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世界多人空岛战争:大乘佛法与小乘佛法的区别在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6/04 11:52:20
大乘佛法与小乘佛法的区别在哪?

大乘、小乘之语,系释尊入灭后一段时期,大乘佛教兴起后,由于大、小乘对立而起之名词。一般而言,系大乘佛教徒对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之贬称,若由部派佛教之立场来看,大乘并非佛教。然由思想史之发展而言,小乘乃是大乘思想之基础。
  小乘视释迦为教主,大乘则提倡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小乘仅否定人我之实在性,大乘且否定法我之实在性。小乘以自己之解脱为主要目标,故为自调自度(调指灭除烦恼;度指证果开悟)的声闻、缘觉之道。大乘认为涅槃有积极之意义,乃自利、利他,两面兼顾之菩萨道。
  小乘中,有阿含经、四分律、五分律等,以及婆沙论、六足论、发智论、俱舍论、成实论等论。至于大乘,则有般若经、法华经、华严经等经,以及中论、摄大乘论等论。大乘教徒虽承认小乘三藏之价值,然以为不如大乘经之殊胜;而小乘教徒则不以大乘经论为佛说。
  大乘所以殊胜之理由,菩萨善戒经卷七与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十一皆曾列举七项,世亲之摄大乘论释卷六亦曾举出十一种理由。菩萨善戒经所说之‘大乘’,要义如下:根据十二部经中之最上者毗佛略(梵vaipulya ,方等)之教法(法大),发菩提心(心大),领解其教法(解大),以清净心(净大),具足菩萨之福德与慧德(庄严大),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之修行(时大),具足相好而得无上菩提(具足大),此即大乘法门之核心要义。

  1.自己看原本经典是最好的
  法华经中,佛自己有解说,我们的解说虽然对,可是没佛的好。 佛为了救度不同根基和机缘的众生,特别在修行的大路上设立化城,以作中间修息,而说三乘,是好像是父亲为了救儿子出正在着火的房子,而最后佛对所有众生,唯以一佛乘灭度之 !

  2.看不懂,可以看南怀瑾先生著作
  净空法师讲义
  这些著作非常不错,是再来菩萨接引我们的,通俗易懂,内容深刻

  3.一点学术的东西,看看,参考一下

  小乘:又叫声闻乘。二乘之一,乃大乘、菩萨乘之对称。意译为狭小之车乘,指运载狭劣之根机以达小果之教法;即于所修之教、理、行、果,与能修之根机均为小劣之法门。小乘之名,原系大乘佛教徒对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之贬称,其后学术界沿用之,并无褒贬意。其教义主要以自求解脱为目标,故为自调自度(即灭除烦恼,证果开悟)之声闻、缘觉之道,而异于大乘自利利他二者兼顾之菩萨道。大乘诸经论中比较大小二乘之别者颇多。

  (一)据大智度论卷四、卷十八等所载,声闻乘狭小,佛乘广大;声闻乘自利自为,佛乘利益一切;声闻乘多说众生空,佛乘则兼说众生空与法空;暖、顶、忍、法等四善根位为小乘之初门,菩萨法忍为大乘之初门;声闻说法中无大慈悲心,大乘法中则在在强调大慈悲心;声闻法中皆为自身,大乘法中广为众生;声闻法中无欲广知诸法之心,仅有欲求疾离老病死之心,大乘法中欲了知一切法;声闻法之功德有所限量,大乘法中欲尽诸功德,无有遗余。(二)据入大乘论卷上载,声闻之学,仅断结障,观无常行,从他闻法;菩萨则志在断尽一切微细诸习,乃至观一切法空,不从他闻,得自然智、无师智。声闻之解脱,称为爱尽解脱,而非一切解脱,乃为钝根少智众生而权假设说者;......

  zhuao1997: 小乘者,小实不小也,基础也,暂时也 ,咱离苦海,过后还会乘愿里再来的/

  大乘者,大道心也,为小乘之心量扩大,能扩大到无量无边,则佛也!

  -----------------------
  人之患,在于好为人师。 戕人慧命,甚于砍人脑袋/
  如能随顺诸位之愿望,甚至启发道心,实乃诸佛菩萨之加庇/
  其功德尽皆回向一切众生,若有错误,还望诸位善知识指正/
  1活着做什么: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2生:本来清静圆明,为何产生世界:
  觉海性澄圆 圆澄觉元妙 元明照生所 所立照性亡
  迷妄有虚空 依空立世界 想澄成国土 知觉乃众生
  空生大觉中 如海一沤发 有漏微尘国 皆依空所生
  沤灭空本无 况复诸三有 ——文殊
  3死:A业果成熟直接去净土或地狱B 其余,先经过中有身(免强说是灵魂)大约最长
  49天,再投胎或化生。C 去净土的学业成就,还要回来度众生;去地狱的灵光闪现,还会
  上来重新修行。
  4梦为何物——独影意识——第六意识的反面
  5学人为什何不能有显著的成就——玩弄佛法,拿佛法来消遣。
  6菩萨:大道心众生,古译;玄奘以后翻作觉有情。大心凡夫就是菩萨。
  觉有情:有情就是有烦恼;觉悟,是方向对准。航海,方向准,暂不见彼岸,必到彼岸。
  7本愿:世世都发这个愿。本是真如本性。没见性人,从识里面建立愿心。法身菩萨本愿,不为外境所动。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他也如如不动。

区别在你心里,你以“大”自居,则不认同的就为“小”,以“大”为荣,则以“小”为耻。
南北传佛法历来争端甚多,所谓大小者,与现在的党派之争没有什么区别。
以末学看来,实在无大小者,南传可以看做佛法的“保守派”,严格依教奉行,不容改变。
北传可以看做“改革派”,以万变不离其中为根本,善以方便法引渡众生。
不可以说哪个是对,哪个是错,都是有利有弊的。但是以大小来争端,那就互相诋毁,实为可耻。
南传不可不学北传,北传不可不学南传。

印度佛教的流派及演变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后,在印度几经演变,大约可以分为四个时期:(1)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中叶,为释迦牟尼创教及其弟子相继传承时期,称为根本佛教或原始佛教(佛逝世后约100年之间)。(2)公元前4世纪中叶以后,至公元1世纪,由于对教义和戒律的理解不同,佛教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二部,称之为根本二部,并从中演化出许多教团,后称为18部或20部,称为部派佛教(原始佛教时期后约400年之间)。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被称之为小乘佛教。(3)佛示寂500年后,产生了大乘佛教,即龙树菩萨创立的中观学派(此后约400年),被称为空宗。后来大乘佛教有瑜伽行学派(此后又约400年)的产生,被称为有宗。这一时期的后期,密宗颇为流行。(4)到7世纪至9世纪,大乘佛教的部分派别与原婆罗门教结合而发展为密教(此后又约300年)。自11世纪到13世纪,印度受到外来侵略,佛教在印度趋于衰落。
小乘佛教。佛教创立时,印度已进入农奴社会。当时印度传统的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和婆罗门至上三种信仰及婆罗门作为一切知识垄断和神权统治代表的地位开始动摇,并成为众矢之的。自由思想家中出现了反传统信仰的沙门思潮。佛教属于沙门思潮之一。佛陀所处时代的印度,和我国春秋战国一样,也出现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产生过许多对于宇宙、社会、人生的不同见解。其中,学术界和佛教界所公认对佛陀有影响的,有六个学派即所谓的“六师外道”。
通常把释迦牟尼创教及其弟子相续传承时期的佛教称为原始佛教,也称根本佛教。佛陀从不作形上立说,一切诉之于理性经验,教人实践解脱道。佛陀极善于删繁从简,就地取材运用譬喻,每对弟子说法,总是要言不繁,绝少见长篇大论。佛陀的说教最初是口传,为便于记忆,采用偈颂形式,后编辑为经、律、论组成三藏。在经藏中,近代学者认为真正属于佛陀的说教和最早的经典是《经集》、《如是语经》和《无问自说经》其中包括一些戒律条文。
佛教创立后,在印度几经演变。佛陀逝世后,弟子们奉行四谛、八正道等基本教义,在教团生活中维持他在世时的设施和惯例。由于佛陀在世时于不同场合对不同对象有不同说法,弟子们便对此产生不同的理解。约在佛灭后100年,佛教分裂为上座部、大众部两大部,称为根本二部。此后100年间续有分裂,先后分成18部或20部,称为枝末部派。故称之为部派佛教。关于分裂原因 ,南、北传佛教有不同说法。据南传佛教的说法,主要是戒律的意见不同;据北传佛教的说法,主要是对教理的看法不同。
在佛灭后约100多年,以毗舍离城为中心的东方跋耆族的比丘,对戒律采取了较为自由的行动,而归结为“十事”:(1)角盐净:即是听贮食盐于角器之中。(2)二指净:即日影偏过正午二指后,如未吃饱,仍可进食。(3)他聚落净:即在一食之后,仍可到另一聚落复食。(4)住处净:即是同一教区(界内)的比丘,可不必同一处布萨。(5)随意净:即是众议处决时,虽不全部出席,但仍有效,只要求得到他们于事后承诺即可。(6)所习净:随顺先例。(7)生和合(不搅拌)净:即是可饮未经搅拌去脂的牛乳。(8)饮渎 楼疑净:可喝未发酵、或半发酵的棕榈汁。(9)无缘坐具净:即缝制坐具,可不用贴边,并随意大小。(10)金银净:即听受金银财物。
但以耶舍为首的西方比丘(以摩偷罗城为中心),则以此不合乎律制,判为非法,因而引起争论。对于这“十事非法”的结果,就是上座部与大众部的分裂。认为“十事非法”的耶舍长老成为上座部,意思是以佛教长老为中心的正统派。坚持实行这十事的跋耆一派成为大众部,被认为是佛教的非正统派。“部”的原意是“说”的意思。上座部属于长老的主张,大众都是多数僧侣的主张,是比较强调发展的流派。其实若以佛陀思想去衡量,此十事正是佛陀告知阿难的细微戒可舍的范围。上座部长老格于佛制的尊严,在律文中增补了十事为成文法。但跋耆比丘们的内心还是不平,更值得注意的是毗舍离国王,亦不满客来的少数上座,并加以驱逐,造成了部派分化。最初,大众部分化为8部,后来上座部分化为10部,共18部,连同上座部、大众部合称20部。南传佛教史载18部,即去掉北传佛教史所说的西山派和北山派。
关于这些部派的名称,有的据部主名字命名,如犊子部、法上部、法藏部等。有的据学说性质或名字命名,如一说部、多闻部、经量部、正量部、说一切有部等。有的据部派流传地点命名,如制多山部、西山部、北山部等。这些部派中,主要是大众部和上座部的分裂,故称为“根本分裂”。变化最多、最快是说一切有部。在佛学思想中,最重要的流派是说一切有部和经量部。当时佛教传播范围很广,北至喜马拉雅山麓,南至基斯那特河(克里希那河)。一般认为,上座部以说一切有部为代表,它与大众部在教义上有较大差别。
上座部与大众部的主要差别:(1)佛陀观,大众部系统认为释迦牟尼生来非凡,威力无边,无生灭变化,他讲的每字每句都是佛法;而上座部虽承认历史上作为教主的释迦,却认为他生前也有常人的烦恼,他讲的话不一定都是佛法。
(2)对世界的看法。大众部系统认为一切皆虚假不实,都不过是些由人们方便施设的“假名”,只有出世间的“道及道果”是真实的,较强调“空”的方面;上座部系统中,特别是最有势力的说一切有部,认为“三世实有,法体恒有”,肯定五蕴及由它们组成的一切物质性和精神性的东西,把它们分成色法、心法、心所法等,又把心所法分成:大地、大善地、大烦恼地、大不善、小烦恼、不定这六类法。以上都是有生灭变化的“有为法”,此外还有“择灭无为”(涅 )等永恒不变的“无为法”。
(3)轮回问题。大众部因强调摆脱生死的出世的真实性,对此没有展开讨论,而上座部系统对此有激烈争论。有没有轮回主体,有没有灵魂?在原始佛教理论中没有明确论证,但实际上是承认的,因为否认这点,它的三世轮回说就不能成立。上座部系统的犊子部认为有轮回主体,称之为“补特伽罗”,说它承受着前生的“业因”(行)投入母胎,形成今世的生命。此外,经量部主张有“一味蕴”,说一切有部主张“世俗补特伽罗”(或“假我”),都可以看作是灵魂。
(4)关于解脱修行。大众部系统认为众生有内在的解脱根据,即“心性”,说它本来清净,只是由于后天的情欲才使它受到染污,此即“心性本净,客尘随烦恼之所杂染,说为不净”,在修行理论中已包含顿悟成份;上座部系统基本因袭原始佛教主张,把觉悟解脱过程看作是克制和灭除情欲的过程,没有提出内在的心性问题,将观悟四谛的禅修程序更加繁杂化、细致化,并把不同观悟阶段与解脱的果位(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结合在一起。
可见,在部派佛教中,大众部系统的主张较开化、简单易行,而上座部系统较保守、教义繁琐,主张累世修行。部派佛教从原始佛教偏重人生哲学而扩展到宇宙领域。大众部偏重于讲“空”,从宗教实践和宗教理论的角度来看,大众部对后来的大乘佛教影响较深刻,大众部的理论与大乘中观学派(空宗)有较多的渊源关系。而上座部则向说经部演变,后来又在深受大乘空宗的影响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为大乘瑜伽行学派(有宗),而将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贬为小乘。
大乘佛教。大乘佛教产生的社会原因是,随着封建经济的形成,教义理论日益复杂烦琐,过着严格的出家持戒生活的佛教教团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因此带有自由色彩、较多神话要素的大众部教义受到欢迎。大乘佛教就是在大众部教义基础上创立的。大众部原在南方盛行,大乘佛教盛行后,它便随之消失了。大乘佛教在创立和发展过程中也受到民间宗教信仰及希腊、伊朗文化思想的影响。在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时期,在家信徒是僧团的外围势力,他们在经济上资助僧团的宗教活动,并负责维修佛教遗迹和佛塔等宗教场所。这些在家居士是促使大乘佛教产生的重要社会力量。
在纪元前后,在佛教徒中,流行着对佛塔的崇拜,从而形成了菩萨众——大乘最初的教团。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据《大般若经》、《维摩经》、《妙法莲华经》等阐述大乘思想和实践的经籍进行修持和传教,形成了中观派(空宗)和瑜伽行派(有宗)两大系统,而将早期佛教贬为小乘,发生了大乘与小乘的历史分裂。
大乘佛教分空(中观学派)、有(瑜伽行学派)二宗。中观学派主张观察问题要不落一边(如空与有、常与无,各一边),即要综合两边,符合中道,因而名中观学派。由龙树菩萨(150一250年)及其弟子提婆(圣天,170一270年)所创立,奉《大品般若经》为主要经典,龙树所著《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和提婆所著的《百论》为基本理论著作。提婆的后继者罗 罗传系至清辨及佛护,随后又分演为不同派系。约在4一5世纪,大乘佛教又形成了瑜伽行派,并成为佛学主流。“瑜伽”是相应的意思。瑜伽行学派尊称弥勒为始祖,以《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为主要经典。而实际创始人是无著和世亲两兄弟。无著的《摄大乘论》、世亲的《二十唯识颂》、《三十唯识颂》和《大乘百法明门论》等著作,在创宗方面作用最大。继世亲之后有亲胜和火辨两家,他们相继发挥亲胜学说的有德慧、安慧和真谛。以上为前期瑜伽行派。再后,继世亲、火辨一系的陈那,特重视因明学(也就是逻辑论证和认识探讨),而发挥陈那思想的有无性、护法、戒贤(玄奘法师在印度的老师)和法称,被称为后期的瑜伽行派。
龙树、提婆反对部派佛教某些流派的万物实有的观点,认为人生的痛苦在于人们对于世间一切事物没有真正的了解,产生了颠倒分别的无益戏论。要解脱痛苦,最根本的是要体会一切事物的“实际”,认清一切事物并无实体,即“无自性”,就是“空”。中观学派的空观是根据缘起学:万物既是因缘和合而生,这就说明其不是真实的存在。因缘所生就证明事物的内在并不真实,任何事物只要依靠先行事物而得以存在,它就必定失去声称自己有内在真实性的权利。佛教缘起学是讲任何事物都是有原因的,否则就不是实有的事物。这就是说,由于事物是有原因的,因此是实有的。而中观学派认为,一切有原因的事物都不是真实的,正是因为有原因,所以才不真实。这是在原来的缘起学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为“缘起性空”、“一切皆空”的宇宙观,因此,大乘中观学派被称为空宗。
瑜伽行学派继承了中观学派的空观思想,但认为“一切皆空”的说法会导致否定佛的主体和境界论,危及佛教自身存在。于是,提出了“万物唯识”所变,“识有境无”的主张。众生的“识”是变现万物的根源,由于万物由识所变,因此万物(也就是境)是无(也就是空)。由于识能变现万物,因此识是有的。瑜伽行派主张识有,所以又名有宗。识能变现万物,识也就是众生轮回转生的主体。由此,瑜伽行派提出了“转依”的宗旨,用作为解脱的代替语。所谓“转依”是从人们与生俱来相续不断的意识状态着眼,认为人们意识、认识的转变会影响行为,也会使整个认识行为和环境都发生转化,众生也就随着这种转化而成佛。这是佛学中最具有典范意义的哲学。
大乘佛教思潮的出现,是继部派佛教之后的第二次大分化,也是对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的最大冲击,从整个印度佛教史来看,是最大的一次分裂。“乘”是运载或道路之意,大乘佛教指责前期佛教只求个人解脱,是小乘。前期佛教则不承认自己是小乘,而认为自己是佛教正统,并指责大乘佛教是杜撰的,并非佛陀的教化。其实,任何宗派和学派都有一个发展、演变、补充进而完善的过程。部派佛教补充了原始佛教的一些理论,大乘空、有二宗继承和发扬了前期佛教学说,并有所发展,在理论上更为完善。
大、小乘佛教在精神和实质上的区别。1.在对佛陀的看法上,小乘佛教认为,释迦牟尼是人间的觉者,佛教教主和传教师。而大乘佛教认为,只有依靠佛的智慧、功德才能救度众生,而把佛视为超人的存在。小乘佛教一般认为佛仅一尊就是释伽牟尼,大乘佛教认为有十方三世无量诸佛,如阿 佛、阿弥陀佛、弥勒佛、药师佛等等。这就更进一步认为佛是整个宇宙力量的体现。
2.在追求的理想上,小乘以追求阿罗汉果为究竟,偏重于个人解脱,而大乘以成佛为目的,提出了菩萨(菩萨是菩提萨 的简称,是有情、智慧、觉悟的意思,故可意译为觉有情)的名号,作为成就正觉(佛)的准备。认为菩萨是佛体,应以菩萨为目标,众生只要达到去掉无明,就可以进入究竟的境界——涅 。普渡众生的思想不在寂灭,而在永生。
3.在修持方法上,小乘认为人生痛苦的原因在于人生的本质,即由种种行为(业)和种种烦恼(惑)而产生的苦果,应当重教尊闻,追求断业灭惑,不使再生。所以主张个人远离社会,隐遁禁欲。大乘则认为,人生问题不应孤立解决,而应全面解决,不但自己要解除痛苦,也要使他人解除痛苦,即强调众生的“共业”共同转化。因而大乘重行为,强调不应回避现实,而要面对现实,理解现实,厂行六度四摄之法,修菩萨之行,在现实中求得解脱。
4.在理论上,小乘拘于佛说,认为佛所说的都是实在的,佛说有某个概念,就有某个概念的存在;只承认“人无我”,即人没有独立永恒的实体,人是空的;至于宇宙万有,则不是空的,这就是“人空法有”的学说。大乘佛教对于佛说则有较为自由的解释和发挥的色彩,认为不仅“人空”,且“法也空”,即宇宙万有也没有独立永恒的实体,也是空的,是“一切皆空”,主体和客观都是空的。
大、小乘过去一直有宗派的争执,更有甚者,小乘人不同大乘者共饮一条河的水,其实这只是一种偏执。一般认为,小乘佛教较为接近佛陀的原意,大乘佛教是“非佛说”,但却是佛陀所示之本怀。其实,在小乘佛教理论中,已含有大乘佛教的思想,只有部派佛教,尤其是说一切有部,对“法”的分析及枝末的固定,才把活泼圆融的佛法变成了严密的理论,将其佛法范围起来,筑成了阻止前进的樊篱,从而使佛教发展受到局限。大乘佛教继部派佛教的发展,冲破了这道樊篱,使佛陀精神得到开放。按“乘”是运载和道路之意,则大、小乘都是按照佛陀所示之路在前进,只不过行程和运载的能力有区别而已。有如以往用人担负重,继之而用牛马驮运,稍后有鸡公车、架架车、木船。至现代已是汽车、火车、轮船、飞机了,能说这种发展不对吗?人出外旅行,尚有步行或骑自行车者,能说他们不能到达旅行的目的地吗?小乘以阿罗汉为究竟果位,大乘则以成佛为目标,所以菩萨道深广无伦,其主要内容就是发菩提心,行波罗蜜多,历十地而成佛。据《大智度论》三句话,可概括大乘教义:(1)一切智智相作意,——一切智智即无上菩提;(2)大悲为上首,——发大悲心以普救众生之苦;(3)无所得为方便行,——体证缘生空无我之义,忘我而为众生服务,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所以《华严经》上说:“以一切众生为树根,诸佛菩萨为花果。”又说:“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这是说大乘佛教以度众生为自救的辩证目的,这也就是大乘无常观的世界观和菩萨行的人生观的具体实践。

最初佛教传入中国后,小乘的思想并不适合骨子里具有悲天悯人性格的中国人,因此便有了唐三藏去取大乘佛教经文的历史,小乘与大成的根本区别在于:小乘立足点在于渡我;大乘以渡众生为己任,其本质是心出世而身入世的。“地狱未空,誓不成佛。”这等大慈大悲的言语似乎预示了解决问题的正道之所在。

说那么多有用啊?
简单说吧
小乘佛法讲究独善其身
大承佛法讲究普渡众生

小乘佛经是只能给灵魂以安宁,而大乘佛经可以渡化灵魂.呵呵,本人是这样理解的,因为在<西游记>里,唐僧不是去西方取经的吗,他本来就已经有小乘佛经了,只是能让被杀的灵魂以安宁,却不能平息他们的怨气,使它们离去.等于一个是暂时的作用,一个是永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