学物理的,
怎么可能是彭加木的学生?”他说:“这可能是一个骗局,‘周光磊’也可能不是真名。这类事
情并不奇怪。以书信形式搞造谣破坏的,甚至还有盗用我的名义写信捣乱的,过去都曾发生
过。”

彭加木夫人夏叔芳在乌鲁木齐时对新华社记者说:“我们从来就不认识‘周光磊’这个人,
彭加木也从来没有谈起过这个人。”“《中报》刊登的‘周光磊’信中,自称三十年前同老彭交
往甚密,还称我什么‘叔芳嫂’,把我的名字都写错了(把‘叔’写成‘淑’),这怎么可能是老
彭‘交往甚密’的老友?”夏叔芳说,她没有收到“周光磊”写给她的专函;给周培源信中提及
的“去春返国亦曾(同彭加木)晤面”也是胡诌。她说,这是一个“编造的故事”。

中国科学院要院外事局和上海分院核查,结果都不曾接待过“周光磊”。11月6日,中国
驻美大使馆官员对新华社驻华盛顿记者发表谈话,断然驳斥香港《中报》刊载的离奇谣言。这位
官员说:中国大使馆不知道有“周光磊”其人,更谈不上有“周光磊”1979年春回国访问之
事;邓质方根本不认识这个“周光磊”,9月14日前后一段时间邓没有到过华盛顿,邓在罗彻
斯特也没见过彭加木。戴莲如对记者说,9月14日,她除了到大使馆附近一家商店买了点东西
外,全天都呆在大使馆内。她说:“我根本不认识‘周光磊’。说邓质方我们二人同‘周光磊’
在华盛顿的饭馆里吃饭,见到彭加木,岂不荒唐!”大使馆官员说,香港《中报》那条“独家新
闻”完全是别有用心的捏造。11月18日,《人民日报》刊登新华社消息,正式辟谣。中央人
民广播电台也广播了新华社辟谣的消息。

“外逃”谣言止于智者

所谓“彭加木外逃”的无稽谣言,考察队员们哑然失笑:“没有到过罗布泊戈壁滩的人,可
能信以为真;到过寻找现场的同志,谁也不会相信那种鬼话!”

让我们听听当地部队朱副司令员(原为参谋长,后升任副司令员)对我们说的话:“姑且不讲
彭加木同志政治上一贯表现很好,就拿地理环境来说吧,库木库都克地处新疆腹心地带,离中蒙
边境直线距离470公里,离中苏边境直线距离大约700公里,离中印边境直线距离1100
多公里,中间隔着戈壁沙漠和大山,怎么走得出去?说彭加木同志可能坐间谍飞机飞走啦,那简
直是神话!他没有电台,连地图也没有,怎么联络?直升飞机续航能力小,从国境线飞不到这个
地区。运输机吧,那里一无机场,二无导航设备,怎么降落?再说,我们那么多雷达,6月17
日前后都没有发现过这类目标,因此说,彭加木‘外逃’是绝对不可能的。”同志们把“外逃”
谣言当作一桩十足的笑料。

再次瀚海捞针

1980年11月初,根据中国科学院党组的指示,为了平息社会上的谣言风波,要再一次
寻找彭加木同志。第四次进入罗布泊的队伍,由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新疆军区独立5团、通讯
兵部队、汽车56团和兰州407部队等八个单位共69人组成,配备大小越野汽车18辆。新
疆分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王熙茂同志任现场总指挥。彭加木的夫人夏叔芳随队住在敦煌指挥
部。彭加木的儿子彭海以及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办公室主任朱相清随队前往现场帮助寻找。为了
保障寻找队伍绝对安全,第四次寻找队在敦煌建立指挥所,敦煌指挥所与寻找分队保持无线电联
系;发生紧急情况时的救援,由军区空指临时派出飞机担任;有关空地联络信号等也作了明确规
定。队伍由14名科技人员、15名解放军战士、7名通讯报务人员、20名司机、4名测工、
9名后勤联络人员共69人组成。军区和分院抽调水罐车、油罐车、电台车、物资装备车、吉普
车共18辆,携带电台3部、帐篷6顶、行军锅2口、信号枪2支、信号弹4个基数和大量生活
用品。

队伍从11月10日由敦煌进入罗布泊地区到12月20日撤出,前后共计41天。寻找地
区以彭加木同志失踪前的宿营地——库木库都克和脚印消失处为中心,沿疏勒河故道,西起吐牙
以西6公里,东到科什库都克,南北宽10~20公里,总共寻找面积为1011平方公里,直
接参加这次寻找的有1029人次,平均每人每天寻找近1平方公里。

第四次寻找工作分为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从彭加木脚印消失处的东北面开始到“八一
井”以西地区,寻找3天;第二阶段是脚印消失处的北面和西北面,即从“红八井”到“红十
井”地区,寻找7天;第三阶段是脚印消失处的南面和西南面,即从库木库都克到吐牙以西6公
里和以东10公里的地方,寻找9天;第四阶段是脚印消失处的东面和东南面,即从羊塔克库都
克到科什库都克,寻找12天。

拉网战术 一寸不漏

在寻找方法上,我们考虑到夏季的三次寻找,因受气候条件和油水供应等问题的限制,为了
抢救活人,采取的是跑线为主,点、线结合的方法,面上没有来得及仔细寻找。这次我们拟定了
拉网战术,点、线、面结合,以面为主的方法,步步为营,全面寻找。

我们把直接参加地面寻找的35人,分为四个小组,每天每组按划分地段排成一线,中间有
一个人携带罗盘或手持红旗,掌握寻找方向;人与人保持50~80米的间距,齐头并进,找完
一片再找第二片;遇上沙丘、芦苇包、雅丹包,绕上一圈,不留空白;遇到低凹地和流沙地,用
钉钯进行扒寻;每天都在找过的地段插上小红旗作为标志,防止遗漏和重复。除用拉网方法对疏
勒河谷地进行全面寻找外,对脚印消失处周围的20~30公里,加大了寻找密度,进行了重点
寻找。最后阶段还组织了7人小分队,乘两部汽车,以“八一泉”为中心,沿克孜勒塔格山边
沿,向东西方各寻找20多公里,找了几十条大大小小的山沟,有的大山沟汽车开进去10多公
里进行寻找,也没有什么结果。寻找中遇见了两副骆驼骨架,拣到了几百年前的四个驼鞍子和清
乾隆时代的铜钱、串珠、海贝、马掌和两件陈腐的民族式皮大衣。

第四次寻找,毕竟时隔5个多月,彭加木留的脚印早已模糊不清,原来的现场早已被风沙和
前三次寻找时人们留下的脚印破坏得面目全非。进行搜索的100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到处是
芦苇包和盐碱包,大小沙丘星罗棋布,还有几百个雅丹包;复杂的地形影响了人们寻找的视线。
供应基地设在300公里以外的敦煌,汽车运油、水、粮、煤,往返一次要6天;不得不抽很多
人搞后勤供应,直接参加寻找的人,每天平均只有35人。这一带,夏季酷热,冬季却是严寒。
11月住帐篷,人们天不亮就给冻醒。12月中旬,水罐车里的水全部结冰,要做饭烧水就得钻
进水罐车里敲冰化水。寻找的人白天回不来,只好在外边啃冷馍、喝凉水。寻找后期,有10多
位同志病倒。12月20日,队伍撤出,一共找了41天。结果依旧:下落不明。

茫茫戈壁 何处觅踪?

通过四次较大规模的寻找,一直没有彭加木的音讯,我们和读者都有同样的心情,总希望有
个水落石出、沙动人现的场面。关于这一点,在几次寻找过程中,在访问当地部队和群众中,多
少给了我们一点启示,或者说,一个不太完整的、间接的答复。

好几年以前,当地驻军丢失了一名副班长。他出去割芦苇,到夜晚还没有回来。四处寻找,
一直没有下落。3年以后,部队执行任务时路过一片沼泽地,沼泽里站着一副人的尸骨,大部陷
下去了,尸骨旁平放着一根扁担和一把小镰刀。显然,这就是那位失踪副班长的下落。

有一年,部队一名副班长带着一名战士出外打柴。打满了一挑,他叫战士挑着先回营地,而
他还要再打一挑。入夜,副班长没回来,风沙却越刮越紧。失踪副班长的消息报告到团部,团里
出动一个营去寻找,一直没有下落。几年后,发现了这位副班长背的冲锋枪。

部队丢失过一名战士,他受命外出打猎,再也没有回来。隔了很久,战士们出去打柴时发现
了他,已经成了一具木乃伊。1980年7月第三次寻找时,我们乘坐的直升机驾驶员,还告诉
我们前一个月发生在吐鲁番盆地寻找人的故事。有天早晨新疆石油管理局在鄯善县的一个野外
队,包括驾驶员和考察人员共3人,开了一辆吉普车去沙漠中调查,车行100多公里,汽车零
件损坏无法前进,他们3个人沿着来的路,步行回营地报信。但由于当时天气太热,体力不支,
一位年轻的同志先倒下,再往前走十多公里,中年人倒下,最后年老的同志也倒下了。出事后,
这位直升机驾驶员奉命参加寻找,很快在一条线上找到了三位同志的遗体……

彭加木,你在哪里?

这类事故,在戈壁滩上屡见不鲜。彭加木只身外出,完全可能迷路。出事地点周围几十公里
范围内,除了有一些陷车不陷人的盐泽,没有发现沼泽地。彭加木陷进沼泽的可能性似乎应当排
除。如果彭加木穿出三垅沙,出疏勒河故道到达底石湖,他可能遭到狼群的袭击。底石湖一带有
狼的踪迹,发现过白色的狼粪。根据当时的条件和彭加木的体力情况,我们推断他不可能到达底
石湖一带。

在浩瀚无边、茫茫一片、没有定位目标的戈壁滩上,“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不足为奇。
据当地部队的张工程师说,彭加木在地图上标的八一泉,实际上是红十井,这两眼井相距30多
公里!

在戈壁滩上,常闹“罗盘失灵”的笑话,考察队员们就不止一次地把几个罗盘拿在一起互相
校正。据说,人们迷失方向之后,往往头昏眼花,出于自己的本能,不相信罗盘,只相信自己,
所以就出现“罗盘失灵”。

年过50岁的彭加木,在考察中经过长途跋涉,加上6月16日下午猎捕野骆驼一战,体力
消耗很大,晚上为大家煮骆驼肉又几乎整夜没有入眠,17日外出找水后完全可能体力不支,晕
倒在地,再也没有起来。他走时只带了两公斤水,面临断水的危险。他没有带食品,面临饥饿的
威胁。虽然是6月,白天气温很高,但下半夜气温又很低,在帐篷里睡觉还嫌冷,可他却没有带
什么衣服,他平时是最怕冷的。

彭加木同志失踪后,先后组织了四次寻找,但因地域辽阔、地形复杂,难免有遗漏之处。我
现在回想起,他可能有以下两种去处:

①被流沙掩埋。6月16日晚到17日上午,当地刮了一场8~10级的大风,黄沙滚动,
天昏地暗,沙丘形态不断随着主风向前推进。事后我们也到有关气象站查资料,当天都有大风记
录。7月10日当我们第三次寻找时,在库木库都克南缘,发现6月16日捕获的那只小野骆驼
尸体,已经深深地掩埋在流沙中,仅露出一只腿,小野骆驼的体积比一个人体积要大得多,彭加
木同志晕倒在地后,被移动的流沙掩埋了,这种估计可能性较大。

②被雅丹包松土掩埋。在库木库都克附近地区,分布有数百个大小不等、高低不一的雅丹土
包,这些雅丹土包是由比较坚硬的粘土层和疏松的细沙层交互组成的,由于受到风的吹刮作用,
疏松的沙层极易吹蚀,经常发生崩坍,在我们考察期间,曾数次见到这种现象,而且伴随有阵阵"
轰轰"声。彭加木同志那天外出时,为了防止太阳曝晒或躲避风沙,可能在雅丹土包处藏身休整,
最后为雅丹土包疏松的崩坍物掩埋,一般很难发现。在雅丹土包避风处我们也找到几具自然老死
的野骆驼遗体。

彭加木失踪,似乎也已有结论;但要证明这个结论,恐怕得找到彭加木的遗骨或遗物。彭加
木失踪之谜,不会是一个永远不解之谜。也许几年,也许十几年,也许几十年,也许隔若干世
纪,人们可能有机会发现彭加木的遗骨。
回答者:leonchslc - 秀才 三级 8-6 13:19

彭加木(1925~1980),广东番禺人。1947年在北京大学农学院任助教。1949年后进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当研究员,1979年兼任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院长。1980年5月,他带领一支综合考察队赴新疆罗布泊考察。6月17日,彭加木独自一人到沙漠里找水,不幸被流沙吞没。

彭加木,著名植物病毒专家,1925年生,广东番禺人。1947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农业化学系。1948年任北京大学土壤系助教并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医学研究所筹备处技佐。1949年任中科院生理生化研究所助理员,助理研究员,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起在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研究员,1972年该所重新组建病毒组,他任组长。

彭加木一生从事生化研究工作30年,在酶、蛋白质和植物病毒的研究方面,尤其是在植物病毒的研究和防治方面做出了出色的贡献。他在担任组长后,对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病毒做了广泛调研,解决了病毒鉴定、病毒质粒的分离提纯抗控血清的制备等问题,使该组成为全国植物病毒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其研究涉猎甚广,包括柑桔黄龙病、桑萎缩病、小麦丛矮病、水稻普矮病、黄矮病、大麦土传花叶病、甘薯丛枝病、哈蜜瓜花叶病等等。特别是对国际上尚未解决的柑桔黄龙病病源的研究,分离提纯了线状病毒,观察到有类菌质体的存在,而且在线状病毒质粒的细微结构问题上有了新发现。

彭加木和新疆科研事业的结缘是一次偶然的机会。1956年他参加中科院综合科学荒漠考察队第一次到了新疆,并主动要求支援边疆地区科学事业。 1962年彭加木和同事陈善川受命筹建中科院新疆分院,彭加木任分院院长后,竭智尽力,不久发展为有物理、化学、地理,生物土壤沙漠四个研究所的分院,并为新疆培养了大批科研人员。1963年彭加木被树为"科学标兵"。

全疆干旱少雨,风沙很大,植物灾害十分严重,彭加木带领化学所人员不辞辛苦,深入田间地头实地调查,采集病害样品标本,汇集研究资料,回到实验室反复试验,先后分离提纯出了危害玉米、小麦、燕麦、甜瓜、大丽菜、苹果等的病毒,为新疆的植物病毒研究打开了广阔的局面。中科院院长郭沫若曾写诗赞扬他:"生龙活虎专爱国,忠心赤胆常酣战,驰聘边疆多壮志,敢叫戈壁变良田。"

罗布泊位于南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东沿的罗布洼地,自古是闻名中外的"谜地"?4000年前就有人类活动,汉唐时代曾是富庶的楼兰古国,随着年月流逝怎么会变成渺无人迹的不毛之地?近百年来有一些中外有志之士曾希图闯入谜地,揭开谜底。热心科学考察和开发边疆资源的彭加木就成为其中一员。

彭加木第一次闯入罗布泊是在1964年,发现那里积存着丰富的盐类,生长着各种野生动物和植物,使他万分惊喜,立志要揭开宝藏之谜。于是计划先从南北、东西纵横各穿越罗布泊湖盆一次,然后再绕湖盆一周勘察。根据他多次探查得到的资料,他断定该地层积存了大量的钾盐,还可能有稀有金属和重水等贵重资源。准备打开一条通道,对其地理地貌、动植物、水文地质、土壤及考古等学科作一次全面考察,彻底揭开祖国大地的这个千年之谜。1979年冬他又一次率考察队进入,踏勘了20多天,回来后即制订了《罗布泊洼地科学考察方案》。到1980年5月初,年已55岁的彭加木,不畏艰险辛劳毅然又带队前往考察,冒着初夏沙漠地区45℃高温和干热,终于5月底自北向南纵穿罗布泊湖盆中心地带成功,创造了第一次揭开罗布泊神秘面纱的奇迹,探索了其自然环境的面貌,为今后的综合考察打开了大门。

本来,彭加木计划从湖盆南沿出发去疏勒河下游地区考察,再绕湖盆边缘返回湖盆北岸宿营地。但因考察队严重缺水,亟待补充,他就不顾个人安危,在 6月26日傍晚独自外出找水,结果迷途于茫茫沙海之中未能回来。经同行人员四处寻找毫无踪迹,不幸失踪蒙难,为祖国的科学考察事业献出了他宝贵的生命。

彭加木牺牲后,国务院追认他为"优秀科学家"和"革命烈士。

-------------

这网还有:
http://tech.qq.com/zt/2006/pengjiamu/
参考资料:http://tech.qq.com/zt/2006/pengjiamu/
回答者:杰杰5120 - 魔法师 四级 8-6 13:20

彭加木简介

诗一首
彭加木
昂藏七尺志常多,
改造戈壁竟若何。
虎出山林威失恃,
岂甘俯首让沉疴!

彭加木(1925-1980)
广东番禺人。著名科学家。 1947年在北京大学农学院任助教。1949年后进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当研究员、1979年兼任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
1980年5月,他带领一支综合考察队赴新疆罗布泊考察。6月17日,彭加木独自一人到沙漠里找水,不幸被流沙吞没。

1925年出生于广州石井镇搓龙村,1947年毕业于中大农学院农业化学系。1961年开始,在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所任副研究员、研究员,为全国著名的植物病毒专家。

1980年6月,彭加木率科考队在罗布泊地区进行科学考察,途中失踪。

点击观看更多图片

据新华社电中国科学探险队在神秘的罗布泊东缘发现一具干尸,他们怀疑有可能是26年前失踪的著名科学家彭加木的遗体。一支科学探险队13日在距罗布泊东缘最近的城市甘肃敦煌集结,14日一早将向彭加木失踪的区域进发,试图确认新的发现是否为彭加木的遗体。

世界知名的生物化学家彭加木曾发起并组织大规模罗布泊综合科学考察。进入罗布泊地区次数最多的中国沙漠研究专家夏训诚是彭加木生前的科研伙伴。他13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电话专访时说:“目前还不知道那具遗体是否就是彭加木同志。不过根据发现的地理位置分析,距当时彭加木同志失踪的地点不远。”

此次在彭加木失踪地附近发现干尸的是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的董治保研究员。他去年冬天在那里进行野外考察时,在一处偏僻的沙窝里发现这具干尸,旁边没有任何衣物或其他物品。根据国家关于科学考察的规定,科考队在发现人类尸体等遗迹时,必须维持原样,在原地妥善保护,不得随意移动。因此,科考队决定,做好位置标记,撤离发现地,等春天气候条件允许时再次进入。

夏训诚说:“彭加木同志离开营地时随身携带两台相机、一只水壶,穿着一双翻毛皮鞋。这些物件是确定遗体身份的重要证据。”他说:“我们这次还将对发现的遗体进行采样,在找不到其他证物的情况下,将通过DNA测定,比对彭加木同志亲属的DNA信息,从而确认遗体的身份。”

点击观看更多图片

图:2001年,来自广东的探险者在彭加木失踪纪念点为彭加木献上绢花,以表纪念。林伟生/摄

点击观看更多图片

图:彭加木家人1990年在彭加木失踪纪念点埋下一个铁盒,内有他们亲笔书写的“寄语”。 (林伟生提供)

新闻链接:彭加木罗布泊失踪

1980年6月17日,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彭加木率队在罗布泊地区进行科学考察时神秘失踪。当时由于缺水、断油,考察队在罗布泊东南的库木库都克以西8公里处受阻,安营扎寨。在向当地驻军发电报求援的同时,科考队长彭加木17日上午独自离开营地,并留下字条:“我向东面去找水井。彭。六月十七日十时三十。”

随后,新华社于6月23日最早报道了彭加木失踪的消息,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
-----------------------------------------------------------

20集系列片
《寻找彭加木》

神秘莫测的罗布泊
二十五年不解之谜

风沙掩埋着一个生命的传奇

《寻找彭加木》

(20集系列片)

山东电视台

三箭集团

神秘莫测的罗布泊

二十五年不解之谜

风沙掩埋着一个生命的传奇

《寻找彭加木》

(20集系列片)

主要内容

一. 背景

25年前,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科学家彭加木率队进入新疆罗布泊无人区进行科学考察,考察过程中彭加木在罗布泊神秘失踪。当时,包括后来相当时间内,有关部门多次努力寻找,先后累计动用人员上千、飞机一百多架次,仍然没有找到彭加木,事情的真相目前依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论,茫茫戈壁掩埋着一个没有结尾的故事。

二. 内容

25年后,一支由科学家、军人、电视记者以及企业界人士组成的科学考察队,沿着彭加木的足迹重新进入罗布泊,他们希望破解25年以前的谜团,寻找一个生命的传奇,续写曾经中断的历史,同时也对罗布泊的自然之谜进行严格的科学探察,揭开蒙在这片土地上神秘的面纱。

伴随着恶劣的自然环境,科考队的寻找和探察充满了波折和艰辛,每一次小小的进展都伴随着更多的困难,每一次绝望之后又燃起了新的希望,危险带来的恐惧,发现带来的快乐,进入罗布泊的生命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酸甜苦辣。

这是一条探索之路,也是一条发现之路,悬疑、紧张、刺激,有极强的叙事性、纪实性、观赏性,信息量大,内容健康向上,生动感人,催人奋进。

拍摄及播出

一. 山东电视台国际部组成13人前方摄制组及4人后方统筹组,调用4部摄像机,一台便携式编辑机,随考察队全程追踪拍摄。

二. 整个活动将拍成一部20集大型系列片,每集20分钟,山东卫视将在2005年春节前后连续播出。

三. 活动期间,山东电视台还将调动卫星传输装置,充分利用其频道资源优势,在《山东新闻联播》(晚6点30分)、《今日报道》(晚9点30分)、《早间新闻》(早7点40分)、《新视界》(晚8点30分)滚动宣传时段(每天1—27次),播出有关活动的宣传片、花絮、综述、访谈等类型节目,形成收视热潮。

合作

一. 主要合作单位:

1 三箭集团

2 中国科学院

3 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

4 新疆军区

5 山东电视台

二. 投资(另案)

三. 回报方式(另案)

参考资料:http://www.sdtv.com.cn/zhuanti/pengjiamu/
回答者:ebyone - 助理 二级 8-6 13:23

请看2006年5月18日出版的《南方周末》,这份报纸我有,上面有对彭加木的介绍以及失踪的来龙去脉。
回答者:vonic - 秀才 二级 8-6 14:03

http://news.eastday.com/eastday/node81741/node82379/node129959/index.html

彭 加 木

个人介绍:
彭加木(1925~1980)广东番禺人,著名科学家。1947年在北京大学农学院任助教。1949年后进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当研究员,1979年兼任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院长。1980年5月,他带领一支综合考察队赴新疆罗布泊考察。6月17日,彭加木独自一人到沙漠里找水,不幸被流沙吞没。

彭 加 木 失 踪 之 谜

夏训诚 胡文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