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因子高怎么治:谁知道关于"鼎"的知识,请做答,有10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8 18:21:45

关于“鼎”

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b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hào)京。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字也被赋予“显赫”、“ 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这种礼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响。为庆贺联合国50华诞,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5年10月21日在联合国总部,向联合国赠送一尊青铜巨鼎——世纪宝鼎。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庆典之际,中央政府向西藏自治区赠送“民族团结宝鼎”,矗立于拉萨人民会堂广场,象征民族团结和西藏各项事业鼎盛发展。此举意义深远,文化内涵丰厚。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远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从地下发掘的商代大铜鼎,确凿证明我国商代已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长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颂鼎等都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鼎和其他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鼎也因此更加身价不凡,成为比其他青铜器更为重要的历史文物。美学家李泽厚认为,中国青铜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是我国青铜艺术成熟期最具审美价值的青铜艺术品。

现代汉字中的“鼎”字虽然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多次变化,但仍然保留着“鼎”这一事物的风范和形体特点,其物其字几乎融为一体,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鼎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推测为夏文化的二里头文化第三期发现有青铜鼎;这被认为是青铜礼器的源头。到商代,开始出现大量的青铜鼎。毫无疑问,中华文化在源头处便和鼎结下了不解之缘。

鼎最初作为食物器皿,主要用于煮肉盛肉(人类学家认为,以鼎食肉是中华民族进步的重要一环,身体发育因此大为增快,大脑也日益发达)。因此,成为宴会、狩猎等场合的必备器具,并逐渐演化为重要的祭祀礼器,直至成为家国宝器。

功能的转变迅速影响到形状的变化。鼎原来形状比较单一。原始社会的鼎均为圆形,作为炊食器皿,圆形也甚合实用之目的。到早商的二里岗时期,出现了青铜方鼎。到商代中晚期,方鼎数量大增,与圆鼎一起成为主要的祭祀礼器。

在圆鼎之外还要制造方鼎,这反映了鼎由实用的食器向象征性的礼器的一个重大转变。因为方鼎在烧火、取食方面远远及不上圆鼎,但是作为礼器,它却由于其特别的象征意义而倍受青睐。这一象征意义取决于商朝人"天圆地方"的天下观(或者说世界观)。当然,演变到后来,方鼎还是圆鼎,已经没有太多的区别,人们更多的是从审美的角度取舍。法学所的法鼎即为圆鼎设计。

鼎在成为祭祀礼器后,意义重大,制作也日益考究,造型凝重,以竭力显示严鼎盛的气势。周朝建立后,百家争鸣,风气大开,反映到器皿上,纹饰简练舒朗,饕餮、夔龙、虬等神兽纷纷登场,宴饮、征战等纹饰明显增多。鼎的铸造工艺复杂,饰纹的丰富和多彩无疑显示了古人高超的智慧。

据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先生的考证说,鼎上的纹饰是巫祝在祭祀时用来通天地鬼神的,如饕餮、夔龙、虬,都是由生活中的鸟兽人类变化而来。也就是说,鼎的铸造还有为人民祈福的创意。

鼎的祭祀重器的地位,决定了其使用也有着严格的程序和特殊的含义。在西周时期的用鼎制度(也称列鼎制度)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春秋公羊传》)。各鼎所盛的肉食也有规定,九鼎盛牛,称为太牢,以下依次类推。后来,列鼎制度废除,但是这一制度赋予鼎权力地位的象征意义却保存了下来。

鼎在成为祭祀礼器之后,很快演化为国之重器,与政治的关系日益密切。《易经》有云:"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易经?序卦传》)。还说:"革去故也,鼎取新也"(《易经?杂卦传》)。这说明在很早的时候,鼎和改朝换代就联系在一起了。

《史记?封禅书》说:"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髯下迎黄帝。"传说,黄帝铸造完成了三只宝鼎,但是不久就失传了。到了夏朝,"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觞上帝鬼神"。从此,九鼎也就成为王权的象征,传国的宝器。"桀有乱德,鼎迁于商"。周灭商,成王又迁鼎于洛邑。

关于九鼎的铸造,周朝的王孙满有过一个很经典的解释:"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魍魉,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左传?宣公三年》)。

这说明,鼎的铸造在当时政治生活中是极为重要的一件大事,但是它的意图又并不限于表现统治者的权威,还有为百姓祈福、保佑平安的善良用意(前文说过,据张光直先生的研究,鼎上的纹饰是巫祝在祭祀时用来通天地鬼神的)。所以,鼎作为国家政权的标志,不仅象征着统一与和平,还象征着昌盛与安宁,是吉祥之物。

春秋时,周王权威下降,诸侯纷起。周定王元年(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之戎,陈兵于洛邑附近,定王派王孙满前去慰劳。楚庄王乘机探问九鼎的"大小轻重",遭到王孙满的有力驳斥:"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问鼎"故事(前引王孙满的话也出此)。

当时,周王还曾制鼎作铭,采用颂扬祖德、刻纪功烈、陈述周王锡命的方式,加强宗法观念,以巩固自己在政治上的权威。目前最长的是西周晚期的毛公鼎,铭文长499字。内容是借助于铭文宣传周王的善德天命、文治武功以及臣下的恩宠和封赏。

这些鼎的权威自然不敢和九鼎相提并论,但是,制鼎作铭无疑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政治活动,有着深刻的政治意义。而诸侯能够名列鼎铭,则必定是很高的荣誉,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其权威和号召力得到周王的认可。后来子产要铸刑鼎,遭到叔向的竭力反对,其原因也就在此。这一问题后文还要讲到。

秦始皇灭掉六国之后,却没有按照历史惯例得到九鼎。据说被丢在了泗河里。于是始皇乃有传国玉玺之做,以示仍旧锡命于天。

但是鼎的巨大影响并未消失。特别是因为九鼎是公认的圣人大禹在统一全国之后铸造的,遂被认为是统一的标志、盛世的象征。历代帝王都希望自己找到九鼎,"以承天休",为自己的统治增加天意的砝码。
汉武帝时,找到一只假鼎,马上改年号为"元鼎",以示庆祝。而诸葛亮在隆中为刘备指点江山,也以鼎足立论:"先取荆州为家,后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中原可图也。"所以诗人说,"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

唐时武则天则更有气魄,干脆自己做九州之鼎:"夏,四月,铸九鼎成,徙置通天宫,豫州鼎高八尺,受千百石,徐州高丈四尺,各国山川物产于其上,共有铜五十六万七千余斤","自玄武门入,令宰相诸王率南北宿卫兵十余万人并仗大牛、白象共曳?quot;。

直到中华民国时期,仍有好事之徒给当时的最高统帅蒋介石献鼎。

改革开放之后,古老的宝鼎在政治活动和文化交流中发挥出更积极的作用。

1995年,联合国五十华诞,中国即以世纪宝鼎相赠。江泽民主席说:"鼎作为一种重要礼器,象征着团结、统一和权威,是代表和平、发展、昌盛的祥物。"联合国也因此破例接受了来自同一个成员国的第三件礼物。上个世纪末,香港、澳门先后回归祖国,中央政府均以"回归宝鼎"相赠,象征中国对香港、澳门主权的全面收复。

楼上帮你解答的那人头脑有问题哦,别吵他的,答案是: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早在七千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的鼎。铜鼎则是商周时期最为重要的礼器。

顶就是支持咯.............自己去百度搜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