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娱之崛起顶点小说:蝶恋花 晏殊 的主题是什么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3 14:51:48
原文: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晏殊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译文] 栏杆依靠着绿树,春风在轻轻飘拂柳丝。是谁在拨弄弹奏着伤心的乐曲!一对燕子穿过珠帘双双飞去。满眼看去,满天飘拂着飘落的柳絮。红杏正在开放,霎时,清明时又下起阵阵急雨。浓睡醒来,只听见黄莺乱啼,惊破了我的好梦,再也无法寻觅。

此为晏殊写闺思的名篇。词之上片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此词“昨夜西风”三句和欧阳修、辛弃疾的词句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足见本词之负盛名。全词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
起句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象在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在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在联系,但在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在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寒意。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这两句纯写客观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接下来两句“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从今晨回溯昨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触。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过片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在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来的。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纯用白描。这三句是本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
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彩笺,这里指题诗的诗笺;尺素,指书信。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在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山长水阔”和“望尽天涯”相应,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而“知何处”的慨叹则更增加摇曳不尽的情致。
在婉约派词人许多伤离怀远之作中,这是一首颇负盛名的词。它不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点,而且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它不离婉约词,却又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约词。

  这首词主要抒发了离恨相思之苦,情景交融,细致入微,感人至深。
  上片重在写景,寓情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词人的眼中,菊花似为愁烟所笼罩,兰花上的露珠似乎是它哭泣时流下的泪珠,这一亦真亦幻幽极凄绝的特写镜头,正是抒情主人公悲凉、迷离而又孤寂的心态的写照。“罗暮轻寒”二句将笔触由苑中折回室内,似乎是写燕子由于罗幕轻寒而离去,实则写作者身之所感,也是作者心之所感。“燕子双飞去”,不仅是带有鲜明的季节特征的景物,而且,燕之“双飞”更衬出人之“孤栖”。不难想象,当作者目送时而绕梁呢喃、时而穿帘追逐的双燕相随而去之际,该怀着怎样一份孑然独立的怅惘!“明月不谙”二句引来明月作进一步的烘托与映衬。作者嗔怪“明月不谙离恨苦”,是从另一角度加以生发——月已圆而人未圆,作者对那皓洁的月光羡极生妒、略致微词,乃是情理中。
  下片写登楼望远。“昨夜西风”句,使固有的惨澹、凄迷气氛又增添了几分萧瑟、几分凛冽。西风方烈,碧树尽凋;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望尽”,既表明其眺望之远,也见出其凝眸之久,从时空两方面拓展了词境。但“望尽天涯路”,不见天涯人。既然如此,那就只有寄书寄意了。 “山长水阔知何处”,以无可奈何的怅问作结,给人情也悠悠、恨也悠悠之感。”

这首词的时间是由夜到晓,地点是由室内而到楼上。是写离别相思之情的。
词的上片写词人在清晨时对于屋内、屋外景物的感受,由此衬托出漫漫长夜的相思之苦。首句写景物,不但点明了时令—秋天,并且描绘了环境的幽美,借以暗示人物的闲雅。菊花称“槛菊,则是在庭院廊庑之间。菊花笼着清烟,兰花带着露点,则是在清晓。用愁来表达菊在烟中的所感,用泣来解释兰上何以有露,表说的是菊与兰的心情,将菊与兰人格化,实际上是用来表明词人的心情。以物表人,物人合一。这一句,虽只有七个字,但却写出了景物、地点、季节、时间和人物的情绪、感觉,可见词人用字的精练。
第二、三句写清晨燕子从帘幕中间飞出去的情景。“清寒”是新秋早晨的气候,而“双飞”则反衬词人的孤独。一清早,燕子就不顾屋里还有一个孤独的人,双双地穿过幕帘飞走了。这就含有燕子是个无情之物。从而过渡到下文对明月的公然埋怨。
第四五句,写天亮以后,还有残月的余辉斜射进屋中。因而回想起昨夜的月光照了整整一夜,使人无法入眠,直到现在仍不肯罢休。实际上,明月是无知之物,而词人却赋予它的生命与感情,使它为自己的创作意图服务。这样,就将情与景交织起来,使感情更加具体、深刻。
词的下片写词人经过一夜的苦相思之后,清晨走出卧室,登楼望远。当他独上高楼的时候,最先收入眼底的是一片空旷,连远到天边的路也看到了尽头,一望无边。于是回想起昨夜那个不眠之夜中,所听到的风声、落叶声,恍然悟出,昨夜西风啸厉,一夜之间,吹落光树叶。上“高楼”引出“望尽”。“独上”暗对“燕子双飞”。三句写登高望远,难遣离愁,境界可谓高远阔大。
词人望尽了天涯路,终不见天涯人,相思之情就只有托付于书信了。这里自然的过渡了过来。可一个家有“槛菊”、“罗幕”、“朱户”、“高楼”的人,竟没有“尺素”,显然写的是托词,一定是有一种难言之隐了。这里,我们可以想象哪个她可能变心了呢,还是可能已经成家了呢?所以接着又说,即使有尺素,可是山这样连绵不断,水这样广阔无边,人究竟在什么地方都不明白,又从何而寄呢?这两句极写诉说离情的困难和间阻,将许多难事、不愿说的事,推脱于“无尺素”,就获得了一种言在意外,有余不尽的艺术效果了。

这个题目,要按当时的时间心情或背景,来决定题目的

相思无处诉,连写信的地方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