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昭医考刘昭个人简历:关于邓小平理论的三道难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4 22:25:56
1.全球化背景下邓小平理论的实践意义?
2.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走向的影响?
3.当代中国人的道德选择--传统还是西方?
希望各位大虾给我点答案,感激涕零
晕死,二楼的怎么邓论填空题都粘贴上来了?现在急需第三个题啊,前两个还似是而非地,最后一个不知怎么答

以经济全球化为主流的全球化趋势在今天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它决不是始于今天。实际上,在资本主义兴起之时,就开始了自己的历程,只不过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现象更加突出及其趋势大大加强而已。令人惊讶的是,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就以其惊人的洞察力注意到世界经济全球化这一历史发展趋势,宣告了“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他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1](P245—255)这一观点集中地体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他所提出的“世界历史”理论中。在这一理论中,马克思以具有特定含义的“世界历史”概念分析、表征和揭示了“经济全球化”这一历史趋势。所以,在全球化浪潮滚滚而来的今天,准确地把握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自觉地运用这一理论的观点、方法和全球化视野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其当代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此,邓小平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不仅闪耀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光辉,而且以解决中国问题为出发点,给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赋予了新的时代特征,填补了这一理论的一些空白,因而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由此也凸现了邓小平理论宏大的全球化视野。所以,阐明邓小平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对于我们正确认识邓小平理论在经济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的21世纪的历史地位,坚定不移地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建设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邓小平理论的全球化视野: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第一,邓小平在深刻把握当代世界历史时代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对外开放的理论,指出了在经济落后的基础上建立的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世界历史”或“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凸现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意义,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认为,“世界历史”并不是各国历史的机械凑合,也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它是经过发展、转变而在历史的一定阶段才产生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2](P112)其涵义是,从横向上看,就是建立在生产力巨大发展基础上的各民族间的普遍交往;从纵向上看,就是指在前资本主义落后的生产力、分工的基础上,历史只能被分割在狭隘的民族地域中发展,不可能形成各民族相互交往、相互依赖的格局,这时各国的历史不足以构成“世界历史”;只有当大工业开辟了世界市场,使商业、交通得到巨大发展,创造出打破限制民族交往的自然隔阂的生产力和生产手段时,“世界历史”才能形成。如马克思所说:“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1](P51)简言之,马克思所说的“世界历史”,是指在世界生产力发展的特定阶段,各民族、各国家通过普遍交往,进入相互依存状态,形成世界整体化以来的历史。它形成于资本主义时代。其基本特征是:1、开放性,即各民族、各国家全面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世界成为一个以物为中心的人与人全面依赖的世界。2、流动性,产生了规模宏大的世界市场、国际联合体以及全球循环的物质流、资金流、技术流、人才流等。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概念,表征、揭示的正是“经济全球化”这一历史趋势。
世界历史的形成意味着世界生产力的形成以及人们可以利用这种世界生产力。所以,马克思说:“某一个地方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当交往只限于毗邻地区的时候每一种发明在每一个地方都必须重新开始。”“只有在交往具有世界性质,并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只有在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的时候,保存住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1](P60-61)因此,在世界历史中,“各个单独的个人才能摆脱各种不同的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包括精神生产)发生联系,并且可能有力量来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生产(人们所创造的一切)。”[1](P67-68)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上述观点表明:在世界历史时代,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自给自足、闭关自守的情况下高速地发展民族经济,对“后发展”的国家来说尤其是如此。所以,对外开放是经济落后的国家走向繁荣的必由之路,这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所蕴含的逻辑结论。
在当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高科技的开发和利用,各民族、各国家之间的交往日益增多,其层次不断地扩大。全面交往产生的结果是形成了规模更为宏大的世界市场、国际联合体以及信息、技术、资金、人才的跨国流动。这些,印证了马克思当年的预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交往的扩大,历史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世界历史。另外,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不同,当代世界历史中并存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共同发展的历史。
在当代的世界历史中,社会主义中国如何求生存和发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的问题。邓小平认为:“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3](P78)“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3](P90)因此,邓小平在设计中国社会发展的目标和道路时,自觉地运用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的观点、方法和宽广的“全球化”视野,在对当代世界历史时代性特点的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作出了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科学论断,提出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对外开放,自觉走进世界性或全球性交往的行列,因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3](P64)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的提出和实施对于巩固和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意义是极为重大的。这是因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虽然实现了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跨越,但没有经历发达的资本主义阶段,生产力较为落后,是邓小平所概括的“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因此,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或不发达阶段的中国要发展生产力,就必须吸收和利用资本主义的先进的生产力,享用资本主义的一切有用的成果。只有对外开放,才能以人类的先进成果为自己的发展起点,以“跳跃”式的发展跨入现代化的行列。相反,闭关自守势必使一切都需要从头开始和单独进行,重复别人已经走过的老路,导致的将是停滞、落后和愚昧。正因为如此,邓小平告诫我们:“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3](P78)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对外开放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加快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步伐。这充分证明了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的正确性,证明了对外开放确是社会主义中国从落后走向繁荣的正确道路。同时,中国的实践也表明,邓小平对外开放的理论对于当代世界历史中的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
由上可见,邓小平对外开放的理论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底蕴以及宽广的“全球化”视野,是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凸现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意义。
第二,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相结合的思想,填补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留下的关于实现“跨越”的国家在“世界历史”或“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应根据什么经济体制去建设社会主义的这一理论空白。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的形成与提出虽然是在19世纪的中叶,但贯穿于他的思想发展之中。在晚年,马克思转向人类学以及前资本主义的现存社会结构的发展及其现代趋势的研究,他对俄国农村公社经济形态的改造问题有着极大的兴趣。俄国农村公社到底可以往什么方向发展?马克思运用世界历史理论的观点和方法来把握和分析这一问题,认为俄国存在着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就在于俄国公社和社会是处在“世界历史”的广阔背景中,不是脱离“世界历史”而存在的。它“和资本主义生产是同时代的东西,而且度过了这种社会制度没有被触动的时期”。[4](432)它“恰好又生存在现代的历史环境中,处在文化较高的时代,和资本主义生产所统治的世界市场联系在一起”。同时,资本主义生产向一切人“表明了它的纯粹的暂时性。欧洲和美洲的一些资本主义生产最发达的民族正力求打碎它的枷锁,以合作生产来代替资本主义所有制”,[4](P443-444)因此,“它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吸取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直接变成现代社会所趋向的那种经济体系的出发点”。[4](P451)如何才能将这种可能变成现实呢?马克思认为,“要挽救俄国公社,就必须有俄国革命”,“如果革命在适当的时刻发生,如果它能把自己的一切力量集中起来以保证农村公社的自由发展,那末,农村公社就会很快地变成俄国社会复兴的因素,变成使俄国比其他还处在资本主义制度压迫下的国家优越的因素”。[4](P441)“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相互补充的话,那末现今的俄国土地公共所有制便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4](P326)
从马克思晚年提出的“跨越”设想及其可能性和现实条件分析中可看出,“跨越论”深刻贯穿“世界历史”理论的观点和方法,实质上是“世界历史”理论的拓展。对实现“跨越”的国家应根据什么经济体制去建设社会主义,马克思没有并作出具体的论述,从而留下一大理论空白有待后人去探索和填补。
原苏联作为第一个实现跨越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的社会主义国家,由于没有认识到自己所建立的社会主义与在经过资本主义高度发展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并不完全相同,因而把马克思曾经为后者作出的某些设想当作教条,一味地排斥市场经济,认为只要按照计划经济原则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经济就能有计划按比例有序和谐地发展,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实践证明,按计划经济原则发展那种在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经济是不成功的,仅靠计划调节社会主义生产容易出现“左倾”政策和“唯意志论”的作法,阻碍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原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恰恰就在这点。
我国50年代到70年代走的曾经是与苏联同样的道路。苏联解体了,为什么我们没有垮?主要原因是我们及时实行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思想路线。早在1978年,邓小平就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以马克思主义者的胆略和勇气尖锐地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5](P150)那末,改革的大方向是什么呢?按照邓小平的观点,当今中国的改革首先是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邓小平说:“为什么一谈市场就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3](P203)所以,“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3](P364)“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3](P373)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可以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思想毫无疑问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上的一大突破,突破了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的“戒律”。十四大以来我国进一步改革开放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也充分说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于中国来说,能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这一历史发展潮流,有利于与世界性的市场经济接轨,从而最充分地利用世界市场的资源配置机制,吸收、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并由此增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在国际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逐步跨入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获得“世界历史”性存在。所以,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可以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思想,正确地解决了像中国这样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在“世界历史”或“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应建立怎样的经济体制去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对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第三,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从理论上深化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关于在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下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动力的思想,从实践上说,为实现“跨越”的社会主义国家指出了在“世界历史”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现代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马克思在阐述其世界历史理论时指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这个原理是公认的。”[1](P25)“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之间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狭隘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真正普遍的个人所代替。”[1](39-40)而资本主义大工业则“首次开辟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1](P67)众所周知,机器大工业是科学技术发展和利用的产物,与科技进步息息相关。从近代历史来看,正是在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下,才实现了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不断丰富、世界市场形成并不断扩大、民族和国家狭小疆界不断被突破、国际经济交流和合作不断加强,从而使“世界历史”或“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发展。所以,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认为,在科技进步推动下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动力。
当今世界更是科技革命的时代。高科技的发展和运用推动着生产力高速发展,使世界历史日益整合成为一部“地球村”的历史。中国由于属于“后发展”国家,科技和生产力与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能否大力推进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利用,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败,决定着我国能否在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进而成为科技大国、经济大国。邓小平深刻领悟了马克思关于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动力这一思想,结合当代世界历史和中国的特点与实际,明确地指出:“要搞四个现代化,把社会主义经济全面地转到大生产的技术基础上来。”[5](P150)“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技的现代化。”[5](P86)为此,必须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
邓小平的这一见解无疑是正确而深刻的。在生产力的运动过程中,生产力中的某要素的重大变革必然迅速波及、影响到其他要素,从而引起生产力的质变、飞跃,这就是生产力发展的生长点。近代生产力的变革以科学技术的利用引起劳动资料的变革为生长点,而现代,科学技术则决定了生产的方式、节奏和发展方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正是对科学技术在现代世界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正确概括,是对产业结构现代构成的正确理解。所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表明邓小平已站在当代世界历史的制高点上,深化了马克思关于在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下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动力的思想。
第四,邓小平关于改革开放必须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思想,解决了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历史”或“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求生存图发展的前提问题,完善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中的有关思想。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揭示了一切国家、民族、阶级和个人必定从自己狭隘的地域性的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的趋势,但并不认为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实现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说各个国家的民族性、阶级性完全丧失。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在开创“世界历史”的同时,也造就了自己的掘墓人:一个真正同整个旧世界脱离并与之对立的阶级即无产阶级。所以,“世界历史”的形成“并不能阻碍无产阶级的阶级运动”。[1](P68)相反,“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它的事业——共产主义一样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1](P41)根据马克思的这一思想,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一方面必须向世界开放,另一方面又不能忘记自己崇高的历史使命,更不能在开放中丧失“自我”。那末,在存在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根本对立的社会制度的当代世界历史中,无产阶级的国家如何在不丧失“自我”的前提下,置身于世界历史,建设好社会主义,最终完成自己崇高的历史使命呢?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没有提供现成的答案。邓小平以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眼光审视当代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总结半个多世纪以来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认为社会主义国家不实行改革,不走向世界交往的行列,固然不能建设好社会主义,但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并存又存在着矛盾、冲突与斗争的当代世界历史中,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样不能建设好社会主义,甚至意味着社会主义的死亡。为此,邓小平反复告诫国人:“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3](P379)联系当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遇到的曲折情况,我们深深地感到邓小平这一思想的极端重要性,它科学地解答了在世界历史中社会主义国家生存发展、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和完成无产阶级崇高的历史使命的前提问题,发展和完善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

http://www.dxpll.com/

邓小平说:“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坚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江泽民指出:“在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思想不去占领,各地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不能含糊的。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奋斗目标
邓小平指出:“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 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 有道德、 有文化、有纪律。”党的十五大制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纲领,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任务,明确地把培育“四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规定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
有理想,是指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对党和人民事业的科学信念。理想是人的精神支柱,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状态和精神境界。人们只有把个人的理想同国家的民族的前途紧密相连,把个人的奋斗融汇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活动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会有取之不尽的动力之源。
有道德,是指要遵守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并使“五爱”在社会生活各方面体现出来。在现阶段,共产主义道德代表着社会主义道德的发展方向,它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它的基本原则是集体主义。
有文化,是指社会主义公民应当具有良好的社会文化素质,具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所必备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科学文化是代表着一个民族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从根本上取决于大批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人才的培养。一个文盲、科盲充斥的国度是很难实现现代化的。
有纪律,是指社会主义公民应当增强法纪观念,自觉地遵纪守法。在“四有”公民的要求中,邓小平特别强调有理想、有纪律。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有效地把全党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凝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上来。
“四有”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之间密切联系,缺一不可。其中,理想是目标,道德是基础,文化是条件,纪律是保证。“四有”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和现代化建设对全体公民的社会政治理想、道德情操、科学文化素养,法制纪律观念等全面发展的要求。

http://www.dxpll.com/

邓小平说:“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坚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江泽民指出:“在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思想不去占领,各地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不能含糊的。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奋斗目标
邓小平指出:“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 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 有道德、 有文化、有纪律。”党的十五大制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纲领,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任务,明确地把培育“四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规定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
有理想,是指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对党和人民事业的科学信念。理想是人的精神支柱,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状态和精神境界。人们只有把个人的理想同国家的民族的前途紧密相连,把个人的奋斗融汇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活动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会有取之不尽的动力之源。
有道德,是指要遵守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并使“五爱”在社会生活各方面体现出来。在现阶段,共产主义道德代表着社会主义道德的发展方向,它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它的基本原则是集体主义。
有文化,是指社会主义公民应当具有良好的社会文化素质,具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所必备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科学文化是代表着一个民族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从根本上取决于大批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人才的培养。一个文盲、科盲充斥的国度是很难实现现代化的。
有纪律,是指社会主义公民应当增强法纪观念,自觉地遵纪守法。在“四有”公民的要求中,邓小平特别强调有理想、有纪律。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有效地把全党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凝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上来。
“四有”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之间密切联系,缺一不可。其中,理想是目标,道德是基础,文化是条件,纪律是保证。“四有”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和现代化建设对全体公民的社会政治理想、道德情操、科学文化素养,法制纪律观念等全面发展的要求。

邓小平说:“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坚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江泽民指出:“在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思想不去占领,各地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不能含糊的。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奋斗目标
邓小平指出:“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 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 有道德、 有文化、有纪律。”党的十五大制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纲领,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任务,明确地把培育“四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规定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
有理想,是指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对党和人民事业的科学信念。理想是人的精神支柱,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状态和精神境界。人们只有把个人的理想同国家的民族的前途紧密相连,把个人的奋斗融汇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活动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会有取之不尽的动力之源。
有道德,是指要遵守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并使“五爱”在社会生活各方面体现出来。在现阶段,共产主义道德代表着社会主义道德的发展方向,它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它的基本原则是集体主义。
有文化,是指社会主义公民应当具有良好的社会文化素质,具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所必备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科学文化是代表着一个民族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从根本上取决于大批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人才的培养。一个文盲、科盲充斥的国度是很难实现现代化的。
有纪律,是指社会主义公民应当增强法纪观念,自觉地遵纪守法。在“四有”公民的要求中,邓小平特别强调有理想、有纪律。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有效地把全党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凝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上来。
“四有”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之间密切联系,缺一不可。其中,理想是目标,道德是基础,文化是条件,纪律是保证。“四有”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和现代化建设对全体公民的社会政治理想、道德情操、科学文化素养,法制纪律观念等全面发展的要求。

邓小平说:“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坚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江泽民指出:“在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思想不去占领,各地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不能含糊的。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奋斗目标
邓小平指出:“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 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 有道德、 有文化、有纪律。”党的十五大制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纲领,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任务,明确地把培育“四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规定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
有理想,是指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对党和人民事业的科学信念。理想是人的精神支柱,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状态和精神境界。人们只有把个人的理想同国家的民族的前途紧密相连,把个人的奋斗融汇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活动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会有取之不尽的动力之源。
有道德,是指要遵守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并使“五爱”在社会生活各方面体现出来。在现阶段,共产主义道德代表着社会主义道德的发展方向,它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它的基本原则是集体主义。
有文化,是指社会主义公民应当具有良好的社会文化素质,具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所必备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科学文化是代表着一个民族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从根本上取决于大批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人才的培养。一个文盲、科盲充斥的国度是很难实现现代化的。
有纪律,是指社会主义公民应当增强法纪观念,自觉地遵纪守法。在“四有”公民的要求中,邓小平特别强调有理想、有纪律。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有效地把全党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凝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上来。
“四有”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之间密切联系,缺一不可。其中,理想是目标,道德是基础,文化是条件,纪律是保证。“四有”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和现代化建设对全体公民的社会政治理想、道德情操、科学文化素养,法制纪律观念等全面发展的要求。

邓小平说:“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坚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江泽民指出:“在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思想不去占领,各地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不能含糊的。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奋斗目标
邓小平指出:“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 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 有道德、 有文化、有纪律。”党的十五大制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纲领,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任务,明确地把培育“四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规定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
有理想,是指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对党和人民事业的科学信念。理想是人的精神支柱,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状态和精神境界。人们只有把个人的理想同国家的民族的前途紧密相连,把个人的奋斗融汇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活动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会有取之不尽的动力之源。
有道德,是指要遵守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并使“五爱”在社会生活各方面体现出来。在现阶段,共产主义道德代表着社会主义道德的发展方向,它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它的基本原则是集体主义。
有文化,是指社会主义公民应当具有良好的社会文化素质,具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所必备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科学文化是代表着一个民族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从根本上取决于大批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人才的培养。一个文盲、科盲充斥的国度是很难实现现代化的。
有纪律,是指社会主义公民应当增强法纪观念,自觉地遵纪守法。在“四有”公民的要求中,邓小平特别强调有理想、有纪律。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有效地把全党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凝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上来。
“四有”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之间密切联系,缺一不可。其中,理想是目标,道德是基础,文化是条件,纪律是保证。“四有”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和现代化建设对全体公民的社会政治理想、道德情操、科学文化素养,法制纪律观念等全面发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