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黛图片:知道"车贲"是什么意思吗?可以解释的清楚些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30 13:19:09
我有位学生问我,字典里找不出来,在网上我看到孙子兵法里提到过,不知道什么意思?

在孙子兵法-谋攻第三中,网络上都有这么一段: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①□②,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
【注】
①:〔车贲〕。
②:“温”字“氵”旁换“车”旁。

单讲“车贲”,实际这是一个字,因为打字法打不出来,所以就看似两个字了。并且这个字的“车”字旁是繁体,“贝”也是繁体。读作fen二声。《说文》说这是一种淮阳名车。
后面的字②(读wen一声)是一种卧车。
这两个字在一起,是指一种匈奴的车名

这是战车的代称,在先秦文学里面关于论战兵法等的文章出现过很多次

谋攻第三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①□②,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己知彼,百战
不贻;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孙子说:用兵的原则,迫使敌国举国降服是上策,用兵力击破它就差些,迫使敌人全军降服是上策,用兵力击破它就差些;迫使敌人全旅降服是上策,用兵力击破它就差些;迫使敌人全卒降服是上策,用兵力击破它就差些;迫使敌人全伍降服是上策,用兵力击破它就差些。所以百战百胜,不能算是最高明的;不经战斗而迫使敌人降服,才是最高明的。
所以用兵的上策,是运用谍略取胜,其次是运用外交取胜,再次是歼灭敌人军队,下策才是强攻城池。强攻城池,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办法。制造大盾和{车贲}辒车,准备各种攻城器材,要三个月才能完成,筑攻城的土山,又要三个月才能完成。将帅抑制不住忿怒,驱使士卒们象蚂蚁一样地去爬城,士卒伤亡三之一,而城还是攻不下来,这就是攻城的灾害!所以善于用兵作战的人,屈服敌人的军队而不用交战,夺取敌人的城邑而不靠硬攻,毁灭敌人的国家而不旷日持久,务必用妥善的谋略来争胜于天下。这样军队就不受挫折,而可以取得全面的胜利,这就是“谋攻”的原则。

用兵的方法,有十倍于敌的兵力就合围它,五倍于敌就进攻它,一倍于敌就设法分散敌人[而各个击破它],与敌人兵力相等就要能抗击它,兵力比敌人少就要能摆脱它,条件不如敌人就要避免交战。因为,弱小的军队如果固守硬拼,就会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
将帅,是国君的辅佐,辅佐得周密, 国家就会强盛,辅佐有缺陷,国家就合衰弱。
国君有三种做法是贻害于军队的:不懂得军队之不可以前进,而一定要它前进,不懂得军队之不可以后退,而一定要它后退,这叫做束缚军队;不懂得军队的各种事务,而干涉军队的管理,就会使将士迷惑;不懂得军事的权变,而干涉军队的指挥,就会使将士疑虑。全军既迷惑又疑虑,诸侯乘隙来攻,祸患就临头了。这就叫做自乱军心,导致敌人取得胜利。

所以,预见胜利有五个因素: 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与敌作战,什么情况下不能与敌作战的,就能胜利;懂得根据兵力多少,采取不同战法的,就能胜利;全军上下团结一致的,就能胜利;用预有准备的军队对付没有准备的敌人,就能胜利;将帅有才能而国君不予牵制的,就能胜利。这五项就是预见胜利的条件。所以说:了解敌人而又了解自己,百战不败,不能了解敌人而能了解自己,可能胜利也可能失败;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每战必败

长见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