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世界盗贼能量插件:什么是静止卫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1 06:44:09
大家踊跃回答

位于地球赤道上空距地面约 3.6万千米处相对于地面静止的卫星。在惯性空间中它沿着一条倾角为零的圆轨道运动。为了将卫星送入这条轨道 ,其发射过程通常分为 3 个阶段 :①用一、二级运载火箭(或航天飞机)将卫星连同三级火箭一起送入高度为200~400千米的近圆形停泊轨道。由于受发射场地理纬度的限制,停泊轨道的倾角一般都不为零。②卫星在停泊轨道上飞经赤道上空时第三级火箭开始工作,使卫星沿飞行方向加速 ; 第三级火箭工作结束以后与卫星分离,卫星进入一个大椭圆的过渡轨道,轨道的远地点高度达到约3.6 万千米,且位于赤道上空。卫星在过渡轨道上运行一段时间,由测控系统对卫星的轨道和姿态进行精确的测量,确定远地点发动机的点火时刻,并通过遥控指令由卫星姿控系统将卫星的姿态进行调整,使其在远地点发动机工作时具有所需要的姿态。③当卫星运行到预定的远地点,测控系统发出遥控指令使远地点发动机点火,以使卫星获得所需要的速度增量,将卫星的轨道变成与静止轨道很接近的圆形赤道轨道 。 卫星在这样的轨道上运动时相对于地球一般并不静止,它将向西或向东漂移;此外,它相对于赤道还可能会有一个小的倾角,卫星相对于赤道还会有南北方向的漂移,因此又称这个轨道为准同步轨道或漂移轨道。为了使卫星静止在预定的位置上,还需进行一系列的轨道微调,先使卫星尽快漂移到预定位置上,然后再将轨道调整为静止卫星轨道,使卫星停止漂移,完成静止卫星的定点。

就是与地球同步,在地球上看它,它是静止的,楼主,您是明白人,给别人的答案应该简洁明了,楼上这种答案谁不会写啊,在网上随便就能找一大堆,没意思,哪有时间看这么多废话

静止卫星网络协调弧的概念、
背景及最新进展(上)

(一) 协调弧的概念及其产生背景?

诸多事例表明,在静止轨道上已出现了因卫星网络“拥挤”而造成的严重频率干扰问题,在此情形下,静止卫星轨道/频率已被世界各国当作一种无形的、可以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资源来考虑,由此导致的日益激烈的争夺,使得卫星的轨道/频率问题成为了一个能影响或制约卫星应用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被提高到该领域的战略发展高度上来研究。?

在卫星轨道/频率问题的诸多方面中,如何有效地利用卫星轨道/频率资源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对于静止轨道,因其唯一性,该课题研究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卫星网络相互之间的干扰,在静止轨道上可以容纳的同频段工作的卫星网络数量是有限的,一般地,对于使用6/4 GHz频段的卫星固定业务网络而言,覆盖同一地区的各卫星网络之间的典型空间间隔值为3°~5°,更小的空间间隔可以通过更详细的卫星网络间干扰分析和技术协调工作来实现。?

作为一般性的原则,国际电信联盟(以下简称电联)在《无线电规则》中明确规定了静止卫星网络之间需要进行技术协调的依据,即6%准则,详细情况可以参阅《无线电规则》附录S8。该准则规定:如果由某一卫星网络产生的对另一卫星网络的干扰等效为视在噪声的增量(ΔT)与原系统噪声的总量(T)的比值(ΔT/T)小于6%,则这两个卫星网络之间不需要进行协调,反之则必须进行协调。?

这项准则,在卫星通信发展的早期和中期,无疑是切实可行的。然而在当前,以该准则作为判断两个静止卫星网络之间是否需要进行协调的依据时,却在以下两个方面存在较大困难。?

一是对于6%这个具体值。随着卫星通信事业的发展,在静止轨道上卫星网络数量的增多,导致相互间干扰的量值也相应增加,因而要求卫星网络须承受的干扰量值也相应增大,甚至要求卫星网络在通信有效载荷系统设计中采取额外措施,如增加专门的链路设计备余量以对付这些干扰等,在这种情况下,提高视在噪声增量(ΔT)的百分比,如由原来的6%变为10%,将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并最终在卫星网络协调实践中得到确认。?

然而,更为严重的困难是在过去的几年时间内,由于各国向电联申报的卫星网络数量猛增,并且其网络特性也更加复杂,导致电联无法继续采用以往的办法来处理这些资料,其中最大的工作量就在于需判别各国的卫星网络之中哪些需要相互协调。一个最新的数据足以表明此问题的严重性,截至2000年2月,电联已积压了1 300多个卫星网络资料等待处理,以电联目前平均的处理速度,需要近3年的时间才能将之处理完毕,这还没有考虑到各国源源不断地寄给电联的新资料。因此,有人戏称:“卫星的制造速度都快超过电联处理这些卫星网络资料的速度了”。看来,作为卫星网络的协调与通知程序的一个重要环节,电联对于卫星网络资料的处理过程,也是目前的瓶颈所在,的确是必须进行改进了。?

在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召开的1998年电联全权代表大会上,通过了关于卫星网络的协调与通知程序的第86号决议,该决议的目标是让2000年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WRC-2000)及后续大会去审查各种关于卫星网络的协调与通知程序及其各个环节,并努力简化这些程序与环节,以加快卫星网络的协调与通知程序的执行过程并节省相关费用。?

其中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法就是引入协调弧。所谓协调弧是指:对于一个静止卫星网络,在其标称轨道经度的±X°范围内的同频段其他卫星网络,是该卫星网络需要去协调的对象,对超出±X°范围的同频段其他卫星网络,则原则上可以不去考虑其有关协调问题,这个±X°即称为该静止卫星网络的协调弧。?

显然,通过协调弧的办法,电联只须比对静止轨道上同频段卫星的空间间隔大小,就可以确定各国有关卫星网络之间是否需要协调,而不需像以前那样,根据各国卫星网络的特性参数进行繁琐而大量的ΔT/T计算工作,从而可以大大减少工作量,加快卫星网络的协调与通知程序的执行过程。?

(二) 在1997年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上关于协调弧的讨论?

协调弧的概念早在日本京都召开的1994年电联全权代表大会上的第18号决议中就出现过,接着在电联无线电通信部门(ITU-R)的4A工作会议、规则程序特别委员会(SCRPM)上进行了讨论,但大范围的讨论则是在1997年10月的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上。?

事实上,我国主管部门早在1997年7月就采用了这个概念,当时,在吉隆坡举行的中国-马来西亚第二次卫星网络双边会谈中,我国主管部门提出,间隔15°以上的卫星网络可以认为自动完成协调(即实际上不需要协调),同时把在C频段7.5°、Ku频段6°作为原则上判别是否需要进行详细协调的标准(即超过上述间隔的卫星网络可原则上认为完成协调,但如果在实际操作或计算中发现存在不可接受的干扰时,双方仍可进行详细技术协调),这一提议得到了马来西亚主管部门的赞同,从而大大减少了协调工作量,最后,双方的这次卫星网络会谈取得了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