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刘秀是位面之子:波兰小音乐家扬科的生平资料,谁有?能告诉我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0 05:10:49

28 小音乐家扬科

一、教材说明

这篇精读课文是根据波兰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亨利克·显克微支的短篇小说《音乐迷扬科》的主要内容改写的,作品反映的是波兰十九世纪的农村生活。当时的波兰农村在封建地主的统治下,劳动人民过着悲惨的生活。课文记叙了一个酷爱音乐的穷孩子扬科,为了看看摸摸地主仆人的小提琴被毒打含恨死去。扬科的遭遇正是那个社会的真实写照,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憎恨和对苦难人民的深切同情。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从扬科的悲惨遭遇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激发学生憎恨剥削制度,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二是对课文中一些描写生动,感情色彩强烈,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所体会,有所感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理清叙述顺序。

教学重点是读懂课文的内容,了解课文是通过哪些具体事例体现扬科热爱音乐的;难点是理解造成扬科悲惨命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瘦弱、寄居、木杈、笛子、仆人、恐惧、凄惨、惩办、监狱、樱桃”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故事中受到爱憎分明的情感教育,认识黑暗社会的罪恶本质,激起对恶势力的憎恶之情。

4.体会文中一些描写生动,感情色彩强烈,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三、教学建议

1.教学开始,可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并进一步帮助学生理清叙述的顺序。

2.仔细阅读课文,体会课文中是怎样描写扬科对音乐的热爱和他杰出的音乐才能的。让学生把有关的词、句、段找出来再读一读。

3—6自然段集中描写扬科对音乐的热爱。学生在读了这几段后,可启发学生讨论,“大伙为什么称扬科为小音乐家?”的问题。扬科对小提琴特别喜欢,他觉得小提琴的声音非常美妙,“要是能有一把小提琴,扬科真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交换。”可见他对音乐、对小提琴爱到什么程度。扬科透过开着的门,望着挂在墙上的小提琴,本不敢走进那门口,“但是有一股无法抗拒的力量在推着他往前走……”这股无法抗拒的力量就是对音乐的热爱。

3.在学生领会课文内容后,组织讨论“从扬科的悲惨命运中体会到了什么?”

讨论开始先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然后教师应将同学们的体会予以概括、总结,使学生认识到:扬科的悲惨命运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因而是一种社会的悲剧;激发学生憎恨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旧社会和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4.课文中有一些描写生动、感情表达强烈的句子。学生阅读课文时教师要注意引导把这些句子找出来,仔细体会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感情色彩。如:“要是能有一把小提琴,扬科真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交换。”“他望了很久很久,他怕,他不敢动,但是有一股无法抗拒的力量在推着他往前走”。这些句子充分表达了扬科要得到一把小提琴的强烈欲望。再如:“白桦树哗哗地响,在扬科的头上不住地号叫。”以拟人手法使白桦树人格化。白桦树在“号叫”,它为扬科的惨死而哀鸣,它怒斥、它诅咒那惨无人道的黑暗社会。这里寄托了作者强烈的爱憎情感。这些语句可以引导学生抄下来。

5.这篇课文感情色彩比较浓,朗读时一定要认真体会作品反映的细腻情感。3—6自然段应怀着赞许之情,读得比较轻松。接下来三个自然段写扬科想得到小提琴的心愿,要带着一种渴望、企盼之情去读。扬科进入食具间前后及被带到小木棚后,他一直处于惊恐状态,朗读时要充满同情。

四、参考资料

显克微支(1846—1916)波兰作家。早期作品描写波兰农民的痛苦生活。1876年旅美,回国后写了政论《旅美书简》和短篇小说《为了面包》、《奥尔索》等,揭露美国资产阶级的虚伪民主和波兰移民的悲惨处境。1883年起陆续发表历史小说三部曲《火与剑》《洪流》《伏洛窦耶夫斯基先生》,反映了十七世纪波兰人民反对异族侵略的斗争。1896年写的长篇小说《你往何处去》使他获诺贝尔文学奖(1905年)。《十字军骑士》(1900年)是显克微支的代表作,也是波兰历史上享有盛誉的长篇历史小说。显克微支是一位影响深远的作家,他的文学语言丰富优美,被称为波兰语言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