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快讯:三国志与《三国演义》内容上有哪些差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5 05:13:40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
  《三国志》为魏晋人陈寿所著,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书成后颇受时人好评,“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是中国古代史籍中的一部佳作。但是该书写于魏晋离乱之际,资料不全,叙事过于简略。后来刘宋文帝命裴松之为之作注。裴松之征引140多种史籍,写出了超过正文三倍多的注文,增补了大量史实,开创了注史新例。
  《三国演义》为元末明初人罗贯中所著,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从原名中可以看出,罗贯中的“演义”是演《三国志》之义,想达到使《三国志》通俗化的目的。演义为小说之一种体裁,根据史志,敷演其义。原是作家虑及古史旧志,非一般读者所能涉猎,遂以通俗的文字、艺术化的加工使之更符合大众化的口味。因此,演义之作,远远超过了其所依据的古史旧志。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罗贯中“皆排比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之注,间亦仍采平话,又加推演而作之”。
  n 《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也是政治小说。说它是历史小说,是它基本按照《三国志》改编。是小说当然就会有实有虚,有夸张、剪接或移挪等手法。说它是政治小说,是它揭示了当时统治阶级怎样镇压人民,怎样内部斗争、怎样割据,怎样由“合久必分”到“分久必合”。可以说,《三国演义》比《三国志》更能教会读者识别那时的历史事件、政治得失、治乱兴亡。

  1\曹嵩之死
  演义中是被陶谦委派护送的将领起来贪念所杀
  志中是陶谦主谋截杀

  2\刘夺荆州
  演义中是周派兵血战,诸捡便宜,后借.
  志中是刘自己兵力打下来的,当时孙方面兵力好象在打合肥,根本没有参与荆州攻曹.

  3、赤壁之战

  三国志吴书中说:
  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备与瑜等复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径自北归。
  很明显,此次大战能胜有两点很重要,第一是曹军得了病,第二是黄盖献计火烧赤壁。
  以三国志来看本次战役,孙刘联军中的大功臣实乃黄盖,而不是很多人所认定的周瑜。

  三国演义呢,则认为本次大战孙刘联军的两大功臣为诸郭亮和周瑜,而前者不仅与后者不约而同想到火攻,并且借来了决定性的东风。不过不管从哪本书来看,周都没能夺到头彩,呵呵。4、桃园结义
  演义中刘关张桃园结义,志中并没有,仅是情同兄弟
  5、 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不见于志中
  6、庞统之死
  在三国志中----进围雒县,统率众攻战,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
  在演义中是中了张任等埋伏死于落凤坡.
  不管怎样,都是中箭身亡,看来主要是外号没取好,象“卧龙“就不怕箭射.
  7、关于刘琮
  志中刘琮投降后,曹操并没有杀他。
  演义中刘琮投降后,曹任命刘琮为青州刺史,但派于禁带人在半路上把他干掉了。

起源与版本
三国故事在中国古代民间颇为流行。宋元时代即被搬上舞台,金、元演出的三国剧目达30多种。元代至治年间出现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是明朝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称“嘉靖本”,本书 24卷。清朝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辨正史事、增删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的版本很多,主要有:明弘治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文字粗朴,内容平易;《三国志演义》,清毛宗岗增删评点本,约成书于康熙初年,该本在社会上流传最为广泛。

三国志更接近史实,三国演义读起来有趣一点。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但并不是简单地复述三国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实,而是一部经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加工的文学作品,它有助於我们了解封建社会的历史。它一定程度地描写了封建统治者之间的争权夺利,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场景,反映了当时某些历史情况;暴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某些罪恶。但是,三国演义的作者是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宣扬封建正统观念,同时还歌颂封建统治者;鼓吹神权思想和封建迷信,对诸葛亮等人物的才能,大肆渲染,描写成超凡的『先知』、『天命』;提倡封建道德,特别宣扬『忠』、『义』等。

取材於历史,又不为历史事实所限制,是三国演义创作方法的一个特点。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些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生动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徵,艺术成就是出色的。

情节方面,例如「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草船借箭」、「孔明借东风」、「火烧赤壁」、「关公五关斩六将」、以及「空城计」等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至於三国人物方面,忠勇双全的关公、神机妙算的孔明、以及乱世奸雄曹操,更是《三国演义》之中描写得最成功的人物。

元末明初,我国的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尤其是章回体小说步入日臻完善的阶段。中国的第一部流传最广、影响最深、成就最高、气魄最大的章回体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即《三国志通俗演义》,就是通过生活在这一历史时期的、杰出的小说大家——罗贯中的椽笔诞生并风行于世的。他在我国的文学发展史上,建树了不可磨灭的伟大功绩。同时,为世界文学的宝库,也增添了灿烂的光彩。

罗贯中,名本,别号湖海散人。生卒年不详。太原清源人(今太原市清徐县),其祖籍四川成都府,先祖罗仲祥后唐时仕青州(即今清徐)。后因原籍水灾且路远途遥。落籍太原清源,迁居城西白马山(今白石沟)寺沟村。其父罗锦生有六子,贯中行居第二。

大约是罗氏先祖为仕宦出身的缘故吧,后世罗氏家族很重视对后代进行“水源木本”的家族历史教育,一直保持了“耕读传家,诗礼教子”的家风。在这种家传的影响之下,贯中从小喜爱读书,博洽经史,为后来的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贯中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复杂的时代。元朝蒙古贵族的残酷统治和压榨,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抗,推翻元朝统治的斗争如火如荼。各方义军,诸如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不仅与元军奋战,而且还进行着相互的兼并。据说,步入青年的罗贯中,就在这个历史大动荡的影响下,浪迹江湖,参加了张士诚领导的起义军,并入其幕府,充任幕客。而且,王圻的《稗史汇编》就说他“有志图王”,是一个有政治抱负的人。这一点从他后来所著的《三国演义》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罗贯中从事小说稗史的创作,似乎应得益于他政治上的失意。正是由于此,他才有时间和有可能致力于文学创作,成为我国文学史上首先用全力从事小说创作的作家。他有许多的著作传世,诸如《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和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等。相传,他还写过十七史通俗演义,并曾参与了《水浒传》的撰写。尺蠖斋评释的《西晋志传通俗演义》序文就说:“罗氏生不逢时,才郁而不得展,始作《水浒传》,以抒其不平之鸣。”

贯中的长篇巨制《三国演义》,大约是他后期的作品。这部古典文学名著,描述了从东汉中平元年(18年)的黄巾起义,到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 280年)统一中国的将近一个世纪中,魏、蜀、吴三国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历史。他依据陈寿《三国志》提供的历史线索和历史人物,博采裴松之对《三国志》补缺、备异、惩妄、论辩,所保存的大量宝贵史料,吸取了西晋至元一千多年来民间传说的丰富营养,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参加元末农民起义军的生活经历,发挥个人的卓绝艺术才能,纵横捭阖,巧妙驾驭,形象生动地描述了近一百年中浩瀚繁富的历史事件,完成了这部75万字的古典名著。

在这部名著中,贯中寄托了自己个人的爱憎情感,客观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集团之间政治的、军事的、公开的、隐蔽的、合法的和非法的矛盾斗争。淋漓尽致地刻划了封建统治阶级争名夺利、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明火暗刀的策略伎俩和阴谋诡计。有意或无意地揭示了农民无法生活、挺而走险、纷纷起义的真实历史背景和原因。

至于《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则是多方面的,充分地显示了罗贯中在人物的刻划方面有着惊人的技巧。全书四百多个人物形象中,不管是曹操、刘备、孙权这些群雄之首,还是诸葛亮、关羽、张飞、赵子龙、黄忠、鲁肃、周瑜、黄盖、郭嘉、许攸、张辽、陆逊以及王允、董卓、吕布这些巨谋勇将,忠奸之臣,都具有鲜明的生动的个人特性。尤其是对张飞、诸葛亮和曹操的形象塑造,真可谓出神人化,呼之欲出。

罗贯中对战争的描绘是极其成功的,这一点充分证实他确实参加过元末农民起义的战争活动。所以能够把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场,瞬息变化的战斗形势,描述的那样千变万化,各具特色,显示出战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然而,正是由于罗贯中有参加战争的经历,再加上他超人的艺术技巧,以及创作时的苦心孤诣,惨谈经营,才在他的笔下出现了描述战争战役,重点突出,错落有致,疏密相间,虚实照应;铺排战争场面,大肆挥洒,波澜起伏,风驰电掣,气势磅礴;渲染战场气氛,随意勾勒,生动逼真,有声有色。

罗贯中是我国元末明初的一位杰出的古典小说家,是他把意回体小说这一文学式样推向成熟的阶段。后来的很多学者和作家曾给予他极高的评价,把他同马司迁、关汉卿相提并论。他的伟大的文学创作成就,成为中国文学、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贵财富。他所创作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不仅在国内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且被翻译成十多个国家的文字,风行全世界,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在国外,他的《三国演义》被称之为“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而《大英百科全书》则称他为“第一位知名的艺术大师”。

三国志基本是历史,三国演义戏说的成分多一些

《三国志》是以魏国为正统,而《三国演义》更偏向于蜀国。另外《三国志》是正规的史书,而《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它有些内容是虚构的。

《三国志》是史书,每一言,每一语都再真实不过;但《三国演义》就不同,它虚构的成分稍微多一些。

《三国志》是陈寿写的纪传体断代史书,《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写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