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锅店手绘墙画图片:写作方法有哪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0 11:20:16
除前后呼应.
回答要简练

看来你是一个很爱文学可者很爱学习的人吧,我很欣赏你的,我是一名老师,在我看来现在像你这样的学生越来越少了,所以有辛碰到你我很高兴,也非常愿意教你,希望你看过之后有真正的收获。虽然这篇文章不是我写的,但我看来的确是非常有用的,我经常拿来教我的学生。也希望你能好好的读一读。从中获取收获
如何提高写作水平

提高写作水平,需要对自己进行多方面的培养和锻炼。对每个人来说,提高的过程是不尽相同的。但是,从总体上来说,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提高写作水平的基本途径

1.开阔视野,多方面观察、感受生活

文章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要想写好作文,首先要注意观察和感受生活。古往今来,凡是写文章有所成就的人,都十分重视这一点。汉朝的司马迁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行万里路”,就是指要从多方面观察和感受生活。他本人也正是这样做的,从20多岁就开始漫游全国,考查史迹,采访史料,终于写出了著名的《史记》。

多方面观察和感受生活的意义在于:首先,可以从生活中获得丰富的写作材料。因为我们写作文,无论是写人、写事、还是描写景物,都是在写现实生活,都需要现实的生活情景、生活细节。而这些生活情景和生活细节,是不能凭空捏造出来的,只能通过多方面观察和感受生活才能获得。即使是合理想象的那部分,也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其次,可以使文章获得较深刻的思想意义。因为只有与现实生活有较多的接触,我们才能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才能有较深切的感情体验。准确地把握了事物的本质,有了较深切的感情体验,才能写出思维意义深刻的好文章。

多方面观察和感受生活,首先要尽量多参加社会活动,在生活中观察身边的各种人、事物和景物,把它们的面貌和特征装进大脑这个“仓库”。这样,等到我们动笔写文章的时候,这些装进“仓库”里的材料,就会自动出现在我们的思考过程之中。其次要留心身边的人和事,注意多听多看。因为不管是谁,活动范围总是有限的,不可能每一种活动都能参与。所以,我们就要多听多看,从别人的嘴里以及他们的活动里获得生活材料。这样做,有时甚至比亲身参与的获取量还要大。比如,我们在北京却可以听到广州的事;还有,我们作为旁观者的时候,却可以比当事人观察得更仔细,因为当事者迷,旁观者清等等。再次,我们在接触生活的时候,仅仅用眼睛和耳朵还是不够的。还要用大脑。要对面前的事物进行深入的思考,看看它到底有什么样的表现形式,特征是什么,说明什么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现生活中的道理,把握事物的本质,产生较为深刻厚重的思想感情。

2.广泛阅读文章

古人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犹有神。鲁迅也曾这样说:只看一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这都是前人的经验之谈,是有很深刻道理的,很值得我们认真借鉴。

广泛阅读为什么如此重要呢?一方面,它可以弥补我们体验生活的不足,使我们间接地获得许多生活材料及对生活的感受;另一方面,可以使我们博采众长,多方面地学习别人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广泛阅读应该采取正确的方法。在这方面,前人有过不少好的经验。比如粗读和精读相结合,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粗读,就是拣各种范文进行阅读,读的时候不必做详细分析,对文章的思想意义和写作技巧有个大致的了解即可。这是从“广”的角度下功夫,使自己获得多方面的营养。但是,只“广”不“深”也是不行的。对那些好的文章,还需要精读。精读,不但要认真思考,看看人家主题是怎么表现的,结构是怎么安排的,语言是怎么运用的,读后还应该把这些记在本子上。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只有把这些记下来,才能时常温习,不至忘掉。通过精读,可以获得好的写作方法和技巧,使我们向“深”的方向发展。

3.要多练笔

多练笔,可以加快从学习写作知识到会用写作知识的过程,可以说这是提高写作水平最关键的一环。清代唐彪曾这样说:

“谚云‘读十篇不如做一篇’。盖常做则机关熟,题虽甚难,为之亦易;不常做,则理路生,题虽甚易,为之则难……”

大意是说,读十篇文章也不如做一篇文章收获大。常写,作文的方法、道理就熟练,即使题目很难,写起来也觉得容易;不常写,作文的方法、道理就生疏,即使题目很容易,写起来也会觉得很难。

所以,我们必须要重视“读十篇不如做一篇”的道理,经常进行认真的练习,这样才能逐渐摸索出作文的“思路”和“机关”。

练习应该带着明确的思想感情目的来进行。初学写作的同学,开始可先写一段表达思想感情的话,练习所有的话都围绕着中心来讲。接下来,看看表现中心的几部分安排得是否合理,学习掌握结构方面的知识。然后,再看这几部分哪些地方需要详写,哪些地方需要略写,学习写人、记事、描写景物方面的知识。最后,再考虑用词造句,并进行相应的练习。这样带着明确的思维感情目的来练习,比单纯孤立地学习叙述、描写、结构等,收效要大得多,有利于我们较快地掌握作文的“思路”和“机关”。有了一定写作知识的同学,在练习写作时。,也应该始终把思想感情放在第一位来进行。

另外,练习写文章,不要怕出丑。写出来之后,应当让人家看看,挑挑毛病。俗话说:当事者迷,旁观者清。自己写的文章,往往看不出毛病,只有让别人看看,才能知道哪些地方写得不好,才能有明确目的地进行修改。另一方面,知道自己哪些地方容易出毛病之后,也能引起自己的注意,有利于自己的不断改进和提高,使自己进步得更快。

4.要重视修改文章

多多练笔固然是关键的一环,但每次练习之后,还应该进行认真的修改,这对写作水平的提高,也是有着很重要作用的。

修改可以弥补一次思维的不足。一般来说,凡是稍微复杂一点的事,考虑一次总是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疏忽和错误。写文章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仅仅思考一次,疏忽和错误更是难以避免。只有反复思考,不断修改,才能使文章逐步接近完善,也才能使我们的写作水平在修改过程中不断得到提高。

这种提高,往往比正面学习写作知识提高得要快。这是因为,我们在修改作文的时候,总要找出文章的不足,来加以弥补和改正。一般说,人对自己存在的不足都是十分重视的。我们在这种“十分重视”的情况下来修改文章,就能比较容易地、同时也能比较牢固地掌握避免不足的方法,从而从反面增长写作知识。

修改文章应该从三方面来进行:

首先,从表现主题的方面来看。主题表现得如何,是决定文章成败的头等大事。我们在修改文章的时候,应该首先看看文章的主题与材料是不是十分吻合;结构安排得是否合理;各重点部分是否都很好地突出了主题。这些方面没有问题或者修改好了,文章在大的方面就不存在什么问题了。

接下来,应该从文章的几个重点部分来看。文章的每个重点部分,都有它相对独立的中心,也有一个中心与材料是否吻合的问题、材料安排得是否合理的问题。除此之外,还要看各部分是不是写得具体生动,哪些地方应该突出一点,哪些地方应该删去,直到各方面都不存在问题为止。

最后,再从文章的段落、句子来看。段落和句子,是文章内容的基本单位,它们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文章的质量,所以也要予以足够重视,进行认真的修改。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是看段意是否表达得具体清晰,是否有条有理;还要看各个句子衔接得如何,以及有没有语法方面的错误,等等。

以上三个方面的工作都完成了,文章的修改工作才可以说基本上结束了。

要掌握思考过程的基本知识

1.学会把握事物的本质

世界上的事物是多种多样,千差万别的,即使同一类事物,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果我们的眼光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我们就无法分清和认识我们的世界;只有透过这些现象,抓住他们的本质,我们才能从根本上以及事物之间的区别上,认识世界上的各种事物。

读书和写文章也是这样,一开始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总是一些纷繁的现象(人物、景物、事件等)。这就需要我们从这些现象出发,找出它们共同的东西,也就是它们的本质,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读懂或写好一篇文章。

那么,怎样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呢?一般来说,主要应该注意两点:第一点,面对单个事物的时候,不要仅看它的表面现象,还应该看一看它到底说明什么,能说明什么,一般就是这个事物的本质。比如,一个同学在家里写作业,这时客人来了,于是他放下笔,让客人坐,并给客人端来了糖果。这是很普通的一件事,如果我们不注意,不加以分析,就觉得这事没有什么。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地想一下,问一问它到底说明什么,就会发现这事虽小,但它却说明了这个同学讲文明懂礼貌的本质。第二点,面对诸多事物的时候,我们也不能被这些现象所迷惑,而应该从它们之间找出内在联系。这内在的联系,就是这诸多事件的共同本质。比如,有这样两件同一个同学有关的事:一件是他在班上给同学讲数学题,另一件是他在街上扶一个盲人过马路。这两件事,从表面看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但是我们认真地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两件事是有着内在联系的,即都体现着一种“助人为乐”的精神,这就是这两件事的共同本质。

我们在读书的时候,不能只看一遍就完了,因为这时我们获得的,基本上还是人物、事件、景物等一些表面现象,还没有从这些现象中找出本质的东西。我们还应该思考或者阅读,找出事物的本质,并将本质与现象结合起来,对文章进行进一步的理解,这样才能真正读懂文章,得到深层次的知识。写文章的时候也是这样,我们不能根据头脑里的一些材料拿起笔来就写,而应该对这些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找出这些材料的共同本质,也可以说是提炼出主题。然后,根据主题的需要来安排组织材料、结构文章。这样,才能为文章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做到把握事物的本质,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我们应该在读书、写文章以及在日常生活当中,有意识地培养锻炼自己,使自己在实践中得到逐步的提高。

2.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

一篇文章的好坏,关键取决于思考过程。思考得全面透彻、有条有理,文章就等于成功了一大半,而且,写起来也不会很吃力。如果思考过程进行得不深不透,即使写的时候再卖力气,文章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毛病,而且往往会出现很不容易修改的毛病。

所以,我们应该十分重视思考过程在整个写作过程中的作用。

要想使思考过程达到“深”和“透”的程度,除了要把握事物本质之外,还应该注意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正确的思维方法,不但能使我们的思考沿着一条正确的轨道进行,避免走弯路,而且能使文思敏捷,在较短的时间内思考较多的问题。比如,在提炼、表现主题的时候,能自觉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思维方法;在提炼、表现人物的时候,能自觉运用开掘和生发的思维方法;在具体描述的时候,能适当运用形象思维、判断、推理等方法,无疑要比不讲究思维方法的思考效果好得多。

提高写作水平,需要对自己进行多方面的培养和锻炼。对每个人来说,提高的过程是不尽相同的。但是,从总体上来说,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提高写作水平的基本途径

1.开阔视野,多方面观察、感受生活

文章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要想写好作文,首先要注意观察和感受生活。古往今来,凡是写文章有所成就的人,都十分重视这一点。汉朝的司马迁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行万里路”,就是指要从多方面观察和感受生活。他本人也正是这样做的,从20多岁就开始漫游全国,考查史迹,采访史料,终于写出了著名的《史记》。

多方面观察和感受生活的意义在于:首先,可以从生活中获得丰富的写作材料。因为我们写作文,无论是写人、写事、还是描写景物,都是在写现实生活,都需要现实的生活情景、生活细节。而这些生活情景和生活细节,是不能凭空捏造出来的,只能通过多方面观察和感受生活才能获得。即使是合理想象的那部分,也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其次,可以使文章获得较深刻的思想意义。因为只有与现实生活有较多的接触,我们才能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才能有较深切的感情体验。准确地把握了事物的本质,有了较深切的感情体验,才能写出思维意义深刻的好文章。

多方面观察和感受生活,首先要尽量多参加社会活动,在生活中观察身边的各种人、事物和景物,把它们的面貌和特征装进大脑这个“仓库”。这样,等到我们动笔写文章的时候,这些装进“仓库”里的材料,就会自动出现在我们的思考过程之中。其次要留心身边的人和事,注意多听多看。因为不管是谁,活动范围总是有限的,不可能每一种活动都能参与。所以,我们就要多听多看,从别人的嘴里以及他们的活动里获得生活材料。这样做,有时甚至比亲身参与的获取量还要大。比如,我们在北京却可以听到广州的事;还有,我们作为旁观者的时候,却可以比当事人观察得更仔细,因为当事者迷,旁观者清等等。再次,我们在接触生活的时候,仅仅用眼睛和耳朵还是不够的。还要用大脑。要对面前的事物进行深入的思考,看看它到底有什么样的表现形式,特征是什么,说明什么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现生活中的道理,把握事物的本质,产生较为深刻厚重的思想感情。

2.广泛阅读文章

古人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犹有神。鲁迅也曾这样说:只看一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这都是前人的经验之谈,是有很深刻道理的,很值得我们认真借鉴。

广泛阅读为什么如此重要呢?一方面,它可以弥补我们体验生活的不足,使我们间接地获得许多生活材料及对生活的感受;另一方面,可以使我们博采众长,多方面地学习别人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广泛阅读应该采取正确的方法。在这方面,前人有过不少好的经验。比如粗读和精读相结合,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粗读,就是拣各种范文进行阅读,读的时候不必做详细分析,对文章的思想意义和写作技巧有个大致的了解即可。这是从“广”的角度下功夫,使自己获得多方面的营养。但是,只“广”不“深”也是不行的。对那些好的文章,还需要精读。精读,不但要认真思考,看看人家主题是怎么表现的,结构是怎么安排的,语言是怎么运用的,读后还应该把这些记在本子上。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只有把这些记下来,才能时常温习,不至忘掉。通过精读,可以获得好的写作方法和技巧,使我们向“深”的方向发展。

3.要多练笔

多练笔,可以加快从学习写作知识到会用写作知识的过程,可以说这是提高写作水平最关键的一环。清代唐彪曾这样说:

“谚云‘读十篇不如做一篇’。盖常做则机关熟,题虽甚难,为之亦易;不常做,则理路生,题虽甚易,为之则难……”

大意是说,读十篇文章也不如做一篇文章收获大。常写,作文的方法、道理就熟练,即使题目很难,写起来也觉得容易;不常写,作文的方法、道理就生疏,即使题目很容易,写起来也会觉得很难。

所以,我们必须要重视“读十篇不如做一篇”的道理,经常进行认真的练习,这样才能逐渐摸索出作文的“思路”和“机关”。

练习应该带着明确的思想感情目的来进行。初学写作的同学,开始可先写一段表达思想感情的话,练习所有的话都围绕着中心来讲。接下来,看看表现中心的几部分安排得是否合理,学习掌握结构方面的知识。然后,再看这几部分哪些地方需要详写,哪些地方需要略写,学习写人、记事、描写景物方面的知识。最后,再考虑用词造句,并进行相应的练习。这样带着明确的思维感情目的来练习,比单纯孤立地学习叙述、描写、结构等,收效要大得多,有利于我们较快地掌握作文的“思路”和“机关”。有了一定写作知识的同学,在练习写作时。,也应该始终把思想感情放在第一位来进行。

另外,练习写文章,不要怕出丑。写出来之后,应当让人家看看,挑挑毛病。俗话说:当事者迷,旁观者清。自己写的文章,往往看不出毛病,只有让别人看看,才能知道哪些地方写得不好,才能有明确目的地进行修改。另一方面,知道自己哪些地方容易出毛病之后,也能引起自己的注意,有利于自己的不断改进和提高,使自己进步得更快。

4.要重视修改文章

多多练笔固然是关键的一环,但每次练习之后,还应该进行认真的修改,这对写作水平的提高,也是有着很重要作用的。

修改可以弥补一次思维的不足。一般来说,凡是稍微复杂一点的事,考虑一次总是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疏忽和错误。写文章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仅仅思考一次,疏忽和错误更是难以避免。只有反复思考,不断修改,才能使文章逐步接近完善,也才能使我们的写作水平在修改过程中不断得到提高。

这种提高,往往比正面学习写作知识提高得要快。这是因为,我们在修改作文的时候,总要找出文章的不足,来加以弥补和改正。一般说,人对自己存在的不足都是十分重视的。我们在这种“十分重视”的情况下来修改文章,就能比较容易地、同时也能比较牢固地掌握避免不足的方法,从而从反面增长写作知识。

修改文章应该从三方面来进行:

首先,从表现主题的方面来看。主题表现得如何,是决定文章成败的头等大事。我们在修改文章的时候,应该首先看看文章的主题与材料是不是十分吻合;结构安排得是否合理;各重点部分是否都很好地突出了主题。这些方面没有问题或者修改好了,文章在大的方面就不存在什么问题了。

接下来,应该从文章的几个重点部分来看。文章的每个重点部分,都有它相对独立的中心,也有一个中心与材料是否吻合的问题、材料安排得是否合理的问题。除此之外,还要看各部分是不是写得具体生动,哪些地方应该突出一点,哪些地方应该删去,直到各方面都不存在问题为止。

最后,再从文章的段落、句子来看。段落和句子,是文章内容的基本单位,它们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文章的质量,所以也要予以足够重视,进行认真的修改。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是看段意是否表达得具体清晰,是否有条有理;还要看各个句子衔接得如何,以及有没有语法方面的错误,等等。

以上三个方面的工作都完成了,文章的修改工作才可以说基本上结束了。

要掌握思考过程的基本知识

1.学会把握事物的本质

世界上的事物是多种多样,千差万别的,即使同一类事物,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果我们的眼光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我们就无法分清和认识我们的世界;只有透过这些现象,抓住他们的本质,我们才能从根本上以及事物之间的区别上,认识世界上的各种事物。

读书和写文章也是这样,一开始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总是一些纷繁的现象(人物、景物、事件等)。这就需要我们从这些现象出发,找出它们共同的东西,也就是它们的本质,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读懂或写好一篇文章。

那么,怎样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呢?一般来说,主要应该注意两点:第一点,面对单个事物的时候,不要仅看它的表面现象,还应该看一看它到底说明什么,能说明什么,一般就是这个事物的本质。比如,一个同学在家里写作业,这时客人来了,于是他放下笔,让客人坐,并给客人端来了糖果。这是很普通的一件事,如果我们不注意,不加以分析,就觉得这事没有什么。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地想一下,问一问它到底说明什么,就会发现这事虽小,但它却说明了这个同学讲文明懂礼貌的本质。第二点,面对诸多事物的时候,我们也不能被这些现象所迷惑,而应该从它们之间找出内在联系。这内在的联系,就是这诸多事件的共同本质。比如,有这样两件同一个同学有关的事:一件是他在班上给同学讲数学题,另一件是他在街上扶一个盲人过马路。这两件事,从表面看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但是我们认真地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两件事是有着内在联系的,即都体现着一种“助人为乐”的精神,这就是这两件事的共同本质。

我们在读书的时候,不能只看一遍就完了,因为这时我们获得的,基本上还是人物、事件、景物等一些表面现象,还没有从这些现象中找出本质的东西。我们还应该思考或者阅读,找出事物的本质,并将本质与现象结合起来,对文章进行进一步的理解,这样才能真正读懂文章,得到深层次的知识。写文章的时候也是这样,我们不能根据头脑里的一些材料拿起笔来就写,而应该对这些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找出这些材料的共同本质,也可以说是提炼出主题。然后,根据主题的需要来安排组织材料、结构文章。这样,才能为文章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做到把握事物的本质,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我们应该在读书、写文章以及在日常生活当中,有意识地培养锻炼自己,使自己在实践中得到逐步的提高。

2.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

一篇文章的好坏,关键取决于思考过程。思考得全面透彻、有条有理,文章就等于成功了一大半,而且,写起来也不会很吃力。如果思考过程进行得不深不透,即使写的时候再卖力气,文章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毛病,而且往往会出现很不容易修改的毛病。

所以,我们应该十分重视思考过程在整个写作过程中的作用。

要想使思考过程达到“深”和“透”的程度,除了要把握事物本质之外,还应该注意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正确的思维方法,不但能使我们的思考沿着一条正确的轨道进行,避免走弯路,而且能使文思敏捷,在较短的时间内思考较多的问题。比如,在提炼、表现主题的时候,能自觉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思维方法;在提炼、表现人物的时候,能自觉运用开掘和生发的思维方法;在具体描述的时候,能适当运用形象思维、判断、推理等方法,无疑要比不讲究思维方法的思考效果好得多。

“方法”一词起源于希腊,可以理解为遵循正确道路的行动。

方法本质上是一种手段、工具,是主体和客观的中介。写作方法是

非常重要的,然而已有的论述是支离破碎的。认识写作方法,应当

吸收当代科学成果的多向、多维、整体性、全方位、多元化的考察

问题的方法。

写作方法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辩证方法、写作手法和一般方法。

1.辩证方法。

大脑、生命如宇宙一样奥妙无穷,只有一种理论及方法粗线条

地勾勒了它,解释了它,变动了它,这就是辩证法。文章是一个精

神的生命,同样只有辩证方法技巧才能写好它。

一般科学逻辑方法及历史求证法,都是实证科学知性思维方法。

这种科学方法以有限的工具行为和某种实践目的作为规律和尺度。

目的的实现成为最高原则。知性思维方法,常常在非此即彼的逻辑

中陷入偏执和迷误,将统一的活生生的生命和自然予以意义的规定。

当代西方一些明智之士,已经从执着极端和对逻辑科学思维的崇拜

中觉醒。人们越来越多地接受辩证的合解,而不是将辩证法作为泛

逻辑主义乃至神秘主义而抛弃。具有超验性、超越性和批判性的辩

证法是哲学的理论和方法,不是实证科学的方法,但却可以是所有

科学的根本方法。写作要以辩证法作为动态生命中的灵魂。

辩证法其实是人类早已产生的思维方法。中国古代的辩证观十

分集中和高妙,五千年来一直明显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

国古代典籍,无论是《易经》、《道德经》,还是专业理论书籍如

《内经》、《兵法》等,都贯穿融汇着阴阳辩证观。十九世纪,西

方哲学家黑格尔研究了辩证法,在《逻辑学》中谈到辩证思维的理

性方法。黑格尔的概念辩证法第一次探讨了不同知性思维方式的辩

证思维方式,既保留了科学理性的精细区分精神,又走向辩证综合。

马克思将黑格尔的辩证法改造为唯物辩证法,强调了它的批判实践

性和革命性。今天,我们所讲的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

物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中,最根本的方法在精神实质上

与中国的辩证观是一致的,这就是运用对立统一的规律对待事物的

方法。对立统一方法,最为逼近生命及宇宙奥秘的本质,是人们使

用的最高的活的理性。

写作和任何事物一样都是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这里重点介

绍写作的辩证方法。

写作的辩证方法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分为不同的类别。从主客体

关系上:主观与客观,有我与无我等;从构思上:形与神,虚与实,

大与小,藏与露,全与不全,抽象与具象,有限与无限,似与不似,

单纯与复杂,夸张与写实等;从表达上:疏与密,曲与直,断与续,

出与入,正与反,抑与扬,巧与拙,生与熟等;从风格上:华丽与

朴素,自然与雕饰,强烈与冲谈,阳刚与阴柔,沉着与飘逸等。

重点解释如下:

(1)有我与无我。我,是自我意识。无我,是对自我的超越,

而非取消个性。无我,一是指忘我,即心灵自由驰骋,和外物交融

在一起,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二是指大我,在说我的时候其实是

在指国家、民族和时代。有我才能真诚,有个性。无我才能不受限

制,有普遍感和历史感。

(2)有限与无限。有限指具体的语言形象;无限指其中的内

涵。关键是写好有限。

(3)虚与实。实是通过对客观形象的描绘而直接传达给读者

的信息。虚是读者通过联想和想象而间接获得的信息。虚实结合一

是化实为虚,如“化景物为情思”,二是化虚为实,把抽象感情与

哲理赋予具体而生动的形象,运用比喻。

(4)小与大。小与大指的是描写对象。大,如“无边落木萧

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小,如“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

先知”。 一味写小就会限于琐屑;一味阔大则流于张狂。 浪漫主

义比较阔大。爱情诗易于琐屑。一是应当小大相形,如“飘飘何所

似?天地一沙鸥”。二是以小见大,“红杏枝头春意闹”,“窗含

西岭千秋雪”。

2.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可以说是比较大的方法,在科学研究上称为一般科

学逻辑方法,在文学上称为某种流派手法。

(1)科学文章写作方法。

以一般科学逻辑方法及历史求证法为主导。一般科学逻辑方法

及历史求证法,为人们提供了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符合这种方法

的理论认识,便是科学的学科。不符合这种方法的理论认识,如东

方的凭借直觉领悟而产生的艺术化论文,只能说是科学的认识,不

能称得上学科。古代东方的论文,明确地使用大量的比喻,即运用

比喻法,而在科学论文中比喻法只能是次要的一种方法。古代东方

论文没有体系,有的是一种散文集式的思想串连,如《庄子》。而

科学论文起码要有模式化的三段式结构,形成学科专著更要有一套

独立的体系。

一般科学逻辑方法及历史求证法,主要表现为运用逻辑方法进

行论证的方法。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全部推理过程,也

可以说是用材料来论证观点的逻辑方法。用论据论证论点,首先要

对占有的材料进行分析,形成正确的概念,再用准确的概念进行恰

当的判断和合乎逻辑的推理。

一般科学的逻辑方法,指的是形式逻辑学中的基本方法。

一是归纳和演绎。归纳是从特殊到一般的逻辑推理。它是演绎

的基础。演绎是从一般到特殊。从人类认识史来看,科学及社会的

进步主要运用了归纳法。而封建社会却把演绎推到不可动摇的绝对

权威的地位,中国古代人们动辄引用孔孟之道并且不许人有一点怀

疑便是如此。采用论证方法中的例证法即举例法,就是运用归纳推

理,说服力很强。采用论证方法的引证法,就是运用演绎推理,同

样有很强的说服力。

二是分析和综合。分析是在思维中把一个事物分解成各个属性、

部分、方面,分别加以研究。综合,是把分解开来的各个属性、部

分、方面再综合起来。西方科学思维传统善于分析。东方思维传统

着重已成的综合。其实,两者应当辩证统一,先后有序。采用论证

方法中的因果论证法,遵循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的认识规律,是分析和综合的具体运用。

三是具体和抽象。具体是指客观存在着的或在认识中反映出来

的事物的整体,是具有多方面属性、特点、关系的统一。抽象是指

从具体事物中被抽取出来的相对独立的各个方面、属性、关系等。

科研认识的规律是,首先从具体到抽象,而更高的认识还要从抽象

到具体。由于抽象是对具体各个部分的单独考察,具有相对的片面

性和孤立性,因此在抽象分析的基础上还必须采取由抽象上升到高

级的理性的具体认识的方法。这就要把获得的各种简单概念,结合

具体事件,作系统而周密的综合考察,探寻出事物各方面之间的内

部联系,达到具有多样性、统一性的具体。这个具体是综合各方面

的具体,是综合各方面的统一体,是高级理性的具体认识。这也可

以说是从认识客观事物始,到确定科学的最初概念、判断,上升到

建立科学理论系统的辩证方法。

历史求证法,是科学发展中形成传统的一种材料选取方法。目

的是要取得最为真实可靠、最丰富生动的第一手材料来进行论证。

培根的实验学说非常推崇实验取证的方法。历史求证法,可以分为

调查法、观察法和实验法。调查是对一定范围内的对象进行的研究。

调查方法分为普遍调查和非普遍调查,在非普遍调查中抽样调查比

较准确。观察法,是有计划的周密细致的感觉运动的方法。著者所

到之处,都对人们的写作发表进行了有意识的观察。实验法,是在

条件控制下观察的方法,能够人为地控制或模拟客观现象,排除干

扰,专门研究规律。实验法具有简化、纯化的作用,排除了偶然、

次要的因素和外界的干扰,使对象的某种属性或联系以简化的状态

表现出来。

同时,科学文章写作有选择地运用了各种学科特有的研究方法。

如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突出的是现代科学“三论”中的系统论和

信息论。

(2)文学作品创作方法。

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为主导。文学作品的中心方法是选择形

象,形成意象。意象,又称艺术形象,可以说是构成文学艺术大系

统的细胞。意——人的意识(包括情感。 从根本上来说是人的审美

需要和认识需要), 最终在文学艺术上表现为作者个体生命的投射

和表现。象——客观事物,外在于作者,但最终为作者生命本质所

对象化。两者结合成为意象,而两者成分的多少及关系的隐显疏密

等造成了两种基本类型的文艺创作方法,即重意的浪漫主义和重象

的现实主义,也成为表现论和反映论的渊源。文学艺术发展到了今

天,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创作流派。它们的手法往往是对某种一般方

法的扩大,如浪漫主义对夸张和现代主义对荒诞的扩大和发展。当

然,许多方法是新的发展,如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中的人物形象的典

型化手法。

3、一般方法。

写作的一般方法,初学者应该说都学到了一些,在写作中自觉

不自觉地运用。这些方法,在一般的写作书籍包括本书中比比皆是,

其中大量的是修辞种类。如开门见山、比喻、对比、夸张、烘托等

等。不再一一举例。

方法在写作实践中的熟练运用,就是技巧。因此,技巧可以说

是个人性的,是在写作实践中的领悟和惯性。古人所谓“大匠能喻

人规矩不能使之巧”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