铣床电路图:请问要找机械史方面的资料或者论文该怎么找啊,十万火急!!!谢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19 03:27:43
我有CNKI卡,但是在里面搜索机械史三个字,根本就没搜到几篇

请帮忙,谢谢,急啊

作为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古代机械成果种类多、数量大、出现早、水平高。中国古代机械史的研究当大有可为,但现实的情形却恰相反,20世纪的大半时间内,国内一直没一部高水平的机械史专著,近年来有一些重要作品问世,但许多研究领域仍属空白,出版的著作太少了。本文将为一个世纪以来国内机械史研究和出版状况作一小结,
  并借此呼吁科技史界有更多人才投身机械史研究,有更多优秀的相关专著问世。
  一.中国机械史的奠基人和开山之作

  20世纪之前,未见有机械史方面的专门著作。后零星地出现了一些机械史方面的文章及资料。直到1935年,才出现了第一本机械史方面的专门著作——《中国机械工程史料》,该书的作者为中国机械史研究的奠基人刘仙洲先生。

  《中国机械工程史料》为32开本84页,约5万字,包括插图约50几幅。它分门别类地汇总了分散在古籍中的史料,除千余字的“绪论”外,一般为摘自古籍的内容,很少有说明文字。这本书的贡献在于它将有关资料初步加以系统化,进行归纳与整理,起到了规划陇亩、修桥铺路的作用,对以后的机械史研究影响很大。从后人的眼光看,当然会觉得这本书比较粗糙,资料不够丰富,分类方法也可商榷,但这都无损于它的巨大价值。

  “史料”一书作者刘仙洲先生,原名鹤,又名振华,号仙舟,是我国著名的机械工程专家、机械工程教育家。1890年1月27日生于河北完县农村,1918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机械系,1924年34岁时即任北洋大学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任清华大学第一副校长 当时清华大学校长由高教部长蒋南翔兼任 ,并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及中国农业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他一生著作很多,著有书籍20多种,论文30多篇,共达300多万字。而后期他的贡献较多地集中在机械史方面。他一生社会、行政工作都很多,完成这些著述实属不易。

  他一向认为中国机械史因记载不详,宣传不够,他要改变这种不合理的情况。他不但积极倡导机械史研究,而且还身体力行,在机械史这片园地上以孜孜不倦地辛勤耕耘,几十年间,发表了一系列论文,使得机械史这块原本荒芜的原野上出现了片片绿洲。他的许多论文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中的十几项:如张衡和一行的水力天文机械、指南车、记里鼓车、沙漏等,都已由中国历史博物馆在王振铎先生主持下复原制作出实物模型,在该馆陈列。

  二.文明古国只有半部机械史

  经过刘仙洲先生几十年辛勤开拓,条件渐渐具备,他对自己以往的机械史研究作了阶段性的总结,写成《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 第一编 》,由科学出版社1962年5月在北京出版。该书篇幅并不大,只14万多字,但它的价值巨大。它首次对古代机械成就作了归纳与整理,内容很有系统,史料也很丰富。完全不同于有些出版物有用的材料很少,而水分和添加剂很多,徒有其表。这部著作显然没有完篇,因此刘仙洲先生明确标出该书只是“第一编”。“第二编”的编写工作,由于他太忙之故,未等编著完篇,十年浩劫就降临了中国大地,刘仙洲先生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再也无法正常工作了。刘先生念念不忘自己未竟的事业,就在1970年他80岁的生日那天,他忍辱负重,给当时直接由“四人帮”控制的清华大学的领导,工工整整地写了—份“我今后的工作计划”,并将机械史“第二编”的十章目录附在“计划”之后,希望给他最起码的写作条件,允许他完成云绕心间的机械史的写作。但是,他的这一合理要求,再次遭到了“四人帮”的粗暴拒绝。

  刘仙洲先生晚年的身体十分虚弱,只能靠输液来维持生命,他仍以惊人的毅力工作着,常常半卧在病床上,用放大镜阅读文献,用颤抖的手,艰难地撰写文稿。就在1975午10月16日那天,当他在未完成的机械史手稿上写下了他生命中最后一个字——“燕”字之后,他那只曾经写下了三百多万字手稿的手,再也无力握管,笔从他手中滑落地下,他为中国机械史的研究作耗尽了最后一点力气,从此长眠不醒,为满门亲属、满园桃李留下了无尽的悲伤,也为后人留下了永难弥补的损失。

  当然不能说,这一时期完全没有机械史,例如:为满足机械工程师进修大学教学之需,北航的郭可谦教授和我编写了有关教材,在1985年刊印发行《中国机械史讲座》,出版后又作修改,并改名为《中国机械发展史》于1987年重新刊印发行。但这两本书都是教材,内容不可能十分丰富,印制也比较粗糙,所以在社会上的影响不很大。

  虽说任何一门新学科的建立,都不是一代学者的努力所能完成的,但38年来中国一直只有半部像样的机械史,时间毕竟太长久了,文明古国呼唤机械史出现。这种情况直到2000年才有了根本改变。

  三.《中国科学技术史·机械卷》出版

  顺应国内外的要求,中国科学院决定组织编写、出版《中国科学技术史》,总数有卅种,总主编为当时中科院院长卢嘉锡先生。这项计划也使中国机械史的编写及出版峰回路转。当时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华觉明先生和我被任命为其中“机械卷”的主编。当时困难很大。因为我刚做完大手术,右肢几近瘫痪,但编写机械史是我多年的宿愿,我希望尽早结束文明古国只有半部机械史的尴尬局面,也完成刘仙洲先生的未竟之志,故还是欣然承担这一任务。经过10位作者近10年的努力,终使这一愿望在2000年成为现实。

  《中国科学技术史·机械卷》共分10章,篇幅较大,内容充实,史料丰富。所以形成以上特点,主要因该书的编者队伍的组成,是从全国的机械史研究者中选择的,编写任务结合编者的日常工作,尽量发挥其特长,因而能使该书达到相当的深度和广度,反映了中国机械史及当前的研究情况与水准,很有价值。尤其对业内人员帮助很大。

  机械史乃至科技史领域是基础研究,一直受到经费的困扰,这次30大本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这样重大课题所以能得以实施,也因为有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及所属的科学出版社的鼎力支持,使这项工作没有了后顾之忧。文明古国终于在世纪交替之际有了一本较为可观的机械史著作,但它毕竟只是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一部分,不是完整、独立的机械史作品。

  四.期待有关研究更进一步

  在2003年3月,位于台北市的越吟出版社又出版了由我撰写的《中国机械史》 以下简称“机械史” 。该书很有特色,与几年前所出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机械卷》对比,在编排顺序、作者多少、篇幅大小、基础高低上都有着比较明显的不同。而“机械史”更适合一般读者,尤其是求知旺盛的青少年读者。总之,“机械卷”更利于提高业务水平,而“机械史”因简练明快、通俗易懂,适应面更广。

  作为文明古国应有不同风格、不同特色的多部机械史。按此,已出版的著作就太少了,论文也不多,不少领域研究得也很不够,有些领域几乎还是一片空白。我认为,我国的机械史研究和专著出版应当推进至不同时间段、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等各个层面上,以不负文明古国灿烂的机械成就。

作为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古代机械成果种类多、数量大、出现早、水平高。中国古代机械史的研究当大有可为,但现实的情形却恰相反,20世纪的大半时间内,国内一直没一部高水平的机械史专著,近年来有一些重要作品问世,但许多研究领域仍属空白,出版的著作太少了。本文将为一个世纪以来国内机械史研究和出版状况作一小结,
并借此呼吁科技史界有更多人才投身机械史研究,有更多优秀的相关专著问世。
一.中国机械史的奠基人和开山之作

20世纪之前,未见有机械史方面的专门著作。后零星地出现了一些机械史方面的文章及资料。直到1935年,才出现了第一本机械史方面的专门著作——《中国机械工程史料》,该书的作者为中国机械史研究的奠基人刘仙洲先生。

《中国机械工程史料》为32开本84页,约5万字,包括插图约50几幅。它分门别类地汇总了分散在古籍中的史料,除千余字的“绪论”外,一般为摘自古籍的内容,很少有说明文字。这本书的贡献在于它将有关资料初步加以系统化,进行归纳与整理,起到了规划陇亩、修桥铺路的作用,对以后的机械史研究影响很大。从后人的眼光看,当然会觉得这本书比较粗糙,资料不够丰富,分类方法也可商榷,但这都无损于它的巨大价值。

“史料”一书作者刘仙洲先生,原名鹤,又名振华,号仙舟,是我国著名的机械工程专家、机械工程教育家。1890年1月27日生于河北完县农村,1918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机械系,1924年34岁时即任北洋大学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任清华大学第一副校长 当时清华大学校长由高教部长蒋南翔兼任 ,并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及中国农业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他一生著作很多,著有书籍20多种,论文30多篇,共达300多万字。而后期他的贡献较多地集中在机械史方面。他一生社会、行政工作都很多,完成这些著述实属不易。

他一向认为中国机械史因记载不详,宣传不够,他要改变这种不合理的情况。他不但积极倡导机械史研究,而且还身体力行,在机械史这片园地上以孜孜不倦地辛勤耕耘,几十年间,发表了一系列论文,使得机械史这块原本荒芜的原野上出现了片片绿洲。他的许多论文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中的十几项:如张衡和一行的水力天文机械、指南车、记里鼓车、沙漏等,都已由中国历史博物馆在王振铎先生主持下复原制作出实物模型,在该馆陈列。

二.文明古国只有半部机械史

经过刘仙洲先生几十年辛勤开拓,条件渐渐具备,他对自己以往的机械史研究作了阶段性的总结,写成《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 第一编 》,由科学出版社1962年5月在北京出版。该书篇幅并不大,只14万多字,但它的价值巨大。它首次对古代机械成就作了归纳与整理,内容很有系统,史料也很丰富。完全不同于有些出版物有用的材料很少,而水分和添加剂很多,徒有其表。这部著作显然没有完篇,因此刘仙洲先生明确标出该书只是“第一编”。“第二编”的编写工作,由于他太忙之故,未等编著完篇,十年浩劫就降临了中国大地,刘仙洲先生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再也无法正常工作了。刘先生念念不忘自己未竟的事业,就在1970年他80岁的生日那天,他忍辱负重,给当时直接由“四人帮”控制的清华大学的领导,工工整整地写了—份“我今后的工作计划”,并将机械史“第二编”的十章目录附在“计划”之后,希望给他最起码的写作条件,允许他完成云绕心间的机械史的写作。但是,他的这一合理要求,再次遭到了“四人帮”的粗暴拒绝。

刘仙洲先生晚年的身体十分虚弱,只能靠输液来维持生命,他仍以惊人的毅力工作着,常常半卧在病床上,用放大镜阅读文献,用颤抖的手,艰难地撰写文稿。就在1975午10月16日那天,当他在未完成的机械史手稿上写下了他生命中最后一个字——“燕”字之后,他那只曾经写下了三百多万字手稿的手,再也无力握管,笔从他手中滑落地下,他为中国机械史的研究作耗尽了最后一点力气,从此长眠不醒,为满门亲属、满园桃李留下了无尽的悲伤,也为后人留下了永难弥补的损失。

当然不能说,这一时期完全没有机械史,例如:为满足机械工程师进修大学教学之需,北航的郭可谦教授和我编写了有关教材,在1985年刊印发行《中国机械史讲座》,出版后又作修改,并改名为《中国机械发展史》于1987年重新刊印发行。但这两本书都是教材,内容不可能十分丰富,印制也比较粗糙,所以在社会上的影响不很大。

虽说任何一门新学科的建立,都不是一代学者的努力所能完成的,但38年来中国一直只有半部像样的机械史,时间毕竟太长久了,文明古国呼唤机械史出现。这种情况直到2000年才有了根本改变。

三.《中国科学技术史·机械卷》出版

顺应国内外的要求,中国科学院决定组织编写、出版《中国科学技术史》,总数有卅种,总主编为当时中科院院长卢嘉锡先生。这项计划也使中国机械史的编写及出版峰回路转。当时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华觉明先生和我被任命为其中“机械卷”的主编。当时困难很大。因为我刚做完大手术,右肢几近瘫痪,但编写机械史是我多年的宿愿,我希望尽早结束文明古国只有半部机械史的尴尬局面,也完成刘仙洲先生的未竟之志,故还是欣然承担这一任务。经过10位作者近10年的努力,终使这一愿望在2000年成为现实。

《中国科学技术史·机械卷》共分10章,篇幅较大,内容充实,史料丰富。所以形成以上特点,主要因该书的编者队伍的组成,是从全国的机械史研究者中选择的,编写任务结合编者的日常工作,尽量发挥其特长,因而能使该书达到相当的深度和广度,反映了中国机械史及当前的研究情况与水准,很有价值。尤其对业内人员帮助很大。

机械史乃至科技史领域是基础研究,一直受到经费的困扰,这次30大本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这样重大课题所以能得以实施,也因为有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及所属的科学出版社的鼎力支持,使这项工作没有了后顾之忧。文明古国终于在世纪交替之际有了一本较为可观的机械史著作,但它毕竟只是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一部分,不是完整、独立的机械史作品。

四.期待有关研究更进一步

在2003年3月,位于台北市的越吟出版社又出版了由我撰写的《中国机械史》 以下简称“机械史” 。该书很有特色,与几年前所出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机械卷》对比,在编排顺序、作者多少、篇幅大小、基础高低上都有着比较明显的不同。而“机械史”更适合一般读者,尤其是求知旺盛的青少年读者。总之,“机械卷”更利于提高业务水平,而“机械史”因简练明快、通俗易懂,适应面更广。

作为文明古国应有不同风格、不同特色的多部机械史。按此,已出版的著作就太少了,论文也不多,不少领域研究得也很不够,有些领域几乎还是一片空白。我认为,我国的机械史研究和专著出版应当推进至不同时间段、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等各个层面上,以不负文明古国灿烂的机械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