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人才市场营业时间:什么是悲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3/29 23:00:50
结合《哈姆雷特》和《俄狄浦斯王》谈什么是悲剧

o2jinyuetuan朋友,你好。以下分别是《哈姆雷特》和《俄狄浦斯王》的赏析。至于怎么把它们两者结合在一起来谈什么是悲剧的问题,我看还是你自己根据别人的具体要求来写好了。
  首先是《哈姆莱特》的赏析:

  《哈姆莱特》赏析
  悲剧《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我们首先来看看他的现实性。
  虽然《哈姆莱特》的剧情发生在中世纪的丹麦,但是从剧中我们可以联想起英国的现实。剧中所发生的种种冲突,恰恰真实地反映了16世纪末17世纪初英国的社会矛盾。
  在悲剧一开场时,莎士比亚描写的就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局面。丹麦王的突然死去,鬼魂的出现,种种现象都给人一种劫难临头的感觉。从这一切可以看出,当时是一个乱世,也难免要发生非常变故。
  当权的国王克劳狄斯,在这乱世中扮演了一个丑恶的角色。他狠毒的害死了亲哥哥,篡夺了王兄的王位,又诱骗了王后,高高地坐在王位上。他分明是一个杀人犯、是一个万恶不赦的小人。但是,他掩饰着内心的丑恶,在众人面前,带着仁慈贤明的假面具。为了试探哈姆莱特发疯的原因,耍手段派人刺探。为了达到目的,自己躲在暗处,不公开对付哈姆莱特,暗地里却两次安排借刀杀人的诡计,试图杀害哈姆莱特。从克劳狄斯的卑鄙行径可以看出,他并非一般的封建朝廷的暴君。他有封建君主专制的暴虐,也有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冒险家的狡诈。
  克劳狄斯身为国王,却荒淫无度,每天只知道饮酒作乐。朝臣们也都致力于取悦于君王。我们以一个典型的官僚波罗涅斯为例,他身为御前大臣,却昏庸无道,一味地告密、献计、偷听、为了卑鄙的勾当连自己的女儿也出卖,最后连自己的性命也没有保全。这一切都是腐朽的官僚制度的产物。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是哈姆莱特的两个老同学,为了奉承主子,甘当国王的密探,出卖朋友。
  总之,这些统治者的形象是:徒有冠冕堂皇的外表,内心却阴险狡诈,他们贝利与冲昏头脑,为了谋私利,不惜做伤天害理之事。旧的封建关系已经被瓦解了,统治集团受到了新的资产阶级利己主义的恶习的影响。一股强大的社会恶势力正是有这样一批统治者形成的。
  哈姆莱特是悲剧的主人公,也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典型形象。他虽然身为王子,是封建统治集团中的一员,但他就读的德国威登堡大学是人文主义运动的中心。在这里,新思想新文化熏陶着哈姆莱特,他对世界和人生有新的看法,这新的看法是与传统的教会观念不同的。
  他鄙视尊卑贵贱、等级森严的封建关系,渴望真诚相待的平等关系。他有美好的理想,而且多才多艺。他一想待人诚恳,光明磊落。他是具有进步思想和优秀品德的好青年。
  在哈姆莱特眼中,父亲就像神一样,是个英明治国的君主。父母相亲相爱,拥有奥菲丽娅的纯真爱情,很多好朋友在自己的周围,这是哈姆莱特理想的生活。经历了宫廷变故以后,现实的丑恶原形毕露,哈姆莱特也从幻想中醒来。残酷的现实给他的精神以沉重的打击,他变得很忧郁,这是理想破灭后的一种精神状态,由于并不是哈姆莱特的天性。
  由于和精神危机并没有击垮哈姆莱塔,反而使他更加清醒了,他从幻想中解脱出来,回到了现实中,他敢于同社会罪恶作斗争,用它深刻而有力的思考去分析现实,准备采取行动,完成父亲交给他的复仇任务。
  克劳狄斯暴露了自己的真面目,独自在祷告的时候,哈姆莱特没有杀了他,有人认为这是哈姆莱特优柔寡断、生性软弱的表现,是悲剧的根源。因此,也有人把哈姆莱特看作行为犹豫的典型。但是,事实上哈姆莱特并不是这种人,他有志气,对人生有积极的看法。在哈姆莱特眼里,世界上存在着众多的罪恶,克劳狄斯的罪恶只不过之其中的一桩。他的责任不仅仅是为父报仇,而是如他自己说的“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
  按照人文主义理想,哈姆莱特自觉地担负起重整乾坤的义务。他行动犹豫的原因应该是:在一个伟大的目标面前,他想采取行动但却不知如何去行动。在最后,他虽然替父复仇了,但自己也与敌人同归于尽,没有完成重整乾坤的任务。这也使他意识到现实的冷酷。
  哈姆莱特之所以不能完成重整乾坤的任务,有两方面原因。客观上,反动势力过于强大,而哈姆莱特所代表的先进力量比较弱小。主观上,人文主义思想本身具有局限性,当理想与现实产生矛盾时,难免要陷入精神痛苦之中。
  哈姆莱特面对强大的恶势力,没有想到广大人民群众是改革现实的根本力量,而只想到“我”,孤军奋战,这注定是要失败的。
  不少旧思想的重担在哈姆莱特身上存在着,这些旧思想使他在斗争中不能抓住时机,使自己处于消极的被动的地位。
  哈姆莱特本身有弱点,但仍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理想人物的形象,该剧本既是对社会矛盾的揭示,也是对人文主义的理想的人物的歌颂,对人民与反动统治作坚决的斗争起到了鼓舞作用。

  接下来则是《俄狄浦斯王》的赏析:

  俄狄浦斯的启示
  《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的精典悲剧之一,它取材于古老传说俄狄浦斯杀父娶母。在这出悲剧中俄狄浦斯不断的与他的生命诅咒抗争,但最终逃不脱神旨走向毁灭的命运。向我们昭示了命运的不可抗拒性。这不由得引发了我对生命的思考。
  人作为一个生命在旦夕的个体来到世上,他注定要完成一个命运的轮回。在这个轮回中出生与死亡便于工作成为两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出生意味着生命的诞生,而死亡则意味着生命的结束。任何中人都无法逃避。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生命就一步步向死亡逼近,而我们能做的仅仅是努力的抗拒死亡,却无法摆脱。可以说人的生命就是一个不断抗拒死亡的过程。
  《俄狄浦斯王》体现的是一种命运的不可抗拒性,这种不可抗拒正如人类对死亡的不可拒。俄狄浦斯是在逃避命运,却还是走进了命运的罗网,这正是人类对待抗死亡的无奈,总是在与死亡作斗争,最终却还是会走到生命的尽头。佛教的生死轮回观,道家的长生不老说正好就是人类对这一生命规律无法抗拒后在思想上的一种超脱。当人们发现死亡对人来说是不可避免,人们需要用一种方式来证明自已会以另外一种形式存在。这种存在方式就是转世为人或得道成仙。
  谈到死亡的不可抗拒性后我们就不得不回到“如何对待人生?”这个永恒的话题上来。俄狄浦斯同命运的抗争体现的是一种悲壮。这是一种很积极的对待命运的方式——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不由得使我想起了另外一位古希腊传说中的英雄阿喀琉斯,在明知自已会在战斗中死去,仍然义无反顾,因为他追求的是像太阳般光彩夺目的人生。凡是具有这种精神的人大多会名留青史,生命逝去的同时精神却可以不朽。如在我国古老传说中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夸父追日的故事无不体现的是这种勇者无惧的精神。他们带给我们的震憾恰恰是弱小生命个体在强大精神力量感召下迸发出的炫丽光彩让我们认识到人类有些东西是不能被命运所战胜的。
  生命,当我们从时间上去界定他,它只是一朵随时可能凋零的花朵;当我们从行为上去界定他,他就有了丰富的内涵。我们遵循生命存在的哲学,我们却不屈从于命运。用海明威的一句话:人是不可以被打败的,他只能被消灭。这才是生命的一种至高境界。

对于命运的无奈