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备党员接收大会:长跑运动员在30岁后成绩还有无上升空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3 19:22:58
我是一名业余长跑爱好者,从校出来后因生活工作的影响而歇了段时日,近两年来开始恢复训练并参加区市的比赛,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已33岁,不知这个年龄阶段对长跑运动来说成绩是处于什么状况,是开始下降还是较稳定,或者还有上升的空间?希望有关朋友能给以解答,我好给自己目前的状况定位以及调整平时的训练。谢谢!

男子在19—30岁保持最大摄氧量水平。30岁以后,非运动员明显下降,男子比女子下降得快。

影响有氧代谢运动能力的因素
运动员最大有氧代谢运动能力取决于氧转运能力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
1.最大转运氧的能力
决定最大转运氧的能力,有三方面可能的限制因素。
(1)肺转运氧:安静时最大肺通气速率在500毫升/分以上,在最大强度运动时,优秀运动员的值上升到、180升/分以上,并发现此时血氧量不下降或稍下降,故认为肺泡弥散氧的能力不限制最大摄氧量。
(2)血液携氧量:血液携氧量是血红蛋白浓度的函数。当采用血液兴奋剂或高原训练后使血红蛋白浓度上升时,最大摄氧量相应提高。由此推论,血红蛋白可能是最大摄氧量的限制因素。
(3)每分心输出量:每分心输出量是影响最大摄氧量的重要因素。增加每分钟流经肌肉的血容量,可使单位时间血液供氧增多,从而提高最大摄氧量。
2.肌肉利用氧的能力
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表示肌肉从血液摄取氧并转进线粒体、被代谢氧化利用的量。利用氧能力取决于下列因素:肌肉微血管密度,肌红蛋白含量,线粒体有氧代谢酶活性,线粒体数目和体积,供能物质的选择性利用等。
很难断言哪一种因素更为重要。线粒体有氧代谢酶的最大活性状态直接影响到有氧代谢合成ATP的速度,但发挥酶最大活性的前提是氧转运进线粒体的速度,同时必须有充足的酶催化反应的底物存在。显然,在供氧充足、能量物质储备充足时,影响最大摄氧量的主要因素是有氧代谢酶的活性。采用大强度间歇性耐力训练,能明显增强引起肌细胞内上述生化因素的适应性变化,使肌肉利用氧的能力提高。
3.遗传的影响
高水平的最大摄氧量归咎于训练水平还是先天因素,目
前尚不清楚,但是经耐力训练最大摄氧量增高不超过 15%—20%最大摄氧量,这是最大摄氧量遗传度高(约 80%)决定的。
4.训练的影响
25岁后正常成人,最大摄氧量每10年下降9%,长期从事运动的人下降速率为5%,原因是运动员具有较高的每分输出量,且衰减速度慢。例如耐力训练的人在40岁时能保持相对高的最大摄氧量,在60岁时仍具有相当于非运动员20多岁的最大摄氧量。
由于可训性受遗传度制约,训练对最大摄氧量提高的效果不十分明显(不超过15%—20%)。例如,一名最大摄氧量(45-55毫升氧/千克体重?分)低水平的健康年轻人,经过紧张训练使最大摄氧量提高20%,数值只达到54—66毫升氧/千克体重?分,此值仍低于优秀耐力运动员的平均水平。可见,在耐力运动员选材时,最大摄氧量的可训性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5.性别的影响
男女之间最大摄氧量存在明显差异。采用绝对值(毫升氧/分)表示时,男子平均最大摄氧量为3000-3500,世界级耐力运动员达6080—7000;女子平均值最大摄氧量2000— 3200,世界级耐力运动员可达4000。采用相对值(毫升氧/千克体重?分)表示时,从儿童至老年人平均值,男子是 40—50,女子是32—38。若以瘦体重表示相对值时,则男女之间的差别不明显,男子平均值46-49,女子平均值44— 48。高体脂的人采用瘦体重计算最大摄氧量时,也表现出摄氧量值增高。
6.年龄的影响
最大摄氧量值随年龄改变。在青春期前,男孩稍高于女孩。女子在14—16岁达到最大摄氧量,而男子在19—30岁保持最大摄氧量水平。30岁以后,非运动员明显下降,男子比女子下降得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