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武警中队医院:谁有古代巴比伦的详细介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3 18:09:27

流经伊拉克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两河流域,产生过饮誉世界的两河文明,孕育了璀璨夺目的巴比伦文化,曾与古代中华文明、印度文明和埃及文明比肩齐辉。

  早在公元前3500年—前3100年,两河流域就有了类似古埃及的图形文字。这种文字用芦管刻在泥版上,晒干后成为长久保存的文书。芦管刻成的笔画如同楔形,因此被称为楔形文字。楔形文字后为古代西亚各国所采用。

  古巴比伦时代的科学以数学和天文最为发达,计数法采用十进位和六十进位法。六十进位法应用于计算周天的度数和计时,至今为全世界所沿袭。在代数领域,古巴比伦人可解含有三个未知数的方程式。在天文学方面,则已知如何区别恒星与行星,还将已知的星体命名。当时的历法为太阴历,将一年分为12个月,一昼夜分为12时,一年分为354日。为适应地球公转的差数,已经知道设置闰月。古巴比伦人在天象观测方面的长期积累,使后来的新巴比伦人能预测日月蚀和行星会冲现象,并进一步推算出一年是365天6时15分41秒,比近代的计算只多了26分55秒。

  乘法表在古代并非中国一家独有,古巴比伦的泥版书上也有乘法表。但汉字(包括数目字)单音节发声的特点,使之读起来朗朗上口;后来发展起来的珠算口诀也承继了这一特点,对于运算速度的提高和算法的改进起到一定作用。

  及至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朝汉谟拉比统治时期(公元前1792—前1750年)编纂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这部被认为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的第一部法典,将楔形文字和人像浮雕刻在一个2.25米高的石柱上。这部法典详细规范了国王、奴隶主与自由民、奴隶之间的阶级关系,还规定保护孤寡等。这不仅具有进步性的历史意义,而且堪称人类社会法典领域的开先河之作。

  在巴格达以南约90公里的希拉市附近的幼发拉底河河畔,有古巴比伦城的遗址。从公元前19世纪古巴比伦王国统一两河流域到公元前6世纪前后,巴比伦一直是西亚最繁华、最壮观的都市。特别是在新巴比伦王国尼布甲尼撒二世(公元前604—前562年)王朝,新巴比伦城进入鼎盛时期。据史书记载,尼布甲尼撒二世扩建的新巴比伦城呈正方形,每边长约20公里,外面有护城河和高大的城墙,主墙每隔44米有一座塔楼,全城有300多座塔楼,100个青铜大门。城内有石板铺筑的宽阔通衢,还有90多米高的马都克神庙,兼有幼发拉底河穿过城区,上有石墩架设的桥梁,两边有道路和码头,其恢弘壮阔可见一斑。国王宫殿奢华至极,宫墙用彩色瓷砖和精美狮像装饰,宫中还以“空中花园”装点,古称“悬苑”。这座方正的“空中花园”周长500多米,建在23米高的人造山上,园中遍植珍奇花木,宛如人间仙境。新巴比伦王宫的“空中花园”被列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巴比伦是一座令人神往的古城,它位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交汇处。早在公元前1830年左右,阿摩利人就以巴比伦为都城,建立了古巴比伦王国。在古巴比伦国最出色的国王汉漠拉比死后,巴比伦不断受到外族的进攻,历经了500多年战乱,直到公元前7世纪末,才在尼布甲尼撒领导下,建立了新巴比伦王国。然而,88年后,新巴比伦王国又被波斯人彻底毁灭。随着巴比伦王朝的覆灭,显赫一时的古城巴比伦,也日渐消失在荒草之中了。

在新巴比伦王国时期,巴比伦也是古代两河流域地区最壮丽最繁华的都城,巴比伦古城有内外两道城墙,城里最壮观的建筑物,就是尼布甲尼撒王宫和著名的“空中花园”,以及那座据说让上帝感到又惊又怒的巴别通天塔。

那么为什么把巴比伦城又叫做“冒犯上帝的城市呢”?这个说法来自《圣经·旧约》。

《圣经·旧约》上说,人类的祖先最初讲的是同一种语言。他们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发现了一块非常肥沃的土地,于是就在那里定居下来,修起了城池。后来,他们的日子越过越好,决定修建一座可以通到天上去的高塔,这就是巴别塔。他们用砖和河泥做为建筑的材料。直到有一天,高高的塔顶已冲入云霄。上帝耶和华得知此事,立即从天国下凡视察。上帝一看,又惊又怒,认为这是人类虚荣心的象征。上帝心想,人们讲同样的语言,就能建起这样的巨塔,日后还有什么办不成的事情呢?于是,上帝决定让人世间的语言发生混乱,使人们互相言语不通。后来人们就把巴比伦叫做“冒犯上帝的城市”。

巴比伦城墙的厚度,可以让一辆4匹马拉的战车转身。长达16公里,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座城楼。城墙的两端起于幼发拉底河畔。河对岸是巴比伦的新城区,一座大桥横跨幼发拉底河,使新城区跟主城连在一起。所以,这座城墙不仅是巴比伦人用来抵御敌人的主要屏障,而且也是一道保护巴比伦城不受河水泛滥之害的可靠堤防。巴比伦城有100座铜做的城门,因此希腊大诗人荷马又把巴比伦城称为“百门之都”。

巴比伦古城的大门叫典礼门,高4米多,宽2米左右。门的上部是拱形结构,两边和残存的城墙相连,门洞两边的墙上有黄、棕两色琉璃砖制成的雄狮、公牛等图像。这座城门建筑得十分牢固,公元前568年波斯人在摧毁巴比伦古城时,只有这座城门幸存下来。在千百年风雨剥蚀下,古城城墙已坍塌无存,唯独这座城门依然完好如初。

穿过城门是一条广阔大道,上面铺着灰色和粉红色石子,大道两旁的残墙上现在还留着清晰可见的雄狮、公牛等图像。尼布甲尼撒的王宫就在大道西边。被人们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就在南宫的东北角。相传,它是尼布甲尼撒二世为让他的米底妻子赛米拉米斯公主,排忧解闷而兴建的,可惜它早已不存在了。

赫赫有名的巴别通天塔就耸立在大道的北面。巴别塔本是巴比伦古城里,一座供奉巴比伦人的主神马都克的神庙。塔的顶端是神殿。有一条石梯可以直通神殿,敬神时,穿着白色法衣的祭司在由乐器伴奏的合唱声中登上塔顶。这座巴别塔就是《圣经·旧约》里的巴别通天塔。“巴别”这个词是巴比伦文,意思是“神的大门”。由于它的读音跟古希伯莱语中的“混乱”一词相似,加上当时巴比伦城里的居民讲的远不止一种语言,《圣经·旧约》的作者也就很容易把“语言混乱”与上帝对建塔的惩罚相联系,编出上述的故事来了。巴比伦古城里最早的巴别通天塔,在公元前689年亚述国王辛赫那里布攻占巴比伦时就破坏了。新巴比伦王国建立后,尼布甲尼撒二世下令重建通天塔。他命令全国不分民族、不分地区都要派人来参加修塔。

尼布甲尼撒下令重建的巴别通天塔共有7层,总高90米,塔基的长度和宽度各为91米左右。在高耸入云塔顶上,还建有壮观的供奉马都克主神的神殿,塔的四周是仓库和祭司们的住房。在5000多年前,人们能建起这样一座如此巍峨雄伟的通天塔,实在是人世间的一大奇迹。遗憾的是,巴别塔如今剩下的仅仅是一块长满了野草的方形大地基的残迹了。

在波斯人彻底摧毁了巴比伦之后,人们对巴比伦通天塔仍然念念不忘。公元前331年,当亚历山大大帝占领已经荒芜的巴比伦后,他曾经想重建通天塔。但是,单单清除废塔的砖瓦就需要一万人工作两个月。最后他只好放弃了这个计划。

历史上,文明的发祥总是和河流密切相关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就象两条生命之藤,伸展在荒凉和干旱的沙漠地区,在今天伊拉克一代联袂合作,塑造了肥沃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在这里,孕育了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两河流域文明,也就是人们习惯所说的“巴比伦文明”。

考古发掘已经证明,巴比伦文明是距今6000年到公元前500年两河流域一系列城市文明的总称。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岸,风格类似或迥异的城市如繁星点点,点缀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在这个历史舞台上,苏美尔人和后来各支闪米族入侵者象走马灯一般依次扮演着创造文明的主角,共同奏响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辉煌的乐章。当我们重新翻开历史,那一幕幕历史的悲剧便浮现在眼前。

“天堂”美索不达米亚

古希腊语“美索”,意思是“中间”或者“两者之间”,“不达米亚”表示“河”。美索不达米亚在古希腊语中就是“两河之间的地方”。这两条河就是著名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位于今天伊拉克境内。它们发源于小亚细亚东部(土耳其境内)的亚美尼亚高原,缓慢的经过南部平原,在离入海口约190公里处汇合,注入波斯湾。两河带来的巨量泥沙在下游不断淤积,形成了辽阔的大平原,把干旱贫瘠的地区变成了西亚唯一的沃土肥田。古希腊人称这里为“美索不达米亚”,我们习惯上称“两河流域”。也有西方地理学家称之为“巴比伦尼亚”。

在犹太人和希腊人的笔下,美索不达米亚是一个人人向往的天堂,《圣经》中的伊甸园就在这里。不过,在今天的两河流域,气候和自然条件显然已经和犹太人和希腊人的描述大相径庭。这里气候干燥,土壤裸露,沙丘遍野,而且象所有的荒漠地区一样,降水稀少且温差较大。比如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全年降水量为156毫米,六月至九月为零;夏季气温高达摄氏49度,而冬季气温可下降到摄氏零下8度。即使到传说中的“伊甸园”库尔拉去,你也一定会大失所望。如今这里是一个孤零零的地带,离河岸不到一公里,除了一种结节荆棘(据说是传说中的“善恶知识树”)还存在,映入眼帘的只是荒凉和沙砾。我们似乎很难想象这种比较恶劣的自然条件,在几千年前会成为人类高级文明的摇篮。那么,美索不达迷亚在历史上究竟是不是“天堂”?这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究竟怎样?

地质学以及环境变迁的研究提出了创见性的论断:在距今6000年至4000年时,两河流域存在着湿润而不是干旱的气候。地理学家拉姆认为,在冰河后期最暖的时段,地中海附近大部分地区是气候干旱的,但是,由于这一时期西南季风的扩张和季风雨的滋润,在北纬34度到35度的伊拉克北部却存在着湿润的气候。考古学家在这一地区的发掘工作也证实了拉姆的结论。基什、尼尼微等遗址的考古发掘表明,在公元前四千至两千年间,由于几次洪水的泛滥,造成了土层层理上的间断现象。而且从这些遗址出土的泥版文献中有关大洪水的记载以及苏美尔人如何建筑堤坝的描述,也是这一时期气候特别滋润的有力佐证。地质学家还通过放射性碳年代测定、氨基酸差位异构分析以及花粉分析等一系列科学手段,确认了距今6000年至4000年前两河流域湿润气候的存在。

上述成果无可辩驳地证明了两河流域曾经存在特别湿润地气候。那时,亚美尼亚山区丰沛的降水源源不断的注入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的又滋润着平原肥沃的土地。因此可以肯定,在公元前4000到前2000年左右,在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创立的关键时期,自然条件是适宜的,就是说,恰恰是在这个气候湿润的关键时期,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人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文明。我们确实无法想象,如果没有两河流域充沛的流量,美索不达米亚人如何提取足够的水去灌溉农田;如果没有季风雨的惠泽,在干旱荒芜的土地上又怎能开出绚丽的文明之花。

历史学家通过大量的研究证实,那时在两河平原上曾经是一片林木繁茂、垄亩青青的绿野;也曾经沟渠纵横、河网密布、人烟稠密。犹太人和希腊人把这里称为“天堂”并非虚言。

汉谟拉比法典

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朝的汉谟拉比统治时期(公元前1792-1750年)编纂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这部被认为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的第一部法典,以楔性文字和人像浮雕刻在一个2.25米高的石柱上。这部法典详细规范了国王、奴隶主与自由民、奴隶之间的阶级关系,还规定保护孤寡,将债奴期缩短为三年等等。这不仅具有进步性的历史意义,而且堪称人类社会法典领域的开先河之作。

月份

一月:尼萨奴(Nisan)相当于我们现在的3月中旬——4月中旬。
二月:伊亚尔(Iyyar)相当于我们现在的4月中旬——5月中旬。
三月:西马奴(Simanu)相当于我们现在的5月中旬——6月中旬
四月:杜乌朱(Duuzu)相当于我们现在的6月中旬——7月中旬。
五月:阿布(Abu)相当于我们现在的7月中旬——8月中旬。
六月:乌鲁鲁(Ululu)相当于我们现在的8月中旬——9月中旬。
七月:提什瑞图(Tisritu)相当于我们现在的9月中旬——10月中旬。
八月:阿拉散奴(Arah-samnu)相当于我们现在的10月中旬——11月中旬。
九月:基斯里穆(Kislimu)相当于我们现在的11月中旬——12月中旬。
十月:台贝图(Tebetu)相当于我们现在的12月中旬——1月中旬。
十一月:沙巴图(Sabattu)相当于我们现在的1月中旬——2月中旬。
十二月:阿达加(Addaru)相当于我们现在的2月中旬——3月中旬。

这些月份的名称来源于阿卡德的塞姆语,但所用的符号却是尼普尔的苏美尔的楔形符号。这种以阿卡德语发音读苏美尔月份符号的方法一直被延续,直到楔形文字死亡。但巴比伦的塞姆语月名仍在被应用,如:后起的犹太民族一直用两河流域巴比伦月名,直到近代。

在巴比伦,每30天便是一个月,一年共360天,每四年都会多出一个月,那一年的一月便是双月(也就是要过两个白羊之月),且双月中的前者被称为庆典之月。(右手乱语:为期30天的狂欢,好幸福啊~)同样,那一年便有390天。

“冒犯上帝的城市”

巴比伦是一座令人神往的古城,它位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交汇处。从公元前19世纪古巴比伦王国统一两河流域到公元前6世纪前后,巴比伦一直是西亚最繁华、最壮观的都市。特别是在新巴比伦王国尼布甲尼撒二世(公元前604-562年)王朝,新巴比伦城进入鼎盛时期。

早在公元前1830年左右,阿摩利人就以巴比伦为都城,建立了古巴比伦王国。在古巴比伦国最出色的国王汉漠拉比死后,巴比伦不断受到外族的进攻,历经了500多年战乱,直到公元前7世纪末,才在尼布甲尼撒领导下,建立了新巴比伦王国。然而,88年后,新巴比伦王国又被波斯人彻底毁灭。随着巴比伦王朝的覆灭,显赫一时的古城巴比伦,也日渐消失在荒草之中了。

在新巴比伦王国时期,巴比伦也是古代两河流域地区最壮丽最繁华的都城,巴比伦古城有内外两道城墙,城里最壮观的建筑物,就是尼布甲尼撒王宫和著名的“空中花园”,以及那座据说让上帝感到又惊又怒的巴别通天塔。 那么为什么把巴比伦城又叫做“冒犯上帝的城市呢”?这个说法来自《圣经?旧约》。

《圣经?旧约》上说,人类的祖先最初讲的是同一种语言。他们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发现了一块非常肥沃的土地,于是就在那里定居下来,修起了城池。后来,他们的日子越过越好,决定修建一座可以通到天上去的高塔,这就是巴别塔。他们用砖和河泥做为建筑的材料。直到有一天,高高的塔顶已冲入云霄。上帝耶和华得知此事,立即从天国下凡视察。上帝一看,又惊又怒,认为这是人类虚荣心的象征。上帝心想,人们讲同样的语言,就能建起这样的巨塔,日后还有什么办不成的事情呢?于是,上帝决定让人世间的语言发生混乱,使人们互相言语不通。后来人们就把巴比伦叫做“冒犯上帝的城市”。

巴比伦城墙的厚度,可以让一辆4匹马拉的战车转身。长达16公里,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座城楼。城墙的两端起于幼发拉底河畔。河对岸是巴比伦的新城区,一座大桥横跨幼发拉底河,使新城区跟主城连在一起。所以,这座城墙不仅是巴比伦人用来抵御敌人的主要屏障,而且也是一道保护巴比伦城不受河水泛滥之害的可靠堤防。巴比伦城有100座铜做的城门,因此希腊大诗人荷马又把巴比伦城称为“百门之都”。

巴比伦古城的大门叫典礼门,高4米多,宽2米左右。门的上部是拱形结构,两边和残存的城墙相连,门洞两边的墙上有黄、棕两色琉璃砖制成的雄狮、公牛等图像。这座城门建筑得十分牢固,公元前568年波斯人在摧毁巴比伦古城时,只有这座城门幸存下来。在千百年风雨剥蚀下,古城城墙已坍塌无存,唯独这座城门依然完好如初。 穿过城门是一条广阔大道,上面铺着灰色和粉红色石子,大道两旁的残墙上现在还留着清晰可见的雄狮、公牛等图像。尼布甲尼撒的王宫就在大道西边。被人们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就在南宫的东北角。相传,它是尼布甲尼撒二世为让他的米底妻子赛米拉米斯公主,排忧解闷而兴建的,可惜它早已不存在了。

赫赫有名的巴别通天塔就耸立在大道的北面。巴别塔本是巴比伦古城里,一座供奉巴比伦人的主神马都克的神庙。塔的顶端是神殿。有一条石梯可以直通神殿,敬神时,穿着白色法衣的祭司在由乐器伴奏的合唱声中登上塔顶。这座巴别塔就是《圣经?旧约》里的巴别通天塔。“巴别”这个词是巴比伦文,意思是“神的大门”。由于它的读音跟古希伯莱语中的“混乱”一词相似,加上当时巴比伦城里的居民讲的远不止一种语言,《圣经?旧约》的作者也就很容易把“语言混乱”与上帝对建塔的惩罚相联系,编出上述的故事来了。

巴比伦古城里最早的巴别通天塔,在公元前689年亚述国王辛赫那里布攻占巴比伦时就破坏了。新巴比伦王国建立后,尼布甲尼撒二世下令重建通天塔。他命令全国不分民族、不分地区都要派人来参加修塔。尼布甲尼撒下令重建的巴别通天塔共有7层,总高90米,塔基的长度和宽度各为91米左右。在高耸入云塔顶上,还建有壮观的供奉马都克主神的神殿,塔的四周是仓库和祭司们的住房。在5000多年前,人们能建起这样一座如此巍峨雄伟的通天塔,实在是人世间的一大奇迹。遗憾的是,巴别塔如今剩下的仅仅是一块长满了野草的方形大地基的残迹了。

在波斯人彻底摧毁了巴比伦之后,人们对巴比伦通天塔仍然念念不忘。公元前331年,当亚历山大大帝占领已经荒芜的巴比伦后,他曾经想重建通天塔。但是,单单清除废塔的砖瓦就需要一万人工作两个月。最后他只好放弃了这个计划。

千百年过去了,不知有多少人一直想找到巴比伦城的遗址。 1899年3月,一批德国考古学家,在今天巴格达南面50多公里的幼发拉底河畔,进行了持续10多年之久的大规模考古发掘工作,终于找到了已经失踪两千多年,由尼布甲尼撒二世在公元前605年改建后的巴比伦古城遗址。

考古学家们现在仍在巴比伦古城遗址上进行着发掘工作。许多宫殿、神庙、街道和住房已经渐渐露出地面。考古学家们正在和历史学家、艺术家们一起,根据发掘出来的文物,复制古城巴比伦大多数建筑物的原型,以便有朝一日能使这座人类宏伟的古城恢复旧观。

2005-11-24 00:01:25: 蓬蓬

来源:四月天
出处:不祥

每一寸沙下都可能埋藏着文明的基因
耶和华必伸手攻击北方,毁灭亚述,使尼尼微荒芜,干旱如旷野。
——《圣经》

尼尼微(Nineveh)是古亚述王朝的首都。荒废多年后,它被法国医生兼昆虫学家博塔成功发掘。作为古代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古巴比伦无人不知,可是曾经在《圣经》中出现过的尼尼微却在很长时间里消失在美索不达米亚的历史烟尘中。许多来自欧洲的探险者纷纷来寻找它的踪迹,直到法国驻莫索的领事保尔·伊迈尔·博塔开始发掘巴格达以北、莫索城外、底格里斯河岸边的库羊吉克土丘,尼尼微这座古亚述王国的首都才终于得以现身。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巴比伦文明和亚述文明紧随古苏美尔之后产生。当时巴比伦在南方,而亚述在北方。公元前627年,阿西巴尼浦去世后不久,来自波斯和巴比伦的入侵者占领了尼尼微。公元前605年,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击败了亚述的残余部队,从此,亚述王国和它的首都消失在了历史的废墟中。

……他们说,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
为要传扬我们的名,免得我们分散各地。
——《圣经·创世记》

我们看到手表盘上分为12格,买鸡蛋以60个为单位,观察星星的运动来测知祸福,计算机的运行以二进制为基础,有谁想过,这些都得益于巴比伦(Babylon)人的发现呢?这个民族最早发现、创造或记录的事物有27项之多,从最早的农历、最早的学校、最早的史诗到最早的爱情歌曲,都出现在古代巴比伦。在古城尼尼微成为亚述首都时,巴比伦城作为首都已有1300年的历史。直到尼尼微覆灭以后73年,巴比伦城才被波斯王居鲁士攻陷。

从城墙的规模来看,巴比伦城甚至超过尼尼微。巴比伦著名的国王尼布甲尼撒写道:“我下令筑一道坚固的城墙,从东面护住巴比伦,开凿护城壕,用沥青和砖砌筑河岸,壕边筑起像山一样高的护墙,宽大的城门用松木制成,外加铜叶包裹。我命人乘海水涨潮时将壕内用海水灌满,想渡过壕沟就像渡海一样,这样来袭之敌就无法威胁巴比伦的外围。为防止敌人越过壕沟,我命人在附近堆起土堆,并在周围建起砖墙。我想方设法把城池建造得极为坚固,使巴比伦成为一座堡垒。”巴比伦的“赛米拉米斯空中花园”是世界七大奇观之一,而被波斯王薛西斯变成一片瓦砾后来又被亚历山大大帝修复的巴别塔,则是人类引以为傲的标志。

《圣经》中的大洪水、诺亚方舟的故事在我的出土物中得到了证实,可以肯定,诺亚的后代就是当时生活在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人。
——乌尔(Ur)王陵发现者伍利

乌尔是在《圣经·创世记》中提到的一座古城,这里是亚伯拉罕(基督教《圣经》故事中犹大人的始祖)的诞生地。大约在公元前5500年,乌尔已成为幼发拉底河河岸上史前时期人民的聚居地。在公元前4000年,乌尔被建造成被现代学者称为萨默瑞恩人的城市之一。由于幼发拉底河河床迁徙,乌尔的历史大约在公元前400年终止。在20世纪20年代,乌尔的发掘使美索不达米亚成为许多旅游者访问的热点,其中一位访问者就是杰出的侦探小说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她在其后的几部侦探小说中都运用了美索不达米亚学和考古学。不仅如此,她还和正在从事发掘工作的一位考古学者结了婚。在她的自传中,克里斯蒂描述了考古事业具有无穷魅力。

公元前2004年,来自伊朗南部的被称为伊拉米提斯的好战民族入侵了萨默尔并占领了乌尔,一位萨默瑞恩的诗人曾在一首献给月亮神南纳的妻子的诗中痛惜乌尔的崩溃,他写道:“你的城池已成虚墟/你何以还能幸存/你的房屋已夷为平地/你的心还能无动于衷吗/乌尔圣殿已化做一阵清风。”

2005-11-24 00:09:36: 蓬蓬

来源:四月天
出处:不祥

美索不达米亚众神的表征:

第一列——
“金星女神”伊什塔尔(Ishtar)/英安娜(Inanna):“晨星和暮星之神”,又称为“英安娜”,阿拉伯人则视为男神,称为“阿什塔尔”。英安娜为古苏美尔神话中的富饶、爱情于征战的女神,其名为苏美尔语,意即“天之主宰”,又被视为星辰之神,后被纳入阿卡得神殿,称为“伊什塔尔”。她的表征为一缚带之环,另一表征为一多瓣花结(似星辰的象征)。

“月神”辛(Sin)/南那(Nanna):与太阳神沙玛什(乌图)和金星女神伊什塔尔(英安娜)被视为星辰三联神,并被视为两者之父。据亚述-巴比伦的神话观念,光明实则来自夜晚。其形象为一身拥有天青色长须的老者,每天夜晚乘坐小舟行于无垠的天宇。辛还具有时日的职能:每月之初,你照耀大地,新月宛如两角,第六日映于天宇,第七日,你的王冠分为两半,第十四日,你成为圆盘。

“太阳神”沙玛什(Shamash)/乌图(Utu):古代苏美尔-阿卡得时期的太阳神。“乌图”在苏美尔语中意为“光亮的”、“昼”;在阿卡得语中称为“沙玛什”,意为“太阳”;闪米特称为“沙姆斯”、“沙普斯”,其意类似。正义之神,被视为“天界和世间的审判者”;他战胜黑夜和严寒,其光辉使一切崇尚邪恶者胆裂,且犹如无所不在的“法网”。每日清晨,东隅之山的蝎人会打开巨门,太阳神从山中一跃而出,开始白昼的天宇之行。他乘着布奈奈所赐之金车,升入苍穹。当暗夜降至,太阳神则隐入西隅的地下,经过低下通道,赶往东隅之山。翌晨,沙玛什则再度升起,作天宇之行。

第二列——
“天神”安努(Anu)/安(An):古代苏美尔-阿卡得时期的天神,又名“安”、“安努姆”,又被视为乌鲁克城邦之神。其名义为“苍天”天界之主宰,从不离开天宇,有时行于苍穹。安努通常被称为“众神之父”。

“风神”恩利尔(Enlil)/埃利尔(Ailil):古代苏美尔-阿卡得时期的风神,苏美尔部落联盟最古老的忠心尼普尔之守护神,很早即为全苏美尔之神。其名苏美尔语之意为“风之主宰”,阿卡得语称之为“埃利尔”。空间和大气之主宰,被视为暴风之神和自然力的体现,居于东方极隅之山,行于天界“恩利尔之路”,曾降洪水以毁灭人类。恩利尔并将灾祸、疾病、干旱、碱化降于人类,最后又降下灭世洪水。恩利尔曾“据有”(即“造”)地,并造锄,造牧畜之神埃梅什和埃滕,造女神拉哈尔和阿什南(牧畜与谷物女神)。恩利尔的形象为一个张口吹风的男子,以此象征他起风之令。在《法雷神策》(属公元前4000年-前3000年)中,恩利尔居第二位,仅次于其父天神安努,但他却往往凌驾于其父之上。

“智慧之神”埃阿(Ea)/恩基(Enki):古代苏美尔-阿卡得时期的智慧之神,最古老的崇拜中心之一埃尔杜的守护神。其名苏美尔语义为“地之主宰”、“下方之主宰”;阿卡得语称之为“埃雅”、“埃阿”、“哈伊雅”。水域之主宰,司掌环绕大地之淡水“阿普苏”,被视为睿智之神;居于苏美尔南端——从水中升起的城市“阿普苏之屋”,附近有一棵神奇之树,树上的叶片宛如天青石。其形象为一个有鱼尾之山羊;或为一人,波涛从其手中所托的瓶中或其双肩中涌出。埃阿初为造物神、地神、地府神及医生的庇护神。他赐予君主、匠人以智慧,授予人类以文化和艺术。最早关于埃阿的记载,约属法雷和阿布-萨利雅比赫时期(公元前27-前26世纪)。

第三列——
“书写之神”纳布(Nabu):古阿卡得神话中的书写、语言与智慧之神,水星的化身,被称为“源泉的发现者”和“丰收的司掌者”。

“战神”马尔都克(Marduk):古代苏美尔-阿卡得时期的战神,巴比伦城邦之神。其名“马尔都克”为阿卡得语,似来自苏美尔语“阿玛尔-乌图克”,意为“乌图之幼子”。其名有时作“马尔-杜库”,意为“杜库之子”。埃阿的长子,生于阿普苏,为水之化身,创造五谷并使其丰硕,确定诸天体运行的轨道,并决定人类的命运,被尊为“万物的创造者,众神之王,万方之主”,被视为木星的化身。据公元前3000年代中期的文献典籍,马尔都克被视为征服巴比伦之神;乌尔第三王朝(约公元前22世纪),即已提及。直至巴比伦第一王朝时期(约公元前19世纪-前16世纪),马尔都克被奉为主神,其地位在众神之上。

第四列——
“冥府之神”奈尔伽尔(Nergal):古代苏美尔-阿卡得时期的冥府主宰,冥府女神埃蕾什基伽尔之夫,始为天界之神。火星的化身,被视为瘟疫、饥饿和毁灭之神,又被称为“听取祷告、起死回生和预言农牧业丰欠之神”。其称谓尚有;“梅斯拉姆泰阿”(意为“来自圣地梅斯特拉姆者”)、“卢伽尔吉拉”、“卢伽尔阿皮亚克”。

第五列——
蝎人。

第六列——
“水神”阿达德(Adad)的象征:闪电和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