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虫子怎么滚床单:请给一些有关赤壁之战的资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3/29 15:42:12
可以是赤壁之战的介绍或相关人物的资料等类型!!

“赤壁大战”可谓是《三国演义》中花费笔墨最多,描写得最为详细的战争,因此,它的虚构成分也是最多的。从第三十五回“玄德南漳逢隐沦,单福新野遇英主”开始,到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为止,整整十六个章节,把曹操南取荆州,并图扬州,但在孙刘联军的抵抗下,最终铩羽而归的整个过程,描述得巨细靡遗,使读者无不血脉贲张,拍案叫绝。那么,首先让咱们先来回顾一下小说中这一大战的整个过程吧。
首先,屯扎在樊城的曹军将领吕旷、吕翔点军五千,进攻刘备防守的新野城,结果被单福设计,双双杀死。樊城大将曹仁大怒,不顾李典的劝阻,统军两万五千,二攻新野。单福不但斗阵赢了曹仁,复袭取樊城。曹仁逃归许昌。
曹操计赚单福也就是徐庶,徐庶走马荐诸葛。刘备三顾茅庐,终于请得孔明出山相助。中间插叙江东故事:攻黄祖凌操战死,杀妫、戴徐氏报仇,锦帆贼甘宁投吴,战江夏黄祖殒命。然后刘琦问计,出守江夏。
曹操派夏侯敦等领兵十万来攻新野,诸葛亮初出茅庐第一功,火烧博望坡。曹操遂点起五十万兵马,南取荆州,临出兵杀了谏阻的孔融。刘表惊死,蔡张弄权,拥立刘琮继位,并派宋忠往曹营投降。诸葛亮火烧新野,战败了曹军先锋曹仁、曹洪。
徐庶受命劝降刘备失败。刘备在襄阳被阻,走投江陵。曹操进入樊城,蔡张来献上“马军五万,步军十五万,水军八万,共二十八万”荆州军。然后就是著名的长阪坡赵云救阿斗,当阳桥张飞喝曹军。刘琦从江夏赶来接应,刘备军暂时稳定下来。
鲁肃引孔明过江,舌战群儒;孙权决意抗曹,从柴桑召回周瑜。诸葛亮智激周瑜,周瑜使诸葛瑾劝诸葛亮归吴遭到拒绝。周瑜欲使孔明劫曹军粮草,借刀杀人,被识破,再想杀死刘备,幸有关羽保驾,也落了空。大战迫在眉睫,盟友先自内斗,写得精彩无比。
甘兴霸奋威三江口,蔡瑁、张允造水寨。蒋干过江说周瑜,反中计使曹操杀了蔡、张。诸葛亮草船借箭,曹操派二蔡用间,黄盖献苦肉计,阚泽送诈降书。蒋干二过江东,庞统献连环计。曹操横槊赋诗唱《短歌行》,酒醉误杀刘馥。两军二度接触,焦触、张南战死。
诸葛亮请借东风,周瑜南屏山筑七星坛。一场大战,到此才揭开序幕,但是作者不紧写战争,又岔开去——丁奉、徐盛往七星坛捉孔明,孔明得赵云接应离去,周瑜杀二蔡祭旗起兵,孔明在华容道层层设伏。越是紧要情节,越是不慌不忙地缓缓展开,真大手笔!
大战终于开始了,“三江口周瑜纵火”和“关云长义释曹操”,不过花了一章多点的篇幅。果然真正的大战,在战前就已经确定了胜负,两军对垒,不过一套热闹武戏,已经不需要费太多笔墨了。
这就是小说中的“赤壁大战”,中国古往今来的历史小说,描写的战争,以《三国演义》中的这一段,为其魁首。历史上的赤壁之战,也是相当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又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且听我们慢慢道来。
《魏书•武帝记》中,对赤壁之战的描写非常简略,只说:“(208年)十二月,孙权为备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憙救合肥。权闻憙至,乃走。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这不奇怪,所谓“为尊者讳”,对于曹操一生中罕有的败仗,大而小之,详而略之,轻轻巧巧一笔带过,也是旧史家惯用的手法。但关键问题是,这段记载有点故意混淆视听,似乎曹操根本没有打败,只是因为军中瘟疫流行,所以主动撤兵的,又似乎在赤壁与曹操对战的是刘备军,而没有孙权多少事儿。
《蜀书•先主传》中,则站在刘备的立场,描写稍微详细一点,说:“先主遣诸葛亮自结于孙权,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这也和《吴书•吴主传》的记载基本相同。《吴书》说:“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备、瑜等复追至南郡,曹公遂北还。”相较之下,这还是比较可信的。
还是让咱们从头说起吧。首先,杀吕氏兄弟、烧新野,这都是小说家的虚构,烧博望却可能实有其事。刘备在建安八年(203年),也即曹操致力于解决袁氏兄弟的时候,奉刘表的命令,向北进攻许昌西南的叶县,曹操派夏侯敦、于禁迎战,刘备诈败,夏侯敦不听偏将李典的劝阻,追击中伏,幸被李典解救。另一种说法是夏侯敦奉命来击刘备,被刘备诈败破之于博望(没说是不是遭了火攻)——如果真有火烧博望坡,设计的也不是诸葛亮,而是刘备。从此直到曹操亲统大军南取荆州前,两势力基本上再没有什么接触。
刘表去世以后,刘备在荆州的势力迅速膨胀,当曹军南下之时,刘备已经占据了樊城。将此处作为自己的大本营,他是弃樊城南逃的,而非新野。“先主(刘备)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闻之,遂将其众去。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刘)琮,荆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乃驻马呼琮,琮惧不能起。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就这样,刘备带着大量老百姓逃跑,“比到当阳,众十余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余里”,而曹操“以江陵有军实,恐先主据之,乃释辎重,轻军到襄阳。闻先主已过,曹公将精骑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及于当阳之长阪。”
刘备从樊城逃跑前,徐庶并没有投降曹操,所谓程昱伪书赚徐庶,徐母自尽等等情节,都是虚构的。在诸葛亮出隆中以后,徐庶和他两个,还一起辅佐了刘备一段时间,直到从樊城逃走以后,才因为一桩偶然事故而主动分手。刘备逃亡,“(诸葛)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
关于长阪坡之战,《蜀书•先主传》中说:“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关于赵云单骑救主的事情,史书记载:“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确实很英勇啦,可是小说中夸张得太过了。演义说:“赵云怀抱后主,直透重围,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前后枪刺剑砍,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前几句还靠谱,可是“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且不说曹操追击刘备,只有精锐骑兵五千人,合着平均每百人配一员名将……就说演义被赵云在这战中干掉的:淳于导、夏侯恩、晏明、钟缙、钟绅,以前根本面都没有露过,算哪门子名将?
张飞悍拒长阪桥,喝退曹兵,听着象是虚构,其实倒真有此事。史书的描写得非常简略,但勃勃英气,逼面而来,且看——“先主闻曹公卒至,弃妻子走,使飞将二十骑拒后。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
关于赤壁之战的曹操方兵力,演义上说“马步水军共八十三万,诈称一百万”,当然是虚构啦。史书对此语焉不详,后人统计考证,其实曹军兵力,当在二十三万左右,除去曹操本队,还包括自汉水出征的北路军,即由护军都督赵俨、奋威将军程昱统率的于禁、张辽、张郃、朱灵、乐进、路招、冯楷、文聘七路,以及夏侯渊的运粮部队。所以在赤壁和孙刘联军对峙的,不会超过二十万人。
拉回来再说东吴,鲁肃在江东听说刘表死了,要求前往吊丧——多少年的仇敌,吊的哪门子丧啊,其实他别有用心。他对孙权建议说去查看一下情况,如果刘备和刘表的两个儿子可以联合一心,就暂时放下冤仇,联刘抗曹,否则,准备趁乱取利。没想到他才走到半路,就听说刘琮投降了,于是到处打听,终于见到了刘备。刘备其实也想联合孙权,却假惺惺地说要去投靠吴巨(演义中误作“吴臣”)。吴巨是割据今天广东省部分地区的军阀,刘备说要千里迢迢去投靠他,摆明了准备退出中原逐鹿的舞台。鲁肃急忙劝说,刘备正中下怀,于是派诸葛亮过江去游说孙权。
“舌战群儒”的情节,是演义虚构的,但是虚构得非常精彩,诸葛亮的智慧形象和东吴诸臣的矛盾心理,跃然纸上。《江表传》记载,曹操给孙权送去一封书信,上写:“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孙权吓了个半死,幸亏鲁肃趁孙权上厕所的时候劝说他:“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你在想什么啊,我们投降了照样做官拿俸禄,你投降了想曹操把你往哪儿搁?
于是孙权往召周瑜,周瑜也主张与曹操一战:“瑜请得精兵三万人(另有记载,说他要求五万),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至于诸葛亮智激周瑜,当然也是虚构啦,“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这两句,有人认为是诸葛亮故意曲解,“二乔”当作“二桥”,不过是指两座飞桥而已。可这样解释就更含糊了,因为事实上,“乔国老”其实是“桥国老”,“二桥”指桥还是指人,谁知道呢?
哈哈,其实查查时间就一切明戏了,赤壁之战是在建安十三年,而曹操筑铜雀台是在建安十五年,也即赤壁之战两年后。除非诸葛亮真能未卜先知……
周瑜和诸葛亮的斗智,也多出于文学需要的虚构,但奇怪的是,连小说中都明显指出,周瑜是怕诸葛亮“后必为我国之祸”,而非出自私心,不知道为什么传来传去,大家都认为周瑜小心眼儿。很精彩的“草船借箭”也是子虚乌有的,不过史书上倒有孙权草船借箭的记载。时为建安十八年,即赤壁之战的五年以后,曹操进攻濡须,孙权来迎,《魏略》上说:“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据说就是在此战后,曹操感叹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拉回来再说赤壁,关于三江口的接触战,史载:“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于是扎水寨,连战船,准备长期对峙。这里没有庞统什么事儿,连环计估计是曹操自己想出来的。好了,下面就是被人津津乐道的“群英会蒋干中计”了……
最近突然想起前些天看到一篇报导,说某处几名小学生,看到语文课本上的《赤壁大战》一文,心生疑窦:“火烧战船明明是周瑜和诸葛亮定下的,怎么变成黄盖出的主意?而且,整场战役,怎么诸葛亮都没有出场?”诸葛亮确实没有出场,那篇课文是根据《资治通鉴》上的记述改写的,是历史而非演义。小学生没有看过正史,产生这种疑问很可以理解,但可笑的是,他们去问老师,老师除了夸奖他们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和能力外,也是一头雾水——起码应该懂得回去翻翻书吧,这什么老师啊!
好,该阚泽献诈降书了,这段描写得尤其精彩,阚泽此人,虽然出场重头戏仅此一段,但其胆略智谋,跃然纸上。历史上的诈降书是谁献的,完全没有记载,也说不定根本没有这样一位信使,是两军阵前捆在箭上射入曹营的。阚泽字德润,是江东有名的大儒,精通礼仪,在东吴做到中书令,也是一等一的大官。他学问是很好的,是否象演义中所写那么有胆识,可就谁都不清楚了。
蒋干二过江东,请来了庞统献上连环计。这里就编得有点可笑,连周瑜都装模作样,又不去接他,又给他脸色看,完了还把他送去西山庵中软禁,可是曹操倒一听他说:“某前日空往东吴,未得成功,深怀惭愧。今愿舍身再往,务得实信,回报丞相。”就立刻“大喜,即时令蒋干上船。”曹操年纪大了,健忘吧,把这小花脸前两天做的“好事”都已经忘到爪哇国去了?还是京剧中编得靠谱,曹操本待不理,是蒋干一心立功,苦苦哀求,曹操才勉强应允。
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锁战船北军用武”,大战的序幕,开始紧锣密鼓地展开了。这里凸现出罗贯中的杀人手法,翻看史书,此人无用,此人结果不详,既然情节需要,就干脆一刀干掉。演义上说曹操横槊赋诗,刺死了扬州刺史刘馥。其实刘馥是病死的,可惜他死的时候不对,正好是建安十三年,也就是赤壁之战那一年……罗贯中不拿他祭刀才奇怪哪。接着,两军再次接触战,袁绍降将焦触、张南又被作者随手砍掉。
第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祭风,三江口周瑜纵火”,大战终于正式爆发了。诸葛亮借东风,大家都明白那是小说家言,历史上不可能有那么一回事,也就不用多说了。战争的过程,除去曹操未必败得有那么惨,其它虚构的情节不多,还算蛮写实的。这里咱们添一个有趣的插曲——
这章结尾说黄盖被张辽射翻落水,生死不知,留个悬念。下章开头乃叙述:“韩当冒烟突火来攻水寨,忽听得士卒报道:‘后梢舵上一人,高叫将军表字。’韩当细听,但闻高叫:‘义公救我?’当曰:‘此黄公覆也!’急教救起。见黄盖负箭着伤,咬出箭杆,箭头陷在肉内。韩当急为脱去湿衣,用刀剜出箭头,扯旗束之,脱自己战袍与黄盖穿了,先令别船送回大寨医治。”这段故事来源于裴疏引的一段《吴书》:“赤壁之役,盖为流矢所中,时寒堕水,为吴军人所得,不知其盖也,置厕床中。盖自强以一声呼韩当,当闻之,曰:‘此公覆声也。’向之垂涕,解易其衣,遂以得生。”注意,这个“厕”是“侧”意,并不是说把黄盖放在尿池里……
就是这一章——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虚构可大发了,几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文字,都是演义作者的文学创作,而和历史挨不上边。曹操是怎样从败仗中逃得性命的,史书上只引用了《山阳公载记》中一段不大靠谱的记载——因为这本书认为曹军战船是被刘备烧掉的,而不是周瑜——书上说:“公(指曹操)船舰为备所烧,引军从华容道步归,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军既得出,公大喜,诸将问之,公曰:‘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刘)备寻亦放火,而无所及。”
就算按这本书上说的,也没有诸葛亮设计多路埋伏,想要捉拿曹操的故事。确实是个故事,仔细想想看,就会发觉它很不合情理。既然可以三段埋伏,干嘛不把关、张、赵都埋伏在一起,或者干脆堵住前面的道路(不是说路途很险要吗?),那样曹操不就死定啦?明明知道关羽会放了曹操,又干嘛要派他设最后一路埋伏?演义中给出的答案非常可笑——“孔明曰:‘亮夜观乾象,操贼未合身亡。留这人情,教云长做了,亦是美事。’”刘备还高兴哪,说:“‘先生神算,世所罕及。’”我要是刘备,就一脚踹过去:“汝这妖人,莫非是曹贼的纤细?!”
有些朋友热爱诸葛亮,要给他圆谎。其实大可不必,这是小说虚构的情节,作者就那种玄之又玄的理由,你偏要使其合理化,有什么意义?这些朋友认为,曹操若亡,则北方必大乱,孙权就可趁胜追击,尽吞胜利果实,刘备就没有发展机会了,所以诸葛亮一定要把曹操放跑。
这是一厢情愿的想法,东吴水军厉害,但是缺乏战马,北上平原作战的能力极差,这也就是后来为什么孙权数次亲征合肥,再往后陆逊和诸葛瑾也屡次北伐,却最好的结果也不过安全退回的主要原因。并且东吴诸将也缺乏平原作战的经验,比起半辈子纵横河北、淮东的刘备来,肯定要差得远了。当时周瑜有三万或五万人,估计全吴可调动的兵马也就这个数,而刘备合了刘琦,也有两三万,实力差距不大。一起争夺中原,正未知鹿死谁手呢。
何况,曹操若是死了,荆州降曹的诸郡,铁定跟刘备,而不是孙权——那是世仇啊。北边呢?中原基本统一,而且曹操多以宗族为大将,什么曹仁、曹洪、夏侯敦、夏侯渊,其他外姓将领可能离心,他们是不会反叛的,一定联合起来,南下报仇。就算诸子争夺继承权(也就曹丕、曹植、曹彰三个有这种能力),但想想看,袁绍死了以后,他几个儿子乱斗,连曹操都要费几年功夫才能全部平定河北,何况诺大一个中原。孙权、刘备抢着北上,谁能最后获得胜利,变数很大,这个险有什么不敢冒的?
刘备一辈子和曹操斗,就怕曹操,别人他哪里放在眼里?若说刘备同意这种假说,为怕孙权坐大而放了曹操,更是没有可能。罗贯中为了描写关羽的义气,才虚构了这一段情节出来,何必去圆谎呢?根据这一段情节,倒是诞生了著名的益智游戏“华容道”,恐怕连作者也始料不及吧。
赤壁之战史书记载不详,并且疑点很多,但它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没有错的。周瑜的雅量高致,善于用兵,遂一时威震天下,曹操、刘备、孙权三个都有点害怕。史载,某次孙权送刘备回荆州,分手的时候欢宴痛饮,等到张昭、鲁肃等陪客都离开了,只胜这哥儿俩一对枭雄,谈起周瑜,刘备突然叹气说:“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竟然进谗言说周瑜功高震主,恐怕要造反。幸亏周瑜死得早,孙权自己还没来得及起疑心,否则公瑾的下场还不定怎样呢!
对于赤壁之战,曹操看起来是很窝火的,他一辈子胜仗无数,败仗也有一些,从来就不隐晦,光明磊落大丈夫气概,只有对这场仗,总羞得说不出口。后来他写信给孙权,谈到这一仗,说:“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轻轻地想把败仗一笔带过。从这个侧面,也可以看出周瑜这一仗打得有多漂亮了!

4. 赤壁之战
东吴精兵广,
西蜀多强将。
同舟共济谱一曲,
绝唱:
千百年来犹回荡。

饮酒中军帐,
既生周瑜何生亮?
天下无人出其上,
狂妄:
长江为之翻波浪。

“赤壁大战”可谓是《三国演义》中花费笔墨最多,描写得最为详细的战争,因此,它的虚构成分也是最多的。从第三十五回“玄德南漳逢隐沦,单福新野遇英主”开始,到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为止,整整十六个章节,把曹操南取荆州,并图扬州,但在孙刘联军的抵抗下,最终铩羽而归的整个过程,描述得巨细靡遗,使读者无不血脉贲张,拍案叫绝。那么,首先让咱们先来回顾一下小说中这一大战的整个过程吧。
首先,屯扎在樊城的曹军将领吕旷、吕翔点军五千,进攻刘备防守的新野城,结果被单福设计,双双杀死。樊城大将曹仁大怒,不顾李典的劝阻,统军两万五千,二攻新野。单福不但斗阵赢了曹仁,复袭取樊城。曹仁逃归许昌。
曹操计赚单福也就是徐庶,徐庶走马荐诸葛。刘备三顾茅庐,终于请得孔明出山相助。中间插叙江东故事:攻黄祖凌操战死,杀妫、戴徐氏报仇,锦帆贼甘宁投吴,战江夏黄祖殒命。然后刘琦问计,出守江夏。
曹操派夏侯敦等领兵十万来攻新野,诸葛亮初出茅庐第一功,火烧博望坡。曹操遂点起五十万兵马,南取荆州,临出兵杀了谏阻的孔融。刘表惊死,蔡张弄权,拥立刘琮继位,并派宋忠往曹营投降。诸葛亮火烧新野,战败了曹军先锋曹仁、曹洪。
徐庶受命劝降刘备失败。刘备在襄阳被阻,走投江陵。曹操进入樊城,蔡张来献上“马军五万,步军十五万,水军八万,共二十八万”荆州军。然后就是著名的长阪坡赵云救阿斗,当阳桥张飞喝曹军。刘琦从江夏赶来接应,刘备军暂时稳定下来。
鲁肃引孔明过江,舌战群儒;孙权决意抗曹,从柴桑召回周瑜。诸葛亮智激周瑜,周瑜使诸葛瑾劝诸葛亮归吴遭到拒绝。周瑜欲使孔明劫曹军粮草,借刀杀人,被识破,再想杀死刘备,幸有关羽保驾,也落了空。大战迫在眉睫,盟友先自内斗,写得精彩无比。
甘兴霸奋威三江口,蔡瑁、张允造水寨。蒋干过江说周瑜,反中计使曹操杀了蔡、张。诸葛亮草船借箭,曹操派二蔡用间,黄盖献苦肉计,阚泽送诈降书。蒋干二过江东,庞统献连环计。曹操横槊赋诗唱《短歌行》,酒醉误杀刘馥。两军二度接触,焦触、张南战死。
诸葛亮请借东风,周瑜南屏山筑七星坛。一场大战,到此才揭开序幕,但是作者不紧写战争,又岔开去——丁奉、徐盛往七星坛捉孔明,孔明得赵云接应离去,周瑜杀二蔡祭旗起兵,孔明在华容道层层设伏。越是紧要情节,越是不慌不忙地缓缓展开,真大手笔!
大战终于开始了,“三江口周瑜纵火”和“关云长义释曹操”,不过花了一章多点的篇幅。果然真正的大战,在战前就已经确定了胜负,两军对垒,不过一套热闹武戏,已经不需要费太多笔墨了。
这就是小说中的“赤壁大战”,中国古往今来的历史小说,描写的战争,以《三国演义》中的这一段,为其魁首。历史上的赤壁之战,也是相当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又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且听我们慢慢道来。
《魏书•武帝记》中,对赤壁之战的描写非常简略,只说:“(208年)十二月,孙权为备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憙救合肥。权闻憙至,乃走。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这不奇怪,所谓“为尊者讳”,对于曹操一生中罕有的败仗,大而小之,详而略之,轻轻巧巧一笔带过,也是旧史家惯用的手法。但关键问题是,这段记载有点故意混淆视听,似乎曹操根本没有打败,只是因为军中瘟疫流行,所以主动撤兵的,又似乎在赤壁与曹操对战的是刘备军,而没有孙权多少事儿。
《蜀书•先主传》中,则站在刘备的立场,描写稍微详细一点,说:“先主遣诸葛亮自结于孙权,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这也和《吴书•吴主传》的记载基本相同。《吴书》说:“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备、瑜等复追至南郡,曹公遂北还。”相较之下,这还是比较可信的。
还是让咱们从头说起吧。首先,杀吕氏兄弟、烧新野,这都是小说家的虚构,烧博望却可能实有其事。刘备在建安八年(203年),也即曹操致力于解决袁氏兄弟的时候,奉刘表的命令,向北进攻许昌西南的叶县,曹操派夏侯敦、于禁迎战,刘备诈败,夏侯敦不听偏将李典的劝阻,追击中伏,幸被李典解救。另一种说法是夏侯敦奉命来击刘备,被刘备诈败破之于博望(没说是不是遭了火攻)——如果真有火烧博望坡,设计的也不是诸葛亮,而是刘备。从此直到曹操亲统大军南取荆州前,两势力基本上再没有什么接触。
刘表去世以后,刘备在荆州的势力迅速膨胀,当曹军南下之时,刘备已经占据了樊城。将此处作为自己的大本营,他是弃樊城南逃的,而非新野。“先主(刘备)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闻之,遂将其众去。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刘)琮,荆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乃驻马呼琮,琮惧不能起。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就这样,刘备带着大量老百姓逃跑,“比到当阳,众十余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余里”,而曹操“以江陵有军实,恐先主据之,乃释辎重,轻军到襄阳。闻先主已过,曹公将精骑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及于当阳之长阪。”
刘备从樊城逃跑前,徐庶并没有投降曹操,所谓程昱伪书赚徐庶,徐母自尽等等情节,都是虚构的。在诸葛亮出隆中以后,徐庶和他两个,还一起辅佐了刘备一段时间,直到从樊城逃走以后,才因为一桩偶然事故而主动分手。刘备逃亡,“(诸葛)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
关于长阪坡之战,《蜀书•先主传》中说:“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关于赵云单骑救主的事情,史书记载:“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确实很英勇啦,可是小说中夸张得太过了。演义说:“赵云怀抱后主,直透重围,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前后枪刺剑砍,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前几句还靠谱,可是“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且不说曹操追击刘备,只有精锐骑兵五千人,合着平均每百人配一员名将……就说演义被赵云在这战中干掉的:淳于导、夏侯恩、晏明、钟缙、钟绅,以前根本面都没有露过,算哪门子名将?
张飞悍拒长阪桥,喝退曹兵,听着象是虚构,其实倒真有此事。史书的描写得非常简略,但勃勃英气,逼面而来,且看——“先主闻曹公卒至,弃妻子走,使飞将二十骑拒后。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
关于赤壁之战的曹操方兵力,演义上说“马步水军共八十三万,诈称一百万”,当然是虚构啦。史书对此语焉不详,后人统计考证,其实曹军兵力,当在二十三万左右,除去曹操本队,还包括自汉水出征的北路军,即由护军都督赵俨、奋威将军程昱统率的于禁、张辽、张郃、朱灵、乐进、路招、冯楷、文聘七路,以及夏侯渊的运粮部队。所以在赤壁和孙刘联军对峙的,不会超过二十万人。
拉回来再说东吴,鲁肃在江东听说刘表死了,要求前往吊丧——多少年的仇敌,吊的哪门子丧啊,其实他别有用心。他对孙权建议说去查看一下情况,如果刘备和刘表的两个儿子可以联合一心,就暂时放下冤仇,联刘抗曹,否则,准备趁乱取利。没想到他才走到半路,就听说刘琮投降了,于是到处打听,终于见到了刘备。刘备其实也想联合孙权,却假惺惺地说要去投靠吴巨(演义中误作“吴臣”)。吴巨是割据今天广东省部分地区的军阀,刘备说要千里迢迢去投靠他,摆明了准备退出中原逐鹿的舞台。鲁肃急忙劝说,刘备正中下怀,于是派诸葛亮过江去游说孙权。
“舌战群儒”的情节,是演义虚构的,但是虚构得非常精彩,诸葛亮的智慧形象和东吴诸臣的矛盾心理,跃然纸上。《江表传》记载,曹操给孙权送去一封书信,上写:“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孙权吓了个半死,幸亏鲁肃趁孙权上厕所的时候劝说他:“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你在想什么啊,我们投降了照样做官拿俸禄,你投降了想曹操把你往哪儿搁?
于是孙权往召周瑜,周瑜也主张与曹操一战:“瑜请得精兵三万人(另有记载,说他要求五万),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至于诸葛亮智激周瑜,当然也是虚构啦,“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这两句,有人认为是诸葛亮故意曲解,“二乔”当作“二桥”,不过是指两座飞桥而已。可这样解释就更含糊了,因为事实上,“乔国老”其实是“桥国老”,“二桥”指桥还是指人,谁知道呢?
哈哈,其实查查时间就一切明戏了,赤壁之战是在建安十三年,而曹操筑铜雀台是在建安十五年,也即赤壁之战两年后。除非诸葛亮真能未卜先知……
周瑜和诸葛亮的斗智,也多出于文学需要的虚构,但奇怪的是,连小说中都明显指出,周瑜是怕诸葛亮“后必为我国之祸”,而非出自私心,不知道为什么传来传去,大家都认为周瑜小心眼儿。很精彩的“草船借箭”也是子虚乌有的,不过史书上倒有孙权草船借箭的记载。时为建安十八年,即赤壁之战的五年以后,曹操进攻濡须,孙权来迎,《魏略》上说:“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据说就是在此战后,曹操感叹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拉回来再说赤壁,关于三江口的接触战,史载:“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于是扎水寨,连战船,准备长期对峙。这里没有庞统什么事儿,连环计估计是曹操自己想出来的。好了,下面就是被人津津乐道的“群英会蒋干中计”了……
最近突然想起前些天看到一篇报导,说某处几名小学生,看到语文课本上的《赤壁大战》一文,心生疑窦:“火烧战船明明是周瑜和诸葛亮定下的,怎么变成黄盖出的主意?而且,整场战役,怎么诸葛亮都没有出场?”诸葛亮确实没有出场,那篇课文是根据《资治通鉴》上的记述改写的,是历史而非演义。小学生没有看过正史,产生这种疑问很可以理解,但可笑的是,他们去问老师,老师除了夸奖他们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和能力外,也是一头雾水——起码应该懂得回去翻翻书吧,这什么老师啊!
好,该阚泽献诈降书了,这段描写得尤其精彩,阚泽此人,虽然出场重头戏仅此一段,但其胆略智谋,跃然纸上。历史上的诈降书是谁献的,完全没有记载,也说不定根本没有这样一位信使,是两军阵前捆在箭上射入曹营的。阚泽字德润,是江东有名的大儒,精通礼仪,在东吴做到中书令,也是一等一的大官。他学问是很好的,是否象演义中所写那么有胆识,可就谁都不清楚了。
蒋干二过江东,请来了庞统献上连环计。这里就编得有点可笑,连周瑜都装模作样,又不去接他,又给他脸色看,完了还把他送去西山庵中软禁,可是曹操倒一听他说:“某前日空往东吴,未得成功,深怀惭愧。今愿舍身再往,务得实信,回报丞相。”就立刻“大喜,即时令蒋干上船。”曹操年纪大了,健忘吧,把这小花脸前两天做的“好事”都已经忘到爪哇国去了?还是京剧中编得靠谱,曹操本待不理,是蒋干一心立功,苦苦哀求,曹操才勉强应允。
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锁战船北军用武”,大战的序幕,开始紧锣密鼓地展开了。这里凸现出罗贯中的杀人手法,翻看史书,此人无用,此人结果不详,既然情节需要,就干脆一刀干掉。演义上说曹操横槊赋诗,刺死了扬州刺史刘馥。其实刘馥是病死的,可惜他死的时候不对,正好是建安十三年,也就是赤壁之战那一年……罗贯中不拿他祭刀才奇怪哪。接着,两军再次接触战,袁绍降将焦触、张南又被作者随手砍掉。
第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祭风,三江口周瑜纵火”,大战终于正式爆发了。诸葛亮借东风,大家都明白那是小说家言,历史上不可能有那么一回事,也就不用多说了。战争的过程,除去曹操未必败得有那么惨,其它虚构的情节不多,还算蛮写实的。这里咱们添一个有趣的插曲——
这章结尾说黄盖被张辽射翻落水,生死不知,留个悬念。下章开头乃叙述:“韩当冒烟突火来攻水寨,忽听得士卒报道:‘后梢舵上一人,高叫将军表字。’韩当细听,但闻高叫:‘义公救我?’当曰:‘此黄公覆也!’急教救起。见黄盖负箭着伤,咬出箭杆,箭头陷在肉内。韩当急为脱去湿衣,用刀剜出箭头,扯旗束之,脱自己战袍与黄盖穿了,先令别船送回大寨医治。”这段故事来源于裴疏引的一段《吴书》:“赤壁之役,盖为流矢所中,时寒堕水,为吴军人所得,不知其盖也,置厕床中。盖自强以一声呼韩当,当闻之,曰:‘此公覆声也。’向之垂涕,解易其衣,遂以得生。”注意,这个“厕”是“侧”意,并不是说把黄盖放在尿池里……
就是这一章——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虚构可大发了,几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文字,都是演义作者的文学创作,而和历史挨不上边。曹操是怎样从败仗中逃得性命的,史书上只引用了《山阳公载记》中一段不大靠谱的记载——因为这本书认为曹军战船是被刘备烧掉的,而不是周瑜——书上说:“公(指曹操)船舰为备所烧,引军从华容道步归,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军既得出,公大喜,诸将问之,公曰:‘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刘)备寻亦放火,而无所及。”
就算按这本书上说的,也没有诸葛亮设计多路埋伏,想要捉拿曹操的故事。确实是个故事,仔细想想看,就会发觉它很不合情理。既然可以三段埋伏,干嘛不把关、张、赵都埋伏在一起,或者干脆堵住前面的道路(不是说路途很险要吗?),那样曹操不就死定啦?明明知道关羽会放了曹操,又干嘛要派他设最后一路埋伏?演义中给出的答案非常可笑——“孔明曰:‘亮夜观乾象,操贼未合身亡。留这人情,教云长做了,亦是美事。’”刘备还高兴哪,说:“‘先生神算,世所罕及。’”我要是刘备,就一脚踹过去:“汝这妖人,莫非是曹贼的纤细?!”
有些朋友热爱诸葛亮,要给他圆谎。其实大可不必,这是小说虚构的情节,作者就那种玄之又玄的理由,你偏要使其合理化,有什么意义?这些朋友认为,曹操若亡,则北方必大乱,孙权就可趁胜追击,尽吞胜利果实,刘备就没有发展机会了,所以诸葛亮一定要把曹操放跑。
这是一厢情愿的想法,东吴水军厉害,但是缺乏战马,北上平原作战的能力极差,这也就是后来为什么孙权数次亲征合肥,再往后陆逊和诸葛瑾也屡次北伐,却最好的结果也不过安全退回的主要原因。并且东吴诸将也缺乏平原作战的经验,比起半辈子纵横河北、淮东的刘备来,肯定要差得远了。当时周瑜有三万或五万人,估计全吴可调动的兵马也就这个数,而刘备合了刘琦,也有两三万,实力差距不大。一起争夺中原,正未知鹿死谁手呢。
何况,曹操若是死了,荆州降曹的诸郡,铁定跟刘备,而不是孙权——那是世仇啊。北边呢?中原基本统一,而且曹操多以宗族为大将,什么曹仁、曹洪、夏侯敦、夏侯渊,其他外姓将领可能离心,他们是不会反叛的,一定联合起来,南下报仇。就算诸子争夺继承权(也就曹丕、曹植、曹彰三个有这种能力),但想想看,袁绍死了以后,他几个儿子乱斗,连曹操都要费几年功夫才能全部平定河北,何况诺大一个中原。孙权、刘备抢着北上,谁能最后获得胜利,变数很大,这个险有什么不敢冒的?
刘备一辈子和曹操斗,就怕曹操,别人他哪里放在眼里?若说刘备同意这种假说,为怕孙权坐大而放了曹操,更是没有可能。罗贯中为了描写关羽的义气,才虚构了这一段情节出来,何必去圆谎呢?根据这一段情节,倒是诞生了著名的益智游戏“华容道”,恐怕连作者也始料不及吧。
赤壁之战史书记载不详,并且疑点很多,但它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没有错的。周瑜的雅量高致,善于用兵,遂一时威震天下,曹操、刘备、孙权三个都有点害怕。史载,某次孙权送刘备回荆州,分手的时候欢宴痛饮,等到张昭、鲁肃等陪客都离开了,只胜这哥儿俩一对枭雄,谈起周瑜,刘备突然叹气说:“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竟然进谗言说周瑜功高震主,恐怕要造反。幸亏周瑜死得早,孙权自己还没来得及起疑心,否则公瑾的下场还不定怎样呢!
对于赤壁之战,曹操看起来是很窝火的,他一辈子胜仗无数,败仗也有一些,从来就不隐晦,光明磊落大丈夫气概,只有对这场仗,总羞得说不出口。后来他写信给孙权,谈到这一仗,说:“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轻轻地想把败仗一笔带过。从这个侧面,也可以看出周瑜这一仗打得有多漂亮了!
回答者:kgdxk - 榜眼 十二级 4-11 19:13

赤壁之战
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一说今嘉鱼东北)一带大败曹操军队,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著名决战。
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作玄武池训练水兵,并对可能动乱的关中地区采取措施,随即于建安十三年七月出兵十多万南征荆州(约今湖北、湖南),欲一统南北。时孙权已自江东统军攻克夏口(今武汉境),打开了西入荆州的门户,正相机吞并荆、益州(治成都),再向北发展;而依附荆州牧刘表的刘备,“三顾茅庐”得诸葛亮为谋士,以其隆中对策,制定先占荆、益,联合孙权,进图中原的策略,并在樊城大练水陆军。
曹操采用侍中、尚书令荀?之计,领大军直出叶县、宛城(今河南南阳),另遣轻骑袭襄阳(今属湖北)。八月,刘表病亡,曹军放慢进军速度,施加军威,欲不战而得荆州。时孙权派鲁肃以吊丧为名,往观形势,拉拢刘备,团结刘表旧将,对付曹操。鲁肃在途中得知曹操进军荆州的消息,乃昼夜兼程赶向襄阳。刘表次子刘琮继任荆州牧,遣使投降曹操,迎接曹军。正加紧准备迎敌的刘备得知刘琮投降时,曹军已过宛城。
九月,曹操至新野(今属河南)接受刘琮投降后,逼向荆州腹地。刘备为避曹军锐气,与诸葛亮、徐庶等率十余万军民仓促南撤,退向战略要地江陵(今属湖北荆沙),并令关羽领万余水兵顺汉水、溯江水会师。刘备至当阳长坂(今当阳境),与鲁肃相见,接受其劝说,愿率军转东,向孙权靠近。时曹操已过襄阳,恐刘备先占江陵,亲率精骑5000,昼夜行300多里,追上刘备,将其击败,并获徐庶之母,迫徐庶来归。张飞率20骑断后,拆长坂桥,勒马横矛,令曹军疑惧,刘备方得脱险,东奔汉津(今钟祥境),恰遇关羽船队,刘表长子、江夏太守刘琦也领万余人接应。刘备军顺汉水至夏口,先遣诸葛亮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见孙权,共谋抗曹,自率军屯樊口(今湖北鄂州境)。
孙权见刘备新败,又慑于号称80万的曹军声威,对联刘举棋不定。诸葛亮与鲁肃、周瑜等精辟分析形势,指出曹军不过20余万,且有后方不安、远道劳师、水土不服、短于水战等弱点,坚定了孙权抗曹决心。孙权不顾主降派张昭等反对,命周瑜、程普为左右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率3万精锐水兵,与刘备合军共约5万,溯江水而上,进驻夏口。
曹操乘胜取江陵后,又以刘表大将文聘为江夏太守,仍统本部兵,镇守汉川(今江汉平原)。益州牧刘璋也遣兵给曹操补军,开始向朝廷交纳贡赋。曹操更加骄傲轻敌,不听谋臣贾诩暂缓东下的劝告,送信恐吓孙权,声称要决战吴地。冬,亲统军顺长江水陆并进。
孙刘联军在夏口部署后,溯江迎击曹军,遇于赤壁。曹军步骑面对大江,失去威势,新改编及荆州新附水兵,战斗力差,又逢疾疫流行,以致初战失利,慌忙退向北岸,屯兵乌林(今湖北洪湖境),与联军隔江对峙。
曹操下令将战船相连,减弱了风浪颠簸,利于北方籍兵士上船,欲加紧演练,待机攻战。周瑜鉴于敌众己寡,久持不利,决意寻机速战。部将黄盖针对曹军“连环船”的弱点,建议火攻,得到赞许。黄盖立即遣人送伪降书给曹操,随后带船数十艘出发,前面10艘满载浸油的干柴草,以布遮掩,插上与曹操约定的旗号,并系轻快小艇于船后,顺东南风驶向乌林。接近对岸时,戒备松懈的曹军皆争相观看黄盖来降。此时,黄盖下令点燃柴草,各自换乘小艇退走。火船乘风闯入曹军船阵,顿时一片火海,迅速延及岸边营屯。联军乘势攻击,曹军伤亡惨重。曹操深知已不能挽回败局,下令烧余船,引军退走。
联军水陆并进,追击曹军。曹操引军离开江岸,取捷径往江陵,经华容道(今潜江南)遇泥泞,垫草过骑,得以脱逃。曹操留曹仁守江陵,满宠屯当阳,自还北方。
周瑜等与曹仁隔江对峙,并遣甘宁攻夷陵(今宜昌境)。曹仁分兵围甘宁。周瑜率军往救,大破曹军,后还军渡江屯北岸,继续与曹仁对峙。刘备自江陵回师夏口后,溯汉水欲迂回曹仁后方。曹仁自知再难相持,次年被迫撤退。
赤壁大战后,刘备乘胜取得武陵、长沙、桂阳、零陵等四郡,次年又任荆州牧,奠定了壮大发展、进据益州的基础。曹操吸取失败教训,大兴水军,进控江淮,与孙权对峙。孙权为抗曹,继续与刘备联盟,任其在荆州发展。三国鼎立格局逐渐形成。
赤壁之战,曹操自负轻敌,指挥失误,加之水军不强,终致战败。孙权、刘备在强敌面前,冷静分析形势,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回答者:帅帅的老木匠 - 同进士出身 七级 4-11 19:13

赤壁之战
Chibi, Battle of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一说今嘉鱼东北)一带大败曹操军队,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著名决战。
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作玄武池训练水兵,并对可能动乱的关中地区采取措施,随即于建安十三年七月出兵十多万南征荆州(约今湖北、湖南),欲一统南北。时孙权已自江东统军攻克夏口(今武汉境),打开了西入荆州的门户,正相机吞并荆、益州(治成都),再向北发展;而依附荆州牧刘表的刘备,“三顾茅庐”得诸葛亮为谋士,以其隆中对策,制定先占荆、益,联合孙权,进图中原的策略,并在樊城大练水陆军。
曹操采用侍中、尚书令荀?之计,领大军直出叶县、宛城(今河南南阳),另遣轻骑袭襄阳(今属湖北)。八月,刘表病亡,曹军放慢进军速度,施加军威,欲不战而得荆州。时孙权派鲁肃以吊丧为名,往观形势,拉拢刘备,团结刘表旧将,对付曹操。鲁肃在途中得知曹操进军荆州的消息,乃昼夜兼程赶向襄阳。刘表次子刘琮继任荆州牧,遣使投降曹操,迎接曹军。正加紧准备迎敌的刘备得知刘琮投降时,曹军已过宛城。
九月,曹操至新野(今属河南)接受刘琮投降后,逼向荆州腹地。刘备为避曹军锐气,与诸葛亮、徐庶等率十余万军民仓促南撤,退向战略要地江陵(今属湖北荆沙),并令关羽领万余水兵顺汉水、溯江水会师。刘备至当阳长坂(今当阳境),与鲁肃相见,接受其劝说,愿率军转东,向孙权靠近。时曹操已过襄阳,恐刘备先占江陵,亲率精骑5000,昼夜行300多里,追上刘备,将其击败,并获徐庶之母,迫徐庶来归。张飞率20骑断后,拆长坂桥,勒马横矛,令曹军疑惧,刘备方得脱险,东奔汉津(今钟祥境),恰遇关羽船队,刘表长子、江夏太守刘琦也领万余人接应。刘备军顺汉水至夏口,先遣诸葛亮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见孙权,共谋抗曹,自率军屯樊口(今湖北鄂州境)。
孙权见刘备新败,又慑于号称80万的曹军声威,对联刘举棋不定。诸葛亮与鲁肃、周瑜等精辟分析形势,指出曹军不过20余万,且有后方不安、远道劳师、水土不服、短于水战等弱点,坚定了孙权抗曹决心。孙权不顾主降派张昭等反对,命周瑜、程普为左右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率3万精锐水兵,与刘备合军共约5万,溯江水而上,进驻夏口。
曹操乘胜取江陵后,又以刘表大将文聘为江夏太守,仍统本部兵,镇守汉川(今江汉平原)。益州牧刘璋也遣兵给曹操补军,开始向朝廷交纳贡赋。曹操更加骄傲轻敌,不听谋臣贾诩暂缓东下的劝告,送信恐吓孙权,声称要决战吴地。冬,亲统军顺长江水陆并进。
孙刘联军在夏口部署后,溯江迎击曹军,遇于赤壁。曹军步骑面对大江,失去威势,新改编及荆州新附水兵,战斗力差,又逢疾疫流行,以致初战失利,慌忙退向北岸,屯兵乌林(今湖北洪湖境),与联军隔江对峙。
曹操下令将战船相连,减弱了风浪颠簸,利于北方籍兵士上船,欲加紧演练,待机攻战。周瑜鉴于敌众己寡,久持不利,决意寻机速战。部将黄盖针对曹军“连环船”的弱点,建议火攻,得到赞许。黄盖立即遣人送伪降书给曹操,随后带船数十艘出发,前面10艘满载浸油的干柴草,以布遮掩,插上与曹操约定的旗号,并系轻快小艇于船后,顺东南风驶向乌林。接近对岸时,戒备松懈的曹军皆争相观看黄盖来降。此时,黄盖下令点燃柴草,各自换乘小艇退走。火船乘风闯入曹军船阵,顿时一片火海,迅速延及岸边营屯。联军乘势攻击,曹军伤亡惨重。曹操深知已不能挽回败局,下令烧余船,引军退走。
联军水陆并进,追击曹军。曹操引军离开江岸,取捷径往江陵,经华容道(今潜江南)遇泥泞,垫草过骑,得以脱逃。曹操留曹仁守江陵,满宠屯当阳,自还北方。
周瑜等与曹仁隔江对峙,并遣甘

赤壁之战
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一说今嘉鱼东北)一带大败曹操军队,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著名决战。
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作玄武池训练水兵,并对可能动乱的关中地区采取措施,随即于建安十三年七月出兵十多万南征荆州(约今湖北、湖南),欲一统南北。时孙权已自江东统军攻克夏口(今武汉境),打开了西入荆州的门户,正相机吞并荆、益州(治成都),再向北发展;而依附荆州牧刘表的刘备,“三顾茅庐”得诸葛亮为谋士,以其隆中对策,制定先占荆、益,联合孙权,进图中原的策略,并在樊城大练水陆军。
曹操采用侍中、尚书令荀?之计,领大军直出叶县、宛城(今河南南阳),另遣轻骑袭襄阳(今属湖北)。八月,刘表病亡,曹军放慢进军速度,施加军威,欲不战而得荆州。时孙权派鲁肃以吊丧为名,往观形势,拉拢刘备,团结刘表旧将,对付曹操。鲁肃在途中得知曹操进军荆州的消息,乃昼夜兼程赶向襄阳。刘表次子刘琮继任荆州牧,遣使投降曹操,迎接曹军。正加紧准备迎敌的刘备得知刘琮投降时,曹军已过宛城。
九月,曹操至新野(今属河南)接受刘琮投降后,逼向荆州腹地。刘备为避曹军锐气,与诸葛亮、徐庶等率十余万军民仓促南撤,退向战略要地江陵(今属湖北荆沙),并令关羽领万余水兵顺汉水、溯江水会师。刘备至当阳长坂(今当阳境),与鲁肃相见,接受其劝说,愿率军转东,向孙权靠近。时曹操已过襄阳,恐刘备先占江陵,亲率精骑5000,昼夜行300多里,追上刘备,将其击败,并获徐庶之母,迫徐庶来归。张飞率20骑断后,拆长坂桥,勒马横矛,令曹军疑惧,刘备方得脱险,东奔汉津(今钟祥境),恰遇关羽船队,刘表长子、江夏太守刘琦也领万余人接应。刘备军顺汉水至夏口,先遣诸葛亮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见孙权,共谋抗曹,自率军屯樊口(今湖北鄂州境)。
孙权见刘备新败,又慑于号称80万的曹军声威,对联刘举棋不定。诸葛亮与鲁肃、周瑜等精辟分析形势,指出曹军不过20余万,且有后方不安、远道劳师、水土不服、短于水战等弱点,坚定了孙权抗曹决心。孙权不顾主降派张昭等反对,命周瑜、程普为左右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率3万精锐水兵,与刘备合军共约5万,溯江水而上,进驻夏口。
曹操乘胜取江陵后,又以刘表大将文聘为江夏太守,仍统本部兵,镇守汉川(今江汉平原)。益州牧刘璋也遣兵给曹操补军,开始向朝廷交纳贡赋。曹操更加骄傲轻敌,不听谋臣贾诩暂缓东下的劝告,送信恐吓孙权,声称要决战吴地。冬,亲统军顺长江水陆并进。
孙刘联军在夏口部署后,溯江迎击曹军,遇于赤壁。曹军步骑面对大江,失去威势,新改编及荆州新附水兵,战斗力差,又逢疾疫流行,以致初战失利,慌忙退向北岸,屯兵乌林(今湖北洪湖境),与联军隔江对峙。
曹操下令将战船相连,减弱了风浪颠簸,利于北方籍兵士上船,欲加紧演练,待机攻战。周瑜鉴于敌众己寡,久持不利,决意寻机速战。部将黄盖针对曹军“连环船”的弱点,建议火攻,得到赞许。黄盖立即遣人送伪降书给曹操,随后带船数十艘出发,前面10艘满载浸油的干柴草,以布遮掩,插上与曹操约定的旗号,并系轻快小艇于船后,顺东南风驶向乌林。接近对岸时,戒备松懈的曹军皆争相观看黄盖来降。此时,黄盖下令点燃柴草,各自换乘小艇退走。火船乘风闯入曹军船阵,顿时一片火海,迅速延及岸边营屯。联军乘势攻击,曹军伤亡惨重。曹操深知已不能挽回败局,下令烧余船,引军退走。
联军水陆并进,追击曹军。曹操引军离开江岸,取捷径往江陵,经华容道(今潜江南)遇泥泞,垫草过骑,得以脱逃。曹操留曹仁守江陵,满宠屯当阳,自还北方。
周瑜等与曹仁隔江对峙,并遣甘宁攻夷陵(今宜昌境)。曹仁分兵围甘宁。周瑜率军往救,大破曹军,后还军渡江屯北岸,继续与曹仁对峙。刘备自江陵回师夏口后,溯汉水欲迂回曹仁后方。曹仁自知再难相持,次年被迫撤退。
赤壁大战后,刘备乘胜取得武陵、长沙、桂阳、零陵等四郡,次年又任荆州牧,奠定了壮大发展、进据益州的基础。曹操吸取失败教训,大兴水军,进控江淮,与孙权对峙。孙权为抗曹,继续与刘备联盟,任其在荆州发展。三国鼎立格局逐渐形成。
赤壁之战,曹操自负轻敌,指挥失误,加之水军不强,终致战败。孙权、刘备在强敌面前,冷静分析形势,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一、概述: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扫平河北,北征三郡乌桓,消灭袁氏残余。
建安十三年元月,曹操回到邺郡,造玄武池训练水军,准备南征,统一天下。
建安十三年秋七月,曹操率大军十余万南征刘表,八月,刘表病死,九月,曹操到新野,刘琮投降,曹操兵不血刃取得荆州。
刘备败走长坂坡,被曹操派遣的精锐骑兵追上,刘备军主力被歼灭,刘备侥幸逃到夏口,与关羽、刘琦等汇合。
与此同时,孙权的使者鲁肃与刘备取得联系,刘备派诸葛亮为使前往孙吴,准备联合抗曹。诸葛亮以高明的外交手段成功缔结了孙刘联盟,联合抗曹。孙权派都督周瑜统率吴军精锐三万人,迎战曹操于乌林、赤壁。
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周瑜先长江水战挫败曹军,紧接着在乌林火攻,曹操败走华容,引军北还,失去了统一天下的良机。

从曹操南征到引军败走近半年的时间,而赤壁之战持续则一个多月,这次战役周瑜以三万精锐大败曹操十余万大军,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而曹操失去统一的机会,三国鼎立的局面拉开。
这次战役也是对后汉三国历史影响最大的战役。

二、后汉统一的契机和不充分条件。

建安五年,曹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消灭了袁绍的主力精锐,但他没有急于进攻河北,而是等待袁氏子嗣的内讧。
分裂的河北终于在建安十二年走向末路,袁氏最后的残余逃到了塞外的乌桓,曹操为了斩草除根,长驱数百公里,消灭三郡乌桓,杀二袁,彻底统一华北黄河流域。
在以黄河流域为经济、政治重心的后汉,绝对是“得中原者得天下”,曹操的雄心到达顶点,他认为是时候结束分裂了。他刚从塞外回到邺郡就做“玄武池”,训练水军,目的十分明显,就是要扫平吴楚,一统天下。
从曹操的战略目的来看,初步目标是消灭刘表,进而迫使江东屈服(注一)。所以他只训练了半年的的水军就开始南征,目的只是控制荆州。但刘表的死和刘琮的投降使曹操兵不血刃就取得了荆州,白白得到七、八万人和大量的战船,也正是这些原因,驱使曹操决定提前进攻东吴,只是他把孙权想得太简单了。
刘备没有被彻底消灭,与孙权取得了同盟,曹操面临瘟疫和长江的双重困难,终于他否定贾诩的建议,遭遇乌林之败。

何兹全的《中国通史》说:曹操不能完成统一的根本原因是“黄河流域的经济尚且没有完全恢复,而长江流域的开发却一直在进步,所以曹操不能在建安十三年完成统一。直到魏晋时期,黄河流域的完全恢复和发展使中国的重心回到黄河流域,于是完成统一”。
这个说法当然是有道理的,但我们仔细想想,曹操从拥立汉帝到赤壁之战,十三个年头,实行屯田也有十个年头了,虽然在建安五年之前黄河流域的经济是崩溃的,但曹操用十余年的时间恢复和发展,就是为了给自己打下政治和经济基础,也正是这个原因,他才用了七年时间去平定河北,而不是以“横征暴敛”的形式来完成黄河流域的统一,所以说在赤壁战前,黄河流域仍然是全国的重心所在,曹操之所以没有完成统一,还是因为水军和荆州问题。

曹操在玄武池仅仅训练了半年水军,这个层次的水军战斗力对付以汉水为依托的荆州军是可以的,但面对以长江为依托的吴军,就相形见拙了,所以曹操才会在赤壁吃个大亏。

总之,大形式曹操是有利的,主动权在他手里,就看他如何选择了。遗憾的是,这位逐鹿中原、大破袁绍、横扫塞外、最有希望结束后汉乱世的强人,最终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以错误的方式与敌人展开了战斗,于是那些不充分条件逐次爆发,他最终没能越过长江。

三、曹操南征和长阪追击战

建安十三年秋七月,曹操开始南征,他向荀彧问计,荀彧说:“现在您一统华夏(黄河流域),南方已经震动,您应该趁势速出叶、宛,则荆襄恐惧,可以平定荆州。”(注二)
八月,刘表病死,果然刘备听说曹操到宛城弃新野,走襄阳,刘琮投降曹操。此时一切太过顺利,曹操已经基本达成此次南下战略。

只剩下一个夙敌刘备而已,此刻他正带着“十万百姓”逃到当阳,即将前往军事重镇江陵。于是,曹操派遣自己的精锐部队“虎豹骑”五千人,“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在长阪追上刘备,并击溃刘军主力,“获其二女辎重,收其散卒”。(注三)
《三国志·刘备传》说:“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
《三国志·张飞传》记载:“曹公追之,一日一夜,及於当阳之长阪。先主闻曹公卒至,弃妻子走,使飞将二十骑拒后。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
《三国志·赵云传》记载:“及先主为曹公所追於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
总之其形式与《三国演义》描写有很多相似之处,只是曹操没有八十三万大军而已。应该说这次追击战显示了曹军精锐骑兵强大的战斗力,也说明刘备此人戎马一生的经验,从实力对比来看,双方可以说不胜不败。
关羽率领的水军在汉津接应刘备,才使其没有遭受灭顶之灾,刘备逃到夏口。占据江陵对抗曹操的企图失败。

曹操率领部队占据江陵,取得大批战船的战略物资,使曹操决定进一步南下,彻底消灭刘备和孙权。
早在曹操南征时,孙权就把部队调往柴桑,并派遣鲁肃前往荆州探勘虚实(注四),结果刘表死了,却见到了刘备,双方决定结成同盟,刘备派诸葛亮为使前往东吴。

四、曹操的继续南下和孙权决计破敌

曹操占据江陵后南下乌林,要渡江灭刘备,同时向江东送信,《江表传》记载曹操与孙权书曰:“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於吴。”

曹操在占据江陵后获得大批战船,坚定了他下江东的决心,此时谋士贾诩说:“主公新定河北,天下震动,现在应该修养生息,养精蓄锐,对南方施加压力,那么孙权可以不战而定” 接到这封信后,江东群臣分为了两派,首先是占大多数的主降派,其次是以周瑜、鲁肃为代表的主战派。
《三国志·孙权传》记载:“是时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惟瑜、肃执拒之议,意与权同”。
《三国志·周瑜传》记载:“其年九月,曹公入荆州,刘琮举众降,曹公得其水军,船步兵数十万,将士闻之皆恐”。
《三国志·鲁肃传》记载:“会权得曹公欲东之问,与诸将议,皆劝权迎之,而肃独不言”。
正在孙权内部意见不一时,从夏口来的诸葛亮用一番说词打动了孙权(注五),在《战争论》中,最后一招是:“当你无路可走时,就投靠你的盟友”。刘备就是这种情况,但诸葛亮把这种“投靠”通过巧妙演说,变成了双方平等的同盟关系,所以这次外交诸葛亮是成功的。
而真正使孙权下决心的还是周瑜的态度(注六),孙权看到周瑜的态度等于看到了军界的坚持抗战,于是他心里有了点底。《江表传》记载:权拔刀斫前奏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

当时孙权当时仅仅二十六岁,他接手江东虽然有了八个年头,但论影响和威望,他需要仰仗周瑜,虽然他也自信的对周瑜说:“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但从孙权日后表现出来军事能力我们都知道,如果周瑜真的“不如意”而“还就”他,那曹操就要哈哈大笑了。

以周瑜为首的东吴军界抗击曹操的坚决态度,注定了曹操在长江上将有一场硬仗。

当周瑜和程普率领意志坚定、水战能力冠绝天下的东吴水军精锐三万人逆江而上时,曹操却十分不顺利。
,但曹操没有同意。
而且,曹军将面临瘟疫的威胁。
《三国志·曹操传》记载:“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三国志·刘备传》记载:“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
《三国志·周瑜传》记载:“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
可见,赤壁战前虽然曹军没有大规模瘟疫发生,但军中已经有了这样的苗头,对于军心的影响不能小看。
克劳塞维茨计算军队战力的公式是:工具与意志的相乘。
曹军在意志上输给了东吴,其水战工具也未必比吴军精良,此次作战,曹军很难占到便宜。

五、决战赤壁

赤壁一说在今“黄冈赤鼻矶”,一说在今“湖北嘉鱼县东北”,大多数观点认为是今“湖北省蒲圻县西北”。杜佑《通典》说:“今鄂州之蒲圻县有赤壁,即曹公败处”

其实在火烧乌林之前,曹军与孙刘联军是有一场正面接触的水战的,结果是曹军不利。
《三国志·周瑜传》记载:“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
《三国志·刘备传》记载:“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於赤壁,大破之”。
《三国志·曹操传》记载:“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
《三国志·孙权传》记载:“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於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
《资治通鉴》也采取了《周瑜传》的记载:“进,与操遇于赤壁。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
这场战斗的具体情况大致就是:周瑜率领吴军逆江与刘备军汇合,共同迎战曹军,恰巧曹操到达赤壁(这是赤壁个泛指,《三国志》中多人传记均见“赤壁”,但这个“赤壁”应该是包括乌林在内的大片地区),于是,两军在大江上有过一场战斗。
这场战斗的原因和具体情况我们无法得知,或许是试探,或许是曹操确实准备登陆,又或者仅仅是小规模接触。

其实关于赤壁之战有很多不同版本:
其中《汉末英雄记》记载:“ 曹操进军至江上,欲从赤壁渡江。无船,作竹椑,使部曲乘之,从汉水来下大江,注浦口。未即渡,周瑜又夜密使轻舸百艘烧椑,操乃夜走。”
又有:“周瑜镇江夏。曹操欲从赤壁渡江南,无船,乘(?牌)从汉水下,住浦口。未即渡,瑜夜密使轻船走舸百数艘,艘有五十人移棹,人持炬火,火然则回,船走去,去复还烧者,须臾烧数千(?脾)。火大起,光上照天,操夜走”。

如果这是关于赤壁之战的前半部分描写,那么就可以理解为这就是那场接触战的全景,但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出来这描写的是赤壁之战的全貌,那么这就显得有点荒谬了,曹操取得大批战船是可以确认的,怎么可能会“无船,作竹椑”呢?会不会是王粲把赤壁之战和那场接触战混在一起说了?

不管怎么说,在决战赤壁之前确实是与一场接触战的,结果是曹操败了,正是因为这场战斗使曹操看到了自己水军战斗力的严重不足,所以他把战船链起来了,这样能够保持船身的平稳,有利于不习水战的北军南渡。
《三国志·周瑜传》记载: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曹操的这个破绽被看出后,周瑜立刻命人先向曹操献诈降书(注七),又派黄盖准备“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
而且与《三国演义》中描写得一样,当时确实有东南风(注八),只不过不是诸葛亮借的,而是自然现象。
当黄盖的油船接触到曹船后,立刻点火,被连在一起的曹船无法躲避,纷纷着火,周瑜水军随后跟进,曹操大败而走,死着不计其数。

《三国志·周瑜传》记载: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

《三国志·刘备传》记载:与曹公战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

《三国志·孙权传》记载: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备、瑜等复追至南郡,曹公遂北还,留曹仁、徐晃於江陵,使乐进守襄阳。

《江表传》记载:至战日,盖先取轻利舰十舫,载燥荻枯柴积其中,灌以鱼膏,赤幔覆之,建旌旗龙幡於舰上。时东南风急,因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盖举火白诸校,使众兵齐声大叫曰:“降焉!”操军人皆出营立观。去北军二里馀,同时发火,火烈风猛,往船如箭,飞埃绝烂,烧尽北船,延及岸边营柴。瑜等率轻锐寻继其后,雷鼓大进,北军大坏,曹公退走。

《吴书》记载:赤壁之役,盖为流矢所中,时寒堕水,为吴军人所得,不知其盖也,置厕床中。盖自强以一声呼韩当,当闻之,曰:“此公覆声也。”向之垂涕,解易其衣,遂以得生。

《元和郡县图志》称:“赤壁山在蒲圻县西一百二十里,北临大江,其北岸即乌林,即周瑜用黄盖策,焚曹公舟船败走处。”

大致情况就是:大火一起孙刘联军跟进追击,曹操引军败走。
曹操败得很狼狈:
《资治通鉴》记载: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汉末英雄记》记载:曹公赤壁之败,至云梦大泽,遇大雾,迷道。

可见当时曹操仓促逃走,慌不择路(也是因为无法选择道路),从华容败走,华容当时是属于“云梦大泽”的范围,就是沼泽地。曹操之所以逃到此处,与对荆州地理的模糊有关系。

孙刘联军一直追到南郡才罢休。

六、曹操北归和孙刘跟进
《三国志·郭嘉传》记载:太祖征荆州还,於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裴注引傅子》曰:太祖又云:“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三国志·曹操传》:至巴丘,遣张憙救合肥。
《三国志·孙权传》:曹公自荆州还,遣张喜将骑赴合肥。未至,权退。

可见,曹操的陆军从乌林经华容到云梦大泽与从水陆退到巴丘的水军残余汇合,烧毁残余船支,随后派遣张憙率领骑兵支援合肥。
同时《资治通鉴》记载:“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守襄阳,引军北还”。
又派张辽、李典、乐进守合肥。

周瑜则率领程普、黄盖、韩当、周泰、甘宁、凌统等进攻南郡曹仁,刘备收取荆南。

至此,赤壁之战结束。

七、曹(A)、刘(B)、孙(C)各时期参战的兵力的探讨。

1、曹操占据江陵并进一步南下之前:

A、曹操平定华北黄河流域,其总兵力足以威慑荆州投降,所以荀彧才会让曹操率领绝对优势兵力速出荆北,迫使刘琮投降,而且是成功了。可见曹操当时曹操的总兵力应该不比荆州军少,荆州刘表号称“带甲十万”(注九),那么曹操南征的大军应该是这个数量级的。再加上荆州降军近十万,其总兵力在二十万以上。
周瑜也说:“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应该说这个说法比较可信。

B、刘备在新野经营数年,还是有点实力的,长阪败后他仅关羽水军就有数千,那么刘备的兵力应该在一万多到两万之间,可惜他的主力部队被曹操的精锐骑兵在长阪彻底击溃。

C、此时东吴的总兵力应该有进十万的数量级。因为荆州与孙吴是世仇,双方军备不会相差很悬殊,建安十三年,孙权有能力击败黄祖军团,说明其总体实力应该不在“带甲十万”的荆州之下。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孙权语:“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於人”。
又有,孙权以十万大军攻合肥。
可见,当时吴军当时全部兵力应该接近十万这个数量。

2、赤壁之战双方实际参战兵力:

A、曹操给孙权的信说:“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於吴。”
这个八十万当然是夸张的说法,而周瑜所分析的二十三、四万的数量是比较接近事实的。
《三国志·周瑜传》记载:曹公入荆州,刘琮举众降,曹公得其水军,船步兵数十万。
这个“数十万”,笔者的理解是二十万以上。
同时还有仆从国的部分兵力:《三国志·曹操传》记载:益州牧刘璋始受徵役,遣兵给军。《三国志·刘璋传》记载:璋复遣别驾从事蜀郡张肃送叟兵三百人并杂御物於曹公,曹公拜肃为广汉太守。

B、这个时期刘备的兵力可以参考《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语:“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但这个说法明显是为了同盟提高自己的身份,获得同等的待遇提出的,所以其水分不小。
《三国志·鲁肃传引吴书》记载鲁肃语:始与豫州观於长阪,豫州之众不当一校。
连“一校”兵都不够,可见当时刘备确实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江表传》记载:刘备“将二千人与羽、飞俱,未肯系瑜,盖为进退之计也。”
那么刘备的兵力笼统来说就是最多一万人。

C、孙权给周瑜的兵力倒是有明确记载:《三国志·周瑜传》记载:“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
《江表传》记载孙权语: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

也就是说,赤壁之战是曹操的二十多万大军对孙刘联军不足五万人。

3、曹操赤壁败后的兵力
A、《三国志·曹操传》记载:“(建安)十四年春三月,军至谯,作轻舟,治水军。秋七月,自涡入淮,出肥水,军合肥”。
曹操的这个动作很有再次下江东之意,如果单纯是孙权威胁合肥,则没有必要“作轻舟,治水军”,只是因为自建安十三年以来损失不小,使曹操不得不在十二月撤军,没能继续南下。
那么可见,虽然在赤壁的损失不小,但曹军的总体实力仍然远大于孙刘,只是暂时不足以继续渡江作战而已。要知道在两年后曹操还大败了西凉人马。
所以,尽管周瑜的一把火烧垮了曹操的水军战舰,但曹操的陆军仍然保持了相当多的数量,其精锐部队基本没有损失,只是由于水军的失败导致曹操如法渡江登陆,再加上瘟疫,才使曹操不得不放弃从赤壁一线登陆的企图。
这些损失的战舰绝大多数原荆州留下的,其水军也都是原荆州籍士兵,赤壁之战曹操的直接损失来自此处,而由于瘟疫间接损失的兵力虽然也不小(注十),但与荆州水军比还不算多,可见什么时候都是“嫡系”好呀!

B、这一时期刘备军的兵力开始增加,《江表传》记载:周瑜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给备。备别立营於油江口,改名为公安。刘表吏士见从北军,多叛来投备。
可见刘备在荆州的数年肯定没闲着。
紧接着刘备收取荆南诸郡,进一步扩充实力。仅仅在两年后,刘备就可以两线作战。《三国志·刘备传》记载:“先主留诸葛亮、关羽等据荆州,将步卒数万人入益州。......先主并军三万馀人,车甲器械资货甚盛”。
刘备这个人的确不简单,只是得志晚了点。《三国志·鲁肃传》记载: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於地。

C、至于吴军起兵力变化不大,虽然收编了一些北方降兵,在攻击曹仁时又获得不少战马(注十一),但自己也有伤亡。
应该还是保持原实力。

八、赤壁之战曹操的部署和失误小结

1。曹操的部署:

曹操从建安十三年十月之前曹操取得江陵,拥众数十万。他一面命文聘为大将,“使典北兵”,镇守江夏边境。一面亲率大军继续南下乌林,准备登陆赤壁。
那么曹操是不是将绝对主力安排在了乌林一线呢?答案是肯定的。
《三国志·曹仁传》记载:从平荆州,以仁行征南将军,留屯江陵,拒吴将周瑜。
《三国志·曹纯传》记载:从征荆州,追刘备於长坂,获其二女辎重,收其散卒。进降江陵。
《三国志·乐进传》记载:后从平荆州,留屯襄阳。
《三国志·徐晃传》记载:从征荆州,别屯樊。
《三国志·满宠传》记载:建安十三年,从太祖征荆州。大军还,留宠行奋威将军,屯当阳。
《三国志·赵俨传》记载:太祖征荆州,以俨领章陵太守,徙都督护军,护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路招、冯楷七军。

可见曹操的大将几乎到齐,是不是这些大将没有到达乌林,留在荆州各地?答案是否定的。
所谓“留屯”,说明不是乌林之战前的部署,而是之后。
要知道《三国志》是以魏为正统,赤壁之战乃是曹军的污点,自然不会多写,也就没有他们的具体事迹了,比如曹军外姓第一将于禁,他的本传连“从平荆州”的字样都没有,如果不是《赵俨传》提到他,我们也就没有他到达荆州的证据了。
又比如张辽,在庾信的《哀江南赋》中提到:“张辽临于赤壁,王浚下于巴丘”。
可见,曹操的主力部队是悉数开赴赤壁了。他希望以荆州水军为主力,进而利用绝对的兵力优势渡江,只是他高估了荆州水军,低估了吴军和长江。

2、曹操的失误:

其实这个问题周瑜已经有很精辟的论述,他分析的四点应该说正是曹操的致命伤。
(1)、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关西军一直是曹操的威胁。
(2)、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
曹操也明白这个道理,他希望的是用荆州水军对抗吴军,可惜他错了,赤壁之战前那场接触战证明了一切。所以曹操才会索战船,只不过正是因为这样才被敌人火攻。说到底还是水军不济造成的。
(3)、又今盛寒,马无藁草;
《三国志·孙权传》记载: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可见战马没有草料,人也好不到哪去,饥饿与瘟疫是困扰曹军的两大难题。这样的部队即使数量多也很难取胜。
(4)、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
《三国志·曹操传》: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江表传》记载:(曹操)后书与权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瘟疫成了左右战局的关键因素。

九、曹操行军路线

1、进攻路线:

《三国志·曹操传》记载:秋七月,公南征刘表,八月,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阳,刘备屯樊。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备走夏口。公进军江陵。......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
《三国志·徐晃传》记载:从征荆州,别屯樊。
《三国志·曹纯传》记载:从征荆州,追刘备於长坂,获其二女辎重,收其散卒。进降江陵。
《三国志·赵俨传》记载:太祖征荆州,以俨领章陵太守,徙都督护军,护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路招、冯楷七军。

可见,曹操是从许昌全线出击,基本是以压制性的态势进击荆州,也正是这个态势吓跑了刘备,唬降了刘琮。
而曹操的进攻路线基本如下:
许—新野(樊)—襄阳(另派文聘防御江夏)—当阳—江陵—巴丘—赤壁。

2、败退路线:

《资治通鉴》记载: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汉末英雄记》记载:曹公赤壁之败,至云梦大泽,遇大雾,迷道。

如果两个记载吻合,那么“华容道”和“云梦大泽”应该是一个地方。三国时的华容道是在江汉平原上潜江以南,监利以北的地方。而云梦大泽应该理解为包括南到洞庭湖,被到江陵的大片沼泽地和零星湖泊。
但在《三国志·郭嘉传》中有:“太祖征荆州还,於巴丘遇疾疫,烧船”。
那么是不是《资治通鉴》和《英雄记》的记载根本就是错误?
我是这样看的,曹操从乌林途经华容,虽然中间路难行甚至迷路,但最终他们到达巴丘,并退到江陵。
《通典》记载:“洞庭湖中三江口有曹由州,曹公兵败之处。”《括地志》记载:“巴丘湖中有曹由州,曹公为孙权所败烧船处。”

值得注意的是,巴丘有两处:一个是今天的岳阳,另一个在今天的江西崇仁。曹操烧船的巴丘应该是岳阳巴丘;《三国志·周瑜传》记载的那个“还定豫章、庐陵,留镇巴丘”的巴丘应为江西崇仁。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总结出曹操的全部行程:许—新野(樊)—襄阳—当阳(长阪追击战)—江陵—巴丘—赤壁(败)—华容道(云梦大泽)—巴丘(烧船)—南郡—谯。

十、孙刘联军行动路线:

《三国志·刘备传》记载:“曹公以江陵有军实,恐先主据之,乃释辎重,轻军到襄阳。闻先主已过......,及於当阳之长坂......先主斜趋汉津,适与羽船会,得济沔,遇表长子江夏太守琦众万馀人,与俱到夏口......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
这个记载已经很详细了:
新野——襄阳——当阳(败)——汉津——夏口(汇合周瑜)——赤壁(胜)——南郡。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先主至於夏口......时权拥军在柴桑,观望成败。
《三国志·周瑜传》记载: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军遂败退,还保南郡。备与瑜等复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径自北归。

也比较明了:
柴桑——夏口——赤壁——乌林——江陵。

两军的汇合应该是在夏口或江口附近。

十一、赤壁之战发生的时间

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开始南征,大概在十月占据江陵。那么赤壁之战发生在几月呢?
《三国志·曹操传》记载:“十二月......公自江陵征备......”
《后汉纪》记载:冬十月癸未,日有蚀之。十二月壬午,征前将军马腾为卫尉。是月,曹操与周瑜战于赤壁,操师大败。
这样看来应该是建安十三年冬十二月发生的赤壁之战。

但是《资治通鉴》和《后汉书》记载的却是十月(注十二)。

另有《三国演义》所说的十一月:
孔明曰:“二十日甲子祭风,至二十二日丙寅乃风息,如何?”......孔明曰:“十一月二

赤壁之战
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一说今嘉鱼东北)一带大败曹操军队,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著名决战。
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作玄武池训练水兵,并对可能动乱的关中地区采取措施,随即于建安十三年七月出兵十多万南征荆州(约今湖北、湖南),欲一统南北。时孙权已自江东统军攻克夏口(今武汉境),打开了西入荆州的门户,正相机吞并荆、益州(治成都),再向北发展;而依附荆州牧刘表的刘备,“三顾茅庐”得诸葛亮为谋士,以其隆中对策,制定先占荆、益,联合孙权,进图中原的策略,并在樊城大练水陆军。
曹操采用侍中、尚书令荀?之计,领大军直出叶县、宛城(今河南南阳),另遣轻骑袭襄阳(今属湖北)。八月,刘表病亡,曹军放慢进军速度,施加军威,欲不战而得荆州。时孙权派鲁肃以吊丧为名,往观形势,拉拢刘备,团结刘表旧将,对付曹操。鲁肃在途中得知曹操进军荆州的消息,乃昼夜兼程赶向襄阳。刘表次子刘琮继任荆州牧,遣使投降曹操,迎接曹军。正加紧准备迎敌的刘备得知刘琮投降时,曹军已过宛城。
九月,曹操至新野(今属河南)接受刘琮投降后,逼向荆州腹地。刘备为避曹军锐气,与诸葛亮、徐庶等率十余万军民仓促南撤,退向战略要地江陵(今属湖北荆沙),并令关羽领万余水兵顺汉水、溯江水会师。刘备至当阳长坂(今当阳境),与鲁肃相见,接受其劝说,愿率军转东,向孙权靠近。时曹操已过襄阳,恐刘备先占江陵,亲率精骑5000,昼夜行300多里,追上刘备,将其击败,并获徐庶之母,迫徐庶来归。张飞率20骑断后,拆长坂桥,勒马横矛,令曹军疑惧,刘备方得脱险,东奔汉津(今钟祥境),恰遇关羽船队,刘表长子、江夏太守刘琦也领万余人接应。刘备军顺汉水至夏口,先遣诸葛亮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见孙权,共谋抗曹,自率军屯樊口(今湖北鄂州境)。
孙权见刘备新败,又慑于号称80万的曹军声威,对联刘举棋不定。诸葛亮与鲁肃、周瑜等精辟分析形势,指出曹军不过20余万,且有后方不安、远道劳师、水土不服、短于水战等弱点,坚定了孙权抗曹决心。孙权不顾主降派张昭等反对,命周瑜、程普为左右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率3万精锐水兵,与刘备合军共约5万,溯江水而上,进驻夏口。
曹操乘胜取江陵后,又以刘表大将文聘为江夏太守,仍统本部兵,镇守汉川(今江汉平原)。益州牧刘璋也遣兵给曹操补军,开始向朝廷交纳贡赋。曹操更加骄傲轻敌,不听谋臣贾诩暂缓东下的劝告,送信恐吓孙权,声称要决战吴地。冬,亲统军顺长江水陆并进。
孙刘联军在夏口部署后,溯江迎击曹军,遇于赤壁。曹军步骑面对大江,失去威势,新改编及荆州新附水兵,战斗力差,又逢疾疫流行,以致初战失利,慌忙退向北岸,屯兵乌林(今湖北洪湖境),与联军隔江对峙。
曹操下令将战船相连,减弱了风浪颠簸,利于北方籍兵士上船,欲加紧演练,待机攻战。周瑜鉴于敌众己寡,久持不利,决意寻机速战。部将黄盖针对曹军“连环船”的弱点,建议火攻,得到赞许。黄盖立即遣人送伪降书给曹操,随后带船数十艘出发,前面10艘满载浸油的干柴草,以布遮掩,插上与曹操约定的旗号,并系轻快小艇于船后,顺东南风驶向乌林。接近对岸时,戒备松懈的曹军皆争相观看黄盖来降。此时,黄盖下令点燃柴草,各自换乘小艇退走。火船乘风闯入曹军船阵,顿时一片火海,迅速延及岸边营屯。联军乘势攻击,曹军伤亡惨重。曹操深知已不能挽回败局,下令烧余船,引军退走。
联军水陆并进,追击曹军。曹操引军离开江岸,取捷径往江陵,经华容道(今潜江南)遇泥泞,垫草过骑,得以脱逃。曹操留曹仁守江陵,满宠屯当阳,自还北方。
周瑜等与曹仁隔江对峙,并遣甘宁攻夷陵(今宜昌境)。曹仁分兵围甘宁。周瑜率军往救,大破曹军,后还军渡江屯北岸,继续与曹仁对峙。刘备自江陵回师夏口后,溯汉水欲迂回曹仁后方。曹仁自知再难相持,次年被迫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