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加索尔生涯数据:帮帮忙!跪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9 08:41:57
找以下20首诗,如查找优秀者补加20分。一定要有作者写诗的背景。
诗中山
1.(柳宗元:《江雪》)
2.(王之涣:《登鹳雀楼》)
3.(杜甫:《望岳》)
4.(杜甫:《春望》)
5.(王维:《鹿柴》)
6.(李白:《关山月})
7.(李白:《独坐敬亭山》)
8.(陶渊明:《归园田居》)
9.(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0.(苏轼:《题西林壁》)
诗中水
1.(《诗经?蒹葭》)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3.(骆宾王:《咏鹅》)
4.(李白:《望天门山》))
5.(陆游:《游山西村》)
6.(李白:《赠汪伦》)
7.(刘禹锡:《竹枝词》)
8.(白居易:《忆江南》)
9.(杨万里:《小池》)
10.(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望岳》

作者: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王维《鹿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关山月》

作者: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意思
《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里人。披草共来往。
想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支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注释]
1. 郁孤台:在今江西赣州市西南。清江:这里指赣江。
2. 行人:被金兵骚扰流离失所的人。
3. 长安:此借指汴京(今河南开封市)。这两句说:抬头向西北远望,想看到故都汴京,可惜被万千山岭挡住了。
4. 愁余:我正发愁。
5. 鹧鸪:鸟名,叫声悲切,听时像在说“行不得也”,也借此指恢复中原之事行不得。

--------------------------------------------------------------------------------

[解说]
这首词从怀念往事写到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中原未能恢复的沉郁心情,以及驱敌救国理想不能实现的抑郁和苦闷。“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现在用来说明历史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例:“‘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在无情的历史潮流前,‘四人帮’终于垮台了。”(一九七六年十一月十二日《解放日报》,《看他的过去就可以知道他的现在》)

题⑴西林⑵壁

【宋】 苏 轼

横看⑶成岭侧⑷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⑸身在此山⑹中。

【注释】

⑴ 题:书写。
⑵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位于庐山北麓。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⑶ 横看:从正面看,从山前山后看,山横在眼前,所以说横看。庐山总的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⑷ 侧:侧看,从侧面看,从山的一端——南端或北端看。

⑸ 缘:因为。

⑹ 此山:指的是庐山。

【题解】

这是作者初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译文】

横看是蜿蜒山岭侧看是险峻高峰,远近高低看过去千姿百态不相同。之所以不能认识庐山的真实面目,只因为身处在这层峦叠嶂深山中。

【赏析】

这首诗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这一年,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在众多的歌咏庐山的作品中,苏轼的西林寺题壁诗与李白《望庐山瀑布》同样著名。但两首诗的艺术构思却大不一样:李白通过香炉峰瀑布一处景色的描写,烘托庐山的磅礴气势,激发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苏轼则没有描写具体景特,而是概括抒写浏览庐山的总印象,从中揭发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