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电缆皮多少钱一斤:爱默生是一位怎样的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5 09:03:46

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 1803-1882)美国散文作家、思想家、诗人。1803年5月出生于马萨诸塞州波土顿附近的康考德村,1882年4月27日在波士顿逝世。他的生命几乎横贯19世纪的美国,他出生时候的美国热闹却混沌,一些人意识到它代表着某种新力量的崛起,却无人能够清晰的表达出来。它此时缺乏统一的政体,更没有相对一致的意识形态。在他去世的时候美国不但因为南北战争而统一,而且它的个性却逐渐鲜明起来,除了物质力量引人注目,它的文化也正在竭力走出欧洲的阴影。1837年爱默生以《美国学者》为题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演讲辞,宣告美国文学已脱离英国文学而独立,告诫美国学者不要让学究习气蔓延,不要盲目地追随传统,不要进行纯粹的摹仿。另外这篇讲辞还抨击了美国社会的拜金主义,强调人的价值。被誉为美国思想文化领域的“独立宣言”。一年之后,爱默生在《神学院献辞》中批评了基督教唯一神教派死气沉沉的局面,竭力推崇人的至高无尚,提倡靠直觉认识真理。“相信你自己的思想,相信你内心深处认为对你合适的东西对一切人都适用……”文学批评家劳伦斯.布尔在《爱默生传》所说,爱默生与他的学说,是美国最重要的世俗宗教。

爱默生出身牧师家庭,自幼丧父,由母亲和姑母抚养他成人。曾就读于哈佛大学,在校期间,他阅读了大量英国浪漫主义作家的作品,丰富了思想,开阔了视野。毕业后曾执教两年,之后进入哈佛神学院,担任基督教唯一的神教派牧师,并开始布道。1832年以后,爱默生到欧洲各国游历,结识了浪漫主义先驱华滋华斯和柯尔律治,接受了他们的先验论思想,对他思想体系的形成具有很大影响。

爱默生回到波土顿后,在康考德一带从事布道。这时他的演说更接近于亚里士多德学派风格,重要讲演稿有《历史的哲学》、《人类文化》、《目前时代》等。 爱默生经常和他的朋友梭罗、霍桑、阿尔柯、玛格利特等人举行小型聚会,探讨神学、哲学和社会学问题。这种聚会当时被称为“超验主义俱乐部”,爱默生也自然而然地成为超验主义的领袖。

1840年爱默生任超验主义刊物《日晷》的主编,进一步宣扬超验主义思想。后来他把自己的演讲汇编成书,这就是著名的《论文集》。《论文集》第一集于1841年发表,包括《论自助》、《论超灵》、《论补偿》、《论爱》、《论友谊》等12篇论文。三年后,《论文集》第二集也出版了。这部著作为爱默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他的思想被称为超验主义的核心,他本人则被冠以“美国的文艺复兴领袖”之美誉。

爱默生的《论文集》赞美了人要信赖自我的主张,这样的人相信自己是所有人的代表,因为他感知到了普遍的真理。爱默生以一个超验主义名的口吻,平静地叙说着他对世界的看法、超验主义结合并渗透了新柏拉图主义和类似加尔文教派的一种严肃道德观和那种能在一切自然中发现上帝之爱的浪漫派乐观主义。

爱默生喜欢演讲,面对人群令他兴奋不已,他说他感觉到一种伟大的情感在召唤,他的主要声誉和成就建立于此。他通过自己的论文和演说成为美国超验主义的领袖,并且成为非正式哲学家中最重要的一个。他的哲学精神表现在对逻辑学、经验论的卓越见解上,他轻视纯理论的探索,信奉自然界,认为它体现了上帝和上帝的法则。

除《论文集》之外,爱默生的作品还行《代表人物》、《英国人的特性》、《诗集》、《五日节及其他诗》。

爱默生集散文作家、思想家、诗人于一身,他的诗歌、散文独具特色,注重思想内容而没有过份注重词藻的华丽,行文犹如格言,哲理深入浅出,说服力强,且有典型的“爱默生风格”。有人这样评价他的文字“爱默生似乎只写警句”,他的文字所透出的气质难以形容:既充满专制式的不容置疑,又具有开放式的民主精神;既有贵族式的傲慢,更具有平民式的直接;既清晰易懂,又常常夹杂着某种神秘主义......一个人能在一篇文章中塞入那么多的警句实在是了不起的,那些值得在清晨诵读的句子为什么总能够振奋人心,岁月不是为他蒙上灰尘,而是映衬得他熠熠闪光。

附爱默生一些言论:

关于人在宇宙中的地位,爱默生说:“人不是在自然里,而是在自身中看到—切都是美好而有价值的。世界非常空虚,它却从这种虚饰的外观中得到好处,使灵魂骄傲地得意扬扬。”

爱默生赞美了人的伟大,他说:“每个真正的人都是—个事业、一个国家和—个时代;他们需要无限的空间、无数的人和无限的时间去完成自己的使命;子孙后代似乎象一排门客,跟随在他的身后。伟人凯撒,他是为后来时代而生的,我们从他那里得到了罗马帝国。基督出生了,成千上万的人紧紧依附着他的才华成长起来,人们认为他就是美德,就是人存在的原因。制度是一个人的身影的延长。”

爱默生在《自信》一文中对自知与自爱作了较为详细地论述:“相信你自己的思想,相信你内心深处认为是正确的,对所有的人也是正确的——那就是天才。说你潜在地有罪,是有普通意义的;因为最内心的东西在适合的的候会成为最表面的东西,当末日审判来临时,我们最初的思想复归于我们。正如心灵的呼声属于每个人,我们认为最高的功绩属于摩西、柏拉图和弥尔顿,他们蔑视任何书籍和传统,讲的不是人们的想法,而是他们自己的想法。一个人应该学会发现和观察自己内心深处闪烁的微弱的光亮,而不仅仅是注意诗人和圣贤者辉耀天空的光彩。他也不可忽视自己的思想,因为它是他自己的。在天才的每个作品中,我们都会看到我们自己抛弃了的想法;但当它们回到我们这里时却带上了某种陌生的崇高感。艺术的伟大作品并不会对我们有更多的教益。它们教导我们,当所有喊声都在另一方时,要心平气和地、坚定不移地坚持我们自己的看法。而明天一个外乡客会非常高明地说出恰恰是我们一宜想到和感到的东西,我们会被迫为我们的意见来自他人而感羞赧。”

对于经验,爱默生认为:“在我看来,没有神圣的事实,也没有不神圣的事灾。我只是试验者,我是个永不停息追索者,在我身后永远不存在‘过去’”。

关于所有权的问题,爱默生说;“当人人权利都平等的时候,从道德、理智上讲,人们在财产方面则是非常不平等的,—个人拥有衣服,另一个拥有一片土地。”

爱默生对法律的看法有一种近乎嘲讽的意味,他说;“法律只不过是—种备忘录。我们很迷信,并多少有点尊重法规:它以活着的人的资格所具有的活力就是它的效力。该法规一直在那里说,昨天我们同意如此这般,但你如今认为这一法规如何呢?我们的法规是印上我们自己的相片的通货:它很快就变得无法辨认,经过—段时间将返回造币厂。”

在《书籍》一文中,爱默生为读者提供了三点可借鉴的原则:“我必须提供的三条实用准则是:第一,决不阅读任何写出来不到一年的书;第二,不是名著不读;第三,只读你喜欢的书。”

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1803—1882)美国散文作家、诗人。哈佛学院(今哈佛大学)毕业。曾任教育师和牧师。1882年脱离教会,赴欧洲游历,接受康德哲学。回国后成为先验主义运动的核心人物,创办并主编评论季刊《日规》。宣扬基督教的博爱和自我道德修养,提倡接近大自然,主张建立民族文学,并要求进行温和的社会改革。晚年思想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作品有《论文集》、《代表人物》和《英国人的性格》以及《诗选》、《日记》、《书信》等。

1803年5月25日,爱默生生于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的一个牧师家庭。他14岁进入哈佛大学,17岁毕业,而后从教数年。1826年,他步父亲的后尘,进入哈佛神学院学习,次年被获准讲道。1828年,爱默生成为波士顿第二教堂的牧师,这个教堂属于当时在新英格兰居优势的唯一神教派(Unitarian)。虽然唯一神教在某些方面对卡尔文教的教义作了修改,但仍保留了许多旧教规。1832年,因不赞成这一教派的某些教义,加上结婚仅18个月的爱妻因患肺结核病逝,爱默生放弃神职,远赴欧洲游历。在欧洲,他拜访了英国浪漫主义运动的先驱人物兰道尔、柯尔律治、华兹华斯等人,并深受康德先验论哲学思想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超验主义哲学观。1834年,爱默生回到美国。1835年,他和第二任妻子在波士顿的康科德(Concord)定居。次年,发表《论自然》。这篇散文几乎包含了爱默生所有重要思想的胚芽。从那之后,他到处公开演说,逐渐成为美国的知名学者。

从1836年开始,包括亨利·戴维·梭罗、纳撒尼尔·霍桑、玛格丽特·富勒、皮博迪姐妹、乔纳斯·维利等在内的一群思想家、改革者、诗人、艺术家,不定期地聚集在康科德爱默生的家中,和爱默生一起探讨神学与哲学的不良状况,思考着美国的身份(Identity),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诠释学术和精神上的独立和自立以及乌托邦式的友谊。他们宣称存在一种理想的精神实体,超越于经验和科学之处,可以通过直觉得以把握,这就是美国超验主义运动(transcendentalism)的起源。在这个超验主义俱乐部,他们创办了评论季刊《日晷》(1840-1844),撰写文学作品和发表主张教育、伦理、政治等方面进行社会改革的论文。爱默生一度担任主编,是超验主义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

1837年8月31日,爱默生在美国大学生联谊会上以《论美国学者》为题发表演讲,抨击美国社会中灵魂从属于金钱的拜金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劳动分工使人异化为物的现象,强调人的价值;他提出学者的任务是自由而勇敢地从表相中揭示真实,以鼓舞人、提高人和引导人;他号召发扬民族自尊心,反对一味追随外国学说。这一演讲轰动一时,对美国民族文化的兴起产生了巨大影响,被誉为是美国“思想上的独立宣言”。爱默生的思想受到了当时的传统思想的压制和攻击。1838年7月15日,当爱默生在剑桥神学院发表题为《神学院致辞》的著名演讲时,遭到新英格兰加尔文教派、唯一神教派等宗教势力的抗议和攻击。这表明,在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美国社会,各种思潮斗争很激烈。

爱默生的著作大多是散文,主要作品包括《论自然》、《论超灵》、《自助》等,分别收在《论文集》(1841)和《论文集:第二辑》(1844)。1847年和1867年他分别出版两册《诗集》。此外还有《代表人物》(1850)、《英国人的性格》(1856)等作品。他作品的中心是人本主义哲学思想,基本出发点是反对权威,崇尚直觉,主张个性解放,打破神学和外国教条束缚,核心是主张人能超越感觉和理性,直接认识真理。他的超验主义观点摒弃了加尔文教派以神为中心的思想,吸取了康德先验论和欧洲浪漫派理论家的思想,提出人能够凭直觉认识真理,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人就是上帝。为此,他大声疾呼,“相信你自己吧:每颗心都随着那弦跳动。接受上苍为你找到的位置――同时代人组成的社会和世网。” 爱默生认为,宇宙是单一精神(既“超灵”或“上帝”)的体现,人的心灵和自然界都与这一精神相同,因此人和自然界都具有“神性”。既然“人是自己的神”,人就应该相信自己,而不应崇拜古人,依赖外国。他说,“人应当学会的是捕捉、观察发自内心的闪光,而不是诗人和伟人们的圣光。”为此,他呼吁,“我们要用自己的脚走路,用自己的手操作,说自己心理想说的话。”爱默生的观点反应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时代精神:“一个人一定能够成为他想成为的人。”这种自立精神,被称为美国式的宗教,激励了美国民族精神的发展和完善。

爱默生的时代正是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西进运动时期。西进运动既是一个政治、经济、地理的概念,同时也是美国文化本土化的发展历程。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弗雷得里克·杰克逊·特纳说:西进运动和边疆推进过程是美国逐渐摆脱欧洲影响、实现美国化的过程,是美国自由、民主和个性的源泉。西进运动对美国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早期美国社会继承的是欧洲文化传统,北美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尤其是广阔的西部,使欧洲传统文化在这里逐渐演变成独特的美国文化。美国文学就是美国文化本土化的一个重要佐证,同时又深刻地反映出时代的精神和要求。

爱默生正是美国文学和文化本土化的积极推动者之一。他的观点有助于打破当时的神学思想和外国教条的束缚,建立民族文化,集中体现时代精神,为美国政治上的民主主义和经济上的资本主义发展提供理论根据。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主张作者描写身边卑微而平凡的生活,不要被传统压倒,不要醉心于罗马和巴黎的式样。他说,“愚蠢地坚持随众随俗是心胸狭小的幽灵的表现,是低级的政客,哲学家和神学家们崇拜的对象。”他认为,“任何名副其实的真正的人,都必须是不落俗套的人。”在教育方面,他的人本主义思想让他高度重视教育,他的关于教育的警句在今天都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他认为“世界上一切伟大光辉的事业都比不上人的教育。”他告戒人们,“每个人在受教育过程中,总有一天会认识到:嫉妒是无知,模仿是自杀。”他的主张隐含着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创新教育精神。

虽然爱默生在哲学上是唯心主义者,但他的主张与19世纪美国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在思想文化上的要求相一致,对解放思想和建立美国民族文学起了积极推动作用,他的思想对同时代(如梭罗、惠特曼)以及后来的作家(如埃米莉、迪金森、弗罗斯特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正是这些作家形成了美国的文艺复兴。

爱默生一生经历过多次生死离别,他最大的一次痛苦是1872年的那场火灾烧毁了他与妻子生活了37年的住房,也烧毁了超验主义者的聚集地。朋友们怕爱默生伤心过度,安排他到国外旅行。与此同时,他们集资重新修建了康科德的房子。1873年,爱默生从国外返回康科德,接受了这份意外的惊喜,他居住在那里继续思考和写作。1882年的一天雨后,当爱默生穿过心爱的康科德小树林时,意外感染了肺炎。4月27日,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在康科德病逝。这个新英格兰的小镇为他的去世敲响了79下钟声,象征着这位伟大思想家的一生。当噩耗传开,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为他送行,追忆伟人的一生。

爱默生的思想和作品推动了美国民族精神的确立和发展。他的作品让我们了解到,在我们熟知的物欲横流、光怪陆离、追求金钱与时尚的美国,还有其自然、沉静的一面。今天,世界各国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考验和挑战。我们这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也必须思考如何应对外来文化的强大冲击,保持和发扬本土文化的生命力,让我们的民族精神永远保持青春和活力。爱默生的作品恰好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和答案。

聪明人、对世界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人,正如上面三位所说!

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 1803-1882)美国散文作家、思想家、诗人。1803年5月出生于马萨诸塞州波土顿附近的康考德村,

踢球的那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