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落户政策:白姓的起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18 22:37:21

1)白姓在中国姓氏中居于第73位,不仅是汉族大姓,而且在回、蒙古等民族中也有较多人口。

2)白姓的来源比较复杂,有许多互无关系的支派。《元命苞》云:“炎帝臣有白阜怪义之子,为神农通水脉,当为白姓之始。”这是白姓的一支。

《新唐书·宰相世系》上说:“白氏出自姬姓。周太王五世孙虞仲封于虞(山西平陆东),为晋所灭。虞之公族井伯奚作为晋国伯姬的陪嫁奴隶到了秦国,后来得到秦穆公的赏识,受邑于百里,因号百里奚。奚生视,字孟明,古人皆先字后名,故称孟明视。孟明视有二子:一曰西乞术,二曰白乙丙,其后以为氏。”白乙丙的后代以白为姓,形成了白姓的又一支。因春秋时的秦国建都于雍(今陕西凤翔东南),故这支白氏起源于今陕西。

白居易自述白氏先祖世系的《太原白氏家状二道》说:“白氏芈姓,楚公族也。楚熊居太子建奔郑。建之子胜。居于吴楚间,号白公,因氏焉。”此白姓是春秋时楚国公族的后代。

此外,传说古代南方有个白民国,唐代在其地置白州(治所为今广西博白县),当地人以地为氏,也称白氏。此即《姓氏寻源》所云“《逸周书》白民之国,今之白州,或有以地为氏者”。

白氏早期主要分布于秦、楚、魏等地。战国时,秦国有名将白起,郿(今陕西眉县)人,屡战获胜,公元前278年攻克楚都郢,因功封武安君,后被逼自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因思其功,封其子白仲于太原,子孙世为太原人。

《新唐书》说白起是白乙丙的裔孙,而《太原白氏家状二道》则说白起是白公胜的裔孙。白仲23世孙白邕,任北魏太原太守,邕五世孙白建,北齐五兵尚书,因功赐田韩城。白建曾孙白温,任唐朝检校都官郎中,迁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第六子白锽,任巩县令,居郑州,生五子,各以其官散居四方。白锽长子白季庚,任襄州别驾,生四子,次子就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白居易晚年居洛阳香山,成为白氏迁洛始祖,其后代分衍今河南偃师、伊川、宜阳、巩义、郑州、新郑、沁阳等地,枝繁叶茂。此外,白氏在秦汉时期有迁至今山东者,如西汉白光为东海兰陵(今山东苍山县西南)人;隋唐时期有迁至今宁夏、甘肃、广西者,如唐代白孝德为安西(府治今甘肃临潭县东)人,白耸为马平(今广西柳州)人,这时还有一些其他姓氏的人改姓白;宋、明时期还分布于今浙江、安徽、江西、江苏、广东、福建、河北以及东北、西北的一些地方。自清初开始,闽、粤白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后又有移居新加坡等国者。

白氏在文化方面取得最突出成就的人物是白居易。他是唐代中期诗人,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被称为“诗史”。此外,战国时有两个白圭,一为贸易理论家,一为水利专家。隋代有灵武(今属宁夏)人白瑜举,于大业九年(613年)起义,起义军曾发展至数万人。唐代还有文学家白行简(白居易之弟),唐宣宗时宰相白敏中。五代后周有中书令白文珂。元曲四大家之一白朴,代表作品《墙头马上》,元末有红巾军将领白不信。明代有水利专家白英。清代有书法家白云上、名臣白准泰。近现代有豫西农民武装起义领袖白朗,地理学家白毓昆,国民党桂系首脑白崇禧等。

一、姓氏源流
白(Bái)姓源出有六:
1、出自芈姓,颛顼帝的裔孙白公胜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据《元和姓纂》、《尚龙录》等资料所载,颛顼帝的后裔陆终娶鬼方氏为妻,生下六个儿子,其中第六个儿子叫季连,赐姓芈。季连的后裔熊绎在荆山一带建诸侯国,定都丹阳。公元740年,荆君熊通自封为武王。他的儿子于公元689年迁都郢,改国号楚。楚平王时,太子建因做晋军袭郑国的内应而被杀,太子建的儿子熊胜便逃到吴,投奔伍子胥。楚平工的孙子惠王即位后,楚令子西把熊胜招回国,任巢大夫,封在白邑(今河南省息县包信东南),称为白公胜。可晋国伐郑,子西出兵救郑,白公胜因子西言而无信,发动政变,杀死子西,囚禁惠王,并着手改革朝政以争取民心,但以失败告终。他自杀后,其子孙便以祖辈封邑名为氏,称白氏,是为河南白姓;也有以“白公”、“白侯”为氏的。
2、出自姬姓。周太王5世孙虞仲的后人百里奚,生子孟明视。他有二子,一曰西乞术,一曰白乙丙。据《元和姓纂》、《唐书·宰相世系表》等资料所载,春秋时白乙丙官拜秦国大夫,其后人以名讳字为氏,就是秦国的白氏,是为陕西白姓。
3、据《姓氏寻源》及《元命苞》所载,远古时期,我国北部的姜姓部落首领炎帝有一个大臣叫白阜,精通水脉,为疏通水道做出了贡献。其子孙便以“白”为姓,称白氏。
4、以地名为氏。据《姓氏考略》所载,唐置白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一带),国人以地为氏,称为白姓。
5、皇帝赐姓。如元时西域纥城人察罕,明时元人北斗努、阿都拉、伯嘉律等人被赐姓白;又元代回回世家伯笃那丁,“其子察汗,赐姓白氏”。
6、他族改姓或又改他姓:
① 如回族白姓,由易卜拉欣之后裔,分别取其祖辈名字中的每一个字立姓而来。因易卜拉欣,亦译伊白来金或伊白拉金,故后裔多以伊、白、拉、金冠姓。
② 据《台北县氏族略》所载,唐代突厥人白元光系改姓而来。
③ 犹太人留居河南开封之后裔中有白姓。
④ 裕固族斯娜氏、阿克达塔尔氏、巴依亚提氏,鄂伦春白依尔氏,土族白彦氏,汉姓为白。
⑤ 台湾土著、佤、东乡、苗等族均有白姓。
得姓始祖:白乙丙。名丙,字白乙,孟明视子,一说为蹇叔子,春秋时秦国著名将领,前六二七年,在孟明视率领下,白乙丙与兄西乞术将兵袭郑,灭滑,归途过崤山,遭晋军伏击,被歼,三将均被俘。后释放回国,白乙丙等知耻而 后勇,三年后,又将兵伐晋,渡河焚船,大败晋人。白乙丙后积攻升为大夫,其后人以此为荣,遂有以其名讳为氏者,称白姓,并尊白乙丙为白姓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白姓最早发源于陕西、河南一带。战国时期,河南白姓(白公胜一支)迁入陕西等地。据载,白公胜之子首先徙居秦国,在今陕西发展繁衍。秦时,始皇一统天下,封白起之子白仲于山西太原,其子孙遂世居太原。魏晋南北朝之际,白仲之后形成太原郡望,进而或迁陕西韩城、渭南;或迁湖北襄阳;或迁河南洛阳,皆在当地发展旺盛。隋代以后,白姓有更多新鲜血液注入(如“寻根溯源”所注),使得白姓家族更趋繁茂庞大。唐时白仲后裔白温,迁华州下邽(今陕西省渭南东北);白鍠居郑州(今属河南省);白锽之孙为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晚年居洛阳(今属河南省)香山,为白姓迁洛始祖,其后代分衍河南各地,蔚为壮观。五代时,白姓迁于古时南阳,后繁衍旺盛,形成当地望族,且以“南阳”为郡望堂号。宋元时期,有白姓族人为避金人及蒙古军队南下,纷纷徙迁南方。但总体看来,白姓仍以北方为主居地。明朝,白姓作为山西大槐树移民姓氏之一,分迁于山东、河北、河南、陕西、北京、天津等地。从清初开始,闽、粤白姓有陆续入居台湾,进而移于海外者。今日白姓以四川、山西、陕西、河南等省为多,这四省白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白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五。白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七十三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九。
三、历史名人
白 丹:字圭,河南洛阳人,战国时水利家、经济思想家。其主张减轻税敛、“乐观时变”、“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白 起:陕西眉县人,战国时秦国大将,被封武安君。善用兵,屡战屡胜,长平一役,坑杀赵军四十多万,后遭妒自杀。
白 建:南北朝时北齐人,历官进侍中、中书令等,并赐田韩城。
白 鍠:白居易之祖父。自幼好学,善于文章,尤工五言诗,有集十卷,十七岁明经及第,官
至河南府巩县令。
白 朴:元代著名的戏曲家。所作杂剧今知有16种,现存《墙头马上》、《梧桐雨》、《东墙记》3种,都是描写爱情的作品,其中前2种最有名。
白 英:明代杰出的水利专家,曾为当时礼部尚书疏通河道出谋献策,特别为大运河畅通做出了贡献。
白 朗:河南省宝丰人,清代宝丰农民起义领袖,反清反袁,打击残害中国人民的传教士。后在虎狼爬岭战斗中受伤牺牲。
白瑜娑:宁夏灵武人,隋末农奴起义首领。其出身奴隶,一呼四方皆应,聚众数万人,给隋政权以沉重打击。
白居易:唐代杰出的诗人,贞元进士,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现实主义和朴素文风。所著《与元九书》诗论,为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诗文朴实无华,广为流传。
白行简:白居易弟,当时有名文学家。他长于辞赋,但未有流传下来,现存传奇小说《李娃传》是他的代表作。《三梦记》近于杂录。
白敏中:下邽人,白居易从弟,唐代大臣。进士出身,历仕武宗,懿宗二朝,两度为相,政绩卓著。
白玉蟾:闽清(今属福建省)人,宋代名士,诏封紫清真人。博览群书,善书,工画,著有《海琼集》等。
白景亮:元朝南阳人,知明法律,善于书算,官至衢州路总管。
白毓昆:江苏省通州(今南通)人,早年创刊《地学杂志》。武昌起义爆发后,宣传革命,策动滦州新军起义,参与组织“北方革命协会”。后任北方革命军政府参谋长,因兵败被捕牺牲。
白崇禧:广西桂林人,国民党桂系首脑。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均担任国民党军队重要职务。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地渡过长江,白崇禧所统率的军队主力在鄂、湘、桂地区被歼灭。同年底,从南宁逃往台湾省,任蒋介石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1966年12月2日病死于台北。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置郡。秦时相当于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以南、霍山以北地区。
南阳郡:战国秦昭王35年始置郡。汉时相当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间和湖北大洪山以北应山、陨县间地。
2、堂号
治生堂:源自战国时白圭乐观时变。他曾经说:“人弃我取,人取我予,吾治生犹伊、吕之治国,孙吴之用兵。”所有天下论治生的,推白圭做祖师。
香山堂:出自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别号“香山居士”。
此外,白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南阳堂”等。
五、宗族特征
1、“白”有纯洁之义,亦象征品德之高洁,白姓族人莫不以此严于律己,以家规家训克己昌明,世代流芳。
2、白姓名人古以有之,文坛多俊秀,“居易倡文合时事,长庆集中载功德”为其写照。
3、白姓虽历经迁徙,但仍为一典型北方姓氏。
4、白姓字行辈份亦文采飞扬,字字珠玑。如白方坚所撰《白氏家谱》中河北沧州白姓一支字行为:“玉寿克显,云亭松平,品宏茂令。”

【中国人民解放军白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白云少将
白云(1917-——),山西省洪洞县人。1937年参加山西新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山西新军政治保卫队第1大队大队长,八路军115师晋西独立支队第2团副团长,鲁西军区第3军分区司令员、司令员,冀鲁豫军区司令部作战科科长,冀南军区第1军分区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军区第14纵队2旅参谋长,第70军201师参谋长,华北军区司令部作战处副处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6航学校参谋长,空军后勤部参谋长,东北军区空军副参谋长,空军学院训练部部长、教育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副参谋长。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白天少将
白天(1907-1973),原名魏巍,别名浩然。湖南省隆回县人。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曾在国民党军83师任团长、师参谋长。“七·七”事变后,任国民革命军93军参谋长,在河北、山西抗日,1937年赴延安考察,会见了毛泽东、罗瑞卿等同志,以后又在太原、武汉等地多次会见周恩来和彭德国怀同志,与中国共产党保持密切联系,团结进步青年,从事对人民有益的工作,后由于暴露身份,于1940年到达八路军总部。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八路军前委参谋处长,军委高参室副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参谋处长,补训师副师长,60军副军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副军长兼川西军区副司令员,军事学院战役战术教授会主任,总参谋部军训部部队训练局副局长,炮兵技术学校校长,哈尔滨市副市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历史研究所副所长,从事战争史研究。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73年11月1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66岁。
白志文少将
白志文(1903-1986),满族,河北省易县人。1929年参加湖北大冶暴动,后编入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军第5纵队教导队中队长,红3军团第4师5团排长、连长、团长,第5师15团团长,红15军团第78师副师长,补充师师长,陕北独立师师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第5团团长,两延河防司令部副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北岳军区第3军分区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第一军分区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华北军区补训兵团第2旅旅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北军区军政大学一总队总队长,河北省军区石门军分区司令员,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至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6年4月3日因病逝世,终年83岁。
白辛夫少将
白辛夫(1913-1995),河南省睢县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参加新四军。
抗日战争时期,任豫东游击3支队司令部副官,副官处主任,3团供给处处长,新四军6支队3总队供给处处长,5旅供给处处长,4师9旅供给部部长,4师供给部部长。4师当时要求每人开荒1.5-1.8亩,每人种1分菜地。由司令部作出部队参加劳动的时间,由政治部制定有关思想教育的内容,供给部监督检查。1943年,全师在作战之余,开荒4655亩,收获小麦4万斤,稻子5万斤,蔬菜52万斤。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军区供给部副部长、叁野后勤部徐州办事处主任、西线后勤部指挥所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后勤部军需生产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学院军需系主任,总后勤部西安办事处主任。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95年10月23日因病在西安逝世,终年82岁。
白寿康少将
白寿康(1912-1990),陕西省清涧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军委4科科员、红28军军部参谋、3团连长、中共延安县委军事部长、独立营营长、独立团团长。
抗日战争时期,任叁边军分区保安司令员、陇东军分区副司令员、129师385旅警备4团副团长、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陕甘宁叁边警备区参谋长、延属军分区司令员、4军12师副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师政委、高级公安学校政委、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政委、第二炮兵后勤部政委。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0年4月13日逝世,终年78岁。
白崇友少将
白崇友(1914-1993),四川省阆中县水观乡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9军81团文书,红四方面军第4后方医院党支部书记。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后方医院一所副政治指导员、第一兵站医院政治指导员,延安国际和平医院党总支书记,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后勤部政治协理员、政治处副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族联军第9后方医院政治委员,东北军区后勤部东线卫生部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后勤部卫生部政治部副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后勤部卫生部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中国协和医学院副政治委员,解放军总医院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西安办事处政治部副主任,解放军总医院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3年12月20日逝世,终年79岁。

1)白姓在中国姓氏中居于第73位,不仅是汉族大姓,而且在回、蒙古等民族中也有较多人口。

2)白姓的来源比较复杂,有许多互无关系的支派。《元命苞》云:“炎帝臣有白阜怪义之子,为神农通水脉,当为白姓之始。”这是白姓的一支。

《新唐书·宰相世系》上说:“白氏出自姬姓。周太王五世孙虞仲封于虞(山西平陆东),为晋所灭。虞之公族井伯奚作为晋国伯姬的陪嫁奴隶到了秦国,后来得到秦穆公的赏识,受邑于百里,因号百里奚。奚生视,字孟明,古人皆先字后名,故称孟明视。孟明视有二子:一曰西乞术,二曰白乙丙,其后以为氏。”白乙丙的后代以白为姓,形成了白姓的又一支。因春秋时的秦国建都于雍(今陕西凤翔东南),故这支白氏起源于今陕西。

白居易自述白氏先祖世系的《太原白氏家状二道》说:“白氏芈姓,楚公族也。楚熊居太子建奔郑。建之子胜。居于吴楚间,号白公,因氏焉。”此白姓是春秋时楚国公族的后代。

此外,传说古代南方有个白民国,唐代在其地置白州(治所为今广西博白县),当地人以地为氏,也称白氏。此即《姓氏寻源》所云“《逸周书》白民之国,今之白州,或有以地为氏者”。

白氏早期主要分布于秦、楚、魏等地。战国时,秦国有名将白起,郿(今陕西眉县)人,屡战获胜,公元前278年攻克楚都郢,因功封武安君,后被逼自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因思其功,封其子白仲于太原,子孙世为太原人。

《新唐书》说白起是白乙丙的裔孙,而《太原白氏家状二道》则说白起是白公胜的裔孙。白仲23世孙白邕,任北魏太原太守,邕五世孙白建,北齐五兵尚书,因功赐田韩城。白建曾孙白温,任唐朝检校都官郎中,迁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第六子白锽,任巩县令,居郑州,生五子,各以其官散居四方。白锽长子白季庚,任襄州别驾,生四子,次子就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白居易晚年居洛阳香山,成为白氏迁洛始祖,其后代分衍今河南偃师、伊川、宜阳、巩义、郑州、新郑、沁阳等地,枝繁叶茂。此外,白氏在秦汉时期有迁至今山东者,如西汉白光为东海兰陵(今山东苍山县西南)人;隋唐时期有迁至今宁夏、甘肃、广西者,如唐代白孝德为安西(府治今甘肃临潭县东)人,白耸为马平(今广西柳州)人,这时还有一些其他姓氏的人改姓白;宋、明时期还分布于今浙江、安徽、江西、江苏、广东、福建、河北以及东北、西北的一些地方。自清初开始,闽、粤白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后又有移居新加坡等国者。

白氏在文化方面取得最突出成就的人物是白居易。他是唐代中期诗人,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被称为“诗史”。此外,战国时有两个白圭,一为贸易理论家,一为水利专家。隋代有灵武(今属宁夏)人白瑜举,于大业九年(613年)起义,起义军曾发展至数万人。唐代还有文学家白行简(白居易之弟),唐宣宗时宰相白敏中。五代后周有中书令白文珂。元曲四大家之一白朴,代表作品《墙头马上》,元末有红巾军将领白不信。明代有水利专家白英。清代有书法家白云上、名臣白准泰。近现代有豫西农民武装起义领袖白朗,地理学家白毓昆,国民党桂系首脑白崇禧等。

姓氏起源

关于白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
出自颛顼帝芈姓后裔。相传颛顼帝的后裔陆终娶鬼方氏为妻,生下六个儿子,其中第六个儿子叫季连,赐姓芈。季连的后裔熊绎在荆山一带建诸侯国,定都丹阳。公元740年,荆君熊通自封为武王。他的儿子于公元689年迁都郢,改国号楚。楚平王时,太子建因做晋军袭郑国的内应而被杀,太子建的儿子熊胜便逃到吴,投奔伍子胥。楚平工的孙子惠王即位后,楚令子西把熊胜招回国,任巢大夫,封在白邑,称为白公胜。可晋国伐郑,子西出兵救郑,白公胜因子西言而无信,发动政变,杀死子西,囚禁惠王,并着手改革朝政以争取民心,但以失败告终。他自杀后,其子孙便以祖辈封邑为氏,称白氏,也有以"白公"、"白侯"为氏的。
出自姬姓。周太王5世孙虞仲的后人百里奚,生子孟明视。他有二子,一曰西乞术,一曰白乙丙。白乙丙官拜秦国大夫,其后人以字为氏,就是秦国的白氏。
他族改姓或又改他姓。
远古时期,我国北部的姜姓部落首领炎帝有一个大臣叫白阜,精通水脉,为疏通水道做出了贡献。其子孙便以"白"为姓,称白氏。

聚集地(迁徙分布)

白氏早期主要分布于秦、楚、魏等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封其子白衷于太原,故子孙世为太原人。白仲23世白邕,任北魏太原太守,邕5世孙白建,北齐五兵尚书,因功赐田韩城,因以为家。其曾孙白温,任唐检较都官郎中,迁华州下邽,第六子白鍠,任巩县令,居郑州,生5子,各以其官散居四方。白鍠长子白季庚,任襄州别驾,生4子,次子就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白居易晚年居洛阳香山,成为白氏迁洛祖始其后代分衍今河南偃师、伊州、宜阳、`巩义、郑州、新郑、沁阳等地。此外,白氏在秦汉时期有迁至今山东者,如西汉白光为东海兰陵人;隋唐时期有迁至今宁夏、甘肃、广西者,如唐代白孝德微安西人,白耸为马平人;宋、明时期还分布于今浙江、安徽、江西、江苏、广东、福建、河北以及东北、西北的一些地方。
白姓是台湾的第六十四大姓,白氏族人,大都集住在台北、南投、台中三地。台湾的白氏开基始祖是明朝末年抵达台湾的。永历二十八年(1673年),有白圭与徐阿华等七人移住旗后,盖寮捕鱼,并建始祖宫;清乾隆初年(公元1736年),有泉州人白祖孙与林钦宗、林忠等人,入垦台北县五股乡德音村蓬莱坑;嘉庆年间(公元1796年),又有泉州人白姓入垦台北县平溪乡平湖村石碇了,遂使台湾的白姓一代一代地繁衍发展起来。后又有移居新加坡等国者。

历史名人
白云上:清代书法家。
白玉蟾:宋代名士。博览群书,善书,工画。有《海琼集》等。
白英:明代杰出的水利专家,曾为当时礼部尚书疏通河道出谋献策,特别为大运河畅通做出了贡献。
白朴:元代著名的戏曲家。所作杂剧今知有16种,现存《墙头马上》、《梧桐雨》、《东墙记》3种,都是描写爱情的作品,其中前2种最有名。
白居易:唐代杰出的诗人,贞元进士,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现实主义和朴素文风。所著《与元九书》诗论,为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诗文朴实无华,广为流传。
白行简:白居易弟,当时有名文学家。他长于辞赋,但未有流传下来,现存传奇小说《李娃传》是他的代表作。《三梦记》近于杂录。

一、姓氏源流
白(Bái)姓源出有六:
1、出自芈姓,颛顼帝的裔孙白公胜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据《元和姓纂》、《尚龙录》等资料所载,颛顼帝的后裔陆终娶鬼方氏为妻,生下六个儿子,其中第六个儿子叫季连,赐姓芈。季连的后裔熊绎在荆山一带建诸侯国,定都丹阳。公元740年,荆君熊通自封为武王。他的儿子于公元689年迁都郢,改国号楚。楚平王时,太子建因做晋军袭郑国的内应而被杀,太子建的儿子熊胜便逃到吴,投奔伍子胥。楚平工的孙子惠王即位后,楚令子西把熊胜招回国,任巢大夫,封在白邑(今河南省息县包信东南),称为白公胜。可晋国伐郑,子西出兵救郑,白公胜因子西言而无信,发动政变,杀死子西,囚禁惠王,并着手改革朝政以争取民心,但以失败告终。他自杀后,其子孙便以祖辈封邑名为氏,称白氏,是为河南白姓;也有以“白公”、“白侯”为氏的。
2、出自姬姓。周太王5世孙虞仲的后人百里奚,生子孟明视。他有二子,一曰西乞术,一曰白乙丙。据《元和姓纂》、《唐书·宰相世系表》等资料所载,春秋时白乙丙官拜秦国大夫,其后人以名讳字为氏,就是秦国的白氏,是为陕西白姓。
3、据《姓氏寻源》及《元命苞》所载,远古时期,我国北部的姜姓部落首领炎帝有一个大臣叫白阜,精通水脉,为疏通水道做出了贡献。其子孙便以“白”为姓,称白氏。
4、以地名为氏。据《姓氏考略》所载,唐置白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一带),国人以地为氏,称为白姓。
5、皇帝赐姓。如元时西域纥城人察罕,明时元人北斗努、阿都拉、伯嘉律等人被赐姓白;又元代回回世家伯笃那丁,“其子察汗,赐姓白氏”。
6、他族改姓或又改他姓:
① 如回族白姓,由易卜拉欣之后裔,分别取其祖辈名字中的每一个字立姓而来。因易卜拉欣,亦译伊白来金或伊白拉金,故后裔多以伊、白、拉、金冠姓。
② 据《台北县氏族略》所载,唐代突厥人白元光系改姓而来。
③ 犹太人留居河南开封之后裔中有白姓。
④ 裕固族斯娜氏、阿克达塔尔氏、巴依亚提氏,鄂伦春白依尔氏,土族白彦氏,汉姓为白。
⑤ 台湾土著、佤、东乡、苗等族均有白姓。
得姓始祖:白乙丙。名丙,字白乙,孟明视子,一说为蹇叔子,春秋时秦国著名将领,前六二七年,在孟明视率领下,白乙丙与兄西乞术将兵袭郑,灭滑,归途过崤山,遭晋军伏击,被歼,三将均被俘。后释放回国,白乙丙等知耻而 后勇,三年后,又将兵伐晋,渡河焚船,大败晋人。白乙丙后积攻升为大夫,其后人以此为荣,遂有以其名讳为氏者,称白姓,并尊白乙丙为白姓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白姓最早发源于陕西、河南一带。战国时期,河南白姓(白公胜一支)迁入陕西等地。据载,白公胜之子首先徙居秦国,在今陕西发展繁衍。秦时,始皇一统天下,封白起之子白仲于山西太原,其子孙遂世居太原。魏晋南北朝之际,白仲之后形成太原郡望,进而或迁陕西韩城、渭南;或迁湖北襄阳;或迁河南洛阳,皆在当地发展旺盛。隋代以后,白姓有更多新鲜血液注入(如“寻根溯源”所注),使得白姓家族更趋繁茂庞大。唐时白仲后裔白温,迁华州下邽(今陕西省渭南东北);白鍠居郑州(今属河南省);白锽之孙为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晚年居洛阳(今属河南省)香山,为白姓迁洛始祖,其后代分衍河南各地,蔚为壮观。五代时,白姓迁于古时南阳,后繁衍旺盛,形成当地望族,且以“南阳”为郡望堂号。宋元时期,有白姓族人为避金人及蒙古军队南下,纷纷徙迁南方。但总体看来,白姓仍以北方为主居地。明朝,白姓作为山西大槐树移民姓氏之一,分迁于山东、河北、河南、陕西、北京、天津等地。从清初开始,闽、粤白姓有陆续入居台湾,进而移于海外者。今日白姓以四川、山西、陕西、河南等省为多,这四省白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白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五。白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七十三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九。
三、历史名人
白 丹:字圭,河南洛阳人,战国时水利家、经济思想家。其主张减轻税敛、“乐观时变”、“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白 起:陕西眉县人,战国时秦国大将,被封武安君。善用兵,屡战屡胜,长平一役,坑杀赵军四十多万,后遭妒自杀。
白 建:南北朝时北齐人,历官进侍中、中书令等,并赐田韩城。
白 鍠:白居易之祖父。自幼好学,善于文章,尤工五言诗,有集十卷,十七岁明经及第,官
至河南府巩县令。
白 朴:元代著名的戏曲家。所作杂剧今知有16种,现存《墙头马上》、《梧桐雨》、《东墙记》3种,都是描写爱情的作品,其中前2种最有名。
白 英:明代杰出的水利专家,曾为当时礼部尚书疏通河道出谋献策,特别为大运河畅通做出了贡献。
白 朗:河南省宝丰人,清代宝丰农民起义领袖,反清反袁,打击残害中国人民的传教士。后在虎狼爬岭战斗中受伤牺牲。
白瑜娑:宁夏灵武人,隋末农奴起义首领。其出身奴隶,一呼四方皆应,聚众数万人,给隋政权以沉重打击。
白居易:唐代杰出的诗人,贞元进士,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现实主义和朴素文风。所著《与元九书》诗论,为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诗文朴实无华,广为流传。
白行简:白居易弟,当时有名文学家。他长于辞赋,但未有流传下来,现存传奇小说《李娃传》是他的代表作。《三梦记》近于杂录。
白敏中:下邽人,白居易从弟,唐代大臣。进士出身,历仕武宗,懿宗二朝,两度为相,政绩卓著。
白玉蟾:闽清(今属福建省)人,宋代名士,诏封紫清真人。博览群书,善书,工画,著有《海琼集》等。
白景亮:元朝南阳人,知明法律,善于书算,官至衢州路总管。
白毓昆:江苏省通州(今南通)人,早年创刊《地学杂志》。武昌起义爆发后,宣传革命,策动滦州新军起义,参与组织“北方革命协会”。后任北方革命军政府参谋长,因兵败被捕牺牲。
白崇禧:广西桂林人,国民党桂系首脑。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均担任国民党军队重要职务。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地渡过长江,白崇禧所统率的军队主力在鄂、湘、桂地区被歼灭。同年底,从南宁逃往台湾省,任蒋介石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1966年12月2日病死于台北。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置郡。秦时相当于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以南、霍山以北地区。
南阳郡:战国秦昭王35年始置郡。汉时相当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间和湖北大洪山以北应山、陨县间地。
2、堂号
治生堂:源自战国时白圭乐观时变。他曾经说:“人弃我取,人取我予,吾治生犹伊、吕之治国,孙吴之用兵。”所有天下论治生的,推白圭做祖师。
香山堂:出自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别号“香山居士”。
此外,白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南阳堂”等。
五、宗族特征
1、“白”有纯洁之义,亦象征品德之高洁,白姓族人莫不以此严于律己,以家规家训克己昌明,世代流芳。
2、白姓名人古以有之,文坛多俊秀,“居易倡文合时事,长庆集中载功德”为其写照。
3、白姓虽历经迁徙,但仍为一典型北方姓氏。
4、白姓字行辈份亦文采飞扬,字字珠玑。如白方坚所撰《白氏家谱》中河北沧州白姓一支字行为:“玉寿克显,云亭松平,品宏茂令。”

【中国人民解放军白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白云少将
白云(1917-——),山西省洪洞县人。1937年参加山西新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山西新军政治保卫队第1大队大队长,八路军115师晋西独立支队第2团副团长,鲁西军区第3军分区司令员、司令员,冀鲁豫军区司令部作战科科长,冀南军区第1军分区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军区第14纵队2旅参谋长,第70军201师参谋长,华北军区司令部作战处副处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6航学校参谋长,空军后勤部参谋长,东北军区空军副参谋长,空军学院训练部部长、教育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副参谋长。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白天少将
白天(1907-1973),原名魏巍,别名浩然。湖南省隆回县人。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曾在国民党军83师任团长、师参谋长。“七·七”事变后,任国民革命军93军参谋长,在河北、山西抗日,1937年赴延安考察,会见了毛泽东、罗瑞卿等同志,以后又在太原、武汉等地多次会见周恩来和彭德国怀同志,与中国共产党保持密切联系,团结进步青年,从事对人民有益的工作,后由于暴露身份,于1940年到达八路军总部。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八路军前委参谋处长,军委高参室副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参谋处长,补训师副师长,60军副军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副军长兼川西军区副司令员,军事学院战役战术教授会主任,总参谋部军训部部队训练局副局长,炮兵技术学校校长,哈尔滨市副市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历史研究所副所长,从事战争史研究。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73年11月1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66岁。
白志文少将
白志文(1903-1986),满族,河北省易县人。1929年参加湖北大冶暴动,后编入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军第5纵队教导队中队长,红3军团第4师5团排长、连长、团长,第5师15团团长,红15军团第78师副师长,补充师师长,陕北独立师师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第5团团长,两延河防司令部副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北岳军区第3军分区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第一军分区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华北军区补训兵团第2旅旅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北军区军政大学一总队总队长,河北省军区石门军分区司令员,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至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6年4月3日因病逝世,终年83岁。
白辛夫少将
白辛夫(1913-1995),河南省睢县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参加新四军。
抗日战争时期,任豫东游击3支队司令部副官,副官处主任,3团供给处处长,新四军6支队3总队供给处处长,5旅供给处处长,4师9旅供给部部长,4师供给部部长。4师当时要求每人开荒1.5-1.8亩,每人种1分菜地。由司令部作出部队参加劳动的时间,由政治部制定有关思想教育的内容,供给部监督检查。1943年,全师在作战之余,开荒4655亩,收获小麦4万斤,稻子5万斤,蔬菜52万斤。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军区供给部副部长、叁野后勤部徐州办事处主任、西线后勤部指挥所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后勤部军需生产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学院军需系主任,总后勤部西安办事处主任。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95年10月23日因病在西安逝世,终年82岁。
白寿康少将
白寿康(1912-1990),陕西省清涧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军委4科科员、红28军军部参谋、3团连长、中共延安县委军事部长、独立营营长、独立团团长。
抗日战争时期,任叁边军分区保安司令员、陇东军分区副司令员、129师385旅警备4团副团长、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陕甘宁叁边警备区参谋长、延属军分区司令员、4军12师副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师政委、高级公安学校政委、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政委、第二炮兵后勤部政委。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0年4月13日逝世,终年78岁。
白崇友少将
白崇友(1914-1993),四川省阆中县水观乡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9军81团文书,红四方面军第4后方医院党支部书记。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后方医院一所副政治指导员、第一兵站医院政治指导员,延安国际和平医院党总支书记,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后勤部政治协理员、政治处副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族联军第9后方医院政治委员,东北军区后勤部东线卫生部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后勤部卫生部政治部副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后勤部卫生部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中国协和医学院副政治委员,解放军总医院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西安办事处政治部副主任,解放军总医院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3年12月20日逝世,终年79岁。

白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七十三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九。

寻根溯源 1、出自姬姓。据《元和姓纂》、《唐书·宰相世系表》等资料所载,春秋时秦有大夫名白乙丙,其后人以其名讳为氏,是为陕西白姓。2、据《姓氏寻源》及《元命苞》所载,炎帝大臣白阜后裔以白为氏,称为白姓。3、出自芈姓。据《元和姓纂》、《尚龙录》等资料所载,颛顼芈姓后裔白公胜,被封于白邑(今河南息县包信东南),其子孙以封邑为氏,是为河南白姓。4、以地为氏。据《姓氏考略》所载,唐置白州(今广州博白),国人以地为氏,称为白姓。5、赐姓而来。元时西域纥城人察罕,明时元人北斗努、阿都拉、伯嘉律等人被赐姓白。6、改姓或其他。据《台北县氏族略》所载,唐代突厥人白元光系改姓而来;犹太人留居河南开封之后裔中有白姓;裕固族斯娜氏、阿克达塔尔氏、巴依亚提氏,鄂伦春白依尔氏,土族白彦氏,汉姓为白;台湾土著、佤、东乡、苗等族均有白姓。

得姓始祖 白乙丙。名丙,字白乙,孟明视子,一说为蹇叔子,春秋时秦国著名将领,前六二七年,在孟明视率领下,白乙丙与兄西乞术将兵袭郑,灭滑,归途过崤山,遭晋军伏击,被歼,三将均被俘。后释放回国,白乙丙等知耻而 后勇,三年后,又将兵伐晋,渡河焚船,大败晋人。白乙丙后积攻升为大夫,其后人以此为荣,遂有以其名讳为氏者,称白姓,并尊白乙丙为白姓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白姓最早发源于陕西、河南一带。战国时期,河南白姓(白公胜一支)迁入陕西等地。据载,白公胜之子首先徙居秦国,在今陕西发展繁衍。秦时,始皇一统天下,封白起之子白仲于山西太原,其子孙遂世居太原。魏晋南北朝之际,白仲之后形成太原郡望,进而或迁陕西韩城、渭南;或迁湖北襄阳;或迁河南洛阳,皆在当地发展旺盛。隋代以后,白姓有更多新鲜血液注入(如“寻根溯源”所注),使得白姓家族更趋繁茂庞大。唐时白仲后裔白温,迁华州下圭阝(今陕西渭南东北);白钅皇居郑州(今属河南);白钅皇之孙为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晚年居洛阳(今属河南)香山,为白姓迁洛始祖,其后代分衍河南各地,蔚为壮观。五代时,白姓迁于古时南阳,后繁衍旺盛,形成当地望族,且以“南阳”为郡望堂号。宋元时期,有白姓族人为避金人及蒙古军队南下,纷纷徙迁南方。但总体看来,白姓仍以北方为主居地。明朝,白姓作为山西大槐树移民姓氏之一,分迁于山东、河北、河南、陕西、北京、天津等地。从清初开始,闽、粤白姓有陆续入居台湾,进而移于海外者。今日白姓以四川、山西、陕西、河南等省为多,这四省白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白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五。

郡望堂号 白姓郡望主要有两个:1、太原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2、南阳郡,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市)。

堂号:“南阳”、“香山”、“治生”等。

宗族特征 1、“白”有纯洁之义,亦象征品德之高洁,白姓族人莫不以此严于律己,以家规家训克己昌明,世代流芳。2、白姓名人古以有之,文坛多俊秀,“居易倡文合时事,长庆集中载功德”为其写照;3、白姓虽历经迁徙,但仍为一典型北方姓氏。4、白姓字行辈份亦文采飞扬,字字珠玑。如白方坚所撰《白氏家谱》中河北沧州白姓一支字行为:“玉寿克显,云亭松平,品宏茂令。”

名人精粹 白丹:字圭,河南洛阳人,战国时水利家、经济思想家。其主张减轻税敛、“乐观时变”、“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白起:陕西眉县人,战国时秦国大将,被封武安君。善用兵,屡战屡胜,长平一役,坑杀赵军四十多万,后遭妒自杀。白建:南北朝时北齐人,历官进侍中、中书令等,并赐田韩城。白瑜娑:宁夏灵武人,隋末农奴起义首领。其出身奴隶,一呼四方皆应,聚众数万人,给隋政权以沉重打击。白居易:山西太原人,晚年居洛阳香山,为“香山九尧之一”。唐代大诗人,文学家,新乐府理论的创建者。其著作多讽谕时政,反映人民疾苦,如《卖炭翁》、《重赋》等。白行简:白居易之弟,唐代文学家。长于辞赋,著有《李娃传》、《三梦记》等。白敏中:下圭阝人,白居易从弟,唐代大臣。进士出身,历仕武宗,懿宗二朝,两度为相,政绩卓著。白玉蟾:闽清(今属福建)人,宋代名士,诏封紫清真人。博览群书,善书,工画,著有《海琼集》等。白朴:山西河曲人,元代戏曲家。其作品多歌颂自由恋爱,有《梧桐雨》、《东墙记》等,《墙头马上》为其代表作,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 “元曲四大家”。白景亮:元朝南阳人,知明法律,善于书算,官至衢州路总管。白朗:河南宝丰人,清代宝丰农民起义领袖,反清反袁,打击残害中国人民的传教士。后在虎狼爬岭战斗中受伤牺牲。白毓昆:江苏通州(今南通)人,早年创刊《地学杂志》。武昌起义爆发后,宣传革命,策动滦州新军起义,参与组织“北方革命协会”。后任北方革命军政府参谋长,因兵败被捕牺牲。白崇禧:广西桂林人,国民党桂系首脑。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均担任国民党军队重要职务,一九五零年余部被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