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网络教育网:国有企业的基本特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0 14:58:28
列成一条一条的谢谢

1,大锅饭观念强烈,员工没有自我修养上进的心理
2,领导普遍腐败,而且已经把腐败当作习惯
3,多数亏本,除非是市场爆好的行业
4,拍马屁成风
5,保先学习没完没了

在《李开发:郎咸平的“七板斧” 谬在何处》(中国改革论坛2004-9-14企业改革栏目)一文中,李开发先生认为:“我观察郎教授以前确实都很严谨,但在此次在引发讨论中也不免有失误之处, 他说顾雏军七板斧转移国有资产,我倒认为郎教授此次是七板斧诋毁国有企业改革。”

在“ 经济学家,你离实践有多远?”这一部分中,李开发先生谈到:

“有句名言说得好,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长青。中国革命中陈独秀、张国焘都不敌毛泽东,缺就缺在对革命实践的研究。什么叫中国特色,就是中国的国情。国企的情况你只有深入下去,与企业的各类人员都交朋友,把各种观点都结合起来分析,再找各类数据,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都做仔细的研究,才算有了一些了解,但也未必就是正确的。有的高谈阔论的经济学家,甚至连20年国企改革中针对的国企的弊端都不清楚,不知道10年来国企攻坚问题是什么,这样的人来做经济学家,如果不是偏激,至少算是肤浅。”

“但愿经济学家们能将注意力引导到深入研究国企改革的实践中去,研究在中国这样一种国情下面如何使国有企业更有活力,研究困难的国企如何改革,那套改革措施如何具有好的操作性,则国家幸甚,人民幸甚。”

李开发先生讲得好极了。特别讲到了“研究在中国这样一种国情下面如何使国有企业更有活力”。实在是说到了点子上。
现在我们要问的是,我国的国情需要产权改革吗?如果我们弄清了这个问题,郎咸平教授的错对也就一目了然了:如果我国的国情需要产权改革,郎咸平教授关于停止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主张自然就是错误的;相反,如果我国国情不需要产权改革,郎咸平教授关于停止国有企业改革的主张也就是正确的,也就无须再争论了!

一,作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国情是什么?它需要产权制度吗?

现在我们就顺着李开发先生的思路,来认识作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国情。在我们的通俗读本上是这样讲的:“1949年新中国的诞生,我国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1956年,改造了小生产者私有制度,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在这里,“改造了小生产者私有制度,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意味着什么呢?

第一,意味着资产阶级和资产所有者已经被消灭了。我们所以说文化大革命是错误的,就因为在我国已经消灭了资产阶级。

第二,意味着人们在资产所有方面的差别已经消除了。不论是全民所有制还是集体所有制,在生产过程中的社会成员,在同一种所有制面前是没有差别。也就是说,人们在资产所有方面因为没有差别而不再存在资产所有权或产权方面的要求。这就象每个地球人都有同等的呼吸空气权利,从而不会产生空气呼吸权的要求的道理是一样的。

从这里我们看到,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既没有作为产权主体的资产所有者,又没有产生资产所有权的所有制基础,有什么改革建立产权制度呢?

二,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中国国情到底是什么?它需要产权制度吗?

在第二部分。李开发先生论述了我国国情:“中国有13亿人口,美国不到2.9亿人,如果把中国与美国人口掉个个,美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会下降70%,社会生产率要下降60%以上,企业的竞争力也会大大下降,美国也许会成为二流国家。工业高科技的比重会大大下降,人口与计划生育问题也会是很大问题。中国如果是3亿人口,人均资源丰富,改革的效率会高得多。人均收入也会高得多,全世界的人才,尤其是美国的优秀人才也会向中国流动。”“中国的改革最大的难处在于就业,资源相对短缺,谋生的空间较小,事实上的机会不均等,最大的危机在于贫富悬殊的矛盾”。

在这里,李先生首先注重的是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改革最大的难处就在于就业。但是,李先生却忽略了我国十三亿人口中,劳动力就有7亿4千万;我国的十三亿人口是生活在社会主义中国,即消灭了资产阶级的中国,因此,我国人口的唯一的阶级特征就是只有劳动所有者,没有资产所有者。这才是我国区别于西方国家的真正的国情特点。而这一国情特点也决定了我国改革最基本、最重要的任务不是什么就业问题,而是怎样发挥和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责任性问题。所谓解放生产力首先是解除7亿4千万劳动者的的种种束缚,使千千万万劳动者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所谓发展生产力首先是提高这7亿4千万劳动者的劳动生产力。

而要充分发挥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必须建立全面体现劳动者利益要求的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劳动者作为劳动所有者,它的利益要求表现为劳动所有权--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劳动者当家作主和按劳分配权利。但是,产权制度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制度呢?是以资产所有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资产所有权的企业制度,也就是否定劳动者当家作主和按劳分配基本权利的企业制度。是与劳动者利益要求相对立的经济制度。

从我国作为世界唯一的人口大国的特点来看,建立产权制度不能代表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对生产力和发展是有害无益。

三,从企业的基本特点来看,我国国有企业的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它需要产权制度吗?

国有企业作为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所有制形式,它是劳动者“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具体体现。而在事实上它也确实消灭了资产所有者,消除了人们在资产所有方面的差别,从而消除了产权赖以生存的基础。归结起来,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或其它公有制企业有三大特征:只有劳动所有者,没有资产所有者;只存在劳动所有权的利益要求,不存在资产所有权的利益要求;只能作为独立的生产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不能作为独立的生产资料实体存在和发展。而产权制度却是以资产所有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资产所有权的、适合企业作为生产资料实体存在和发展的企业制度。它和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或公有制企业的客观要求恰恰相反。
从我国国有企业的基本特点看,它所需要的是劳权制度,而不是什么产权制度。

四,从企业的性质来看,我国的国有企业的特点是什么?它需要产权制度吗?

公有制经济不仅在我国存在,就是在西方国家也同样存在。但是,同样的国有企业,却是有性质的区别的。谁都知道,商品是两重性的。同样生产商品的企业也是两重性的。作为满足某种社会需求、形成使用价值的自然体,企业是由市场、产品、资金、技术、设备、人员等要素,产、供销等多环节及生产、经营、管理等多方面构成的一个转换系统,它必须满足使用价值形成的一切条件。从这方面看,社会主义企业与资本主义企业没有什么区别;任何企业就其社会属性而言,它总是某种生产主体满足自己利益要求的工具。我国的国有企业与西方国家的国有企业就其自然属性而言是没有区别的,但是,在社会属性方面却有根本性的区别:

西方国家或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是以资产阶级或资产所有者为主体的国有企业。由于资产所有者的利益要求表现为资产所有权的基本要求,因此,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是资产所有者满足资产所有权利益要求的工具;这一要求客观上需要企业作为独立的生产资料实体存在和发展(劳动力价值处于预定状态,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表现为生产资料价值量的波动,表现为剩余价值量的波动;而产权制度正是适合企业作为生产资料实体存在和发展的企业制度;因此,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建立产权制度合情合理。

我国的国有企业是以劳动所有者为主体的国有企业。由于劳动所有者的利益要求表现为劳动所有权的基本要求,因此,我国的国有企业是劳动者满足其对劳动所有权利益要求的工具;这一需要客观上需要企业作为独立的生产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生产资料价值量处于预定状态,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表现为生产劳动价值量的波动,表现为消费价值量的波动;而要使企业作为独立的生产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就必须建立以劳动所有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企业制度。我国的国有企业建立产权制度恰恰是“生搬硬套,背离国情”。

由此可见,从我国国有企业的特点看,我们需要的是劳权制度,而不是什么产权制度。

五,从我国发展的历史环境来看,我国国有企业的特点是什么?它需要建立产权制度吗?

我国的国有企业不仅在自身性质和生存环境具有自身的特点,而且它的历史基础也是不同的。由于我国是直接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中间未曾经过资本主义发展过程,因而在我国既不存在合格的资产所有者--资本家或股东,又不存在规范的雇用劳动者,更没有成熟的经理人。处于这样一种环境中的国有企业,虽同样建立产权制度,却不可能得到西方国家那样的效率。

六、从企业经营机制的角度看,我国国有企业的特点是什么?它需要产权制度吗?

在改革过程中,我们一直强调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那么,什么是企业经营机制呢?

所谓机制,从经济学角度讲,就是某种经济规律的表现形式与作用过程。譬如市场机制,我们有很具体的了解。这市场机制就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和作用过程,它是由市场反映系统(反映体制)把供应和需求状态表现为价格波动,通过价格波动(一个波动),作用于商品生产者(利益主体),调节社会生产过程(调节体制),不断使供应和需求状态趋向一致。

什么是企业经营机制呢?所谓企业经营机制就是社会基本经济规律的表现形式和作用过程。资本主义企业经营机制本质上就是剩余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和作用过程,它由按资分配体制把企业经营状况表现为剩余价值量的波动,这种波动作用于资产所有者,资产所有者再通过相应的管理体制调节企业生产过程,从而使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处于能够满足自己利益要求的状态。产权制度既然是以资产所有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资产所有权的企业制度,那么,它所形成的经营机制就是按资分配机制。

我国的国有企业是不存在资产所有者,只存在劳动所有者。而劳动所有者的利益要求表现为劳动所有权。因此,在我国国有企业能够发挥作用的经营机制,应该是以劳动所有者为主体的、以劳动收入的波动为特征的经营机制,它应该是由按劳分配体制来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并形成劳动收入波动,促使劳动者调节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这种经营机制只能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表现形式和作用过程。

改革前的国有企业也建立有产权制度,为什么没有形成有效的经营机制呢?那是因为改革前的国有企业建立也是产权制度,而产权制度是以资产所有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资产所有权的企业制度。由于我国公有制企业的生产主体已经是劳动所有者,不再是资产所有者,而产权制度形成的经营机制却是以资产所有者为主体的经营机制,并不适合国有企业的客观需要,所以这种机制处于无效状态。

由此可见,适合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需要的改革应该是建立劳权制度,而不是产权制度。

从这里我们得到的结论是什么呢?那就是建立产权制度,进行产权改革不能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

七,如果“改革中出现的丑恶现象”是由产权制度的存在造成的,难道我们不应该停止产权改革吗?

李开发曾谈到,“平心而论,郎咸平的确看到了问题的一面。他看到了国企改革中的不公开、不透明和黑箱操作,看到了不公平的一面。然而,他是看出病象,却没诊对病症,更没开对药方。改革中出现的丑恶现象,不应该成为不改革的理由,应该成为继续深化改革的动力。”但是,在这里我们要问的是:如果改革中出发的丑恶现象本身就是由产权制度制度的建立或产权改革造成的,难道我们不应该停止产权改革吗?

我们知道,社会主义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公有制有三大特点:只有人格化的劳动所有者,而没有人格化的资产所有者;只存在着劳动所有权的利益要求,不存在资产所有权的利益要求;只能作为独立的生产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而不能作为独立的生产资料实体存在和发展。如果我们适合公有制基本特点,建立了以劳动所有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适合企业作为生产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的企业制度,那么,公有制企业就有规范的生产主体,企业每个职工都会以主人翁的身份来管理企业,企业管理者和管理行为就会处于有效约束状态,腐败行为和官僚主义就难以产生和持久,类似资本外逃的现象怎么会发生呢?

具体地说,如果我们也在国有企业建立类似农业生产责任制那样的生产结果分配模式--即“补偿消耗的、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余下都是自己的”,使国有企业和其它公有制企业在保值的前提下作为独立的生产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就会通过劳动收入的波动表现出来;而劳动收入的波动必然会促使企业全体职工关注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关注企业管理者及其管理行为,并通过相应的管理体制来调整企业的管理者及工作状态,从而使企业经常处于正常发展状态。很显然,在建立劳权企业制度条件下,是决不会出现于志安外逃之类的现象的。

然而,现在我们在公有制企业建立的不是劳权企业制度,而是产权制度。公有制企业明明只有人格化的劳动所有者,没有人格化的资产所有者,但我们建立的却偏偏是以资产所有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资产所有权的产权制度。产权制度的建立一方面否定了劳动所有者当家作主的权利,解除了职工反腐败、反贪官的武装;另一方面又必然把国有企业或公有制企业变成了无主体企业。在这种情况下,缺乏约束的管理者是癞痢头撑阳伞--无法无天,为所欲为,携资外逃又有什么奇怪呢?
从表面来看,建立产权制度的国有企业或其它公有制企业也有股东,也有董事,也有监督者,但是,这些代表国有资产的股东、董事和监督者不过是“假洋鬼子”,当国有企业或其它公有制企业利益受损时,割的是别人身上的肉,他们感觉不到疼,怎么能够象真正的资产所有者那样去监督管理者呢?不仅如此,如果条件许可,他们完全可以和贪官污吏同流合污,一起来损公肥私!

从这里我们看到,国有企业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恰恰是由于产权制度不适合国有企业基本特点造成的,是由于产权改革与国有企业的实际不相适应造成的。试问,如果不停止产权改革,不用适合国有企业基本特点的企业制度取代产权制度,怎么能从根本上消除国有企业存在的诸多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