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怎么压缩图片:什么是“新武侠电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5 18:46:04
我指的是电影术语,
1966 胡金铨导演的《大醉侠》开创新派武侠电影,
但是对这电影流派不大理解

【转贴】 江湖夜雨十年灯:谈“新武侠”电影
  魏君子

  记得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末期胡金铨、张彻等人拍武侠片时,就有人称他们的作品为“新派武侠电影”了。到了九十年代初期,以徐克、程小东为首的一批导演拍出的《黄飞鸿》、《新龙门客栈》、《东方不败》等片,同样被定义为“新武侠电影”,并且带动了当时华语电影界争拍武侠片的热潮。进入二十一世纪,李安以一部《卧虎藏龙》获得奥斯卡四项大奖,使中国的武侠电影真正走向世界。不过,未等我们这些武侠迷的振奋心情消退,如今张艺谋雄心勃勃制作的《英雄》又隆重上演了,听他讲“要力求跳出传统武侠片格局”的意思,似乎是也想打造出个不同以往的“新”武侠电影。而此时已经有些英雄迟暮、但仍不失为一代武侠片宗师地位的徐老怪,同样也来了句:传统武侠电影现在已走到尽头,要想真正振兴我国这门独特的类型电影,就要找出“新武侠”的概念——既如此,我们在讨论张艺谋的《英雄》到底算不算“新武侠”之前,不妨先回顾一下以前拍摄的那些经典武侠电影,倒底靠什么令我等荡气回肠、沉醉不已呢?是武打场面的视觉冲击,还是江湖侠士的万丈豪气?是人物形象,还是风格意义呢?

  其实谁都明白,“新武侠电影”这个概念是随着时间流逝而变化,并且与时俱进的。胡金铨以及后来徐克的武侠片之所以都被称之为“新”,自然是相对于过去的武侠电影而言的。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武侠片,除了胡鹏、关德兴的《黄飞鸿》系列稍见特色外,基本没有进步,还停留在二、三十年代《火烧红莲寺》制作粗糙、手法呆板的剑仙片水准呢。因此胡金铨的《大醉侠》、张鑫炎的《云海玉弓缘》、张彻的《独臂刀》一出,其吸收国粹文化、借鉴西方牛仔日本武士电影拍摄技巧的精心制作,立时引起轰动,由此产生了第一代“新派武侠片”。只是到得七十年代,王羽、李小龙、成龙将时代背景由古代拉近到近代甚至现代,由此古装武侠片遂分化出功夫格斗片一支,而其本身的发展却变得缓慢起来。八十年代傅奇、张鑫炎去内地拍的《少林寺》、《少林小子》等影片,虽然闻名中外,并掀起内地“少林”等门派功夫电影的一番热潮,但手法境界却并未超出旧时架构,只能说是延续,算不得创新。至于七十年代末期到八十年代初期,香港新浪潮电影运动中有一些导演(比如徐克的《蝶变》、谭家明的《名剑》等)企图突破之前武侠片的模式,借武侠片这一类型阐述个人艺术旨趣,确实也颇有新意,只可惜在当时未成主流,稍纵即逝。然而其后不久,徐克借助从好莱坞学习的高科技打造的《新蜀山剑侠传》尽管在当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却为将来第二代“新武侠电影”的闪亮登场埋下了伏笔,同时亦奠定了技术基础。

  如果让我们这批生于七十年代(或者可再扩大到八十年代初期)的青年影迷评出自己心目中的经典武侠电影,相信入选的大多数作品会是拍摄于九十年代至今的一批“新武侠电影”。究其原因,固然有我们迄今十多年观影时代的难忘记忆作祟,更大程度上还是自1990年开始,徐克以《笑傲江湖》及其续集《东方不败》书写了武侠电影新篇章的序言,之后香港的王家卫、于仁泰、刘镇伟、王晶,台湾的朱延平和赖声川,内地的何平分别以自身对“武侠”的独特理解,运用全新的电影语言,风格或中正大气、或另类颠覆、或后现代搞笑、或粗砺强悍,叙事手法、场面调度、特技画面、人物形象令人耳目一新,而且呈现出多元化格局,更加贴近时代精神和符合现代人的思维与审美习惯。与以往武侠电影相较,单单一个“新”字恐怕是难以概括的。

  前文已经提到,是《笑傲江湖》拉开了九十年代至今华语新武侠电影的序幕。这部由徐克电影工作室制作的电影本来由当年武侠片大师级人物胡金铨担任总导演,但后来他因与徐克等人在创作理念上出现重大分歧,而中途退出剧组,余下部分由徐克、程小东、李惠民补拍完成。对于这部集四位导演之功的《笑傲江湖》,记得有人这样评价:“既有胡金铨古朴的浪漫风格,造型具有中国古代木刻白描人物画的意趣;又有徐克式的天马行空、迅速流畅的武打设计和角度多变的镜头和剪接;可谓写实与想象并行,视觉上有一种潇洒的美感。”不过,依在下个人看法,这话恭维成分居多,而且避重就轻,画面、武打、剪接对于武侠片来说固然重要,故事、结构却是任何影片成功的关键(在笔者看来,张艺谋的《英雄》也犯了同样的毛病)!再看《笑傲江湖》,整部影片哪里都好,就是故事讲得差了点,出现与原著无关的东厂太监情节是胡金铨拿手的好戏;而令狐冲到处和人扯闲篇以及片中人物嘴中所说皆含针贬时弊借古喻今的寓意则是徐克擅长的噱头,两者的融合显然并不成功,但是影片的整体风格、场面调度、武打编排、镜头表现、画面意境和优美的音乐都足以让人不去理会故事架构的缺撼,因此《笑傲江湖》在票房上还是取得了成功,并且成为新旧武侠电影的分界岭,更直接影响了以后的武侠电影创作。

  至于1992年拍摄的《笑傲江湖2东方不败》,虽然没了第一集很明显的胡氏古朴凝重风格,但却显得更加浪漫肆意,动作场面天马行空,画面剪接快速有力,故事情节比之前集也显得集中紧凑,影片以东方不败的成王败寇经历和与令狐冲的情感纠葛驾构全篇,借退出江湖与雄霸天下的主题纠葛借古喻今,极富张力,令观众为之倾倒。而林青霞成功反串的一代枭雄东方不败的形象以及挥手之处飞沙走石血肉横飞的动作场面,更成为滥殇,使得其后的主流武侠电影只能望洋兴叹,勉强算个跟风之作罢了。

  《东方不败》上映的同年,徐克又重拍了胡金铨的经典名作《龙门客栈》,影片在消解了胡金铨老版《龙门客栈》凝重、严肃、阳刚风格,代之以凌厉、肃杀气氛的同时,又以风骚老板娘金镶玉(张曼玉饰)嘻笑怒骂、调风弄月营造了以前武侠片中少有的暧昧意味,武打场面则精彩纷呈、紧凑潇洒,介于《黄飞鸿》与《东方不败》之间,别有一番风景。

  尽管徐克对武侠电影的贡献极大,如借古讽今的政治立意,武林风云的写意刻画,人物形象的生动塑造尤其令后来的同类电影难以企及。但要论其被人模仿借鉴最多的,却是充满想象力的动作场面和旧瓶装新酒的翻拍。程小东、袁和平甚至元彬、马玉成等知名动作指导在与徐克共同打造多部武侠片经典之后,又在其他影片中重复了这些武打场面,当然使人感觉似曾相识。而翻拍旧片、旧题材则成了整个九十年代港台武侠片群体的重要特征,《新火烧红莲寺》、《新流星蝴蝶剑》、《新少林五祖》皆是旧片经典的借尸还魂之作。不过,在产生了一大批模仿徐克武侠片风格的烂片(如《刀剑笑》、《新冷血十三鹰》等)之余,刘镇伟、王晶、朱延平等人又尝试用后现代的搞笑方式对旧式武侠片进行了疯狂的颠覆,而这主要体现在对英雄侠客的形象塑造上。尽管徐克影片中的侠客们也是个个伶牙俐齿,滑稽幽默,但还不失为英雄本色,而在《东成西就》、《武侠七公主》、《九尾狐与飞天猫》等片中,侠客剑士再也没有往日武侠片中英雄正气的高大形象,相反却不是猥琐无能,就是胆小怕事。行侠仗义早成了无关重要的末节,倒是一些现代人的世俗观念成了他们的行事箴言。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到这里却成了游戏江湖、快乐无比。其实,这类搞笑武侠片的目的主旨只是迎合当代大众欣赏口味而已,至于什么后现代的颠覆解构倒更象是商业追求中的无心插柳了。

  在很多人眼中,武侠电影作为类型片的一种,自然应以娱乐性和大众化的商业标准为衡量准绳。由此而言,经典如徐克的《东方不败》、《新龙门客栈》等片对动作技术的纯形式追求亦超过影片内容本身,出来的效果自然好看,娱乐性十足,而营造出的意境又能让普通观众感受到几许艺术味道,这才是主流电影,商业与艺术结合的最佳典范!相比之下,香港王家卫固执营造的既超脱又迷失个人情感沙漠的《东邪西毒》;台湾赖声川夹杂着微妙禅意与社会批判、并且内容晦涩难懂的《飞侠阿达》;内地何平拍摄的西部色彩浓重、粗糙有力的《双旗镇刀客》倒更象是充斥着强烈个人风格的艺术电影。他们完全跳脱传统武侠片的模式,营造出全新的江湖意境,人物形象或是醉生梦死、执著寂寞的沙漠过客,或是大智若愚、洞若观火的俗世大隐,或是单纯平凡却又臻至人刀合一境界的少年刀客,总之务必体现作者的独特创作意识。可以说,这几部影片即便在这股“新武侠电影”风潮中仍可称得上另类、新奇之作,其可嘉的探索精价值在电影史亦可留有一席之地。但此类个性十足的武侠片却注定会因其重艺术化处理,缺乏娱乐噱头的特质,落得个叫好不叫座,难以令普通大众理解甚至望而却步的结局。

  记得有人曾认为是1994年王家卫那部遭遇票房惨败的《东邪西毒》终结了九十年代港台“新武侠电影”热潮。但笔者却觉得并非如此,无论是拍摄时间,还是上映时间,黄泰来的《刀剑笑》都比《东邪西毒》要晚些,而正是因为《刀剑笑》这类跟风抄袭的烂作横行,败坏了观众的胃口,才将风头正劲的“新武侠电影”逼向绝路。使得1994年之后数年,港台大银幕上很少再见到武侠电影的踪迹,倒是文隽、刘伟强制作的由漫画衍生出来的变种剑仙片《风云雄霸天下》和《华英雄》等红火一时,但也只是昙花一现而已。

  2001年,《卧虎藏龙》获得票房与奥斯卡取了得双重成功,同时亦令已经少人问津的华语武侠电影重新焕发生机。客观地说,《卧虎藏龙》如舞蹈般优美的武打场面和中国山水的如诗意境乃是师法自当年胡金铨的经典武侠名片,就拍摄武侠类型电影的规则而言,并未有实质性突破。唯一让人新奇的却是该片的女性角度造就了温婉暧昧的情感氛围,使得俞秀莲和玉娇龙两位坚忍女性的形象远比李慕白、罗小虎鲜明得多——恐怕这也是《卧虎藏龙》能被西方观众接受的重要原因吧。

  至于最近正热映的国产商业大片《英雄》,尽管其宣扬的“胸怀天下”英雄观比以往武侠电影里草莽豪客只为个人恩怨便动辄打杀的境界要高出很多,但因其演绎得不是很到位,导致许多观众并不认同,恐怕这是张艺谋没有料到的。还有李连杰、梁朝伟等众多明星诠释的英雄形象符号化严重,性格情感变化发展不够明显,亦是遗憾。不过,《英雄》效仿《罗生门》的三段回忆式叙事结构与以五种颜色画面营造的情节意境在武侠电影中却算得上创意之举,值得鼓掌。

  说起来,武侠电影发展到现在已有几次从形式到内容的创新,而且能受到不同时代、不同年龄、阶层观众的喜爱,归根到底应是华人共通的传统文化和认同的侠义精神起了重大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人们观念和欣赏水平的提高,武侠电影要想生存下去甚至再度辉煌,惟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呵呵,借用一下没问题吧?)。因此,张艺谋的《英雄》在创新方面虽然还远谈不上徐克提出的“新武侠”概念,但在某种程度上来看,未尝不是一种可贵的探索——尽管我们还不好评述它到底成功与否。

  希望自《英雄》始,无论成败,武侠电影能找到一个新的起点。
  http://www.joy001.com/bbs/index.php?showtopic=9597

  http://www.xinxianet.com.cn/html/pinglun/yingship/1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