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星海幼儿园怎么样:熬中药有什么技巧和要注意的地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6/08 20:57:06

熬中药的讲究

  中医中药在治病保健方面有其独特的疗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面对大包小包的中草药,不知如何煎服为好。现就此谈一些煎服中药的知识。

  要选好煎熬中药的容器。煎熬中药最好是沙锅,陶瓷瓦罐(铝制

  品、搪瓷器也可用),忌用铁器。因为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在药物水煎复杂的化学应中,不会“干扰”药物的合成与分解,导致影响药效。而我们常用的铁锅容器在药物煎煮过程中,极易同中药内所含的鞣酸质、甙类等成份起反应,造成药物的疗效降低或失效,以至发生反作用,所以不宜使用。

  要掌握正确的煎煮法。药物入锅后,先用凉水浸泡半小时,使药

  的有效成份易煎出。放水量要注意,一般放水要高出药面少许,治水肿病的药宜少放水;小孩药要少放水,发汗药可多放水。放水要一次放足,不可中途加凉水,切不可用沸水煮药,以免药物表面蛋白质变性,而影响有效成份析出。煎中草药时,为了使药煎透,最好是加盖煎。尤其是含有挥发性成份的中草药,如薄荷、苏叶、藿香、佩兰等,更要盖好盖,并要在短时间内煎好,以减少有效成份的挥发;有些贵重药物,如人参、鹿茸等也要盖住,并要用文火细煎。煎药要掌握好火候。一般未沸前用急火,沸后用文火。如解表发汗的药,猛火煮沸3~5分即可;熟地、山萸之类补益药则宜用文火煎,煮沸后再煎20分钟左右。此外,绒毛类药物及散剂煎煮时宜做成布包入锅,以减少绒毛对喉的刺激。对于抓的特殊药物,先煎、后煎、冲服、包煎等,都要遵医嘱。

  要掌握服用方法。中草药有“冷服”、“热服”之说,服药时间

  也有讲究。解表药一般宜温服,为了达到发汗的目的;祛寒药也宜热服;解毒药、止咳药、清热药则应冷服;滋补药宜空腹温服,易于消化吸收,但量不宜太多;安神药在睡前半小时,以加强药物作用;脾胃虚弱者宜饭后服药,对胃肠有较强刺激的药物更应饭后服;泻下药须空腹时服,而不宜于夜间服用,大便通畅后则应停药;糖尿病人口渴时服,不拘时间;驱虫药早晚空腹时服,利于驱虫;口腔咽喉病人宜含药,充分发挥药物局部作用;呕吐病宜少量多次饮药,减轻胃的负担,或先服姜汁少许,以降逆止呕;小孩及体弱患者,药量宜少;妇女孕期服药更要谨慎。中药不宜用茶水和乳汁送服,因茶叶、乳汁易和某些药物发生化学作用,降低药效。

煎药前首先将药物加凉水浸泡1小时左右,有利于药物有效成分的析出。煎药最好用砂锅,也可用金属容器。加水后浮在水面上的药要用筷子上下翻动,使中药完全浸泡于水中,水面要高出中药2~3厘米,煎药一般先用大火煮沸后,再用文火煮,一般每剂应煎三次,第一次煎制时间为开锅后30分钟,第二次用开水量较第一次应少,煎制的时间为开锅后40分钟,第三次同第二次。三次各取药汁150~200毫升,混合均匀后,每日饭后半小时服用。还有一些需特殊煎制的药物:如龟板、鳖甲等应先煎一小时后,再与其余药物同煎。有一些药物需冲服,如三七粉、西洋参等?吞服、溶化兑服的如阿胶、鹿角胶、龟板胶等,把煎好的药汁重新放入锅内加热,把需溶化的胶类药品倒入药汁中,加热使之溶化。也可将2~3副中药一起放入锅中煎制,再分2~3天服用。这种方法只适用于冬天或有冰箱的病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