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焱白:"爸爸" "妈妈"这样的称谓 在中国是怎么来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8 07:27:22
中国封建时期似乎没有 "爸爸妈妈" 这样的称呼
书面是 "父亲母亲" 口头是 "爹娘"
英语中有MUM (妈妈)
日语中有PAPA(爸爸)
是不是跟它们有关????

爸:爸,父也。——《广雅·释亲》。王念孙曰:“爸者,父亲之转。”
妈:妈,母也。——《广雅·释亲》
《广雅》是中国古代韵书
从“妈”到“妈妈”
古代还是经历了一个发展历程:
“妈妈”在宋朝时指鸨母
相烦姐姐请出妈妈来,小闲自有话说。——《水浒传》
清朝转为对年长妇人的称呼
既是如此,妈妈引路。——清·俞樾《七侠五义》
大概是新文化运动之后
与英文相结合
妈妈就成了现在这个意思

《广雅》的作者是三国时魏人张揖。

也就是说我们古代就开始称父母为“爸”“妈”了,但是“妈妈”“爸爸”倒是到近代才出现的

并且
、“妈妈”是最简单的发音,是婴儿张嘴吐气的自然结果,第二个最简单的发音就是“爸爸”。

当婴儿的两只眼睛的视线逐渐形成了焦点能看清东西,并且视线的接触范围也开始逐渐扩大时,就开始了对环境的认识的过程,首先第一个就是感知了温饱的来源——“妈妈”(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各种语言之间的差异甚远,但例外的是对“妈妈”发音是极其惊人的一致,这主要是由婴儿发音的特点和对温饱基本本能需要的一致性造成的,“妈妈”是最简单的发音,是婴儿张嘴吐气的自然结果,第二个最简单的发音就是“爸爸”。)此时“妈妈”的含义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妈妈”,而只是乳汁和温暖的象征,当随着婴儿对环境的识别能力的加强,这些基本的本能需要就逐渐和特定的环境、对象结合在一起了;随着发音器官的发育,婴儿有一天一张嘴,无意中发出了一个最简单的“ma”音,一般最先听到这个声音的总是担任哺育任务的母亲,于是母亲就会主观地认为这是孩子在叫自己,于是就作出了一些惊喜地反映,例如:主动地喂奶,呵护,等等,终于有一天,使婴儿逐渐发出了在除了哭作为表达需要的手段之外的另一个手段,即:发出“ma”的声音,最后这种声音就以条件反射的方式与温饱的来源连在了一起,固化了婴儿对环境的认识。这时,婴儿在认识与不认识的基础上就会出现熟悉与不熟悉、适应与不适应的感觉,渐而出现了安全的需要,当象征着温饱、熟悉的“mama”不在时,恐惧就会来临。这个阶段时间上,应该是哺乳的前期到哺乳的中后期。

DADDY AND MUM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