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轮胎没有内胎吗:台风的命名是怎么来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5 02:49:40

以前台风并无名字,而是按照每年发生次序编号,国际间并无统一规定。但当同时有二、三个台风发生时,会常不明所指而发生混淆,於是自1947年起,统一由美军驻关岛的「联合台风警报中心」负责派飞机侦察,当达台风强度者,即予以命名,以资分辨。命名的原则是北半球一八0度以西,按英文字母顺序排列四组女性名字,周而复始,轮流使用;北半球一八0度以东,另定数组女性名字使用。至於南半球所发生之台风,则使用男性名字。如此则可分辨台风所发生之区域和先后的次序而不致混乱。
  1979年北半球再变更命名方式,中及西北太平洋(东经一八0度以西)至南海台风名称改以男、女性名字相间排列,仍分四组,共84个名字。又(1990)再度修改为每组23个男、女名字相间排列共四组.
  1999年前台风的名字是由珍珠港的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发出的,香港天文台和台湾中央气象局都采纳它们发出的台风英文名,然后将它翻译为中文名。2000年后有中文之台风名制定,分别由各国合作制定对当地有特色之台风名.如:
  中国 China:悟空 (Wukong),杜鹃 (Dujuan)等等.
  柬埔寨 Cambodia:灿都 (Chanthu)等等.
  北韩 DPR Korea:鸿雁 (Kirogi),凤仙( Pongsona)等等.
  中国香港 Hong Kong, China:婷婷 (Tingting),启德 (Kai-tak)等等.
  日本 Japan:圆规 (Kompasu)等等.
  老挝 LAO PDR:凯萨娜 (Ketsana)等等.
  澳门 Macau:梅花 (Muifa)等等.
  其实台风的命名是依照所定之表去命名!以下便是1979至2000年后的台风命名表!!
  年份 命名机构
  1979-1989 JTWC联合台风警报中心
  1989-1996 JTWC联合台风警报中心
  1996-2000 JTWC联合台风警报中心
  2000-later JMA日本气象台

  根据台风委员会1998年12月1日至7日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的第31届会议的决议,从2000年1月1日起,采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对西北大西洋和南海生成的热带气旋进行命名,旨在帮助人们对热带气旋提高警觉,增强警报效果。同时,保留原有热带气旋编号。该方法将用于台风委员会成员向国际社会发布的公报中。也供各成员用当地语言发布热带气旋警报时使用。

  第31届台风委员会通过的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命名表,共有140个名字,分别由亚太地区的柬埔寨、中国、朝鲜、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日本、老挝、马来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联邦、菲律宾、韩国、泰国、美国和越南等14个成员提供(每个成员提供10个名字)。这140个名字分成10组;每组里的14个名字(每个成员提供1个名字),按每个成员的字母顺序依次排列。命名表按顺序、循环使用。

  根据规定,一个热带气旋在其整个生命过程中无论加强或减弱,始终保持名字不变。这些名字大都出自提供国和地区家喻户晓的传奇故事等。中国提供的名字是:“龙王”、“玉兔”、“风神”、“杜鹃”、“海马”、“悟空”、“海燕”、“海神”、“电母”和“海棠”。

希腊单词typhon 既是风神的姓名又是意为“旋风,台风”的普通名词, 被借入到阿拉伯语(就象在中世纪时许多希腊语单词进入阿拉伯语一样,那时,阿拉伯人的学问保存了古典的风格,同时在把它传向欧洲时又有所扩充)。Tufan ,希腊语的阿拉伯语形式, 传入到了印度人使用的语言,11世纪时讲阿拉伯语的穆斯林入侵者在印度定居下来。这样,阿拉伯语单词的衍生,从印度语言进入英语(最早记载于1588年),并以如touffon 和 tufan 的形式出现于英语中, 最先特指印度的猛烈风暴。中国,另一个大帝国,给了我们风暴的另一个单词,这里指的是在中国附近洋面发生的飓风。汉语单词的广东语形式toi fung 同我们的阿拉伯语借用词相近, 最早以tuffoon 的形式于1699年载入英语。 各种形式合并在一起最后变成了typh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